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采用松树花粉诱集法从乐清湾红树林分离到一株纯培养物,其特点为:营养菌体为椭圆球形,单核;营养菌体的细胞壁由许多紧压在一起的致密鳞片层构成,在细胞壁不连续处可分辨鳞片;营养菌体形成外质网,它产生于外质网形成体;营养菌体以产生游动孢子行无性繁殖,游动孢子为双鞭毛;无性繁殖过程中形成四分体结构。据此鉴定为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 sp.)。  相似文献   

2.
一个以孢子繁殖的细菌新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描述一个以孢子繁殖和细胞壁有刺的细菌新属,其主要特征:革兰氏阴性,营养细胞可直接转变为孢囊,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孢囊产生2个孢子,孢子从孢囊一端放出来,成长为新的营养细胞。菌体周身具有刺一样的突出物。以甲烷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因其形态与繁殖特征不同于已知细菌,故命名为刺孢汗菌属 Echinosporobacerium gen.Nov.,其模式种为白色刺孢杆菌 Echinosporobactemum album sp nov.  相似文献   

3.
从北京土壤中分离出5株放线菌,经过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细胞壁组份及DNA中GC%含量的研究,这5株菌都形成孢囊,孢囊孢子有鞭毛,能游动,细胞壁组份11型,属于游动放线菌科中游动放线菌属。经与国内外已知种比较,定为三个新种:丛鞭毛游动放线菌新种(Actinoplanes tuftoflagellus n. sp.);梨形游动放线菌新种(Actinoplanes pyriforinis n. sp.)绛红褐游动放线菌新种(Actinoplanes purpeobrunneus n. sp.)。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诱导介质、处理时间及温度等因素对高产EPA、A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菌株———轮梗霉 (Diasporangiumsp.)产游动孢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胡萝卜片介质上、2 5℃诱导 6d ,可得到最大数量的孢子 ,同一条件下游动孢子量则在第 8d达到最高。进一步探讨孢子的萌发条件发现 :2 5℃、营养琼脂上孢子的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兔双歧杆菌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观察了兔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cuniculi)的超微结构,发现青壮龄免双歧杆菌的菌体结构完整,从外向里为糖被、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细胞壁为双层结构即外界膜和内界膜。胞质中有糖原颗粒、核蛋白体、中介体、液胞或空泡。未见有分叉杆菌。老龄菌无糖被,细胞壁不完整,呈碎片状,可见到许多分叉杆菌。提示兔双歧杆菌分叉的形成与营养不良、环境不利及老龄有关。  相似文献   

6.
多孢子菌的一个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多孢子菌属(Polysporobactertum)的一个新种。它具有属的基本特征,能够由营养细胞转变为孢囊产生大量孢子进行繁殖。它与模式种砂石多孢子菌的主要区别是:在菌落表面形成气生孢子穗,产生大量气生孢于进行繁殖;更容易形成内生孢囊;营养细胞常在基质表面呈同心圆排列,在旺盛生长后期容易伸长或膨大成异形细胞;菌落呈较稳定的黄色。它被命名为色黄多孢子菌(Polysporobacterium chromoflavam)。  相似文献   

7.
放线菌3945是从山东济南土壤中分离出来的,产生一种新的抗菌素——创新霉素,形成孢囊,孢囊孢子微游动,极生鞭毛。在合成与有机培养基上,基内菌丝为紫色到深褐紫,培养基染成相应颜色。根据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特性及抗菌性质的研究,放线菌3945有别于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cs)中的已知种,经鉴定认为是个新种,名之为济南游动放线菌(Actino-planes tainanensis n. sp.)。  相似文献   

