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先心病外科术后残余分流及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采用超声心动图引导、心导管介入的镶嵌技术封堵进行治疗;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及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下移畸形成人患者,术中联合超声心动图评价外科矫治术的镶嵌治疗;1例超声心动图引导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后,行外科手术的镶嵌治疗。结果 7例先心病术后残余分流的患儿分别放置一个封堵伞或弹簧圈后使残余分流消失,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先放置弹簧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后7 d成功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和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下移畸形患者,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即刻疗效满意。1例超声心动图引导巨大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后,即刻行外科手术成功。结论超声心动图敏感、方便,可实时指导先心病镶嵌治疗,为手术提供重要信息,术后即刻评价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在先心病镶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的3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DA8例,ASD23例,VSD6例,均在X线和心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植入封堵器。分别于术后1-3d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结果 37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手术时间为30-150min,X线下操作时间为10-60min,其中即刻封堵成功率为97.3%,一次植入成功率为94.6%,7例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术后肺动脉压显著改善,1例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术后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并维持,心功能改善。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有效治疗后恢复,其余患者在手术后即刻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PDA、ASD、VSD是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处理。方法212例房间隔缺损(ASD)、57例动脉异管未闭(PDA)、322例室间隔缺损(VSD)患儿行导管封堵术,以静推咪唑安定0.1 mg/kg、氯胺酮2 mg/kg诱导,力蒙欣4 mg.kg-1.h-1维持麻醉。结果所有患儿均保留自主呼吸,顺利完成先心病封堵术。结论此麻醉方法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麻醉满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患儿麻醉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经导管治疗的可行性,并对国产封堵器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47例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患者,均使用国产封堵器行介入治疗,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追踪测量及随访。结果38例封堵成功。9例术中封堵后发生少~中量主动脉瓣返流而放弃封堵。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为3.2—16.4mm,术中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为33~17.1mm,植入的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0—22.0mm。共植入国产封堵器38个,技术成功率为100.O%,手术成功率为80.9%。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和升主动脉造影显示:微一少量残余分流6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7例。1例嵴内型VSD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封堵器移位。发生中量残余分流;其余37例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3例微鼎主动脉瓣返流,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经植入临时起搏器及药物治疗后恢复。结论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的VSD确实可行,近、中期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D—AV)〈2mm的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8月-2008年6月本文对本院54例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D—AV)〈2mm的VSD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患者年龄4~41(10.4±5.9)岁。封堵术前常规行左室造影(LVG),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透视监测下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于术后1、3、6、12月回访复查心电图、TTE。结果51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4.44%。失败的3例病例中,1例封堵后出现主动脉瓣中量返流,2例封堵器有中量残余分流而放弃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2例,随访6d 1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3个月无一例有残余分流;1例患者出现主动脉瓣少量返流,随访1年分流仍存在;术后无一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及其他心律失常。成功的病例中,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1.96%。结论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D-AV)〈2mm的VSD可以成功经导管封堵治疗,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全麻插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6月-2013年10月先心病介入治疗全麻插管125例患儿,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52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43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30例。结果麻醉成功率100%,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麻醉药物、有效的监测和正确的麻醉管理是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安全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方法用于先天性心脏病(CH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86例先天性心脏病应用Amplatzer型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组(A组)及盐酸戊乙奎醚-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组(B组),每组各43例。结果A组6例(14.0%)患儿术中出现口腔分泌物增多,一度出现轻度上呼吸道梗阻,经吸痰加给氧后缓解;16例(37.2%)患儿在心导管探插或心内操作时出现心律失常;手术时间为(2.65±1.85)h;术毕麻醉苏醒时间为(45.4±15.2)min。B组2例(4.7%)患儿术中出现上呼吸道梗阻,经减轻麻醉后梗阻缓解,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34.9%)患儿在心导管探插或心内操作时出现心律失常;手术时间为(2.58±1.74)h;术毕麻醉苏醒时间为(50.2±17.3)min,后三者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8.
人在胚胎发育时期(怀孕初期2-3个月内),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心脏本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的,称为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鲁氏四联症等。统计资料显示。先天性心脏病在婴儿中的发病率约为0.8%~1.2%。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大约有15万-20万左右的先心病患儿出生。  相似文献   

9.
