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危重新生儿30例随机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早喂组)和晚喂组各15例.早喂组于出生后6~12 h开奶,奶量从0.4~4.0 mL/(kg·d)开始,晚喂组于生后48~72 h或病情稳定后开奶,奶量从10b20 mL/(kg·d)开始.比较2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足量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天数、安静睡眠、烦躁时间.结果:早喂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晚喂组(P<0.05);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足量经口喂养时间、肠外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均较晚喂组缩短(P<0.01);2组安静睡眠、烦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缩短全胃肠道内喂养的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危重新生儿机械通气时进行早期微量喂养,观察其对胃肠道的影响、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早期微量喂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56例机械通气的危重新生儿,随机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30例)和全静脉营养组(26例)。早期微量喂养组于上呼吸机后24h内鼻饲管喂养,并开始部分静脉营养(静脉营养的实施方法与对照组相同)。鼻饲奶量:从1~4mL(kg.d)开始,渐增至12mL(kg.d)。全静脉内营养组于上呼吸机后12~24h内开始静脉营养,病情稳定后开奶并逐步加奶。两组对比观察呼吸机应用时间,体重,达全量肠道营养时间,胃肠道功能紊乱、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住院天数等。结果:两组胃肠道功能紊乱、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微量喂养达全量肠道营养时间优于对照组,但对应用呼吸机时间、恢复出生体重、住院天数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作为对胃肠道的生物刺激,促进胃肠道发育成熟,减少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早期微量喂养可缩短到达足量喂养时间。提示机械通气危重新生儿进行早期微量喂养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早期微量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性及体重增长情况。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g的58例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治疗组(30例)于生后24~72h内予以间断鼻饲,对照组(28例)于生后1周内给予鼻饲。对照喂养中胃肠不耐受发生率及比较生后2周体重达到或超过出生体重(BW)的例数。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6.7%(5/30);对照组46.4%(13/28);2周时体重≥BW,治疗组90.00%(27/30);对照组53.5%(15/28),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耐受良好,体重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口服培菲康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于生后24 h内开始微量喂养并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培菲康,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营养,患儿生后禁食,3 d后开始经口或经导管喂养.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4例,发生率为11.1%;对照组喂养不耐受13例,发生率为36.1%,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生后第3天血总胆红素水平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口服培菲康能显著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微量泵持续泵奶喂养效果。[方法]将1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2例,予微量泵持续泵奶;对照组58例,常规3 h间歇自胃管注入奶液。[结果]实验组达到足胃肠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奶,可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效促进胃肠喂养的建立,缩短住院日。  相似文献   

6.
极低出生体重儿持续与间断鼻饲喂养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雅苹 《护理研究》2005,19(20):1834-1835
[目的]探索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早期微量持续鼻饲喂养(CNG)与间断鼻饲喂养(ING)的喂养耐受性及喂养效果。[方法]将65例VLBW进行随机分组,CNG组起始奶量1mL/h,持续10h停2h,以后每小时增加1mL,ING组奶量以20mL/(kg·d)开始,每天增加20mL/kg,所有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直至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FEF)。对比两组喂养不耐受性、达到FEF、停止静脉补液时间及黄疸持续时间。[结果]CNG组较ING组出现喂养不耐受例数少、达到FEF早、静脉补液时间短、黄疸持续时间短。[结论]CNG更适合不能耐受间歇喂养、有严重呼吸疾病并伴有胃排空延迟的VLBW的早期微量喂养。  相似文献   

7.
姚银莲  陈杰  赖细芬 《护理研究》2011,25(10):884-885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微量泵持续泵奶喂养效果。[方法]将1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2例,予微量泵持续泵奶;对照组58例,常规3 h间歇自胃管注入奶液。[结果]实验组达到足胃肠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量泵持续泵奶,可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效促进胃肠喂养的建立,缩短住院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胃肠喂养情况对其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并治愈出院的4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根据喂养情况分为喂养耐受组与不耐受组。结果 喂养耐受组和喂养不耐受组间出生3周内热卡和蛋白摄入差异有显著性,体重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间开奶日龄、足量喂养日龄、达标准摄入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住院日数,差异有显著性,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期间平均每日体重增长克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早期喂养,减少喂养不耐受性,早期胃肠道喂养结合静脉营养的营养支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是合理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胃肠喂养最佳间隔时间,提高喂养的耐受性。方法将7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3组,以1 m l为起始剂量,A组23例间隔6 h、B组23例间隔4 h、C组24例间隔2 h喂养1次,逐渐增加奶量至150~1601 ml/(kg·d ),达到全胃肠喂养。结果 A、B、C 三组婴儿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的次数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5),尤其是A组与C组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肠外营养天数、住院天数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以1 ml、间隔6 h启动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内营养,能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降低并发症,是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较理想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0.
