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82年Chilton报道在发根农杆菌侵染植物的过程中,在感染部位上或附近能产生大量副产物——发状根。这种发状根又称毛状根,毛状根是由发根农杆菌含有的Ri质粒引起的。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是根瘤菌科(Rhi-zobiaceae)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一类革兰  相似文献   

2.
粟米草毛状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建立粟米草(Mollugo pentaphylla L.)的毛状根培养系统并研究毛状根的生长特性。方法:分别用发根农杆菌R1601,ATCC 15834和A4感染粟米草无菌苗的子叶,获得毛状根,并筛选优质株系;用高压纸电泳法对毛状根进行甘露碱检测;测定其生长曲线;比较不同基本培养液、不同pH 值对毛状根生长的影响。结果:高压纸电泳结果显示,所获毛状根中均含有甘露碱,表明毛状根中确已转入发根农杆菌的T-DNA;1/2 MS0培养液pH 5.4~5.8最适合粟米草毛状根的生长。结论:快速生长的粟米草毛状根在药用活性成分的生产上将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毛状根离体培养系统,并诱导毛状根再生植株。方法:分别用发根农杆菌A4,R1601和ATCC15834三种菌株感染菘蓝的子叶外植体,获得毛状根,并筛选了优质株系;测定了毛状根的生长曲线;在含不同激素的培养基上诱导毛状根再生植株;利用高压纸电泳法对毛状根和再生植株进行T-DNA转化的检测。结果:首次利用发根农杆菌A4,R1601和ATCC15834三种菌株成功地从菘蓝中诱导出毛状根;菘蓝毛状根在含BA的MS培养基中成功地诱导出再生植株;经高压纸民泳检测,菘蓝毛状根及其再生植株中均含有甘露三,表明Ri质粒的T-DNA已整合进毛状根和再生植株中。结论:菘蓝毛状根离本培养和植株再生系统的建立,为进一步进行药用活性成分的工业化生产和引入外源基因改良性状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4.
盛东峰  陈龙 《医学教育探索》2013,44(9):1181-1185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6000(polyethylene glycol-6000,PEG-6000)胁迫对丹参毛状根丹参酮类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 用发根农杆菌ATCC15834诱导生产丹参毛状根,经20 d悬浮振荡培养后,分别采用1.2%、2.0%、5.5%、10%的PEG-6000处理,并用HPLC法测定PEG-6000处理1周后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I、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丹参酮IIA的量。结果 PEG-6000能够抑制丹参毛状根的生长,PEG-6000为1.2%、2.0%、5.5%和10%处理条件下,丹参毛状根干质量分别减少为对照组的75.1%、83.0%、76.2%、76.1%;PEG-6000处理能够显著提高丹参毛状根中4种丹参酮的量,2.0%5.5%的PEG-6000能够显著促进丹参酮I量的提高,1.2% PEG-6000能够显著提高隐丹参酮量的;二氢丹参酮I的量以2.0% PEG-6000处理条件下最高;丹参酮IIA的量以5.5% PEG-6000处理条件下最高。结论 PEG-6000能显著促进丹参毛状根中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发根农杆菌诱导广藿香毛状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筛选诱导广藿香毛状根的最佳条件,建立广藿香毛状根诱导体系,并以此体系作为下一步研究的基础.方法 采用共培养法,用发根农杆菌ATCC15834和C58C1,经预培养、侵染、共培养和除菌操作诱导广藿香外植体产生毛状根.结果 预培养时间为2d,乙酰丁香酮质量浓度为15 mg/L,侵染时间为25 min,共培养时间为2d,发根农杆菌ATCC15834和C58C1诱导率均达到最高,分别为83.3%和80.5%;PCR扩增结果证实,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T-DNA部分已在广藿香毛状根的基因组中整合及表达,说明广藿香毛状根已经被成功诱导.结论 成功诱导并建立了广藿香毛状根诱导体系.  相似文献   

