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 tor, VEGF)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表达、意义及两者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 例正常子宫内膜、30 例子宫内膜增生和50例子宫内膜癌中VEGF和ER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中VEGF表达强阳性率为64. 0%(32/50),明显高于正常内膜和增生内膜,两者阳性率均为0 (0/30),P 值均为0 .002 5;而ER表达阳性率为82. 0%(41/50),明显低于正常内膜和增生内膜,两者阳性率均为100 .0%(30/30),P 值均为0 .031。非内膜样癌中ER表达阳性率为50 0%(6/12),显著低于内膜样癌92. 1% (35/38),P= 0 .044; G3级内膜癌中ER表达阳性率为50. 0%(5/10),明显低于G1. 95 2% (20/21)和G2 级84 .2%(16/19),P 值分别为0. 045 和0 .039;Ⅲ期内膜癌ER表达阳性率为42 .9%(3/7),明显低于Ⅰ期93 .8%(30/32)和Ⅱ期,72. 7% (8/11),P值分别为0.. 029 和0 049。G3 级内膜癌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100. 0%(10/10),明显高于G1 级76. 2% ( 16/21 ) 和G2 级84 .2%(16/19 ),P值分别为0 048和0 049;内膜癌中VEGF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及手术病理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26。子宫内膜癌中VEGF 表达与ER 表达成负相关关系,r=-0 .421 6,tr=-3 .970 5,P=0.005 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TEN和Cycli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在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EN和CyclinA蛋白在30例正常子宫内膜、30例子宫内膜增生、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性增生、5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不典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癌组中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00%(11/20)、45.45%(25/55),与全部为阳性表达的正常内膜及阳性表达率为90.00%(27/30)的子宫内膜增生组比较,不典型增生组和癌组中PTEN阳性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增生组(P〈0.05)。CyclinA在不典型增生组和癌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00%(9/20)、67.27%(37/55),显著高于全部阴性表达的正常子宫内膜组和子宫内膜增生组(10.00%,3/30)(P〈0.05)。两者在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均呈显著性负相关(r=-0.5330,r=-0.5556;P〈0.001)。癌组中PTEN阳性表达的缺失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但与肿瘤的浸润转移、临床分期和复发无关(P〉0.05);CyclinA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肿瘤的浸润转移和临床分期、复发有关。结论:PTEN表达缺失和CyclinA的过度表达涉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二者联合检测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氧情况下子宫内膜癌组织血管形成的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6例子宫内膜腺癌及对照组16例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伴不典型增生、12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p53的表达,同时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值,分析其相关性。结果HIF-1α、VEGF、p5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17%(24/46)、73.90%(34/46)、47.80%(22/46)明显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IF-1α、VEGF及p53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和肌层浸润程度无关,而与肿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479,r=0.43,r=0.470,均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IF.10I的表达与VEGF、p53表达以及MVD值之间呈正相关(r=0.734,r=0.713,r=0.831,均P=0.000)。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存在HIF-1α、p53、VEGF过表达,且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HIF-1α通过调节VEGF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组织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HIF-1α和p53缺失或突变可能协同参与了缺氧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PTEN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内膜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P法检测88例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TEN在正常内膜、单纯增生、复合增生、不典型增生及内膜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5%、77.7%、66.6%、90%和44.7%。按正常内膜到内膜癌的顺序与PTEN的表达强度进行相关分析,两者呈负相关(r=-0.446,P=0.000);内膜癌组,PTEN表达率在Ⅰ、Ⅱ、Ⅲ、Ⅳ期分别是48.1%、75%、16.6%、0%,在G1、G2、G3分别为63.6%、35.2%、40%,在肌层无侵袭、侵袭〈1/2和肌层〉1/2肌层分别是42.8%、41.6%、57.1%,PTEN表达与三者均无关;内膜癌中PTEN的表达与血CA125水平呈负相关(r=-0.327,P=0.04)。结论:PTEN蛋白的低表达与内膜癌发生发展相关,PTEN表达与内膜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肌层浸润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84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65.5%。ER、PR阳性表达率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G1级者ER、PR阳性表达率(74.4%、83.7%)显著高于G2级(55.6%、59.3%)(P〈0.01)和G3级(14.3%、21.4%)者(P〈0.05)。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者中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8%、77.4%,〉1/2者阳性表达率为38.7%、45.2%,两者中ER、PR阳性表达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59.4%、71.6%)分别与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50.0%、20.0%)进行比较,2者比较PR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ER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R、PR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分析子宫内膜腺癌的预后和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激素受体PR、E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9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PR、ER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R阴性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阳性率明显高于PR阳性者,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ER阳性和阴性的淋巴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R、ER阴性表达的淋巴结阳性率为51.5%,而PR、ER阳性者为10.7%,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P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更具相关性,可将PR、ER表达结果作为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雌激素受体两种亚型α和β及Ki67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探讨雌激素受体亚型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及医学图像分析仪检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56例)、复杂性增生(37例)、不典型增生(86例)及子宫内膜癌(68例)组织中ERα、ERβ及Ki67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及灰度值,分析相应抗体的表达量。