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3例脑性瘫痪患儿中合并癫痫的25例从临床发作特点及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93例脑性瘫痪患儿合并癫痫的发生率是26.8%,癫痫在1岁之前发病17例(68%),癫痫发作类型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11例(44%),肌阵挛发作6例(24%),部分性发作5例(20%),合并用药治疗20例(80%),13例(52%)癫痫发作控制,痉挛型脑瘫19例(76%)。结论癫痫是脑性瘫痪常见的合并症,发病年龄低,主要发作类型为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癫痫发作不易控制,治疗大多需要多药联用。痉挛型脑性瘫痪较易合并癫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儿惊厥的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85例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岁为242例(84.9%),其中热性惊厥135例(47.4%),颅内感染81例(28.4%),无热惊厥69例(24.2%),其中癫痫28例(9.8%),颅内出血10例(3.5%),中毒10例(3.5%),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6例(2.1%),中毒性脑病7例(2.5%),腹泻、电解质紊乱6例(2.1%),脑积水2例(0.7%).结论:小儿惊厥多见于1~3岁婴幼儿,以感染性疾病为主要病因,以热性惊厥为主,其次为颅内感染.因此,对于惊厥的小儿应注意查找病因,及时控制惊厥,积极治疗,防止复发,以免造成缺氧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3.
[背景]探讨小儿惊厥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有效控制小儿惊厥发作.[病例报告]对172例有惊厥表现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热惊厥为103例(59.9%),其病因以感染所致热性惊厥为主;无热惊厥为69例(40.1%),其病因复杂,以癫痫、腹泻相关性良性惊厥及缺氧缺血性脑病等为常见.[讨论]引起小儿惊厥的病因比较复杂,高热惊厥为小儿惊厥的第一大病因,年龄多在6个月3岁;其次为电解质紊乱所致惊厥,年龄在2岁以内多见;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所致惊厥多见于新生儿;颅内感染、癫痫所致惊厥多见于学龄期儿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病因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03例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分析影响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03例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儿中,最常见的病因为热性惊厥(34%),其次为急性症状性病因(32%),而66.7%的急性症状性病因为颅内感染(包括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20例患儿预后不良(19.4%),在院死亡患儿共6例(5.8%).年龄≤2岁、惊厥持续时间>60 min、C反应蛋白>10 mg/dl及血糖<3.9 mmol/L或>6.1 mmol/L是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热性惊厥及颅内感染是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儿常见的病因.可将年龄、惊厥持续时间、C反应蛋白及血糖水平作为作为癫痫持续状态患儿预后的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热性惊厥(FS)是小儿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占5岁以下小儿的2.3%-4.5%,发病年龄多数在6个月至5岁之间,发热的病因中需除外神经系统感染。每一次热性惊厥本身是一次癫痫发作,但由于热性惊厥具有年龄相关的自限性趋势,以后很少发展为反复的无热惊厥,故在癫痫综合征分类中将其作为不需诊断为癫痫的癫痫发作,单纯热性惊厥发作时体温一般不超过38.5℃。发作形式为全身强直-阵挛,阵挛或强直发作,少数为失张力发作,持续时间不超过15分钟,发作后无异常神经体征,一次热程中仅有一次发作,热退一周后脑电图正常[1]。如发病年龄小于6个月或在6个月以上仍有发作,惊厥时体温不足38℃,有局部发作表现,一次热程中有一次以上惊厥复发,或惊厥时间超过15分钟,则为复杂性热性惊厥。冬季是热性惊厥的高发季节,来就诊的小儿大多是发作当天来就诊,脑电图表现不正常者较多,本文回顾了50例热性惊厥视频脑电图(V-EEG)特征探讨其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6.