8.
从昆明地区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Y79 21及Y79-15两株放线菌。Y79-21菌株无气生菌丝体,在基内菌丝体顶端形成球形或椭圆形孢囊,孢囊孢于能游动,细胞壁组份II型,属于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 Couch,1950)[1],但与该属的已知种不同,定为新种,命名为云南游动放线菌(Acunoplanes yunnanensts n. sp.)。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寄生在大麦根部的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 Led.的次生游动孢子的超微结构,包括核、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脂质粒、排泄泡、小囊、具膜小囊、核糖体以及鞭毛基体(Kinetosome)和鞭毛杆等细胞器。游动孢子中未见微体。同时也在电镜下观察了游动孢子接触和穿透根细胞时所形成的管腔(Rohr)和棘杆(Stachel)以及游动孢子穿透细胞壁的详细过程。  相似文献   

10.
苏晓庆  黄江海  夏嫱 《菌物学报》2013,32(Z1):244-248
贵阳腐霉是很有应用前景的灭蚊真菌.其无性繁殖的游动孢子是其侵犯蚊虫体壁的生理阶段.观察了孢子囊形成的时间及影响因素,并观察了游动孢子形成的动态过程.研究结果为其在灭蚊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电子显微镜扫描和菌体活性测定三种微生物杀虫油烟剂成烟后菌体的活性,结果表明:使用烟雾机分别施放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三种微生物杀虫油烟剂,其成烟后,三种菌体能保持原来的形态和活性,白僵菌孢子能正常萌发,苏云金杆菌芽孢在营养琼脂上能形成晶体,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能有效地感染松毛虫,为进一步研究常规和应急防治松毛虫的简单易行、高效的使用方法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自我国云南省热带植物园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好气中温放线菌Y388。该菌株气丝蓝灰色,粉状,形成直形或柔曲气生孢子丝,孢子卵圆或短杆状,表面光滑或略粗糙。基丝深灰至黑棕,分隔井有断裂和自溶。产生淡紫色至青灰色可溶性色素。细胞壁为“型+赖氨酸,全细胞水解液含半乳糖。DNA中G+c含量为69 54克分子%。根据该菌株的形态和细胞壁化学组分与现有放线菌目中已知属的不同,因此成立新属——异壁放线菌属Actinoalloteichusgen.N.。典型种为蓝灰色异壁放线菌Actinoalloterichus cyanogriseus n. sp.。典型菌株为Y388。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细柄半网菌在无饲培养条件下的完整生活史过程,描述了孢子萌发、游动胞、黏变形体、原质团及孢囊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发育特点。结果表明:孢子预处理可以提高萌发率;游动胞鱼形,具有一根较短的鞭毛;黏变形体前缘具有较厚的透明外质,滑动运动方式。原质团属于“发达的中间类型”原质团。  相似文献   

14.
从我国青岛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其气生菌丝体长而少分枝,在孢子柄上产生四个孢子的短链,细胞壁化学组份IH型。经鉴定为小四孢菌属中的一个新种,命名为青岛小四孢菌(Microtetraspora qingdaoeusis n. sp)。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土壤中分离出35株游动放线菌,细胞壁组份为II型,即含有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和甘氨酸。根据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系统研究,定为4个新种:桔橙游动放线菌新种(Actlnoplanem ourantlacus n. sp. 71—C38);粉红孢囊游动放线凶新种(Actinoplanesroseosporangius n. sp. 71-C29);淡桔橙游动放线菌新种(ActlnoplaneJ pallido-aurantiacusn. Sp. C);赭红孢囊游动放线菌新种(Actinoplanes rutilosporangius n. sp.71-C6)。  相似文献   

