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极易混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质或量的改变可能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二者均表现为3系减低,骨髓增生低下,给诊断造成一定困难。我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MDS、AA的CD34^ 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除已知的人骨髓、外周血和脐带血中存在造血干/祖细胞外,人胎盘组织中也有造血干/祖细胞存在.目前为止,还缺乏对人胎盘组织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特性及人胎盘组织淋巴细胞亚群组成和免疫原性等的深入研究.目的:探究人胎盘组织是否含有比脐带血更丰富的造血干/祖细胞,并对其造血祖细胞系增殖分化能力进行检测,同时对人胎盘组织淋巴细胞亚群组成及表型特征进行分析.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4-01/2006-12在贵州省细胞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经产妇知情同意,无菌采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健康足月分娩新生儿胎盘和脐带血共12份.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试剂盒,CD34绝对计数试剂盒(Becton Dickinson公司):CD34磁珠分选试剂盒,FITC标记的CD38单克隆抗体,抗FITC磁珠和MS/LS免疫磁式细胞分选柱(Miltenyi Biotec).方法:脐带血与RPMI-1640培养基(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按1:1的比例混合,采用Ficoll-Histopaque分离液离心30min,吸取界面层细胞,PBS洗涤一次,获得脐带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机械法加0.25g/L胶原酶消化制备胎盘组织单个细胞悬液,之后同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步骤分离胎盘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胎盘单个核细胞中CD34 CD38-, CD34 CD38 造血干/祖细胞(HSPCs)和淋巴细胞亚群的组成比例.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人胎盘CD34 CD38-,CD34 D38 造血干/祖细胞,并分别进行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红细胞爆裂型集落生成单位、混合集落生成单位系集落形成培养,以评价其造血祖细胞系增殖分化能力.实验全程用脐带血作平行比较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胎盘和脐带血CD34 造血干/祖细胞组成百分率、祖细胞系集落形成能力、淋巴细胞亚群表型及组成特点.结果:[1]胎盘CD34 造血干/祖细胞百分率是脐带血的8.8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胎盘中的淋巴细胞总数、T细胞(CD3 CD2 )、B细胞(CD19 )、Th(CD3 CD4 )细胞及Th/Ts比值均明显低于脐带血,而CD8 CD28-T抑制细胞则明显高于脐带血,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胎盘CD34 CD38 造血干/祖细胞亚群培养形成的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红细胞爆裂型集落生成单位、混合集落生成单位集落数明显高于CD34 CD38-造血干/祖细胞亚群(P<0.01);胎盘与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中相同表型细胞亚群形成的各系集落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胎盘组织富含CD34 造血干/祖细胞,其CD34 CD38 、CD34 CD38-两个造血干/祖细胞亚群均具有增殖分化为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红细胞爆裂型集落生成单位、混合集落生成单位的能力,并且人胎盘组织具有淋巴细胞亚群低比例和抑制性T细胞高比例的特点,使其有望成为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影响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同时其分泌的因子尚有支持造血的作用。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发展与T细胞功能亢进引起的造血干、祖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全骨髓细胞治疗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疗效。方法:建立BALB/C小鼠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对照组、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注射全骨髓细胞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全骨髓细胞对实验动物的疗效及骨髓的造血组织容量、脂肪细胞和血窦结构。结果与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至第20天,对照组全部死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4例死亡,全骨髓细胞组1例死亡。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全骨髓细胞组存活小鼠,其体质量变化趋势、血细胞计数、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均无显著性差异。③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全骨髓细胞组脾脏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的比值示无差异,与正常小鼠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有下降趋势。全骨髓细胞组CD8+T细胞水平明显下降。提示,单独使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能够使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症状改善、造血恢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有效率不如全骨髓细胞,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影响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同时其分泌的因子尚有支持造血的作用。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发展与T细胞功能亢进引起的造血干、祖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目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全骨髓细胞治疗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的疗效。方法:建立BALB/C小鼠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对照组、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注射全骨髓细胞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全骨髓细胞对实验动物的疗效及骨髓的造血组织容量、脂肪细胞和血窦结构。结果与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至第20天,对照组全部死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4例死亡,全骨髓细胞组1例死亡。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全骨髓细胞组存活小鼠,其体质量变化趋势、血细胞计数、骨髓造血功能恢复均无显著性差异。③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全骨髓细胞组脾脏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的比值示无差异,与正常小鼠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有下降趋势。全骨髓细胞组CD8+T细胞水平明显下降。提示,单独使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能够使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症状改善、造血恢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有效率不如全骨髓细胞,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PNH患者外周血及骨髓正常和异常造血干/祖细胞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PNH)患者外周血及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的组成及含量。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2 1例PNH患者外周血及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 (以CD3 4+为标志 )锚连蛋白CD59的表达 ,并将患者造血干 祖细胞总数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PNH患者骨髓及外周血CD3 4+细胞总量均明显低于正常人 (P <0 .0 0 1) ,但在疾病缓解时总量与正常对照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PNH患者外周血CD3 4+细胞主要以CD59+表型为主 [CD3 4+CD59+细胞占总CD3 4+细胞的 (81.4±16 1) % ],临床未缓解或骨髓中CD3 4+细胞以CD59- 表达为主的患者 ,其外周血CD3 4+细胞仍以CD59+表型为主。结论 PNH患者造血干 祖细胞含量明显减少 ,但在外周血中以正常表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5例AA患者进行骨髓CD34+细胞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10例健康者骨髓以及25例健康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做为对照.结果 AA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骨髓CD34+细胞表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细胞略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细胞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D8+细胞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CD8+比值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例AA患者中,13例AA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异常(CD4+/CD8+比值倒置);17例患者骨髓CD34+细胞数量减少;6例患者二者均表达异常;1例早期AA患者二者表达均正常.结论 大部分AA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数量减少;部分AA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也有部分患者二者均异常.  相似文献   

7.
