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试验以有效微生物菌剂为试验材料,以淀粉糖废水为供试样品,通过有效微生物菌剂作用测定淀粉糖废水好氧和厌氧条件下的pH、悬浮物含量(SS)、臭阈值、氨氮含量、化学需氧量(COD)等指标参数,确定该微生物菌剂废水处理最佳菌浓度及处理时间等条件。结果表明:好氧条件下,处理时间为5天,有效微生物菌剂接种量V菌剂/V废水为1/2 500时,废水中的COD由1074mg/L降至165mg/L、氨氮含量由9.30mg/L降至1.63mg/L。对COD、氨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84%、85.3%。  相似文献   

2.
水体的黑臭不仅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生产造成影响,甚至可能污染周围空气,因此采用经济环保的净化方法对黑臭水体净化显得至关重要。以护城河A中的黑臭水体及底部淤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泥水混合物分别进行曝气、菌剂加曝气、促生剂加曝气、促生剂加菌剂加曝气并设至空白对照组,对不同微生物净化法净化黑臭水体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微生物法对不同化学组成的黑臭水体的净化效果不同,对于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较高的黑臭水体,采用菌剂加促生剂加曝气的复合处理方法其去除率最高,去除效果最好,对于总磷浓度含量较高的黑臭水体,采用曝气处理的方法效果最好,但整体而言菌剂加促生剂加曝气的复合处理方法对黑臭水体去除率效果最好。曝气处理的净化方法在短期内对氨氮的去除有一定效果,但长期会导致水体内微生物活性升高从而使得氨氮浓度反而提高。  相似文献   

3.
成豪 《水资源保护》2019,35(1):70-72
利用碳素纤维生态草对小型封闭地表水体进行净化处理。结果表明:生态草遇水散开,巨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且挂膜过程用时较短,生物膜形态稳定;碳素纤维生态草对水质有一定的改善和保持作用,COD去除率达71%,但TN和TP的去除效果并不明显,水质总体上能够持续满足地表水环境Ⅳ类标准。  相似文献   

4.
碳纤维作为生物膜载体具有一定脱氮能力,但存在自然挂膜周期较长、挂膜初期水质净化能力较差等问题.为提高碳纤维的挂膜与脱氮效果,采用除氮菌剂人工强化碳纤维挂膜,探究除氮菌剂对碳纤维固载微生物膜的强化作用,并查明挂膜成熟后碳纤维的脱氮性能.结果表明,除氮菌剂可显著强化碳纤维的挂膜效果,强化挂膜组碳纤维上的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碳源...  相似文献   

5.
罗智威 《水资源保护》2016,32(S1):57-59
在黑臭水体的生态修复中,通常水中较高浓度的污染物会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发育,影响生态修复的效果。利用微生物耐污、高效的特性,有针对性地投放微生物来对水质进行初步改善,再引入水生动植物来恢复水体生态系统,提升并稳定水体的生态自净功能,使水体即使在无法彻底截污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健康稳定。本研究通过试点案例,证明微生物技术对黑臭水体的治理和水体生态修复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城市溢流污染是造成城市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减少溢流污水对城市河道的污染,长江大保护项目中某污水处理厂采用装备化纯膜MBBR系统对溢流污水进行处理。系统采用雨季及旱季两种运行模式,出水COD、氨氮、TP、S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5.3mg/L、1.35mg/L、0.15mg/L、5.86mg/L。旱季及雨季运行时系统对氨氮的去除负荷分别为0.61gN/(m2·d)、0.5gN/(m2·d)。大幅削减了污染物通过溢流作用进入自然水体,在源头端控制了水体黑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在无彻底截污和清除内源的状况下,应用单一直接投加微生物修复技术,采用梅花式接种法将本源微生物菌剂直接接入,对无锡市浒溪河水体及底泥进行污染治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河道水体DO质量浓度提升至2mg/L以上,出水处的CODMn、TP和NH3-N降解率分别可高达43%、56%和58%.结果说明单一的直接投加微生物修复技术在相...  相似文献   

