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青海地区传统民居的启发,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青海省不同地区的土质研制了生土系列新型墙体材料,并对其制品进行了试验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青海地区传统生土建筑历史悠久,风格多样;各地区土质基本能适合制备生土砖,其力学和物理性能基本满足当地农牧民居建筑的要求和风格。  相似文献   

2.
以陕西南部地区生土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秦岭南部山区民居聚落白龙村的实地调研,依据当地经济水平以及民居特征,针对传统生土民居墙体强度低、稳定性差等缺陷,探讨麻草、淀粉两种生土墙体材料添加剂改性方案,对素土、掺入0.3%麻草、掺入0.5%麻草、掺入3%红薯淀粉、掺入5%红薯淀粉的土样进行抗压、直接剪切等试验,分析了改性前后生土墙体力学性能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麻草能显著提高当地生土民居墙的力学性能,可用于该地区生土建筑墙体改性.  相似文献   

3.
周铁钢  张再昱 《建筑结构》2022,(3):135-139,126
生土建筑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地区,在地震灾害中,由于房屋倒塌造成严重损失.为了改善传统生土建筑的抗震性能并保留特色民居,采用机制生土砖和两种专用砂浆制作墙体,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新型机制生土砖砌体墙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砂浆中的固化剂能够显著提升墙体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薄灰缝对墙体的抗震能力削弱效果不显著.对墙体的荷...  相似文献   

4.
生土建筑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地区,在地震灾害中,由于房屋倒塌造成严重损失。为了改善传统生土建筑的抗震性能并保留特色民居,采用机制生土砖和两种专用砂浆制作墙体,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新型机制生土砖砌体墙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砂浆中的固化剂能够显著提升墙体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薄灰缝对墙体的抗震能力削弱效果不显著。对墙体的荷载-位移试验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并建立四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对比发现两者吻合情况较好。研究结果对改善生土建筑的抗震性能,保护传统建筑有较好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型生土砖是利用原状生土进行改性、压制而成的标准化建材,其作为建筑墙体材料具有可循环性、再生性、经济性、舒适性等特点。文章主要通过对此新型生土砖材料的导热系数的测定以及应用于建筑外墙并满足保温要求的生土砖砌体构造的优化研究,为新型生土砖建筑在寒冷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传统生土材料具有取材便捷,环保节能的优势。云南地区生土建筑数量庞大,红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营建技艺。该文以改进云南地区传统生土建筑营建工艺为研究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梳理云南传统生土民居的种类构造,从材料性能、室内环境、整体安全性三大方面提出对应的优化改造策略,希望在实现生土建筑的使用保护、传承更新的同时,为云南地区的生土建筑保护提供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以湿热气候为主的川南地区生土民居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川南地区生土民居现状实地调研,分析该区域的生土民居如何利用生土、石材、竹木等自然材料,结合建筑周边环境的气候要素为居民创造热湿适宜、通风顺畅、采光良好的居住环境。分析民居居住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民居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改造措施,达到改善川南地区居民居住环境的目的,并且提高川南生土民居的建筑气候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纪敏 《山西建筑》2010,36(27):23-24
以研究民居地域性为出发点,以安徽中北部民居为实例,从建筑选址、院落布局、建筑构造、建筑材料、营建技术等多方面对毛集镇传统生土民居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最后指出传统生土民居的营建思想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创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豫北地区民居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本文选取豫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生土民居和新建砖混民居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室内外温度、相对湿度等室内热环境参数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对比,指出新建砖混民居的室内热环境要优于传统生土民居,但两者室内温度均低于国家规范要求。数据表明,单层、北向开门和一字型设计导致生土建筑室内热环境较差,而砖混民居围绕主要使用房间进行功能布局的"向心性"设计是其保持较好室内热环境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室内热湿环境的改善和新民居的设计提供了依据,为农村住宅的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周铁钢  彭道强  穆钧 《施工技术》2012,41(15):39-42
传统夯土建筑是指以木制或石制杵、锤等工具,将原状土质材料逐层夯实形成承重墙体的建筑。现代夯土建筑技术对传统夯土建筑中夯筑材料、夯筑机具、夯筑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改良,以提高夯土房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在国际生土建筑研究和应用中心的指导下,结合试点工程的研究与实践,重点对如何科学选择、配置夯土材料及墙体夯筑工艺的改良情况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建筑类型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在对内蒙古土默川地区传统村落毛岱村生土民居实地调研的基础资料上,对现存晋风生土民居空间形态进行还原与分析,探究其"原型"与"变体"的关系,进而深入剖析晋风生土民居演变趋势及规律,为生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基础研究与资料。  相似文献   