68例小儿热性惊厥复发与转为癫痫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热性惊厥复发与转为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68例热性惊厥患儿初次发作年龄、体温、热性惊厥分型、家族史、复发情况、脑电图等临床资料,分析其复发与转为癫痫的相互关系。结果 复发共39例(S7.3%),复发危险因素与惊厥家族史、初次发作体温〈38.5℃、初次发作年龄〈1岁及复杂型热型惊厥有关。热性惊厥转为癫痫共15例(22.1%),转为癫痫的危险因素与复杂型热性惊厥、初次发作年龄〈1岁、热性惊厥反复发作、惊厥家族史有关。结论 对有复发及转为癫痫危险因素的热性惊厥患儿应密切随访,采取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具有中央-颞区棘波放电的儿童良性癫痫(BECCT)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对46例BECCT的患者进行分析,包括家族史、热性惊厥史、临床表现、脑电图变化及治疗效果预后情况.结果起病年龄3.2~12.8岁,35例患儿在5~10岁(35/46,76.09%).有家族史8例(17.4%),热性惊厥史6例(13.04%),发作和睡眠密切相关者37例(37/46,80.43%).部分性发作36例(36/46,78.26%),强直-阵挛发作6例(6/4613.04%).发作间期脑电图可见一侧或双侧中央和/或中颞区有尖波或棘波发放.清醒脑电图阳性率25例(54.35%),睡眠脑电图阳性率42例(91.3%).绝大多数患儿应用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疗效满意,占43例(93.45%).结论 BECCT早期准确的诊断有助于治疗和判断预后,从而减轻患儿及家庭的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惊厥患儿的常见病因,为儿科急诊提供诊断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6月急诊就诊于河南省济源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的256例惊厥患儿临床资料。结果:256例惊厥患儿中伴发热203例(79.3%),其病因以感染所致热性惊厥为主,颅内感染6例(2.3%);不伴发热53例(20.7%),其病因复杂,以癫痫、代谢紊乱、中毒常见。结论:<3个月小婴儿以代谢紊乱、颅内出血多见;3个月~1岁婴儿惊厥病因以热性惊厥为主,同时要警惕颅内感染、癫痫、先天发育异常;1~6岁小儿惊厥病因仍以热性惊厥为主,但要注意癫痫、中毒、颅内感染;>6岁儿童惊厥病因以癫痫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小儿惊厥的危险因素,为及时有效的控制惊厥发作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本院儿科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60例惊厥患儿及同期住院的62例非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小儿惊厥的危险因素包括癫痫(P=0.000)、颅内感染(P=0.004)及发热(P=0.001)。其中,癫痫对小儿惊厥的影响最大。结论快速判断小儿惊厥的病因,是早期有效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徐璐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8):993-995
目的 探讨新生儿惊厥的临床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新生儿住院病房临床观察到惊厥发作的新生儿65例,观察其惊厥发作类型,完善血常规、电解质、血培养、头颅CT,部分患儿行脑电图等辅助检查,对出院满1年的患儿电话随访,并门诊随访其神经系统查体、头颅CT、MRI或脑电图.结果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30例,颅内出血13例,脓毒症4例,中毒性脑病1例,先天性脑发育异常1例,破伤风2例,胆红素脑病2例,电解质紊乱3例,低血糖5例,新生儿撤药后综合征1例,大田园综合征1例,不明原因惊厥2例.局灶肌阵挛型中以颅内出血为主要病因(41.67%);强直型上下肢均出现强直状态,肌张力明显升高,表现为去皮质体位;多灶肌阵挛型在所有病因中均可见,且发作时抖动较明显,尤其在低血糖患儿中,发作反复,且根据血糖值变化,惊厥症状较难控制;轻微型是所有类型中最为常见的类型,HIE占了绝大多数比例(60%),其中又以早产儿为多见(18例,占85%),5例轻微型患儿表现为呼吸停止.结论 新生儿惊厥以轻微型为主,其余预后差,治疗上需对症处理,加强对病因的诊断及分析,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小儿高热惊厥2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小儿高热惊厥(FC)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和预防复发的措施,以减少癫疒间、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的发生。方法对236例F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其复发因素、影响转归的因素,并设立发热对照组(185例,发热,无惊厥),检测2组血钠、钾、糖水平。结果FC组首次发作年龄1~3岁178例(75.42%);首次发作体温≥38.5℃183例(77.54%);基础疾病多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共186例(78.81%);首发惊厥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202例(85.59%);191例(80.93%)惊厥持续时间〈15 min。首发年龄〈6个月或〉5岁、首发体温〈38.5℃、FC类型为复杂型FC(CFC)及有惊厥家族史者易复发。首发年龄〈6个月或〉5岁、首发体温〈38.5℃、惊厥持续时间≥15 min、FC类型为CFC、惊厥次数〉5次、有惊厥家族史及体温正常2周后脑电图仍有异常者易转为癫疒间及合并智力低下。FC组血钠明显低于发热对照组(P〈0.01),FC组血糖明显高于发热对照组(P〈0.01)。结论FC首发年龄多为1-3岁,与发热相关;FC多存在低血钠和高血糖。在常规治疗时应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高血糖。其复发与首发年龄、首发体温、FC类型、惊厥家族史有关。FC大多预后较好,少数可发展为癫疒间,要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彭建霞  王淑玲  武国霞  郝立成 《西部医学》2011,23(12):2377-2379
目的探讨小儿惊厥发生的临床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78例小儿惊厥的病因及防治措施。结果小儿惊厥的发生率为3.92%,小儿惊厥男女比为1.46:1,不同年龄组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0,P=0.899)。小儿惊厥的主要病因是代谢紊乱(23.01%)、高热惊厥(22.49%)、癫痫(21.45%)和颅内感染(19.72%),不同年龄组的病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205,P=0.001)。结论小儿惊厥病因繁杂,通过对小儿惊厥临床因素分析,有助于判断病因,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尽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救与护理对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121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通过本院急救及护理措施后根据治愈情况、复发情况及后期随访的资料来研究针对于小儿高热惊厥急救与护理的重要性。结果调查发现病因中上呼吸道感染人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家属焦虑等负面情绪及临床医务人员对患儿配合医疗的满意度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干预前、后的护理指标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积极急救与治疗后患儿无死亡病例;经过2年追踪随访调查,复发率近23.97%(29/121)。结论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因素复杂、复发率高、针对小儿脑组织损害严重。在发病初期急救与护理是救治该病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与血清钠、钙浓度的关系。方法:对38例高热惊厥患儿血清钠、钙的浓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清钠120-129 mmol/L 9例,130-135 mmol/L 4例;血清钙1.8-2.2 mmol/L 7例,1.7-1.75 mmol/L 3例。惊厥1次者25例,其中低钠者8例(32%),低钙8例(32%);≥2次惊厥者13例,其中低钠5例(38.5%),低钙2例(15.6%)。惊厥持续时间:〈10 min 24例,其中低钠8例(33.3%),低钙6例(25%);≥10 min14例,低钠5例(35.7%),低钙4例(28.6%)。结论:高热惊厥患儿合并血清钠、钙降低,并且惊厥次数越多或持续时间越长,则低钠越明显,而低钙者以首次惊厥者为多。因此,高热惊厥时应适当补钠、补钙以防止惊厥的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5.
