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凭脉辨证是张仲景辨证的主要特色,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脉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内容丰富、论理精辟。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脉证的条文,认为《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主要包括凭脉辨病因、凭脉辨病位、凭脉辨病性、凭脉确定病证、阐释病机、凭论治凭脉判断预后几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凭借脉象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临床诊治疾病和深入研讨中医基础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脉经》与仲景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全书各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题,把脉和病、证、治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还有《平脉法》、《辨脉法》两个脉学的专篇。但《伤寒杂病论》曾遭散佚,目前只能见到经后人整理的书本,根据这些书本统计,《伤寒杂病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条文涉及到脉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脉证”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指通过脉象判断疾病证侯、确立治法的思维方法,是仲景辨证施治的特色之一。《伤寒杂病论》对此论述颇详,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各篇均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且原文中通过脉象阐释病证者,《伤寒论》398条原文中有148条,《金匮要略》414条原文中有141条。由此可知,通过脉诊确定病因病机的辨证思维方法在仲景辨证体系中极其重要。现就《伤寒杂病论》中“脉证思维”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是由张仲景撰写的一部巨作,是历代医家研究和学习的经典。文章从《伤寒杂病论》诸方证的病机、脉证表现和遣方用药上,挖掘和剖析张仲景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心藏神""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以及"在液为汗"等方面对"心"的认识。张仲景指出"心主血脉"功能非常重要,故临证时应重视"心阴、心阳的平衡"以望心安,并提出重视中焦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追本溯源,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肾气丸一方源于《金匮要略方论》,故后世称之为金匮肾气丸.考究《金匮要略方论》原文,肾气丸见于《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等5篇中,分别用于治疗脚气、虚劳、痰饮、消渴以及妇人转胞等5种疾病,可谓仲景“异病同治”的典范.经现代临床研究,肾气丸的功效被不断发掘,现将笔者临床应用体会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6.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在临床中运用的千古楷模,全书各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题,把脉和病、证、治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还有《平脉法》、《辨脉法》两个脉学的专篇。但《伤寒杂病论》曾遭散佚,目前只能见到经后人整理的书本,根据这些书本统计,《伤寒杂病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条文涉及到脉学的内容。晋·太医令王叔和的一生中,只有他撰次的《脉经》留世,而《脉经》是一部闪耀着仲景脉学思想,并以仲景脉学资料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脉学的最早专著。有关《脉经》是王叔和以仲景脉学的内容为主进行整理的事实,晋·  相似文献   

7.
当归贝母苦参丸出自我国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为主治妇女妊娠小便不通属血虚有热、气郁化燥的专方。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不仅对呕吐的病因脉证阐发甚详,而且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法则与方药。笔者不揣浅陋,谨将仲景治呕法则机理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难经》对积聚的论述奠定了后世积聚病辨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继承了《难经》关于积与聚的鉴别诊断;脉诊上,《金匮要略》在继承《难经》结、沉伏脉基础上提出了积聚可见细而附骨脉,并详细阐述了以脉象判断病变部位的方法;《伤寒杂病论》在《难经》五脏积基础上,提出了癥瘕、癥病、干血痨、脏结、痞证等病证名称并提出了证治方药,创立了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半夏泻心汤等方药。《伤寒杂病论》对《难经》积聚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发明的著名方剂,载于其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金匮要略方论》“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的第二条。蕴义深刻,内涵丰富,它既为内伤杂病而设,又为外感风痹而立。该方迄今在临床上仍较为常用,笔者对该方经临床多年研究,颇有心得,受宜匪浅,故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1.
周岱翰 《新中医》2016,48(1):1-3
《伤寒杂病论》成书千余年来,其临床实践和学术思想对临床各科产生普遍的启示作用,探讨《伤寒杂病论》方药的抗癌功效意义重大。《伤寒杂病论》独创对病人方证的精巧辨治,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科学而精辟地指导中医肿瘤临床,奠定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肿瘤辨证论治规范。现在经方广泛应用于癌症本病、兼证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等治疗肝癌已取得较好的疗效,未来开发和扩大经方防治癌瘤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2.
学习中医的人都知道,温病学肇始于《伤寒杂病论》.然而,很多人却没有了解到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温病脉证并治”这一重要篇章.因为有一些中医人根本就不知道《伤寒杂病论》有白云阁藏本,也不知道这个藏本的木刻原版就保存在南阳医圣祠(南阳张仲景博物馆),是国家二级文物,是医圣祠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13.
黄疸病名首见于《内经》,但未提出具体的治法方药,对黄疸理、法、方、药的论述详于《伤寒杂病论》一书.笔者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就《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黄疸病的分类、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先河,所创之方,遣方用药,法度严谨。临证中遵“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疑难杂症治疗中,往往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19-2521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近代发现的张仲景《伤寒论》传本之一,其内容完整,较好地体现了张仲景的脉学特色,文章通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对仲景的脉法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和比较《伤寒杂病论》与《内经》中痞满的论述,指出:(1)病名上,《伤寒杂病论》称为"痞"或"心下痞",继承了《内经》的称谓,并沿袭至今;(2)病位上,《内经》痞满从太阴脾土论述,《伤寒杂病论》痞满主要在心下胃脘部;(3)病因病机上,《伤寒杂病论》痞满在《内经》"寒""湿"及"土运不及"基础上发展了痞满的热证、寒热错杂证等;(4)治则治法上,仲景因证立法、因法制方,使痞满理、法、方、药俱备,弥补了《内经》证治的缺失。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仲景对《内经》痞满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由甘草、附子、干姜三味药组成,乃仲景为少阴寒化证所设,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效,主要用于少阴病阴盛阳虚、四肢厥逆之证。笔者临床以此方治疗妇科疾病辨证属阳虚内寒证者效果良好,兹举验案数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杂病论》是以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六经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太阳病就是其中之一,太阳病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但其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发热恶寒的症状如疟疾发作和少阳病中寒热往来的证候非常相似,但实质不一样,前者为邪在表,表证未解,后者为邪在半表半里,所以使用汤证不一样。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盗汗识辨湖北430061湖北中医学院柳于介主题词《伤寒杂病论》,盗汗/中医病机,盗汗/中医药疗法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为仲景《伤寒杂病论》汗证辨治精华之一。文中有四处论及盗汗之症,有外感与内伤之别,分见于《伤寒论》三...  相似文献   

20.
赵天才 《中医药学刊》2005,23(9):1579-1581
从主要症状(以恶寒发热、汗出、口渴、手足厥为例)、证候类型、治法和方药、煎服法与护理四个方面探讨了《伤寒杂病论》的量化艺术。认为其有助于辨证论治的准确化、精细化和规范化,也体现了张仲景丰富的临床经验与良苦用心;深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则有利于进一步掌握《伤寒杂病论》的临床思维方法和精神实质,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与灵活运用经方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