12.
在河南焦作地区农村生土建筑仍然存在,但建筑耐久性不够。文中主要是对焦作地区农村仍在使用的生土建筑的主要墙体材料—生土土料的抗剪进行试验研究。取焦作地区素土、炉渣、石灰等为原材料,按照不同配比,分别制作素土试件、灰土和矿渣土试件。通过直剪试验得到了试件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分析了影响生土结构建筑原材料抗剪性能的主要原因,为生土建筑的墙体受力性能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之瑶  李鹏涛  李萌 《城市住宅》2022,29(2):204-206
以内蒙古包头市毛岱村晋风生土民居为调查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研方法,分析现有毛岱村晋风生土民居院落布局的多种形式以及建筑单体在结构、屋顶和平面等方面的特征,归纳总结毛岱村晋风生土民居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其更新与保护建议,希望对呼包地区生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土建筑是一种传统建筑形式,但传统生土建筑墙体材料抗震性能较差。总结我国生土墙体抗震性能、生土房屋抗震性能、生土结构抗震加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生土建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疆干旱半干旱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当地大量的生土建筑且各具地方特色,其中吐鲁番地区的生土民居作为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建筑形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文中从吐鲁番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当地传统生土民居进行实地检测,发现这种适应气候而形成的生土民居也存在缺陷。在对其进行改进基础上,利用PHOENICS分析软件,模拟检测其夏季室内的风环境状况,结果表明,改进后半地下室式生土建筑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的恶劣环境,为半地下室内营造舒适、凉爽的微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升传统民居的结构安全度,为加固设计提供技术依据,需要对现状民居进行数值模拟。数值计算中需要用到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材料参数。目前,尚没有生土材料室内试验标准,借鉴混凝土材性试验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2002),参照混凝土的加载制度,对河南省方顶村清代传统民居生土墙进行现场"切取"(切块制作试件)取样,并在实验室标准条件下制作相同规格生土试块,两组各取3块进行轴心抗压强度试验,9块进行弹性模量试验。结果表明:原状生土墙体材料轴心抗压强度约为1.16MPa,弹性模量约为160.7MPa;现制生土墙体材料轴心抗压强度约为0.97MPa,弹性模量约为75.9MPa。  相似文献   

17.
生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结合当地气候、地质和地域材料等自然条件的杰出营造。生土民居无论是在气候炎热的南方还是在寒冷的北方都体现出了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宜居性。在我国众多的生土民居中,窑洞是我国西北极具特色的生土民居体系。本文通过对它的产生条件、使用功能、空间形态、和建筑艺术等方面进行其宜居性的分析,探索传统民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北疆地区生土农房为研究对象,分析现有生土农房建设状态,以北疆地区生土农房更新设计为关注点,利用实地调研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北疆地区生土农房现状气候适应性策略及共性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基于保护和利用等不同维度,提出了保护型、改造型及新建型等多种模式。积极探索符合地域特征的生活模式及生土民居建筑形式,并希望对其他类型及地域生土农房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云南高海拔贫困山区常年低温,冬季严寒、夏季冷凉,且经济落后,住房质量偏差,民居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亟待改善。通过对大山包地区民居调研实测,收集了当地地理气候、社会经济和热工性能等数据,探析了传统生土民居和砖混民居节能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居更新改进策略。通过使用能耗模拟软件,初步量化对比分析普通砖混、夯土茅草民居与保温型砖混民居的逐月能耗,结果表明更新改进后的新民居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为云南高寒贫困山区节能型民居建造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民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保留其特色风貌并提升居住环境品质,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金沙江流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河谷地带的生土民居独具特色,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民居已呈空心化。本文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传统生土民居进行现场调研和测试,总结了该地区传统牛土民居的生态特性,并根据当地的文化和自然条件提出了一些环境提升的措施。研究可为该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更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