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提出夏热冬冷地区被动房标准,即通过围护结构热工体系的改善,使得采暖空调负荷达到最低(不包括新风和生活热水)。根据此标准模拟了南京地区典型居住建筑在连续得热的模式下,不同围护结构热工参数、不同气密性和不同通风方式下的建筑能耗,给出全年累计负荷最低所对应的外墙和外窗的传热系数。  相似文献   

2.
针对建筑同护结构的节能效果、土壤源热泵结合不同空调末端的能耗及其地下热平衡问题,本文通过模拟软件Energyplus从保温围护结构、机组能耗两个方面分析了某厂房建筑的节能性;研究了地下热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案.该建筑围护结构中采用传热系数小于等于0.03 W/(m<'3>·K)保温板,采用土壤源热泵结合室内地板辐射加新风系统的新型空调系统.在新型空调系统下与不保温围护结构相比,该建筑保温围护结构使1月23日和7月21日的峰值负荷分别减少20.6%、24.9%.在保温围护结构下与室内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相比,该新型空调系统的机组供暖、供冷能耗每年减少4420 kWh、8000 kWh.  相似文献   

3.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供暖能耗占建筑总能耗很大比例,降低供暖能耗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关键之一。以郑州地区高层住宅为例,从与供暖能耗密切相关的体形系数、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三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利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Design Builder对优化前后的供暖能耗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体形系数、外围护结构和气密性的优化,建筑供暖能耗可分别降低2.29%、16.05%和15.14%;优化后供暖总能耗由257 917 k W·h降低至178 967 k W·h,单位供暖能耗由44.89 k W·h/m2降低至31.15 k W·h/m2,降低了30.60%。研究成果为我国寒冷地区高层住宅的节能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夏热冬冷地区典型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和常规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De ST计算软件对比研究了夏季和除湿期的热、湿负荷特征,讨论了该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适宜的除湿系统形式。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近零能耗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较低,随着照明和设备功率密度设计参数的减小,夏季和除湿期的典型日显热负荷分别降低约45. 3%和79. 7%;围护结构气密性的提高可降低约22. 1%的显热负荷和湿负荷,近零能耗居住建筑显热负荷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湿负荷; 2)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热湿比降低为常规建筑热湿比的60%左右。常规空调形式在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中难以同时满足室内温、湿度环境要求,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拥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3)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新风送风含湿量在除湿期低于夏季,冷凝除湿系统能效较低。热泵型空调器与除湿转轮联合运行的除湿空调系统更容易满足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健康性、舒适性和节能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德"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是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德国能源署合作开展的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宗旨是在中国推广国际建筑节能环保领域最先进的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技术,德方在中国经过广泛考察筛选后,辰能·溪树庭院有幸成为国内三个合作项目之一. 根据被动房设计指标:供暖需热量15 kWh/(m2a),热负荷10W/m2,一次能源需求120 kWh/(m2a),楼宇气密性0.6/h.各项指标要求与传统住宅做法差异较大,被动房能耗指标仅为北方普通住宅能耗的五分之一.对于如此节能的技术,我公司对示范住宅重新设计,相关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新风机组在不同热回收率时由采暖设备承担的热负荷和采暖耗热量变化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对总负荷、南向和北向房间负荷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不同房间的热负荷特点不同,如果不能实现分户控温,则会出现部分房间过热的现象,并应对目前普遍采用的新风冷热一体机进行改进,以解决新风和房间温度的独立控制问题。最后对连续通风与间歇通风两种工况下采暖耗热量进行了对比,得出:间歇通风与连续通风相比,采暖总耗热量由6. 39 k W·h/(m2·a)降低到4. 46 k W·h/(m2·a),降低幅度为30. 2%。  相似文献   

7.
对严寒地区某被动房示范项目的室内环境和供暖能耗进行了后评估,并与位于同一小区的普通住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被动房高性能的围护结构可有效提高室内操作温度,且由于设置了机械通风系统,可有效稀释室内CO2浓度;被动房供暖季室内PM2.5浓度超标,新风系统对细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不满足要求;被动房供暖实际运行能耗高于超低能耗建筑年供暖耗热量指标,偏差达到33.6%。  相似文献   

8.
<正>被动房与主动式建筑的概念及其简单比较近年来,"被动房"节能的理念正在逐渐为大众所认知。"被动房"的标准定义,在不同的组织之间,在不同的条件下,似乎还没有一个非常一致的版本,但其有以下两项关键内容已达成共识:1)不需要使用制冷、供暖设备,即能保持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2)超低能耗,欧洲所认可的被动房的标准是每年的采暖能耗不超过15k W·h/m2,全部能耗(采暖、空调、生活热水、照明、家电等)不超过120k W·h/m2。为了达到以上的效果,被动房必须在几项关键的技术指标上达到很高  相似文献   