陆晓燕 《现代保健》2011,(2):130-131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二维和三维图像诊断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TI),并总结分析经导管封堵术的效果。方法选择已进行VSD封堵术的患者37例,入选条件是术前有明显的三尖瓣关闭不全(TI)。诊断依据:彩色多普勒显示三尖瓣上收缩期高速由右室向右房的逆行血流(TR),运用Simpson法测量TR的容积。疗效评估:比较术前、术后TR容积的变化。使用仪器:Philip sonos 5500、iE33超声诊断仪。结果超声二维和三维图像可清晰显示VSD;37例行封堵术的患者均存在三尖瓣瓣膜或腱索与VSD边缘粘连的情况,比较患者封堵术前后的TR,术前平均为(4.56±1.5)ml,术后减少平均为(1.77±0.8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二维和三维图像的结合会进一步提高超声诊断的立体定位准确性,封堵术对因粘连引起的TR有明确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介入放射学封堵室间隔缺损术的疗效,促进患者康复。方法 施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放射学封堵术,观察术后患者体征,对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诊治。结果 21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要患者中,少数出现早期并发症,经过及时对症治疗,基本治愈或显现出不同疗效。结论 介入放射学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疗效可靠、其早期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可治愈或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疗效,探讨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2008年12月,符合ASD介入治疗入选标准,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患者23例。结果 23例ASD患者手术成功率为87.0%(20/23),其中19例1次封堵成功;出现并发症4例,包括股静脉穿刺处局部血肿1例、血管假性动脉瘤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心房扑动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平均住院5.6±3.5d;术后患者均接受了1~6个月随访,未见分流。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术的成功率高,创伤性小,术后恢复快,平均住院日缩短,并发症少,经及时处理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多方面综合疗效评价。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患儿36例,术前常规检测心电图(ECG),胸部X线等,房间隔缺损(ASD)合并VSD 1例。在TTE及X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胸片、心电图和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结果35例患儿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2%,1例(2.8%)手术失败,改为体外循环下矫正畸形。术后5例病人有少量残余分流,2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例出现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iLBBB),封堵器脱落1例,心包填塞(PT)1例。VSD术前TTE测量值与术中X线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5%以上病人接受了3~6个月随访,35%以上病人接受了12个月随访,X线及TTE检查:全部显示肺血流量减少,右心房、右心室缩小,心电图提示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结论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治疗VSD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介入封堵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TTE和X线可以准确地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13.
苏冠华 《大众健康》2014,(10):48-48
据统计,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发生率约为0.7%~0.8%,每年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儿约15~20万。尽管传统的外科手术常见的先心病已取得了较成熟的经验,可使大部分,先心病患者重获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艺  沈群山  张刚成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504-1505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128例PDA在本科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年龄9个月至65岁,平均(13.7±14.5)岁,体重9~77(31.3±20.2)kg。结果128例患者中126例(98.4%)封堵成功,失败者封堵后1例降主动脉局部狭窄、迂曲变形,1例封堵器周大量残余分流。成功者术后24—48h,1、3、6个月彩超复查无残余分流。结论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Coopdech支气管封堵器在小儿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 择期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患儿40例,分为单腔气管导管组(A组)和Coopdech封堵支气管导管组(B组).麻醉诱导后插入单腔气管导管,Coopdech管组将封堵支气管导管通过普通气管导管放置于手术侧主支气管来实现单肺通气.分别观察双肺通气、单肺通气20、40 min时手术野环境、血气指标的变化及手术所需和术后拔管时间.结果 Coopdech管组手术野显露明显优于单腔气管导管组;手术所需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均少于后者;A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更加多见.结论 Coopdech封堵式支气管导管可有效用于小儿单肺通气胸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6.
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开胸体外循环下修补术为其唯一根治手法,而经导管用记忆合金封堵ASD、VSD,创伤小,危险性小,康复快和不留胸部手术瘢痕,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我院采用经导管修补VSD治疗成功10例,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钦  刘涌  李金蔓 《现代保健》2010,(35):108-109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忡心脏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4月~2010年3月收治的70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对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种、年龄分布、手术方法及技巧等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分析。结果病种以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为主,19~28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47/70,67.14%);房间隔缺损修补33例(47.14%),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0例(28.57%),动脉导管结扎术3例,法洛四联征根治术11例,右室流出道补片3例;法洛四联征术后48h有3例患者死亡。结论术后严重的低心排综合征是法洛四联征死亡的主要原因,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证,精密的手术流程以及得当的围术期处理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临床介入治疗策略探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心导管介入治疗的病例选择、手术方法、疗效、安全性及评价。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接受同期介入治疗的11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3例,女性为8例,平均年龄为(4.08±2.64)岁,最小为5个月,最大为10岁。本组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类型包括:3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3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ulmonary stenosis,PS),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COA),其中1例为同期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复合畸形的顺序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或主动脉球囊扩张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试验患儿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1例患儿均成功封堵,手术顺利。术后X射线心脏造影及彩超提示,封堵器成形好,未见残余分流。术中、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其中,1例室间隔缺损术后心电图提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心电图复查正常。结论介入治疗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技术目前比较成熟,成功率高,但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同期进行介入治疗,其操作较复杂,技术难度较高。本研究证明,若掌握恰当手术指征,制定合理操作策略,手术过程仔细、谨慎,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是较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邹洪 《现代保健》2009,(30):26-27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1例患者经心脏彩超证实为先天性心脏病,其中继发孔型ASD13例,PDA8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进行封堵。结果21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术后心脏缩小,心功能改善,3例ASD有少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已无分流。定期随访无严重并发症产生。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和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国产封堵器价格适中,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性探讨分析外科手术、经导管封堵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5月到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房间隔缺损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患者采取经导管封堵治疗,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一周、术后3个月的二尖瓣血流频谱(E/A)和二尖瓣环频谱(E'/A')。结果:手术前、术后一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E/A、E’/A’、E/E’的差异均不明显(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E/A、E’/A’、E/E’的差异均比较明显(P0.05)。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较外科治疗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较小,临床工作中应该扩大对经导管封堵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