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孔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方法:总结分析了4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孔成形术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结果:2例术后1周出现下肢日光烧灼综合征,均为L5-S1椎间盘破裂患者,经过脉冲电刺激治疗1周后缓解;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按照MacNab评分标准,6个月随访时33例优,7例良,2例可,优良率95.2%。住院期间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全内窥镜下椎间孔外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23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全内窥镜下椎间孔外技术进行椎间盘摘除,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详细的问卷随访,包括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JOA、ODI,末次随访同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微创手术,术后随访的平均VAS、ODI较术前明显下降,JOA较术前升高;末次随访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19例,良3例,可1例。结论:经皮全内窥镜椎间孔外靶点技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全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1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全内镜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采用腰腿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MacNab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1、3个月和6个月)评估。结果:VAS评分:术前8.5±1.6,术后1个月为2.2±0.4,3个月2.0±0.8,6个月1.8±0.6,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功能:优良11例,可2例,无需再次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10分钟,术中未发生误切硬脊膜、感染、血管或内脏损伤。结论:全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盘摘除手术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椎间孔入路组(21例)和椎板间入路组(22例)。按照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改良MacNab评分判断临床效果,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43例病人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椎间孔入路组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均低于椎板间入路组(P < 0.01)。2组病人术后1、3、6个月腰背部、腿部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 < 0.05),2组手术时间以及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背部、腿部V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评分椎间孔入路组优14例,良4例,可3例,差0例,椎板间入路组优13例、良5例、可4例、差0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椎间孔入路与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都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但相比之下,椎间孔入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手术禁忌更少,更加符合微创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唐开武  周文才  唐开礼 《重庆医学》2013,(25):3038-3039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手术进行治疗,并分别在手术治疗后第1天、第3个月、第6个月采用VAS评分法对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进行评分,并与治疗前进行对比,观察疗效。结果与手术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在术后第1天、第3个月、第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同时,与手术后第1天相比,手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术后采用MacNab标准对手术的疗效进行评定,优14例,良20例,可4例,差2例,总的优良率达85%。结论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胶原酶髓核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就诊的89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n=43)和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组(n=46)。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catalogue score, VAS)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3天、2个月和6个月的腰痛或下肢痛进行评分,并在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经皮椎间孔镜组均低于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组,且术后3天、2个月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椎间孔镜组与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组末次随访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0.70%与84.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均可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但胶原酶髓核溶解术的早期疗效差于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入该院治疗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手术治疗,术前,术后1 d及术后3个月分别行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分,观察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该组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临床疗效,42例优,15例良,6例可,0例差,优良率为90.48%。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98±1.82)分、(2.03±1.20)分,显著低于术前和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安全可行、疗效显著的特点,是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期间诊治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对象均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对每位病人进行VAS评分,并综合评定手术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VAS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总优良率达95%,且病人并未发生硬脊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安全性良好。结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效果良好,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
罗旺  王兵  陈凌强  龚志强  杨晋  李修恩 《西部医学》2018,30(3):400-404+408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7月~ 2015年7月应用局麻下经皮椎间孔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平均病程19.6个月。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 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术后12个月时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44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93.8%。结论 应用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中期疗效肯定,随着恢复时间延长,腰椎功能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5例,于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腰腿疼痛缓解的情况,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估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VAS评分由术前(7.8±0.4)降到术后1d时(2.5±0.3),6个月随访时(1.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效25例,良效16例,可效4例,优良率91.1%(41/45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5月本院应用经皮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59例患者,观察比较手术前后的临床疗效,疗效按照术前及术后疼痛感觉类比评分(VAS)和功能指数评分(MacNab)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标准进行评定。