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发展导致了造血生长因子的发现,为造血生长因子的生物学效应观察及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造血祖细胞培养不仅能对造血干/祖细胞进行定量分析,而且可以在体外观察多种因素对造血干/祖细胞的影响。在临床上,造血祖细胞培养对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性疾病等多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赵艳明  张强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8):1347-1349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4+)/CD3+CD8+(CD8+)比值和骨髓造血细胞体外集落形成的变化、相关性及其联合检测在AA患者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体外集落试验对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观察混合集落形成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AA患者外周血CD4+/CD8+阳性细胞比值变化,依据CD4+/CD8+比值将AA(59/70)患者分为比值正常型、比值倒置型和比值超高型三个免疫亚型。结果:59例有集落或集簇生成的AA患者,其中比值倒置型占45.8%,比值超高型占20.3%,AA患者组干细胞集落数低于同等条件下对照组的干细胞集落数(35.88对125.26,P<0.001);相关性分析,AA患者骨髓混合集落数与CD8+T细胞数呈负相关(P=0.027),与控制CD4+T细胞影响的CD4+/CD8+比值呈正相关。结论:通过对T细胞亚群CD4+/CD8+比值和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体外集落形成的联合检测可为AA患者临床诊断、分型、病情判断提供重要参考,为临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34例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CD34+细胞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的质和 (或 )量的改变可能是再障发病的重要环节。有关小儿再障患者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的变化情况文献报道不多。我们用流式细胞术 (FCM)检测 34例初诊再障患儿骨髓CD34 + 细胞的数量 ,并与 2 1例对照组患儿骨髓CD34 + 细胞的数量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 再障病例  34例再障患儿均系本院 1 999年 2月~ 2 0 0 1年 5月住院初诊患儿 ,再障诊断标准参照文献 [1 ] ,其中 :男2 0例 ,女 1 4例 ,年龄 4~ 1 5岁 ,中位年龄 9岁。重型再障(SA…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参考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0-2016年住院或门诊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各28例。另选取无贫血、感染等健康成人20例作为健康组,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健康组相比,MDS组CD19~+B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CD3~-CD56~+NK细胞比例降低,CD3~+CD4~+/CD3~+CD8~+(Th/Ts)值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3~+T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组相比,AA组CD3~+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CD56~+NK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及Th/Ts值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S和AA患者骨髓血中淋巴细胞亚群与健康组存在一定差异,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2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再生不良为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复杂。骨髓造血调控机制紊乱在AA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AA患者在造血干祖细胞特性、造血干祖细胞凋亡、造血调控因子、免疫等方面发生改变,研究AA患者骨髓造血调控机制异常可为A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脐血和骨髓均富含造血干/祖细胞,但二者在造血干/祖细胞的含量上存在差别。脐血中各CD34~+细胞亚群有着独特的免疫表型。脐血造血干/祖细胞能在体外扩增,扩增后的CD34~+细胞能在SCID小鼠体内重建造血。由脐血CD34~+细胞可以生成淋巴细胞和内皮细胞。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移植在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及移植免疫排斥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有着极大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apastic anemia,AA)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再生不良为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复杂。骨髓造血调控机制紊乱在AA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AA患在造血干祖细胞特性、造血干祖细胞凋亡、造血调控因子、免疫等方面发生改变,研究AA患骨髓造血空机制异常可为A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T细胞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降低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体外细胞学对比观察,病例来自2007-09/2008-11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实验于2007-09/2008-11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研究所完成.对象/材料:选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2例,其中重型再障6例,男3例,女3例,中位年龄38(16~68)岁;慢性再障16例,男9例,女7例,中位年龄41(25~59)岁.另获取临床正常剖宫产之足月健康胎儿脐带,用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从人脐带中提取并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中分离T淋巴细胞;将两者共培养,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单独培养T淋巴细胞,细胞密度1×105/孔;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按1×105/孔,0.5×105/孔、0.1×105/孔、0.05×105/孔不同密度接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T淋巴细胞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按不同比例1:1、1:0.5、1:0.1、1:0.05接种于培养基内.主要观察指标: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不同细胞浓度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淋巴细胞的抑制率;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CD4+/CD8+的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造血负调控因子细胞介素2、γ-干扰素的水平.结果:①用贴壁法培养至第2代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长梭形的典型改变,表面分子检测显示高表达CD166、CD29、CD54,低表达CD13、CD34、CD45,经体外诱导可分化为脂肪细胞.②实验组中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1:1、0.5:1、0.1:1时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6.2±12.1)%、(43.7±10.4)%、(28.6±8.9)%,1:1组抑制作用最强.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调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倒置的CD4+/CD8+比例,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负调控因子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分泌水平.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这种作用依赖于间充质干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鼠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并有支持骨髓造血作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鼠存活率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9-01/04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雌性BALB/C小鼠40只,8~10周龄,体质量16~18 g,作为受体.