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因囊息肉样病变行胆囊切除术患者146例,均于术前分别行胆囊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组104例和腺瘤性息肉组42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常规超声特征、胆囊结石、息肉数量、息肉内血流、息肉最大径及息肉基底部宽度;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胆囊腺瘤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有无胆囊结石及息肉数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息肉内血流信号、息肉最大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基底部宽度的常规超声测值和超声造影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内基底部宽度的常规超声测值与超声造影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息肉内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测得息肉基底部宽度是与腺瘤性息肉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准确反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形态特征,有助于鉴别胆固醇性息肉与腺瘤性息肉,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全面测评大小≥1.0 c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不同径线方向的大小以及基底部宽度在胆固醇息肉与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因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的患者81例,于手术前行胆囊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胆囊息肉在不同方向的大小、常规超声及造影图像特征。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胆固醇息肉组与胆囊腺瘤(包括腺瘤伴恶变)组。2组患者年龄、垂直径大小、平行径大小、基底部宽度、垂直径与基底部宽度比值(垂/基)以及平行径与基底部宽度比值(平/基)、垂直径大小与平行径大小的比值(垂/平)采用t检验,2组间性别、息肉数量、息肉部位、灰阶回声强度、有无彩色血流采用χ2检验。采用Bivariate行双变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胆固醇息肉组与胆囊腺瘤组患者的息肉多普勒血流、年龄、垂直径大小、平行径大小、基底部宽度、垂/基比较[9(15.8%) vs 9(37.5%),(37.02±10.14)岁 vs (52.25±13.82)岁,(0.94±0.33)cm vs (1.27±0.79)cm,1.01±0.37 vs 1.71±0.50,(0.26±0.10)cm vs (0.58±0.51)cm,3.82±1.87 vs 2.92±1.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75,t=5.303、2.675、5.855、4.566、-2.536,P均<0.05),而垂/平、平/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垂直径大小、平行径大小、基底部宽以及垂直径大小与基底部宽度比值均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性质有相关关系(r=0.375、0.571、0.586、-0.342,P均<0.05)。 结论通过常规超声以及超声造影全面测评息肉不同径线方向的大小、基底部宽度对于鉴别大小≥1.0 cm的胆囊息肉的性质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直径≥1.0 c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 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106例,息肉直径≥1.0 cm。患者于术前行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造影检查,记录造影动态图像。造影图像分析由2位医师采用盲法完成。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肿瘤性息肉组与非肿瘤性息肉组。2组间年龄、息肉直径、息肉基底部宽度等采用t检验;2组间性别,息肉数目、回声、部位及血流情况、胆囊结石、息肉血管形态,增强模式及程度,胆囊壁完整性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变量的回归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 结果肿瘤性息肉组与非肿瘤性息肉组组间息肉最大直径及彩色血流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14,χ2=17.609,P均<0.01)。2组间在息肉基底部宽度,点状及分支样血管形态、增强程度、胆囊壁结构完整性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527、15.502、22.403、15.403,P均<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息肉基底部宽度、分支型血管结构是诊断肿瘤性息肉的独立风险因素。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胆囊肿瘤性息肉与非肿瘤性息肉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4%、91.7%,阳性预测值为73.1%,阴性预测值为96.3%,诊断符合率90.6%。 结论对于直径≥1.0 c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造影在鉴别肿瘤性息肉与非肿瘤性息肉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胆囊较大胆固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的超声特征,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胆固醇性息肉和23例腺瘤性息肉,分析两组病变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特征。结果 胆固醇性息肉组与腺瘤性息肉组在病变最大径线、数目、病变内点灶状强回声、造影前后血流可见性及超声造影增强程度、变低增强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病变最大径线1.25cm和病变变低增强时间70s作为诊断腺瘤性息肉的截点值,其诊断的灵敏度较高。结论 综合应用高低频超声和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胆囊较大胆固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各种类型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造影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11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超声造影表现,包括胆囊癌18例、胆囊腺瘤20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及炎性息肉6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6例、胆泥5例。