9.
针对住宅、教室、宿舍3种典型的非集中空调建筑的新风量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非集中空调建筑仅靠关窗渗透的新风量不能满足人员需求,因此需要开窗通风。但开窗通风必然会造成某些时间段的新风供应过量,从而导致额外的空调、供暖能耗。与之对应的另一种解决方法是安装机械新风系统,新风量易定量控制,但会产生额外的风机电耗。以北京某住宅为例,对于非集中空调建筑开窗通风、安装机械新风系统(有无热回收)的能耗进行了计算,探讨非集中空调建筑合理的新风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该项目的设计理念和多项节能措施,对该楼的运行效果、实际能耗、室内环境质量和用户满意度进行了分析。该案例建筑年均能耗(扣除信息中心耗电)约为61kW·h/(m2·a),其中冬季区域供暖能耗为16.7kW·h/(m2·a),年均耗电量为44.34kW·h/(m2·a),空调和照明插座耗电量分别为18.59kW·h/(m2·a)和18.25kW·h/(m2·a),能耗显著低于其他同类建筑。同时,该建筑的室内热环境、CO2体积分数和声环境完全能够满足室内人员的舒适性要求,并得到了较高的满意度。综合分析表明,该大楼通过因地制宜、被动优先、主动技术优化的可持续设计实现了良好的环境品质,同时降低了建筑运行能耗。  相似文献   

11.
南京郊区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郊区和郊区化概念的基础上,主要从工业和人口两方面对南京的郊区化水平做出评价.通过分析,以期能对南京郊区化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全新认识,从而有助于新时期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12.
赵诗佳  陈蛟 《山西建筑》2011,37(18):189-190
从现象学的角度,以体验者的观察感知与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相互博弈,逐步展示江南园林的点点滴滴意蕴,规避对造园具体手法的详细认知,由体验出发,结合现象学理论,再辩证地回归园林体验,以实现对江南园林意蕴本质感知.  相似文献   

13.
对自动扶梯突然反转而导致逆行故障的类别和成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逆行速度及症状,分析了逆行概率及风险,并针对逆行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4.
住宅的多样性——日本集合住宅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目前住宅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为例 ,说明我国目前住宅需求的多样化和设计手法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 ,论述了与我国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在解决不同住宅需求时采用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集合住宅的理念 .试图以此借鉴 ,使我国建筑设计界了解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过程 ,吸取他们的经验 ,为我们在住宅多样化研究和设计时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  相似文献   

15.
张霞 《山西建筑》2012,38(2):123-125
通过了解运城市区的气候特征、地表水含量及排水现状,总结出市区排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市区排水工程规划思路,以期建设一个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市区排水系统,实现市区洪水、雨水、污水的安全有序排放。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1999-2004年硕士研究生的95篇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的趋势、规律,分析热点问题并试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巷道围岩塑性区的德鲁克-普拉格准则解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考虑到巷道围岩屈服与中间主应力有关,运用德鲁克-普拉格准则推出了圆形巷道塑性区半径及应力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在考虑中间主应力的情况下巷道围岩塑性区增大,证明中间主应力对塑性区具有一定影响。因此,该理论成果弥补了以往理论未考虑中间主应力的不足,也为巷道围岩塑性区的理论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金鹏 《新建筑》2002,(6):51-53
从建筑工效学的角度对上海市吴江路休闲步行街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其在建筑工效学上的一些特点与不足之处并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步行街的建筑工效学设计提供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理想塑性、脆性拉裂两种破坏后性状对应桩体的抗弯、抗剪承载力的进行了分析比较,脆性拉裂破坏后性状可以更好地反映桩体弯曲破坏后抗弯及抗剪承载力的降低。对于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表明,路堤荷载、桩体材料弹性模量不同时桩体受力以及路堤失稳时桩体的破坏模式并不相同,当桩体弹性模量、路堤荷载较大时,桩体发生受拉弯曲破坏,需考虑桩体的脆性拉裂破坏后性状以描述桩体抗弯、抗剪承载力的降低以及不同位置桩的连续破坏。  相似文献   

20.
镇江市大市口广场设计构思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梅娟 《中国园林》2002,18(3):31-32
通过对镇江市大市口广场总体设计布局及功能分区设计构思的分析,强调城市广场功能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娱乐、休闲及活动,以人的需求为准则,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