清洁级DBA/2小鼠5只,6~10周龄,体质量15~19 g为淋巴细胞供体.方法:取BALB/c小鼠骨髓进行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培养,传至3~5代的细胞用于实验.建立免疫介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n=15):造模后将1×106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到治疗组小鼠体内进行治疗;模型组(n=15):仅造模不进行任何治疗;对照组(n=10):不进行任何干预.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第1,2,3,4周观察各组小鼠的存活率;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第28天各组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结果:①模型组小鼠3只于第2周内死亡,7只于第3周内死亡,2只于第4周内死亡,28天存活率20%;治疗组小鼠4只于第3周内死亡,28天存活率73%.②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CD4的表达增高(27.12±4.23)%,(32.18±6.73)%,(38.44±7.88)%,P<0.01];CD8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均降低[CD8:(34.42±5.13)%,(27.33±5.09)%,(23.31±5.24)%,P<0.01:肿瘤坏死因子α:(47.27±10.1 1),(12.34±5.87),(9.31±3.77)ng/L,P<0.011.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提高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存活率,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及抑制T淋巴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α有关.  相似文献   

16.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目的为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血管生成的状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6例正常人骨髓活检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的表达,用盲法计数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并对骨髓血管生成进行简单分级。结果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MVD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其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MVD都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MVD值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MVD与血管简单分级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64,P〈0.01)。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血管生成缺陷可能导致或加重骨髓造血障碍。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脂和成骨分化潜能,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存在成脂和成骨分化异常。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分化潜能与健康人的差异。方法:选择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5例,另选5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采用全骨髓培养法成功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再生障碍性贫血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无显著差异,皆表达CD73、CD90、CD105,不表达CD34、CD45和HLA-DR;再生障碍性贫血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成脂肪细胞分化诱导率高于对照组(P<0.05),PPARγmRNA和FABP4 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成骨细胞分化诱导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ALPmRNA和BGLAP mRNA表达量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存在成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的失衡。  相似文献   

18.
背景: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骨髓造血及成脂调控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目的:观察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正常人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方法:收集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6位正常人骨髓液各10mL,Ficoll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达70%~80%融合后扩增传代。取传至第3代的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提取总RNA,比较各组基因与内参基因之间的差别。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ATA-1、GATA-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干细胞因子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正常人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量。结果与结论:与正常人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间充质干细胞的GATA-2和干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降低(P=0.012,0.03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表达量升高(P=0.035);两组GATA-1基因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GATA-2、干细胞因子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AA患者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解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易成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造血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对脐血造血干 /祖细胞的扩增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脐血CD3 4+ 造血干 /祖细胞 ,在体外液体培养体系中经各种不同细胞因子组合扩增 1周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 4+ 造血干 /祖细胞并进行甲基纤维素法半固体培养 2周 ,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集落产率。结果 在FL、SCF、IL 3、GM CSF、EPO造血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下脐血造血干 /祖细胞得以扩增 ,以IL 3+SCF +FL +EPO组的扩增效率最高 ,其有核细胞数、CD3 4+ 细胞及CFU GM、BFU E集落分别扩增 46 2± 175、3.47± 1.6 4、2 6 4± 10 5和 12 8± 6 7倍。结论 FL对扩增CD+ 3 4细胞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 ,合理的细胞因子组合扩增的脐血造血干 /祖细胞可成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对造血细胞凋亡的活性,及其对造血细胞PML蛋白表达和定位的影响。方法应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免疫荧光标记法及流式细胞技术分析1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体外抑制正常人骨髓BFU-E、CFU-GM增殖及促进其集落细胞凋亡的作用,以共聚焦免疫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与正常人骨髓造血细胞共同培养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对所形成集落细胞内的PML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和8例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患者血清在体外均可明显抑制正常人骨髓BFU-E、CFU-GM的增殖;SAA组、NSAA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作用后集落细胞内均表达一定量的PML蛋白,SAA组高于对照组。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具有诱导造血细胞凋亡的活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作用后PML蛋白在造血细胞内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