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国野生白头鹤研究现状及保护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野生白头鹤种群濒危现状,我们搜集近15 a关于白头鹤的科学研究文献与报道,并将其按种群数量与分布和野外生态学进行归类.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白头鹤研究主要集中在种群数量分布调查与越冬生态的研究方面:此外还涉及到食性研究及迁徙等报道;关于白头鹤繁殖生态的生物学信息比较匮乏,尤其是繁殖期巢址生境的选择未见报道,有待于开展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又称小狗熊、太阳熊,是熊科动物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我国的云南绿春和西藏芒康有少量分布。马来熊的野外种群少且正在不断下降,已被列入CITES附录I和IUCN红皮书的濒危级,现为我国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今国内外对马来熊已有一定的研究,多为圈养条件下食性、营养、繁殖、遗传多样性等。在繁殖方面,人们对野生马来熊的了解十分稀少。它们可能没有固定的交配季节,因为一年到  相似文献   

3.
驯养经济动物养殖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貉、银狐、北极狐、水貂、梅花鹿等野生动物养殖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已成为建设新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无论是野外资源的保护成效,还是人工驯养繁殖业的发展状况以及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经营利用秩序与社会需要和客观要求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与野外环境中的种群比较,圈养种群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最好的模型对象,对于研究野生种群近交与群体灭绝间的关系是非常合适的材料。目前国内外对于驯养经济动物与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线粒体DNA、核糖体DNA、微卫星分子标记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等几个方面。作者针对目前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有关驯养经济动物养殖现状及其与野生种群形态、遗传多样性差异几个重要研究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探讨,旨在通过利用我国养殖的野生小种群遗传学特性,为珍稀野生动物种群保护遗传学研究及加快国内经济动物养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互助县甘草、麻黄等主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基本情况及管理现状,对今后加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管理提出了几点对策,旨在引起全社会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管理工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马倩 《青海草业》2002,11(1):31-34
阐述了青海省甘草、麻黄等主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基本情况及管理现状 ,对今后如何加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管理提出了几点对策 ,旨在引起全社会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管理工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浅谈野生虎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虎在生态系统中处在食物链的顶端,是自然保护中的旗舰物种,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目前,虎的分布范围及数量已经明显减少,成为最受威胁的大型猫科动物之一。针对虎的这种濒危状况,虎的研究得到了极大关注,尤其是野生虎的生态学研究。本文综述了野生虎生态学的研究,从野生虎生态学的研究历史出发,作者认为野生虎的保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减少人为干扰;保护好现有虎栖息地,对现有虎种群实行异质种群管理;建立新的保护区,扩大虎的栖息地;设法扩大虎猎物种群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王美楠  刘艳华  张明海 《野生动物》2013,34(2):111-114,124
梅花鹿(Cervus nippon)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化为6个亚种:东北亚种(C.n.hortulorum)、华北亚种(C.n.mandurinui)、华南亚种(C.n.kopschi)、四川亚种(C.n.sichunicus)、山西亚种(C.n.grassianus)、台湾亚种(C.n.taiouanus),其中山西亚种、华北亚种和台湾亚种野外种群已经灭绝,野外残存的东北亚种、华南亚种和四川亚种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江西、浙江、安徽、四川和甘肃等省破碎的栖息生境内。由于残存的3个亚种种群数量稀少,野外很难发现,这对保护和恢复濒临灭绝的野生梅花鹿种群造成一定的困难。中国对圈养梅花鹿生物学的报道虽然较多,但是在行为学、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分子标记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与经济性状相关的基因方面。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恢复野生梅花鹿种群,本文在查阅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国内外梅花鹿遗传学研究现状与进展,展望了野生梅花鹿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趋势,以期为我国野生梅花鹿的保护管理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野生虎纹蛙种群数量的减少使其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催生了虎纹蛙的人工养殖。在开展人工养殖虎纹蛙的过程中已经出现腐皮病、胃肠炎、白内障、红腿病、烂鳃病等疾病;病蛙的处理缺乏科学性;养殖废水随意排放;销售许可制度管理不严;药物不正确使用等对野生虎纹蛙种群具有潜在的影响。建议科学规划,实施规模化养殖;加强人工养殖虎纹蛙的疾病预防;建立产品信息卡,实行身份跟踪制度;强化执法,打击非法贸易活动;大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资源保护意识,实现开展人工养殖虎纹蛙的经济效益和野生虎纹蛙资源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朱鹮是世界上最为稀少的一个禽类物种,为留鸟,为中国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天敌、生存环境、疾病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严重影响其生存和种群数量。本文通过对上述外界因素的分析,提出应保护和恢复朱鹮栖息地,加强朱鹮疾病研究,扩大人工种群规模,逐步野放更多的人工孵化鸟,补充野外种群并扩展新的保护区。  相似文献   