易斌 《临床医学》2013,33(7):95-96
目的分析早期微量喂养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60例危重新生儿救治资料,对照组30例,于出生48 h内给予静脉营养,研究组30例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在出生6~8 h后给予微量喂养,比较两组胃肠功能等喂养不耐受性、静脉营养时间、体质量恢复时间、住院天数等。结果研究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26.7%)低于对照组(63.3%),静脉营养持续时间9.3 d、体质量恢复时间8.3 d、住院天数11.4 d等短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促进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的恢复,缩短静脉营养、住院时间,有利于危重新生儿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与鼻胃管喂养方式对比,探讨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奶瓶喂养方式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找寻进一步降低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喂养方法。方法:将127例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奶瓶组63例和鼻饲组64例,奶瓶组用奶瓶喂奶,鼻饲组用一次性新生儿胃管喂奶。在用同一种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下,观察比较两组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吸人性肺炎、误吸所致窒息、呕吐、胃出血、腹胀等喂养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肠道营养达120kcal·kg^-1·d^-1的时间和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结果:奶瓶喂养组低体重儿胃出血、呼吸暂停、呕吐和腹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鼻饲组(P〈0.01);因误吸所致窒息、吸人性肺炎发生率也低于鼻饲组(P〈0.05);开奶时间、肠道营养热能达到120kcal·kg^-1·d^-1的时间和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问,奶瓶喂养组较鼻饲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出生体重1500-2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微量奶瓶喂养较鼻饲喂养的相关并发症少,开奶时间、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口服培菲康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几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于生后24h内开始微量喂养并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培菲康,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营养,患儿生后禁食,3d后开始经口或经导管喂养。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4例,发生率为11.1%;对照组喂养不耐受13例,发生率为36.1%,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生后第3天血总胆红素水平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口服培菲康能显著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极低出生体重儿开始胃肠喂养的时间.[方法]将8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早开始胃肠喂养组和晚开始胃肠喂养组,采用同一种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奶粉喂养.记录每日体重、奶量、达足量喂养日龄、住院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喂养不耐受的情况.[结果]早开始胃肠喂养组胃肠外营养时间20.5 d±7.7 d、恢复出生体重日龄5.6 d±3.2 d、达足量喂养日龄24.2 d±7.2 d和住院时间27.9 d±4.8 d与晚开始胃肠喂养组胃肠外营养时间26.8 d±9.6 d、恢复出生体重日龄10.2 d±4.7 d、达足量喂养日龄36.2 d±13.0 d和住院时间36.7 d±15.8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开始胃肠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27.3%、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29.5%与晚开始胃肠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72.7%)、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5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48 h内尽可能早开始胃肠喂养,有利于其胃肠道功能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获得较理想的体重增长,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微量吸吮在早产儿早期喂养中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文琼仙 《护理学报》2003,10(5):9-10
目的探讨微量吸吮在早产儿早期喂养中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实施部分静脉营养和胃管鼻饲喂养,观察组患儿在每次鼻饲奶之前加用微量奶液(2~5ml)吸吮,对照组不给予微量吸吮,观察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和喂养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体质量增长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体质量增长和喂养耐受性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早产儿早期微量吸吮干预,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的发育和功能成熟,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体质量增长,缩短胃管留置时间,有助于从静脉营养过渡到全肠道营养,有利于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喂养耐受性和体质量增长的影响。方法选择出生体质量低于1.5 kg的早产儿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在常规静脉营养的基础上于生后1周内给予微量喂养,观察组在常规静脉营养的基础上于生后24~72 h内经口或鼻饲喂养,比较2组胃肠不耐受的发生率、胎粪完全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以及达到完全喂养量的时间。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分别为64.7%(22/34)和14.7%(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胎粪完全排尽、恢复出生体质量以及达完全喂养量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显著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是有效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不同喂养方法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的效果,探讨适宜的喂养策略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早产低出生体重儿120例,随机分为微量喂养和抚触组(n=40)、微量喂养组(n=40)及对照组(n=40),分别给予不同的喂养方法,比较3组喂养效果.