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26岁,颈、躯干、右下肢黑头粉刺样丘疹20年。20年前无明显诱凶出现右侧下腹部密集分布的黑头粉刺样丘疹,渐累及右侧阴阜、右股内侧、右小腿伸侧和头皮枕部、颈右侧、胸背中线部位,呈带状排列,无自觉症状。12年前颈右前侧黑头粉刺行激光治疗后略好转,未痊愈。此后一直未再治疗。黑头粉刺皮损处逐渐出现皮下肿物,反复伴红肿、溢脓,自行外用药物可好转。约5年前右小腿黑头粉刺样丘疹渐消退,遗留针头大小凹陷性瘢痕。病程中皮损轻重与月经无明显相关。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例,亦无遗传病史。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虫蚀状皮肤萎缩。患儿男,1岁。双侧面颊部点状凹陷2个月。皮肤科检查:双侧面颊部可见片状分布的点状凹陷,形状不规则,深约0.5~1.0 mm,直径1~5 mm,小凹间有正常皮肤相隔,使局部呈蜂窝状及筛孔样外观。诊断:虫蚀状皮肤萎缩。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14岁。双侧面颊对称性分布点状凹陷4年,无不适症状。皮肤科检查:双侧面颊部可见多发性密集且对称分布的点状萎缩,直径3~5mm,深约0.5~1.0mm,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虫蚀状点状凹陷,皮损间由正常皮肤相隔,使局部外观呈筛孔样。诊断:虫蚀状皮肤萎缩。  相似文献   

4.
<正>1临床资料例1男,56岁,户外工作者。两侧颧部黑色融合性结节并斑块8年。8年前,患者颧部出现多个黑头粉刺,可挤出皮脂样物,其周围逐渐出现黄白色结节,可挤出白色牙膏状物质,且皮损数量逐渐增多,皮肤逐渐变黑。无不适,未予治疗。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无遗传病等病史。皮肤科情况:两侧颧部各见一约3cm×3cm大黑色斑块,橘皮样外观,界清,表面分布黑头粉刺和黄白色结节,挤压后排出白色物质,毛孔和皮肤纹理粗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国黄色人种所患的黑色丘疹性皮病的临床特征、皮肤镜、皮肤CT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2018年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8例黑色丘疹性皮病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年龄、肤色分型、皮损分布、皮损特征(数目/大小/颜色)、家族史、皮肤镜、皮肤CT图像、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及采取的治疗和预后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8例黑色丘疹性皮病患者中,女16例,多在20岁左右发病,皮损对称,主要分布于面部两侧,泛发者可波及颧部、颊部、额部、颈部、头皮、眼睑及躯干,表现为肤色或淡褐色丘疹,表面散在针尖大小黑色或深褐色角质囊肿。皮肤镜下皮损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淡褐色,或呈脑回状外观,或呈指纹样结构,或呈网状结构,粉刺样开口较常见,无明显粟粒样囊肿及血管结构。皮肤CT提示棘层增厚,平扫呈脑回样结构或称肠管样结构,或见散在圆形或长条形开口角质囊肿。皮损组织病理类似棘层肥厚型脂溢性角化病。结论中国黑色丘疹性皮病女性多见,发病年龄较早,皮肤镜、皮肤CT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可辅助诊断。虽然该文的黑色丘疹性皮病与国外报道的是同一个病,但这是一个形态学命名,在中国人该病皮损形态上存在种族性差异,如仍延用黑色丘疹性皮病的形态学命名怕有不妥,建议命名为"青年型脂溢性角化病"。新命名有益于中国医生提高对该病诊断的接受度,从而提高该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黑头粉刺痣(comedo nevus)是一种以单侧分布的先天性毛囊发育异常,外观表现为群集的黑头粉刺样丘疹性损害: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形成宽而深的凹陷,凹陷内充满角质栓.本病临床少见,笔者报告3例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黑头粉刺痣.  相似文献   

