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总被引:92,自引:14,他引:78  
本文利用我国丰富地地震工等震线资料,研究了我国烈度衰减关系分区,并建立了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选择既有丰富的强震记录又有烈度衰减关系的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区,并利用本文确定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轩换得到相应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2.
使用胶东及邻区地震数据,对于发生在基岩出露区的18次地震的30条可靠等震线,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胶东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公式。与华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比较,发现胶东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较慢。胶东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建立,可以辅助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和震后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3.
安徽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安徽及邻区15次地震的40条等震线资料,采用联合统计回归的方法,得到统计回归方程及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将此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其他烈度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并结合地震烈度分布资料对衰减关系进行检验.认为本次统计回归所得的烈度衰减关系对安徽地区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20世纪华北地区37次中强地震事件的89条等震线数据,拟合了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主要选取了M≥5.0的地震事件。与以往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相比,在计算中强地震烈度时,精度上得到了相应地提高。充分反映了华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较慢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石树中  沈建文 《中国地震》2003,19(4):315-323
选择有丰富强震记录和地震烈度资料的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地区,根据上海及邻近地区的地震烈度资料,确定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采用缺乏强震资料地区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确定方法,转换得到本地区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6.
华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鑫 《华南地震》2010,30(2):61-66
利用20世纪华南地区的48次中强地震事件的96条等震线数据,拟合了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以往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相比,在计算中强地震烈度时,精度上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充分反映了华南地区地震震级小,烈度相对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本文收集了1991年之后我国西部地区71个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并以此对1918—1989年间176次地震的烈度资料进行了补充,采用长、短轴椭圆模型重新拟合了西部地区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区和川藏区2个统计单元内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有显著不同,应作为不同的分区对待。同时与其他研究者给出的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对比结果显示,本文结果合理可靠,体现了近、远场地震烈度分布的特点,适合于该地区工程地震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结合重庆及邻近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选择有丰富强震记录和地震烈度资料的美国西部作为参考地区,采用转换方法,得到重庆及邻近地区基岩水平地震动加速度峰值与反应谱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9.
华中、华南中强地震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收集了1990-2006年间,我国华中、华南中强地震地区25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图,再配合1918-1989年间,9次地震的地震烈度分布图,重新拟合了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震级下限从5级扩展到3.5级,地震烈度主要增加了Ⅳ度-Ⅵ度之间的样本量。与以往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相比,在小地震时计算烈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充分反映出我国华中、华南地区地震震级小,而烈度相对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河北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震动的衰减关系在地震区划和工程场地的安全性评估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利用河北及周边区域历史地震的等震线资料,运用统计回归的分析方法,得到统计回归方程及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其他烈度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并与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软件及地震烈度分布资料进行对比,从而得到适用于河北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评估软件烈度衰减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成后,地震灾害评估软件中烈度衰减系数采用经验参数,计算出的烈度范围与实际地震存在一定偏差。通过收集河北省及周边地区地震烈度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法得到新的烈度衰减系数,并通过软件验证,其计算的烈度范围比采用原系数计算的烈度范围更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美国西部地震烈度衰减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国家和地区地震动区划和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区域地震动衰减规律的确定是重要环节,而借用法是目前常用的建立区域地震动衰减的方法。我国借用法通常都把美国西部作为参考地区,但一般都采用调整美国学者已有烈度衰减规律的办法确定美国西部烈度衰减规律。本文讨论美国西部已有烈度衰减规律,并直接采用美国西部烈度调查资料建立烈度衰减规律,结果可供我国工程地震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影响地震安全性评价特别是地震区划结果的重要因素.我国现行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主要是依据6级以上地震的地面运动资料得到的,并没有考虑中强地震的衰减特性.为此,文中利用现有的烈度资料和其他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来建立我国中强地震活动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收集了我国华中、华南、东北等地区的51次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运用单随机变量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法得到中强地震活动区烈度衰减关系.然后以美国西部地区为参考地区,运用缺乏地震动参数的地震动估计方法-地震对映射法得到中强地震活动区峰值加速度和有效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最后,通过与我国强地震区和中强地震区已有的烈度衰减关系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对比,验证了得出的我国中强地震活动区烈度衰减关系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杨伟松    王长理    许卫晓    杜轲  于德湖   《世界地震工程》2021,(1):207-218
收集了我国南北地震带地区1970年~2012年的85次地震事件的烈度等震线资料,建立了震中烈度与震级之间的经验关系,利用长轴和短轴椭圆模型拟合得到了该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同时还搜集整理了近年来基于我国各地区的地震资料,研究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将其中与南北地震带存在地域重合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该研究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南北地震带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对该地区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川滇地区走滑型地震烈度衰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曼  杨天青  郑通彦  陈通 《地震》2015,35(3):147-154
为分析走滑型地震的烈度衰减特征, 我们搜集并整理1900年以来川滇地区的145个5级以上震例和其中70个5级以上、 破裂方式以走滑型为主的典型震例, 利用联合椭圆衰减模型, 建立该区域此类型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对比已有研究成果,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破裂方式以走滑型为主的地震烈度衰减速度慢于西南地区, 可能与该地区地震破裂方式、 动力学过程等有关, 但与川滇地区和中国西部的衰减规律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本文给出的烈度衰减关系在该区域此类地震的灾害快速评估和地震应急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其他区域的适用性需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不同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形式的非等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龚平  曾心传 《地震研究》1990,13(1):19-28
本文中,笔者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各烈度衰减关系形式的非等价性,并用华南和台湾地区的部分地震资料作统计验证。  相似文献   

17.
选用云南通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烈度资料,研究了该区地震震源深度对烈度衰减的影响;通过在烈度衰减模型中加入震源深度参数,计算了通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同时,研究了1970年通海7.8级地震的等震线图,给出等震线长、短轴数据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立足于地震应急领域,选用天津市及邻区34个震例的72条烈度等震线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该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依据椭圆模型的适用性,将震级上限定为6.5级。考虑到地震应急工作需求和邻区地震对天津辖区造成破坏的可能性,以及辖区内有感地震对社会生产、群众情绪产生的影响,研究将数据限定为天津市周边400km范围内的烈度外包线,震级下限为3.6级。通过与已有衰减关系对比,本研究结果对于5级以下地震应酌情降低烈度值,对于5级以上地震结果更合理。  相似文献   

19.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统计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的研究中,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在等烈度外包线上如何取烈度值,烈度衰减曲线的头尾处理,R0值的选取,衰减公式的偏差这四个方面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统计方法作了分析和探讨,指出了这些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