结果:59例患者术后当时、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ODI评分和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疗效评定MacNab标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86.44%和93.22%。结论:TESSYS技术具有微创、安全和疗效确切的特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合并脊柱侧弯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选择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合并脊柱侧弯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腰腿疼痛程度,采用Oswes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并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Cobb角,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ODI及Cobb角。末次随访采用Nakai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4.17±1.08)个月。术后第1天腰腿痛VAS评分、ODI及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及Cobb角与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及Cobb角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Nakai疗效评估:优16例,良3例,中1例。结论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创伤小,操作安全、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是目前治疗合并脊柱侧弯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局部麻醉下后外侧入路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手术摘除髓核、减压神经根。术后随访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随访,平均手术出血量(7.2±2.1)mL,手术时间(63.7±9.2)min,未发生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神经根断裂等严重并发症。随访419个月,平均(12.4±2.1)个月,术后ODI、VAS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末次随访按照改良的MacNab法评定疗效,优12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可靠,而且该术式不需要处理后方硬膜神经根的瘢痕组织,不破坏脊柱稳定性,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收治的LDH患者40例,均实施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评定入院时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疗效.结果 40例患者随访1~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由术前(6.69±1.25)、(8.58±1.47)分下降到术后6个月的(2.28 ±0.46)和(1.41-±0.32)分,术后随访与术前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29例、良6例、可5例,优良率为87.50%.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可作为治疗LDH的微创方法,且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通道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台州市中医院收治的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行双通道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d、1周、4周、1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14(11.6±3.4)个月。术后均未出现椎间隙感染、大出血、脊神经根性损伤、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各时点腰腿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优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0.9%。结论双通道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切口小、出血量少、费用低、效率高,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采用PELD治疗FLLDH患者10例,其中椎间孔内型7例,椎间孔外型3例。于术前、术后1d、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术后1d、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及JOA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其中优4例,良4例,可2例。1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症状均无复发。结论PELD治疗FLLDH可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且安全、微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的减压范围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采用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入路方式)与研究组75例(采用脊柱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方式)。观察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征、ODI评分、VAS评分、术后末次随访MacNab优良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ODI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ODI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末次随访MacNab优良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方式比椎间孔入路方式的作用更佳,对于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临床疗效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苏国义  李永津  陈博来  杜炎鑫 《浙江医学》2017,39(16):1369-1372
目的探讨3D-MR重建技术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采用3D-MR重建技术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31~63(41±9.5)岁,根据患者术前冠状面3D-MR(HasttesTII序列)扫描三维图像重建,评估三维分区、突出物形态,对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设计穿刺的方向、角度以及术中通道成形、减压探查范围;运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评估腿痛和腰痛疗效情况,采用腰椎JOA评分量表进行腰椎功能疗效评分,采用改良的MacNab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5~21(18±4.3)个月。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和腰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神经损伤等不良事件。2例患者术后神经支配区感觉过敏、疼痛反复,复查见神经、神经节水肿,未见椎间盘残留,药物控制后症状减轻。结论采用3D-MR重建技术,基于解剖形态的基础上做好术前设计;在了解突出物与神经根、椎间孔的三维定位、毗邻关系基础上靶向穿刺,能定向探查摘除突出髓核,减少髓核的遗漏,3D-MR的应用能有效提高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董婷  沈佳炎 《浙江医学》2018,40(15):1741-1743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TESSYS(PELD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采用PELDTESSYS技术治疗的LDH患者40例,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及改良MacNab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29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92.5%。术后仅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下肢麻木,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PELDTESSYS技术治疗LDH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脱垂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手术治疗的策略。方法:36例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方式治疗,观察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Macnab临床疗效标准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VAS评分术前1天8.1±3.6分,术后1天2.3±1.6分,术后6个月2.1±1.9分,末次随访1.8±1.2分,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术前1天61.3±8.3分,术后1天18.6±6.8分,术后6个月12.8±7.2分,末次随访9.1±3.7分,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优26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91.7%。无复发病例。未发生相关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65±15 min,卧床时间9.5±2.0 h,住院天数3.5±1.0天。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方法,选择正确穿刺靶点以及椎间孔成形是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