6.
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R1601,A4,ATCC15834菌株感染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同源四倍体的子叶10d后,在子叶切口处均能陆续长出毛状根。转化根在不含激素的MS固体培养基上快速生长并表现出典型的毛根性状,经冠瘿碱分析证明确已被转化。建立了毛状根培养系统并比较了各种外界因子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黄芪毛状根、野生黄芪和栽培黄芪的急性毒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者均符合药典规定的毒性要求,可安全药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莨菪Hyoscyamus niger的发根培养体系。方法分别用A4、LBA9402和C58C1三种发根农杆菌菌株转化莨菪子叶受体,获得发根;测定发根的生长曲线和比较不同因素对发根生长量的影响;PCR鉴定转化发根;莨菪发根中生物碱类含量的测定。结果首次利用发根农杆菌A4、LBA9402、C58C1三种菌株成功从莨菪中诱导出发根,并建立了莨菪发根最优的培养体系;经PCR鉴定证明Ri质粒的T-DNA已转化进莨菪的发根中。结论莨菪发根培养体系的建立为利用遗传代谢工程手段调节莨菪次生代谢物含量和进行药用活性成分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何首乌毛状根中大黄酚的含量。方法 用发根农杆菌Ri 15834菌株感染何首乌茎、叶外植体,均可诱导出毛状根,并能合成大黄酚,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毛状根中大黄酚。结果 毛状根中大黄酚的含量为0.0164%。结论 该毛状根具有典型的毛状根形态特征,大黄酚含量低于何首乌药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几种生物诱导子〔酵母提取物(yeast ex tract)、寡半乳糖醛酸(o ligoga lacturon ides)、真菌诱导子(funga l e lic itor)〕和非生物诱导子(A g 、Co2 和α-氨基异丁酸)对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的影响。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种丹参酮。结果生物诱导子一般都能有效地提高丹参酮的产量,不同诱导子的诱导效果之间存在差别。最高的丹参酮产量由100μg/mL的真菌诱导子获得,是对照组产量(0.42 m g/g)的4.7倍。非生物诱导子对丹参酮的诱导能力相对生物诱导子较差,其中50μm o l/L Co2 获得了最高的丹参酮产量(1.75 m g/g),是对照组产量的4.1倍。生物诱导子和非生物诱导子表现出了一定的诱导选择性。所有的生物诱导子都显著提高了隐丹参酮的量而所有的非生物诱导子都选择性地提高了丹参酮Ⅰ的量。并且在大部分情况下,添加的诱导子都没有对丹参毛状根的生长造成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在丹参毛状根培养中添加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诱导子都可以选择性地提高丹参酮的积累,并且不影响毛状根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商陆及其炮制品多糖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商陆原药材和醋煮品的多糖含量。方法 蒽酮 -硫酸法。结果 原药材的多糖含量为 1 0 3%,醋煮品的多糖含量为 1 0 6 %。结论 原药材和醋煮品的多糖含量相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发根农杆菌转化药用植物建立发根培养体系,以其独有的优势可以大规模生产次生代谢物,有效解决天然植化产品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诱发植物产生毛状根的质粒(Ri质粒)还是植物基因工程理想的载体,可将抗虫、抗病基因或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关键酶基因,进一步整合到植物宿主基因组并得到表达,从而达到改良植物性状、提高次生代谢物含量的目的。转基因发根培养体系的建立为进一步利用遗传代谢工程手段调控植物次生代谢物含量和进行药用活性成分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关应用。  相似文献   

13.
HPGFC-ELSD法测定商陆多糖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定商陆多糖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方法:将商陆多糖分离纯化,采用HPGFC-ELSD法测定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定条件为TSK柱(G 2000 SW,7.5 mm×300 mm);水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漂移管温度40℃;气体(N2)压力2.0×105 Pa.结果:多糖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的线性范围为10 000~170 000(r=0.973),测得商陆多糖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6 896.4.结论:该法为多糖重均相对分子质量测定提供了简便实用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改良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改良培养方法。方法:取皮肤标本,先用 2. 5g/L胰蛋白酶 4℃浸泡 22h(冷消化法),以便于表皮真皮分离;分离后刮除真皮面 (真皮刮除法 )以获取基底细胞;收集表皮及基底细胞并混合,制成细胞悬液进行培养。培养至第 5d,采用人工纯化法去除成纤维细胞。其他操作同人表皮细胞常规培养法。培养结束后,以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并与传统培养方法相比较。实验重复 3次。结果:改良组 3次培养细胞存活率分别为 87%, 91%和 95%,均高于对照组 ( 82%, 82%和 85% ) (P<0. 05)。改良组生长速度亦较快。结论:采用人工纯化法、冷消化法和真皮刮除法等改良方法可提高体外培养的人表皮角质细胞存活率及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