[结果]①与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患者比较,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患者ERα阳性率及灰度值无明显性改变(P>0.05);②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患者的ERβ的阳性率(62.16%)高于轻、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54.9%)(P=0.031),而后者又高于早期内膜癌患者(32.0%)(P=0.049),ERβ的灰度值在复杂性增生患者中(69.49±112.52)也高于轻、中度不典型增生(67.23±124.07)及早期内膜癌患者(33.26±96.56)(P=0.025,P=0.001);③重度不典型增生周围组织(62.86%)及Ⅰ~Ⅱ期和Ⅲ~Ⅳ期内膜癌癌旁组织(48.0%,50.0%)中ERβ的阳性率表达水平高于相应病变组织(48.57%,32.0%,38.89%)(P=0.023,P=0.001,P=0.001);④Ki67的表达水平与ERβ的表达呈负相关(rs=-0.458,P=0.001),与ERα表达无关(rs=-0.043,P=0.506)。[结论]提示在子宫内膜癌发生的不同病理阶段ERβ表达量的是逐渐降低的,推测ERβ的表达降低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VEGF、bFGF和ER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以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6例子宫内膜癌和19例正常子宫内膜的石蜡切片VEGF、ER和bFGF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80.3%,其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0.4021,P<0.01);ER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2455,P<0.05);VEGF与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39,P<0.05)。ER阴性表达比ER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差(P<0.05)。ER表达与VEGF和bFGF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VEGF是子宫内膜癌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E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有关,但与bFGF和VEGF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HIF-1α、VEGF和ERα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HIF-1α、VEGF和ERα的表达.结果:HIF-1α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Ⅰ期为69.4%,Ⅱ期为84.6%,Ⅲ~Ⅳ期为95.2%,Ⅲ~Ⅳ期与Ⅰ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 1.VEGF表达阳性率Ⅰ期为63.9%,Ⅱ期为76.9%,Ⅲ~Ⅳ期为90.5%,Ⅲ~Ⅳ期与Ⅰ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 9;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月经状况、组织学分级无关.ERα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G1为91.7%,G2为67.7%,G3为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月经状况、手术病理分期无关.HIF-1α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0 0,和ERα的表达呈负相关(P=0.048 6).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中HIF-1α和VEGF呈过表达,ERα表达下降,3者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R、PR、p53、C-erbB-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对32例子宫内膜癌和12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标本进行ER、PR、p53、C-erbB-2的检测.[结果]正常增生子宫内膜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p53、C-erbB-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1.67%、83.33%、8.33%、16.67%及46.88%、4063%、53.13%、62.5%,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ER、PR表达在G1与G3之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G1与G2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p53、C-erbB-2表达在Ⅰ期与Ⅲ期之间、G1与G3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ER、PR、p53、C-erbB-2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ER和PR的表达可作为内分泌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R,PR和p16联合免疫组化染色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ER,PR,p16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腺癌中ER,PR和p16的阳性率分别为85.29%、76.47%、23.52%;宫颈腺癌为33.33%、42.86%、80.95%,子宫内膜腺癌ER,PR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宫颈腺癌,宫颈腺癌p16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腺癌。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中3种标记差异均有显著性(ER:χ^2=20.78P〈0.005;PR:χ^2=8.32P〈0.01;p16:χ^2=17.24 P〈0.005)。结论:ER,PR,p16联合检测对鉴别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腺癌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2(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A2,HMGA2)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系AN3CA、ECC-1、Ishikawa以及子宫内膜癌组织、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MGA2在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系AN3CA、ECC-1、Ishikawa以及2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和18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HMGA2-mRNA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系AN3CA、ECC-1、Ishikawa中均有表达;在Ⅰ期、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3%(1/12)、88.9%(8/9),HMGA2-mRNA表达的阳性率与手术-病理分期有关(P=0.000,P〈0.05),在高分化腺癌、中低分化腺癌的组织标本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4/6)、33.3%(5/15),HMGA2-mRNA表达阳性率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无关(P=0.331,P〉0.05);HMGA2-mRNA在18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中无一例表达;Western Blot的结果与RT—PCR的结果相符合。结论:HMGA2基因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癌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1例不同临床分期的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4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中VEGF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VEGF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F=10.24,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及患者是否绝经无相关性,F值分别为2.98和3.10,P值均〉0.05;但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肌层浸润深度显著相关,F值分别为4.72、5.01、5.30和5、23,P值均〈0.05。结论:VEGF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侵袭、转移和预后过程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VEGF有可能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一个潜在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14^ARE。和p5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118例子宫内膜癌及30例正常宫内膜组织中p14^ARE及p53的表达。结果:p14^ARE。阴性、弱阳性、中度阳性和强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中分别为25.4%(30/118)、38.1%(45/118)、14.4%(17/118)和22.0%(26/118),与正常内膜0(0/30)、56.7%(17/30)、33.3%(10/30)和10.0%(3/3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子宫内膜癌中p14^ARE。表达缺失的比例高于正常宫内膜;p14^ARE表达水平与手术病理分期、宫颈间质受累和淋巴结转移相关;与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和肌层侵犯深度无关;不同p14^ARE表达水平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81。