10.
朱鹮种群现状及自然迁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再引入三方面,系统总结了1981~2008年间朱鹮拯救与保护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对野生朱鹮种群自然迁移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野生朱鹮种群自然迁移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并针对迁移后的种群保护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建议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白头鹤(Gnus monacha)隶属于鹤形目鹤科,是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皮书(2007年)将其列为易危(VU)物种。目前,全球白头鹤种群数为9 400~9 600只,其中在中国越冬的个体约有1 000只。关于白头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种群的数量与分布、野外生态及迁徙等方面,而关于笼养条件下的研究则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生理、生化方面,在笼养繁殖方面只有2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虎(Panthera tigris)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和保护伞物种,在维持健康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虎种群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生存对中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具有深远意义。我国现分布有印支虎(P.t.corbetti)、孟加拉虎(P.t.tigris)、华南虎(P.t.amoyensis)和东北虎(P.t.altaica)4个虎亚种,其中最有希望恢复野生种群的就是东北虎。虎的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虎种群数量和分布区的动态变化不清;适宜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退化、扩散通道受阻;缺乏针对虎生态景观系统保护的实施规划及国家财政建设资金的保障;人虎冲突严重;虎生态保护与管理科学研究薄弱等。鉴于此,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虎及其栖息地保护的对策。(1)在栖息地景观保护与恢复方面:推进虎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增大其栖息地的受保护面积,形成保护区群;同时构建廊道,使保护区群网络化;建立跨国生态廊道,实现景观水平的保护,并且加大虎猎物种群及其栖息地恢复力度。(2)在虎种群保护与恢复方面:启动虎种群专项调查与常态监测;推进虎的野化放归;设立"老虎生态保护特区";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期新常态的虎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朱哀皿鸟是世界上最为稀少的一个禽类物种,为留鸟,为中国Ⅰ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天敌、生存环境、疾病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严重影响其生存和种群数量。本文通过对上述外界因素的分析,提出应保护和恢复朱哀皿鸟栖息地,加强朱哀皿鸟疾病研究,扩大人工种群规模,逐步野放更多的人工孵化鸟,补充野外种群并扩展新的保护区。  相似文献   

14.
广东是濒危物种平胸龟的重要分布区之一,2007年8月~2009年9月,采用市场调查、访问和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平胸龟野生种群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报道,针对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是长江和黄河流域多种生境中的优势蜘蛛之一,是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深入了解星豹蛛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是科学利用其开展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国内外星豹蛛研究现状出发,总结了星豹蛛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已有研究成果,重点关注了星豹蛛的生活史、捕食效应、繁殖与发育以及环境因素对星豹蛛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建议今后应加强对星豹蛛的毒性、食性以及生态适应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种群动态及适应性进化机制,以期为星豹蛛的保护与利用及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麋鹿的饲养以及开发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种群现状麋鹿是野外绝灭的物种,其野生种群早已经在自然界中消失,建立和发展圈养种群并实施大自然放归是中国麋鹿保护的关键。中国麋鹿种群的建立始于1985年和1987年国家环保局和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多年的日常观察和探索,从掌握赛加羚羊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着手,对半放野状态下饲养于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内的赛加羚羊种群的饲养和管理情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掌握半野生状态下赛加羚羊的饲料选择与消耗、设施管理、饲养繁殖及管理技术、消化生理特点,是壮大我国赛加羚羊种群、提高种群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赛加羚羊野外种群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叙述了黑龙江省野生天蚕资源的现状,并在分析病虫害、天敌、气象、饲料、交配、人为、蚕种等影响天蚕种群数量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引起野生天蚕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天蚕病虫害的防治、扩大天蚕种群数量、适度开发利用天蚕资源、开展天蚕设施养殖等天蚕资源保护开发的应对措施,以期实现天蚕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小蜜蜂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属于狭布性、比较原始的野生蜂种,也是重要的传粉昆虫,具有广泛的生态效应。然而由于外来蜂种的引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等严重威胁着我国本土野生小蜜蜂资源,因此需要加强保护。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小蜜蜂有较广泛的研究,而在我国对小蜜蜂的形态测定、行为观察及地理区划进行大量研究。综述了国内外野生小蜜蜂的研究现状,期望从分类学、营巢生物学与生态学等方面推动野生小蜜蜂在农林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彭向前 《野生动物》2015,(2):162-165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是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是蒙古野驴在我国种群数量最大的分布区,同时蒙古野驴也是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动物,其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变动反映着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开发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卡拉麦里山的野生动物带来了不利影响。通过路线调查和文献资料统计,比较了蒙古野驴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的历史变化,分析了卡拉麦里山蒙古野驴的栖息地现状,进行环境质量评估的同时指出了影响野驴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指出应以加强保护区建设管理为基础,在保护区周边适宜区域建立生态恢复区,恢复受损生境之间的生态走廊和饮水地,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境和恢复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