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随着地勘单位数字化转型和地质档案工作集约化统一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我国地质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平台,当前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地勘工作业务和地质数据正从分散部署走向集中式管理,地质档案数据中心大幅促进了地勘单位业务的发展,有效地提升我国地质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为下一步地质勘探与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与此同时,受制于数据中心对开放互联网络的依赖,其在带来应用便利同时,也对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地质档案数据中心功能属性的和业务特点,构建了一套基于零信任安全构架的地质档案数据中心安全防护体系,使得地质档案数据中心运行在安全的环境下,免受黑客攻击、病毒、木马、恶意程序的入侵。  相似文献   

2.
随着地质档案资料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地勘单位地质资料信息化业务系统的路线上线,地质档案正以复杂的载体形式并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传统的地质档案资料保密管理手段正面临新的挑战,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手段随着管理方式和自身属性的不断推陈出新其边界也在逐渐被突破。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地质档案资料工作趋势的引领下,作为地质档案资料的生成、管理、利用单位和个人,必须创新地质资料档案保密管理新思路、寻求新的管理方法以适应新的形式、迎接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让地质资料档案成为地勘单位转型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借此推动地质档案资料保密事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张凯  陈龙  吴昊  赵军 《现代矿业》2022,(4):41-44,49
在全球矿业经济低迷、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传统地勘单位遭遇新兴领域的地质市场开拓缓慢、传统地质勘查市场紧缩的双重压力.为了摆脱地勘单位的发展困境,找到既能充分发挥传统地勘单位的技术优势,又能保证传统地勘单位在新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传统地勘单位的优劣势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出发,结合地勘单位的具体情况分析,认为传统地勘单...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地勘单位野外地质工作后勤保障制度情况,重点从住宿、餐饮、医疗卫生、通讯、文化娱乐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地勘单位野外地质工作后勤保障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地勘单位野外地质工作后勤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野外地质工作后勤保障标准体系建设、构建野外地质工作后勤经费保障体系、探索构建野外地质工作事故多级应急救援新机制和完善野外地质工作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龙  张凯  赵军  吴昊 《现代矿业》2022,(2):56-59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地质、大生态、大环境"的理念成为国有地勘单位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但由于新兴领域的地质工作市场开拓缓慢、传统地质勘查业务锐减,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参考国内在改革发展上取得重大成果的地勘单位,通过综合分析其具体情况,认为传统地勘单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夯实地勘主业...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地质资料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地质资料管理基础条件完善,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馆藏地质资料资源建设,以及地质资料利用服务等方面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石化"十二五"期间的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情况。根据目前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十三五"时期完善石油公司体制下的地质资料归档管控体系建设、完善中国石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功能、对馆藏光磁介质地质资料保管情况进行清查等方面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钧 《陕西煤炭》2012,31(3):139-140
探讨了地勘单位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地质资料档案管理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地质档案社会化服务程度,最大限度地实现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  相似文献   

8.
如何利用好以往地质资料,为地质找矿、成矿规律研究等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地勘单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借助信息化,引入WEB技术中WMTS服务及Geo JSON技术,回调信息化地质数据,能够实时可视化展现地质资料,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野外找矿及成矿规律的研究工作,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阐述了WMTS、GeoJSON的原理及操作过程,验证了WMTS、GeoJSON方法在地质资料二次开发中应用的可行性,对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对于能源的使用需求也越来越大。而要想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就必须要对地勘单位的地质勘察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安全是地勘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只有对安全管理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提高地勘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才能够为地勘项目的稳步推进提供保障,促进地勘单位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有地勘单位人才水平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才队伍作为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其发展水平将决定了地勘单位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为了进一步掌握全国局级国有地勘单位人才水平发展情况,服务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本文在分析《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情况通报》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调整指标的相关性,构建了以地质勘查人员比例、技术人员、在职人员比例为基础指标的评价体系,使用极差法计算指标权重,首次对国有地勘单位2011~2014年人才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开展趋势分析及对比分析。地勘单位年龄结构老龄化现象严重、在职职工负担重、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先进人才激励机制的缺少,导致地勘单位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11.
数字地质资料馆平台智慧运维体系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地质资料馆是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数据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服务支撑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慧运维体系,切实有效的支撑全国地质资料馆面向社会化服务的综合保障能力。本文对数字地质资料馆平台智慧运维体系探索和实践进行了详细介绍,分别对物理环境、IT基础设施运行、网络环境、存储和备份系统运行和安全管控等运维工作进行功能分析和探索实践,对信息化技术在地质资料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和支撑能力具有基础理论依据数据支撑,同时促进地质资料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电子档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是地勘单位地质资料管理面临的新课题。在分析电子档案特性与问题的基础上,从储存管理、安全管理、维护管理和使用管理四个方面提出地质资料电子档案的一般管理技术,以期在安全管理的前提下发挥电子档案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地质资料数字资源管理保障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数据时代下的地质资料数字资源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数据价值高和高效利用等特点,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使得公众可以更加便利的获取和利用地质资料成果数据,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基础信息数字资源保障。本文对地质资料数字资源管理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分析介绍了数字资源的基本情况,分别从网络保障、数据高效利用和长期保管技术等方面对数字资源的保障、数据安全体系建设等进行探讨与分析。数字资源管理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地推进地质资料管理保障工作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地质资料馆作为省级地质行业专业资料馆,承担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资料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汇交、借阅和开发利用等职责。通过二十年的努力,内蒙古地质资料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构建地质资料大数据中心,在地质资料数据库及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不断升级完善、开发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功能,实现了地质资料"收、管、用"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实现了地质资料"一站式"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为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我国加大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地质资料是开展油气工作的基础,目前我国油气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机制需要完善。加拿大油气资源丰富,也是发达国家,油气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水平较高,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对加拿大油气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从油气地质资料管理机制、法律法规的分析入手,详细阐述了加拿大油气地质资料的汇交范围、汇交期限、汇交方式以及公开期限等内容,总结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提出了对我国油气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大幅提高,我国的油气产量难以满足国内需求,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需要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开展油气地质工作离不开齐全完整的油气地质资料。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油气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不够完善,学习国外先进的油气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经验,有助于提高我国油气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水平。澳大利亚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其油气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水平位于世界前列。本文分析了澳大利亚油气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特点和可借鉴的经验,提出了对提升我国油气地质资料管理水平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人才是地勘单位发展的关键,科学管理人才是当前地勘单位的首要任务。文章从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定人才管理目标和完善人才管理体制等几方面,阐述了地勘单位人才管理的具体内容。从而实现适应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在地勘事业发展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为例,简要论述了地勘单位野外工作主要涉及的安全风险因素,重点从目标职责、制度化管理、教育培训、现场管理、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和持续改进等8方面介绍了地勘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现状,分析了地勘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持续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