7.
4月龄女性患儿,左上肢、左手背、左肩背部红斑4个月。左上肢、左手背可见网状、树枝状红斑,沿血管走向,压之褪色,部分血管网交汇的中央皮肤凹陷,皮损呈大理石样花纹样外观。诊断: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大理石样皮肤。治疗: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用及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5 mg/ml)湿敷3个月,皮损明显消退。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黑头粉刺痣。患者男,28岁。右侧腰背部密集毛囊性丘疹,沿Blaschko线带状分布,偶发脓疱及脓肿,伴有红肿、疼痛及溢脓。皮肤病理检查示粉刺样改变,毛囊漏斗部扩张,充满明显角栓,周围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9.
口服异维A酸治疗皮肤淀粉样变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50岁,因"躯干、四肢皮疹,痒28年"于1998年6月就诊.患者28年前胫前出现皮色丘疹,瘙痒,随后臀部及上肢亦出现相同皮损,互不融合,并逐年增多,曾在外院以"皮肤淀粉样变"给予局封,抗组胺治疗,疗效欠佳.患者否认有家族史.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肝脾未触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皮肤科情况:双侧胫前、上臂外侧及腰、背部密集直径约3mm大小尖头丘疹,质硬,呈褐色,表面角化过度,皮疹顶端有黑色角质栓,剥离后留脐形凹陷;皮损处皮纹加深,有色素沉着并见抓痕.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见角栓,粒层增生,棘层肥厚,真皮乳头处有大小不等团块状红色沉积物,其上方表皮萎缩,真皮内偶见少量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结合临床及病理,确诊为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1].  相似文献   

10.
黑头粉刺痣     
黑头粉刺痣(Comedone nevus)是一种先天性毛囊畸形,临床以群集的黑头粉刺样丘疹为主,病理表现以内充满大量角蛋白的深大漏斗样改变为特征。临床表现:黑头粉刺痣多于出生时即有或于20岁前出现,皮损为簇集或线状、带状排列的黑头粉刺样丘疹,见图1A、B,可沿皮肤Blaschko线分布。患者多无症状。该病以面颈部、躯干上部等毛囊覆盖部位最常累及,但生殖器、手掌等少见部位亦有报道。皮损多单侧分布,偶见双侧及泛发病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一例线形疣状黑头粉刺样皮病,即汗孔角化性汗腺开口和真皮导管痣。患儿6岁,女性,出生即有皮肤病。体检:掌跖多个1~2mm直径黄棕色的角化性丘疹,部分色较暗呈黑头粉刺样,线形排列。每个损害都有与基底附着的角栓。右手及足底、足背、指趾侧面有  相似文献   

12.
报告1例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女,53岁。四肢及躯干丘疹、结节及溃疡伴伴剧烈瘙痒半年。皮肤科检查:背部正中可见一浸润性紫红色肿块,全身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的淡红色坚实丘疹、结节,中央凹陷,表面结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呈杯形下陷,其内可见角化不全性碎屑、胶原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皮损两边棘层增厚,角栓底部菲薄,局部可见垂直穿通表皮的胶原蛋白。Masson三色染色及van Gieson染色示胶原组织向表皮穿通。诊断: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合并2型糖尿病,背部痈。  相似文献   

13.
黑头粉刺痣(comedo nevus)系先天性毛囊畸形所致.1895年由Kofmann首先报告,临床上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患者男,21岁.左侧头皮、胸背、肩部及上肢黑色毛囊性丘疹20年余,伴轻度痛痒,于2011年3月来我院就诊.患者出生后无明显诱因自左上肢出现针尖至粟粒大丘疹,渐累及头皮、胸背及肩部,皮疹缓慢增多增大,其上有密集黑头粉刺,15岁后颈背部部分黑头因炎症而逐渐形成萎缩性瘢痕、结节,左上肢皮损呈带状分布.曾到多家医院就诊(具体诊断、治疗不详),皮损无好转,且逐渐加重,时有破溃流脓性分泌物,头部为甚.既往体健,个人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亦无严重痤疮患者.  相似文献   

14.
小棘状毛壅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因背部出现点状黑色皮疹4年来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于背中部出现黑色毛囊口栓塞物,无任何自觉症状,未予处理。近1年来皮疹逐渐增多,波及整个背部。既往体健,否认食物和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可,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背部密集分布米粒大小黑头粉刺样皮疹,毛囊口扩大,中央有一黑色栓塞物,略高出皮面,周围见色素沉着。诊断:小棘状毛壅病。治疗:给予0.05%维A酸外用。讨论小棘状毛壅病又称为毳毛黑头粉刺,本病好发于背部,皮疹分布弥漫而且对称,多见于青年男性,50岁以上及女…  相似文献   