田建梅  陈凤艳 《中国医药导报》2014,(32):112-114,118
目的:观察小儿高热惊厥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资料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共138例,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69例予常规护理,研究组69例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预后相关指标水平及血清生化检查结果,对患儿行2年随访,观察惊厥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惊厥消失时间为(38.77±10.52)s,住院时间为(7.69±2.38)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68.94±19.68)s,(13.04±2.1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血钾、血钠、血糖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末期研究组8例(11.59%)复发,显著低于对照组[19例(2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高热惊厥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预后,恢复患儿正常血清生化指标,降低复发率,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海鸥  丁传刚 《医学综述》2014,(24):4498-4499
热性惊厥(FS)是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6个月至3岁)。惊厥大多发生在发热性疾病的初期,70%的FS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伴发于中耳炎、胃肠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初期。但小儿FS不包括由颅内疾病引起的发热惊厥。因而,对小儿FS的诊治进行深入研究可进一步防治该病的发生、发展,进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该文就FS的病因、诊断、治疗及全面性癫痫伴FS附加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单纯型和复杂型热性惊厥(FS)患儿脑脊液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7(IL-7)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变化,探讨单纯型和复杂型热性惊厥(FS)发作后脑损伤与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7(IL-7)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22例单纯型FS、19例复杂型FS和20例发热而无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发热而无惊厥患儿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患儿的血清、脑脊液中IL-2、IL-7和NSE进行测定。结果复杂型和单纯型FS组脑脊液IL-2、IL-7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杂型FS组较单纯型FS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白细胞介素2(IL-2)、7(IL-7)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与脑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热性惊厥血浆内皮素(ET)及心肌酶同工酶(CK-MB)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热性惊厥患儿30例,分别于惊厥24 h内和惊厥后7 d取静脉血各2 mL和正常对照组22例取静脉血各2 mL检测ET和CK-MB。结果热性惊厥组与正常组比较,24 h内血浆内皮素(ET)及心肌酶同工酶(CK-MB)明显升高,结果有显著差异。热性惊厥组24 h内增高的血浆内皮素(ET)及心肌酶同工酶(CK-MB)于7 d后降至正常。结论内皮素参与了热性惊厥的发病过程,而心肌酶在热性惊厥时升高,故测定ET和CK-MB可判定热性惊厥患儿有无一过性的脑功能及心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在癫痫中心诊治流程中的运用,为难治性癫痫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法:前瞻性观察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病史、诊断、发作类型、辅助检查、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探讨多学科协作在癫痫中心诊治流程完善中的运用,对难治性癫痫多学科协作诊断治疗模式、术前评估内容及手术指征选择进行分析。结果:4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多学科的协作诊治,其中数次讨论患者4人。男30例(66%),女14例(34%)。病程1个月至30年,年龄2岁至53岁,平均年龄27岁。初始发病年龄2岁~50岁。有既往史11例(25%):热性惊厥(2例)、脑血管意外术后(2例)、颅内肿瘤术后(1例)、颅脑外伤(3例)、颅内感染(1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癫痫家族史1例,出生及发育异常史2例。完善头颅磁共振44例(100%),异常37例(84.1%),按解剖部位分类,海马病变(一侧或双侧)10例,额叶病变6例,颞叶病变4例,顶叶病变3例,枕叶病变2例,岛叶病变1例,皮质发育不良3例,蛛网膜囊肿2例,颅内血管病变2例(海绵状血管瘤术后;三叉神经面血管瘤),脑积水3例,寄生虫1例。完善视频脑电图42例(95.5%)(反复多次监测4例)。视频脑电图异常40例,监测到临床发作10次。经多学科讨论建议其中32例调整或继续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4例建议颅内埋藏电极,6例建议采取切除性手术,1例大脑半球纤维离段术,1例VNS。最终5例病例同意并施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14月,Engel癫痫疗效分级Ⅰ级4例(4/5),Ⅲ级1例(20%),为行VNS术患者,随访时间为6个月。结论:多学科开展技术协作可以为难治性癫痫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使癫痫发作得到良好控制甚至无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