记录各种类型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灶大小、病灶增强时间、增强水平、血管形态、病变邻近胆囊壁层次结构的完整性及病变的基底部特征。各病变病灶直径、超声造影增强时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应用LSD-t,检验。结果胆囊癌病灶直径大于其他各病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1.474、8.553、3.984、1.362、3.488,P均〈0.05)。胆囊癌、胆囊腺瘤、胆囊胆固醇性及胆囊炎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超声造影多表现为早期高增强及晚期低增强模式,而胆泥超声造影增强早期及晚期均表现为无增强。胆囊癌开始增强时间均晚于胆囊腺瘤及胆固醇性息肉,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21、2.219,P均〈0.05),其余各病变开始增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囊癌组达峰时间均晚于其他各病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62、4.588、2.004、12.361,P均〈0.05);胆囊癌、胆囊腺瘤增强变等时间均晚于胆固醇性息肉,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07、2.924,P均〈0.05);胆囊腺瘤增强变低时间均晚于其他各病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09、6.342、1.811、6.012,P均〈0.05)。与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比较,胆囊癌患者均为宽基底,胆囊壁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晰。结论超声造影是胆囊息肉样病变常规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综合分析其增强模式、增强时间及胆囊壁形态学改变指标有助于胆囊癌与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变(大小≥1.0 cm)超声造影动脉期血管增强模式与息肉性质及息肉大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到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103例,选择息肉大小≥1.0 cm的患者纳入研究。患者于术前行胆囊息肉超声造影检查,记录造影动态图像。造影图像分析由2位医师独立完成。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腺瘤性息肉组(21例)与胆固醇性息肉组(82例)。采用t检验及X~2检验分析2组间常规超声特征与超声造影动脉期息肉血管增强模式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统计分析与腺瘤性息肉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Bivariate双变量相关分析法息肉血管增强模式与息肉大小的相关关系。结果腺瘤性息肉组与胆固醇性息肉组患者息肉大小及有无彩色血流比较(1.26±0.24 vs 1.72±0.53,27/82 vs 1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7,X~2=7.94,P均0.05)。2组患者在点状、分支状及不规则造影血管增强模式比较(39/82 vs 2/21,23/82 vs 13/21,0 vs 3/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09、8.4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息肉大小、分支型血管增强模式是诊断腺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相关分析表明腺瘤性息肉组与胆固醇性息肉组造影血管增强模式与息肉大小呈弱正相关(r=0.188、0.397,P0.05)。结论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不仅反应息肉性质同时也与息肉大小有关,胆囊息肉大小及造影动脉期分支状血管增强模式对于鉴别胆固醇息肉与腺瘤性息肉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对最大径1.0~1.5 cm的胆固醇性息肉与胆囊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87例最大径为1.0~1.5 c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并取得术后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组和胆囊腺瘤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最大径、纵横比、基底部宽度、息肉部位、回声特征、回声均匀性、边界、数量以及是否存在点状强回声、血流信号和结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胆囊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不同超声特征诊断胆囊腺瘤的效能。 结果87例患者中胆固醇性息肉65例,胆囊腺瘤22例。胆固醇性息肉组与胆囊腺瘤组的病变最大径、纵横比、病变存在点状强回声占比、存在血流信号占比以及存在结石占比进行比较[1.2(1.1,1.3)cm vs 1.2(1.1,1.4)cm,1.0(0.7,1.5)vs 0.6(0.5,0.7),73.85% vs 22.73%,9.23% vs 54.55%,3.08% vs 1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48、-3.396,χ2=18.041、20.569、5.841,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纵横比<0.8、无点状强回声和存在血流信号是胆囊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合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常规超声诊断最大径为1.0~1.5 cm胆囊腺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6.36%、90.77%和89.66%,曲线下面积为0.906,其大于单一超声特征的ROC曲线下面积(P<0.05)。 结论常规超声观察胆囊息肉样病变纵横比、是否存在点状强回声和血流信号对于最大径为1.0~1.5 cm的胆固醇性息肉与胆囊腺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超声造影特征。方法对47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患者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常规超声观察病变大小、形态、数目、内部回声、基底部宽度及彩色血流情况。超声造影观察病变模式、增强强度、病灶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及减退时间。结果常规超声示24例胆固醇性息肉表现为窄基底,16例表现为宽基底,7例息肉多切面扫查难以确定基底部位置,彩色多普勒测及血流信号者8例。所有息肉行超声造影均可被强化,增强模式呈蜂窝状不均匀增强者29例,均匀增强者18例,高增强40例,低增强7例。本组病例造影始增时间为(17.03±6.51)s,达峰时间为(29.27±9.71)s,减退时间为(54.42±10.37)s。超声造影均能显示病变基底部,与常规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超声造影表现为"蜂窝状"不均匀增强对胆固醇性息肉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息肉基底部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9.