16.
用三叶草离体根建立VA菌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三叶草(Trifolium pratense L.)离体根在改良的White培养基上能连续继代培养。将发芽的中国球囊霉(Glomus sinensis Peng&Shen)孢子接种三叶草离体根,在以CaHPO4为磷源的White培养基上培养,能稳定地形成泡囊—丛枝状内生菌根(Vesicular—ArbuscularMycorrhizae,YAM)。真菌在侵染前,菌丝在根分泌物的刺激下常进一步伸长,当菌丝接触到根的适当部位后即开始侵染,侵入前常首先形成附着胞,并通过附着胞进一步向根内侵染,形成具有根内菌丝、丛枝和不明显泡囊的内生菌根。随后产生根外菌丝,并产生少量薄壁的“无性孢子”。这些“无性孢子”不能发育成正常的厚垣孢子。本文讨论了这一技术在研究VA菌根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里杜霉素产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省崖县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产生里杜霉素(Lividomycin)的放线菌,编号为3897-5。该菌株孢子丝直至波曲,孢子链含10—15个孢子,孢子卵圆至柠檬形,表面光滑或略糙;在合成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体灰色至蓝灰色;基内菌丝体白、灰、蓝灰或黄棕色;在多种培养基内不产生类黑色素;在苹果酸钙等培养基上可形成菌核。细胞壁化学组分为I型。根据形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该菌株属于钦氏菌属,与该属中的已知种均不相同,认为是一新种,命名为崖县钦氏菌(Chainia yaxianensis n. sp. Yan et al)。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一拣马杜拉放线菌,该菌株在一些培养基上产生粉红色至玫瑰红色的基内菌丝体,气生菌丝体白色或浅粉红色,孢子链直或波曲,孢子表面光滑,细胞壁化学组分III型,全细胞水解糖类型B。经研究证明为马杜拉放线菌属中的一个新种,命名为玫瑰红马杜拉放线菌(Actinomadura rosea n. sp.)  相似文献   

19.
黄颡鱼卵水霉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无性繁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黄颡鱼卵水霉病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无性繁殖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传统方法从患水霉病的黄颡鱼卵上进行丝状真菌的分离,然后通过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分离菌株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 rDNA序列分析对致病菌株进行鉴定,并进一步通过单因子法研究其无性繁殖特性。【结果】从患水霉病的黄颡鱼卵上分离了4株丝状真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一株丝状真菌HP对黄颡鱼卵具有致病性,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形态与无性繁殖特性,开展了ITS rDNA序列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菌株HP菌丝为透明管状结构,中间无横隔,分枝较少;游动孢子囊多数呈棒状,游动孢子发育成熟后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并迅速游离;能够产生第二孢孢子;新孢子囊以内层出的方式产生;藏卵器呈球形,与雄器同枝或异枝。菌株HP的ITS rDNA序列与GenBank基因库中水霉属菌株自然聚类,同源性高达99%,与多子水霉菌株Arg4S(GenBank登录号GQ119935)的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特征与ITS序列鉴定的结果,判定菌株HP为多子水霉(Saprolegnia ferax)。此外,菌株HP在5°C-35°C、pH 4-10范围内均能产生游动孢子,产生游动孢子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20°C和7,而且5-25 mg/L福尔马林和0.25 1.25 mg/L二硫氰基甲烷对菌株HP产生游动孢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分离鉴定了黄颡鱼卵水霉病病原,并确定了其无性繁殖特性,可以作为该病防治用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将国内青霉素产生菌(Penicillum chrysogenum)的黄孢子系统及绿孢子(包括淡绿,灰绿)系统的十多个菌株,经过病毒提取、电镜观察、奥氏免疫双扩散、凝胶电泳及放射免疫测定,证明黄孢子系统的菌株含有不同谪定度的、直径40nm的球形病毒,而绿孢子系统中检查不出病毒。从营养要求、孢子颜色不同的带病毒和无病毒菌体中分离原生质体,进行不同组合的原生质体的融合杂交,获得营养互补融合的异核体。 异核体1中,病毒通过胞质融台转移到原来无病毒的灰绿孢子菌株及细胞核融合后的杂合二倍体中。灰绿孢子的病毒量接近二倍体的l/3。二倍体菌落生长稳定,低温保存二年后经0.01—0.02M对氟苯丙氨酸(PFA)诱发和分离,产生亲本类型的分离子,分离子及二倍体仍然含有病毒。异核体2作亲本性分离,黄孢子仍有病毒,淡绿孢子及细胞核融合后产生的二倍体均无病毒,表明非感染性为显性。此种淡绿孢子的突变体中存在非感病菌系,它不支持病毒的复制。提取各杂交组二倍体内的病毒所特有的dsRNA时,可看出dsRNA的存在和病毒的存在一致。多数杂合二倍体的青霉素产量比亲本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