15.
30岁男性患者,肩部及上背部多发小丘疹6个月。肩部及上背部群集分布粟粒大小的坚实丘疹,皮损互不融合,表面光滑,有蜡样光泽。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多个上皮样细胞构成的裸结节,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皮肤结节病。治疗:卤米松乳膏及0.1%他克莫司软膏局部外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治疗1个月后丘疹大部分消退,随访3个月无新发皮损。  相似文献   

16.
报告新生儿先天性自愈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新生儿男,出生5 h。出生时全身多发红色丘疹5 h。皮肤科检查:面部、躯干、双下肢及双足散在分布鲜红色丘疹,黄豆至豌豆大,半球形,表面光滑、无溃疡。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RCM)显示:表皮结构紊乱,正常蜂窝状结构消失,表皮浅层可见低折光空洞样外观及较多中度折光的炎性细胞浸润,正常环状真皮乳头状结构消失,真皮层可见大量中度折光的炎性细胞及大量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高折光颗粒状物质浸润。皮肤超声示:表皮隆起、连续性中断,累及表皮层及真皮层,表面光滑,呈均匀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真皮上层可见点状、片状中强回声,可除外血管病变。皮损组织病理:真皮上部可见较多体积较大、胞质丰富的朗格汉斯细胞,细胞核不规则,为肾型或咖啡豆样,可见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病理:CD1a(+)、S-100蛋白(+)、Langerin(+)。3个月内皮损基本消退,随访10个月余,未见新发皮损及系统性损害。诊断:先天性自愈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症。  相似文献   

17.
汗孔角化病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疾病,可表现为多种形式。在最近的几篇报告中描述了一种新的类型,即点状汗孔角化病。本文报告1例先天性单侧性点状汗孔角化病的临床和组织学表现,及与该型损害的鉴别诊断。病例报告:女性,16岁,因右掌鳞屑状皮损就诊。患者母亲诉该皮损出生时即有,后逐渐增大。10岁时曾被诊断为线状表皮痣。未予治疗。家族中无同样病损或任何别的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体检示皮肤改变限于右手和前臂。右前臂屈侧散布着8~10处肉色、角化的、无触痛的丘疹,大小约1mm。鱼际和手掌中部有不计其数同样大小的丘疹,中央有暗黑色、粉刺样角质栓。后者不能用粉刺取出器压出,但可用镊子夹出。丘疹延伸至第二掌骨远端的表面皮肤,呈种子样,隆起,坚硬,类似丝状疣,自中指远端掌侧至指垫处皮疹呈线状。组  相似文献   

18.
网状色素沉着症是一组以网状分布,褐色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北村网状肢端色素沉着病是其中一种比较少见的类型.皮损呈雀斑样褐色斑,伴有微凹萎缩性小坑. 患者男,14岁,手、足及背部发生点状色素沉着伴萎缩3年就诊.3年前先于手背及足背出现少量点状色素性斑点伴轻度萎缩,无自觉症状,随年龄增长皮疹增多,缓慢发展.6个月前于背部出现少许类似皮损.皮损外观呈不规则有棱角的网格状改变,伴有点状凹陷.自觉夏季明显,而冬季减轻.患者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日光曝晒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成员中无其他类似患者,亦无皱褶部色素异常.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78岁。胸部丘疹、结节伴疼痛1月余。查体见以左胸部为主的散在或簇集的丘疹、结节,似带状分布,后背部未累及。皮损组织病理示:肿瘤组织位于真皮中上层,肿瘤细胞呈立方形,具异型性,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呈灶状分布,有的细胞空泡化,有的肿瘤团块中腺样结构形成。CK7(+),CK20(-),AE1/AE3(+),CK5/6(-)。诊断:皮肤转移性腺样鳞癌。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3个月。出生后1个月发现两颊部起粟粒性丘疹十余个。1个月后皮损逐渐增多,丘疹初起为红色,问有2~3个小脓疱,十多天后变为黑头粉刺。当地卫生院曾给外涂尿素软膏及皮康霜软膏治疗均无效,近10天新疹较多,从颊部蔓延至前额、下颏部。其母亲曾用指挤压黑头粉刺可挤出黄白色脂样物,1周后挤压的小黑色疹子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