8.
为找出黑臭水体的产生原因,针对性地提出生态治理措施,文章采用试验研究的方法,设置空白处理(CK)、狐尾藻处理(处理Ⅰ)、芦苇处理(处理Ⅱ)和梭鱼草处理(处理Ⅲ)4种不同处理,通过长时间测定不同处理溶解氧、透明度和氨氮含量的变化,得出最优生态治理措施,结果表明:处理Ⅰ的溶解氧、透明度最高,而氨氮含量最低,水质最好,因此种植狐尾藻可作为黑臭水体的生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介绍城市黑臭水体现状治理情况,分析黑臭水体产生机理及形成因素,从传统治理技术和生物生态技术方面阐述了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技术以及应用,重点研究了生物生态治理技术中的微生物强化技术、生物膜技术、植物净化技术和生态河岸技术的原理及优点,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理论分析和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0.
黑臭是水体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目前,对于黑臭水体的修复主要有物理修复技术、生物修复和生态恢复技术.依据位于上海宝山区出现黑臭现象的老段浦河道的生态修复试验,尝试探讨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吴旭  朱美玲 《水利水电技术》2019,50(12):164-169
为促进新疆社会经济与水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水资源污染损失进行经济核算,从而为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重大项目的实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研究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选择7个社会经济活动较为频繁的典型流域,结合调查的不同流域5类水质标准数据进行具体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新疆水资源污染经济损失为175.79亿元,占当年新疆GDP总量的1.89%,相对于全国各省(自治区)水污染经济损失情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调查的7个流域普遍存在水资源污染情况,形成水资源污染的主观原因包括城市排污、农业排污、生活排污等,客观原因为水污染处理能力不足。亟需从产业结构调整、非点源污染治理及加强水污染处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流域水资源污染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2.
近30a来白洋淀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对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白洋淀的土地利用演变,为探究其变化趋势,以白洋淀湿地为例,采用30 a来8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分析白洋淀湿地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力。结果表明:(1)1986—2018年,主导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和水域。耕地变化最为明显,减少了60.3%,水域变化次之,增加了24.1%。水生植物面积大致呈"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居民地面积持续增加。(2)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得出,1986—2018年间水生植物和水域面积的单一动态度较大,综合动态度(L_C)从0.267%下降到0.117%,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说明白洋淀土地利用到后期的变化速度变慢,土地利用状态趋于稳定。(3)白洋淀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驱动因子为气候、人类活动和国家宏观政策。研究成果有利于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决策,也可作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西南岩溶地区隧道工程施工遭遇地下涌水灾害,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威胁施工安全等问题,开展隧道涌水预测。以贵州德江隧道为研究对象,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岩溶地貌类型、岩溶及岩溶水的发育特征,分析了隧道区内池坝地下河系统、闹水岩地下河系统与隧道的水力关系。同时,对德江隧道分区段进行了水文地质评价。分别采用大气降水入渗系数法和地下水疏干法,对隧道ZK7+200—ZK8+150段、ZK8+550—ZK9+100段、ZK9+650—ZK10+500段等岩溶涌水可能性极大段进行涌水量预测。结果显示,ZK7+200—ZK8+150段涌水量达3.79×104m3/d,ZK8+550—ZK9+100段涌水量为0.43×104m3/d,而ZK9+650—ZK10+500段涌水量高达18.25×104m3/d。结果表明,ZK9+650~ZK10+500为涌水高风险地段,需给予重视。本研究可为施工设计与水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生物生态法是目前国内外治理河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方法,但使用单一净化装置的处理效果均不甚理想,故将生物生态法中的生物膜法、曝气富氧法和生态浮床法相结合,开发了一套新型膜曝气生物膜-生态浮床立式组合净化装置。试验结果表明,组合装置较水体自净和单一净化装置可显著提高水体净化效果。具体表现在:组合装置、生物膜反应器、生态浮床和河水自净作用对NH_4~+-N的去除率分别为98.0%、96.6%、66.6%和48.5%,组合装置较河水自净作用的去除率可提高49.5%;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34.7%、26.9%、19.3%和9.6%,去除率可提高25.1%;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60.7%、33.9%、86.9%和38.5%,去除率可提高22.2%;对COD_(Mn)的去除率分别为78.3%、53.1%、58.4%和40.2%,去除率可提高38.1%。同时,组合装置对叶绿素a同样具有最强的抑制作用且可大幅提高水体透明度,减少水体黑臭现象的发生,这一结果为该装置应用于受污染河道的水体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水工结构破坏性动力模型试验中,根据相似比控制模型材料的密度、弹性模量和强度等多项力学性能与原型材料对应相似是决定试验成果合理可信的关键技术。为改进和提高仿真混凝土的相似性,以粗骨料、细骨料、水泥为控制变量设计不同配比方案,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并进一步对比研究了不同细骨料及其不同组分对仿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发现,相比常用的硫酸钡粉和矿石粉,滑石粉作为细骨料可以有效降低仿真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控制仿真混凝土的密度和拉压强度比接近常规混凝土,滑石粉不失为仿真混凝土细骨料的一种选择。试验得出重晶石砂、硫酸钡粉、矿石粉、滑石粉、水泥等不同组分对仿真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可为确定相似比模型试验中仿真混凝土材料的配比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金属纳米材料对不同微生物聚集体的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目前污水处理系统和自然水体中典型纳米材料浓度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金属纳米材料对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和自然水生态系统(自然生物膜)中微生物聚集体的毒性作用研究现状,提出开展金属纳米材料对自然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通过低浓度长期暴露实验解析其对自然水生态系统的负面效应等,为纳米材料的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合流制管网系统溢流污染严重且易造成受纳水体出现黑臭现象等问题,以银川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片区为例,基于雨洪管理模型(SWMM),在短历时设计降雨和典型年长历时降雨条件下,模拟分析了研究区域溢流排口溢流量及溢流污染物负荷对不同降雨条件的响应关系及其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天合流制管网系统的溢流量及溢流污染负荷量较大,且无论是短历时还是长历时降雨条件下,均具有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的特点;厂前溢流污染浓度大,超过受纳水体自净能力,短期内水体水质处于黑臭状态。本研究对银川市黑臭水体治理及溢流污染防治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纳米材料具有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体积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优点,其会改善传统材料的诸多性能。针对纳米材料是否增效防污的问题,为了深入理解纳米材料的添加对无锡自抛光防污涂料的主要性能的影响,通过超声-机械共混方法将纳米氧化锌与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添加到无锡自抛光防污涂料中,研究了纳米材料对无锡自抛光防污涂料表面性能、机械性能尤其是粘结强度和实海防污性能以及铜离子释放速率等的影响。浸泡前后,添加纳米材料的防污涂层的表面由疏水(接触角90°)变为亲水(接触角约为70°),与未加纳米材料的防污涂层一致。添加0.1wt%纳米材料的防污涂层的粘接强度约在3.0~4.5 MPa,与未加纳米材料的防污涂层(约3.8 MPa)相比,粘接强度没有显著变化。添加纳米材料的防污涂层中铜离子释放速率稳定在约15~25μg/(cm~2·d)。此外,长达约180 d的实海浸泡挂板表面无任何海洋生物的附着。总之,少量纳米材料的添加可以在不明显牺牲表面性能、粘接强度等物理化学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了无锡自抛光防污涂料的防污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