结果 微量喂养和抚触组患儿每日摄入奶量、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每日体重增长、停止应用胃肠外营养的日龄、达到足量胃肠道喂养的时间、住院时间、每日大便次数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93.5±32.1)ml/(kg·d),(3.9±2.3)d,(19.1±6.4)g/d,(10.1±3.2)d,(18.2±4.3)d,(22.5±5.8)d,(1.0±0.3)次/d,17.5%,均优于微量喂养组和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x2分别为20.21,11.19,20.32,19.81,11.65,7.66,21.82,20.55;P <0.01);上述8个指标中,微量喂养和抚触组中各指标除住院时间外均优于微量喂养组,微量喂养组各指标除喂养不耐受率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抚触配合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胃肠道功能,改善胃肠动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在新生儿腹部手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2例出生48h内行腹部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给予早期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28例和对照组(给予早期全静脉营养)24例。实验组在留置胃管情况下于出生6~24h后开奶,并给予静脉营养;对照组生后24h内开始静脉营养,病情稳定后开奶并逐步加奶。结果:两组术后3d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均较术前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左右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体重改变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周随着患儿身体恢复,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上升至正常值范围,体重增加,且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拔除胃管时间、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合理的早期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可改善新生儿腹部手术后的营养状况,缩短达到足量喂养时间,维持并促进体重增加,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喂养方式的改进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10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3组,第1组采用静脉营养;第2组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加用早期微量喂养法;第3组在第2组的基础上联舍非营养性吸吮和腹部抚触。结果 第2组与第1组相比体重增加明显,胎粪排尽时间和黄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第3组与第2组相比体重增加明显,拔喂管时间和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明显缩短,喂养不耐受累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和腹部抚触,可使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加,胃排空加快,缩短肠道转运时间和黄疸持续时间,可更快的从静脉营养转为全量胃肠喂养,从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道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10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3组,第1组采用静脉营养;第2组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加用早期微量喂养法;第3组在第2组的基础上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和腹部抚触.结果第2组与第1组相比体重增加明显,胎粪排尽时间和黄疸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第3组与第2组相比体重增加明显,拔喂管时间和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明显缩短,喂养不耐受累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和腹部抚触,可使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加,胃排空加快,缩短肠道转运时间和黄疸持续时间,可更快的从静脉营养转为全量胃肠喂养,从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个体化喂养与常规喂养方法相比,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肠内营养及体质量增长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08年1~12月收治的极/超低体重儿53例作为常规喂养组,给予普通早产儿奶(81 kcal)喂养;选取2013年1~12月收治的极/超低体重儿80例作为个体化喂养组,给予个体化喂养,个体化喂养根据患儿胎龄、体重及病理状态,选择不同的配方乳制剂,包括:早产儿81 kcal奶、低渗透浓度的早产儿68 kcal奶、早产儿81 kcal高蛋白奶、早产儿101 kcal奶及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结果与常规喂养组相比,个体化喂养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缩短[(9.1±3.7)d vs.(12.1±6.7)d]、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减小[(5.8±3.0)%vs.(7.9±4.2)%]、达全肠内营养时间缩短[(31.5±5.3)d vs.(36.4±4.9)d]、住院时间缩短[(36.6±6.3)d vs.(40.5±5.2)d]、平均体重增长速率快[(19.2±4.7)g·kg-1·d-1 vs.(15.7±4.9)g·kg-1·d-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43.75%vs.64.15%)、宫外发育迟缓率(66.25%vs.83.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院内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纠正胎龄至36周时头围[(31.63±0.73)cm vs.(30.81±1.31)cm]、身长[(44.52±0.86)cm vs.(43.84±1.03)cm]、体重[(2.249±0.159)kg vs.(2.122±0.236)kg]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喂养可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促进生长发育,缩短达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小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