研究背景 随着超声技术的广泛普及和超声仪器的不断更新,临床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观察证实,部分患者可发生癌变,由于错失了手术时机,临床治疗相当被动;同时多数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可终生无症状,盲目扩大胆囊切除率,也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损伤。目的 通过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特点,试图总结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高危人群标准。方法 回顾分析2008—2009年在我院住院并因胆囊息肉样病变接受胆囊切除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灶大小、数目、基底宽度及是否伴有结石,并进行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病理证实胆固醇息肉64例,胆囊炎性息肉12例,腺瘤样增生11例,腺瘤9例,胆囊腺肌瘤2例,腺癌2例;其中良性息肉87例(87.00%),有癌变倾向的息肉11例(11.00%),恶性息肉2例(2.00%)。良性息肉、有癌变倾向的息肉、恶性息肉在患者年龄、性别、病灶大小、数目、是否合并结石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病变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如有以下特点时,可列入高危人群标准:①年龄>50岁;②女性;③单发;④病灶直径>1.3cm 且生长迅速;⑤病灶基底宽大;⑥合并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常规超声造影(CEUS)与高帧频超声造影(H-CEUS)在鉴别腺瘤性息肉与胆固醇性息肉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胆囊息肉样病变(GPL)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5例。术前先行CEUS和H-CEUS,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腺瘤性息肉组(16例)和胆固醇性息肉组(49例),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病变的灌注特征的显示和最终诊断。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之间以及CEUS和H-CEUS下的血管形态、增强强度和胆囊壁完整性的差异。 结果CEUS对胆囊腺瘤性息肉和胆固醇性息肉的血管形态判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观察到85.71%(42/49)的胆固醇性息肉和68.75%(11/16)的胆囊腺瘤性息肉血管形态表现为均匀点状。H-CEUS判断胆囊腺瘤性息肉和胆固醇性息肉之间的血管形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527,P<0.001)。H-CEUS可观察到75.51%(37/49)的胆固醇性息肉和25.00%(4/16)的腺瘤性息肉血管形态表现为均匀点状。胆固醇性息肉组在CEUS和H-CEUS下的血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腺瘤性息肉组,在CEUS和H-CEUS下的血管形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78,P=0.019)。腺瘤性息肉组中CEUS仅能检测到6.25%(1/16)的分支血管形态,而H-CEUS能检测到43.75%(7/16)的分支血管形态。 结论H-CEUS通过提高帧频来提高时间分辨率,有助于准确反映GPL微循环的差异,并提高胆固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的鉴别诊断能力。在选择治疗方案时,H-CEUS可作为GPL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与宫腔镜对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02例宫腔镜已证实的子宫内膜息肉声像图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临床疑诊子宫内膜息肉186例患,宫腔镜检查后证实子宫内膜息肉126例,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息肉102例,经阴道检查诊断的符合率为80.95%。结论 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Giant fibrovascular polyp of the esophagus is a rare intraluminal benign tumor that is covered with normal esophageal mucosa, which consists of fibrous tissue, adipose tissue, and vascular structures. We report a case of a giant fibrovascular polyp of the esophagus in which feeding vessels were well visualized within the stalk of the mass at contrast-enhanced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输尿管息肉的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证实为输尿管息肉的影像学资料。结果:8例均有不同程度肾积水表现,4例输尿管与肾盂连接部可见迂曲条索状充盈缺损,2例输尿管中上段索条状充盈缺损;其中2例合并肾结石,1例合并输尿管结石。结论:输尿管息肉好发于青壮年,多位于中上段输尿管,易引起上尿路梗阻、积水,X线是检查输尿管息肉的主要方法,逆行造影检查优于顺行造影。  相似文献   

14.
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宫腔镜治疗EP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6年12月对EP患者126例行宫腔镜下电切术,并予以孕激素治疗及随访。结果:126例EP患者,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结论:宫腔镜的应用使EP的检出率大大提高,尤其宫腔镜电切术的应用使多发的、较大的EP彻底切除,防止漏诊,并配合孕激素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宫腔声学造影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林  何敏  杨太珠 《华西医学》2009,24(2):331-333
目的:评价宫腔声学造影(SHG)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宫内膜息肉的76例患者进行TVS、SHG及官腔镜手术-病理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内膜息肉48例,黏膜下肌瘤9例,内膜增生10例,官腔内机化血凝块3例,正常内膜6例。SHG对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的准确性为93.4%,敏感性为93.7%,特异性为92.8%。TVS对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的准确性为59.2%,敏感性为81.2%,特异性为21.4%。两种方法对内膜息肉的诊断准确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45,P=0.019)。结论:官腔声学造影准确率高,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3月至2005年9月进行电子宫腔镜检查的78例病例。结果宫腔镜诊断宫内膜息肉22例,诊断性刮宫的漏诊率20.51%,宫腔镜对诊断宫内膜息肉的准确性达100%。结论宫腔镜检查是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分析的息肉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对55例鼻息肉病例进行了CT扫描检查。结果 鼻息肉在CT上表现为鼻腔内息肉样肿块,常合并有阻塞性副息窦炎表现,冠状位CT扫描水平位显示清楚。结论鼻息肉在CT上有比较特征性的表现,诊断明确,并能清楚显示鼻道解剖结构和病变本身特点,指导纤维内窥镜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18.
Giant fibrovascular polyp of the esophagu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ibrovascular polyp (FVP) of the esophagus is a benign intraluminal tumor that consists primarily of loose connective tissue with numerous vessels and can attain vast dimensions. Symptoms are commonly dysphagia, vomiting, and weight loss. Small polyps can be removed endoscopically, but larger masses should be excised surgically because of the potential for hemorrhage. This case report illu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is unusual disease.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49岁。发现肉眼全程血尿1个月余,无疼痛,血尿持续两天后好转,当地医院IVP示右输尿管占位。查体:双肾无扣击痛,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CT示:右侧肾盂及输尿管中上段扩张,右侧输尿管中上段粗细不均,管壁增厚,部分层面管腔内似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于肾脏排泄期输尿管中上段管腔内见充盈缺损,0.5cm×0.6cm×7.0cm大小,局部与管壁相连(图1)。诊断:输尿管中上段占位,不除外血凝块可能,伴肾盂输尿管积水。手术所见:暴露右输尿管,于输尿管中段可触及肿物,打开右输尿管探查发现一长约8cm灰白色细条形息肉样肿物,有蒂与输尿管内壁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