p53阴性、弱阳性、中度阳性和强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中分别为13.6%(16/118)、40.1%(48/118)、28.0%(33/118)和17.8%(21/118);与正常内膜相比分别为36.7%(11/30)、36.7%(11/30)、16.2%(5/30)和1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内膜癌中p53阳性表达的比例高于正常宫内膜;p53表达与肿瘤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和肌层侵犯深度相关,与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和宫颈间质受累无关;不同p53表达水平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66;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14^ARE。与p53表达呈负相关,r=-0.243,P=0.008。结论:p14^ARE和p53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密切相关,但对其预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分析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ER、PR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8例子宫内膜癌、37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25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25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进行ER和PR的检测.结果 ER、PR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子宫内膜分别为24.0%、20.0%;单纯性增生52.0%、44.0%;非典型增生70.3%、64.9%;子宫内膜癌62.1%、56.8%.正常内膜到单纯型增生及非典型增生阳性表达率呈阶梯样上升,子宫内膜癌略低于非典型增生,两者均明显高于正常内膜(P<0.05).子宫内膜癌ER、PR强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组织分级中高分化Ⅰ级53.8%、53.8%;中分化Ⅱ级27.8%、22.2%,低分化Ⅲ级7.1%、0,低分化低表达.高分化高表达,Ⅰ级与Ⅲ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强阳性表达率在年龄≤50岁患者41.9%、38.7%,>50岁25.9%、22.2%,≤50岁组高于>50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各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 正常子宫内膜到非典型增生、癌变过程中出现ER、PR异常高表达.ER、PR表达高低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激素受体PR、E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5 9例子宫内膜组织中的PR、ER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PR阴性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阳性率明显高于PR阳性者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ER阳性和阴性的淋巴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PR、ER阴性表达的淋巴结阳性率为 5 1 5 % ,而PR、ER阳性者为 10 7% ,两者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P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更具相关性 ,可将PR、ER表达结果作为评估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内分泌细胞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检测 5 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嗜铬素A(CgA )、雌激素受体 (ER )及孕激素受体 (PR )的表达情况 ,并对CgA阳性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分别进行CgA /ER及CgA/PR双重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CgA阳性率为 44 .0 % (2 2 /5 0 )。ER阳性率为2 8.0 % (14 /5 0 ) ,PR阳性率为 5 0 .0 % (2 5 /5 0 )。子宫内膜样腺癌CgA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ER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PR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2例CgA阳性子宫内膜癌细胞中CgA /ER同时表达率为 10 .1% (2 2 1/2 2 0 8个细胞 ) ,CgA/PR同时表达率为 2 0 .1% (4 90 /2 44 0个细胞 )。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出现较多的内分泌细胞及ER、PR的缺失是肿瘤异质性的表现。内分泌细胞不仅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 ,而且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对激素治疗的抗性或激素治疗后的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腺癌C-erbB-2 COX-2过度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C-erbR-2、COX-2在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20倒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23例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21例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43例非典型性子宫内膜增生、25例子宫内膜腺癌中C-erbB-2、COX-2的表达。结果:C-erbB-2和COX-2在各实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单纯性增生组为4.5%,和9.1%,复杂性增生组为4.8%和14.3%,低级别非典型增生组为30.0%和25.0%,高级别非典型增生组为60.9%和52.4%,腺癌组为92.0%和91.7%;C-erbB-2、COX-2在各实验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0)。C-erbB-2与COX-2在各组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C-erbB-2、COX-2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协同作用,两者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腺癌及癌前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cl-2、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和内膜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子宫内膜场50例,不典型子宫内股增生、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和单纯型内膜增生各15例,进行bcl-2、p53蛋白和PCNA的检测。[结果]bcl-2、p53在内膜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复杂型子宫内膜增生的表达分别为64.0%和52.0%,40.0%和20.0%,13.3%和0,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表达均为阴性。内膜癌、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复杂型单纯型增生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PCNA在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表达为100.0%和73.3%,显著高于复杂型及单纯型子宫内膜增生(26.7%和20.0%,P<0.05)。本实验发现p53和PCNA与内膜癌分化程度,转移扩散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bcol-2与内膜癌分化程度有关,与转移、扩散、分期及肌层浸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p53和PCNA联合检测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预后判断的良好指标。bcl-2与PCNA在不典型内膜增生内有较高表达,是癌变危险因素,联合检测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与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妇女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2组子宫内膜标本中ER、PR、STAT3表达情况,并分析三者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STAT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STAT3、ER表达均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PR则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关(均P〈0.05)。经相关性分析可知,STAT3与ER激素呈正相关(γ=0.452,P=0.000),与PR激素无关(γ=0.1378,P=0.071)。结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ER、PR、STAT3过度表达有关,而STAT3的表达与雌激素调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