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白知力以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1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进行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并配合认知行为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6个月时分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白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康复状态量表(MRSS)及白编治疗依从性调查表评定。结果:治疗后BPRS及MRSS评分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3及6个月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6个月时复发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提高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进自知力恢复,降低复发率。提高整体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及复发的作用。方法:将90例首发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干预前和干预后1年末进行量化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1年末的服药依从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1年末干预组BPRS、SD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服药依从性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干预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减少复发,延缓社会功能衰退。  相似文献   

3.
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除用抗精神病药物常规治疗配合一般护理外,给予系统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只给予药物治疗配合一般护理。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价。结果 健康教育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量表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BPRS总分、PANSS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示范法对长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病房管理和健康宣教、集体心理治疗。研究组同时接受示范行为训练。为期3年,入组时及每半年作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平均评分评定其精神病严重程度和社会功能状况。结果:研究组在3年中7次的BPRS、SANS、SDSS评分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在2年后的SANS、SDSS评分明显高于2年前(P〈0.01)。住院2年后,对照组的SANS、SDSS评分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示范法能减少长程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综合征的发生,有效的保持其社会功能,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及个性特征辅以支持性心理干预,并采用集体讲座、座谈会、家属培训、娱乐、日常生活及手工技能等进行有效行为干预。结果:治疗4周末开始,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分,观察组较干预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0.01);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末时才出现明显降低(P〈0.05)。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各因子分观察组在治疗8周末时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则无变化。结论:心理行为干预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社会功能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等是否有积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治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给予自我管理教育护理。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SQLS)评分、用药依从性、疾病复发率、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以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SQLS量表中心理社会、动力和精力、症状和副作用3个分量表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用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护理前,两组BPRS、SDSS评分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护理后一周研究组BPRS、SD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自我管理教育,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等产生积极影响,有助减少疾病复发率,进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FOCUS-PDCA程序的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1日~2019年5月31日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0例,依据建档时间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基于FOCUS-PDCA程序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社会功能[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精神状态[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症状情况[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自尊感[采用自尊量表(SES)]、幸福感[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结果:干预后,研究组BPRS、SDSS、PA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ITAQ、GWB、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基于FOCUS-PDCA程序的护理干预运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训练中,可改善其精神状态及精神症状,加强幸福感、自尊度,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庭式住院病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6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从入院的第1天开始住进家庭式病房,对照组患者住封闭式病房。在入院时、住院12周使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30)、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定。结果住院12周后,研究组的BPRS总分和NOSIE-30各因子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出院6个月后,研究组SDSS的总分和各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式的住院环境可有效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衰退。  相似文献   

9.
张菊英  毕翠云 《现代护理》2006,12(8):733-735
目的探讨家庭化管理和教育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对50例住家庭式病房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研究组)实施家庭化管理和教育,并与50例住封闭式病房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8周.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自制满意度/舒适度问卷(QSC)和住院天数作为评价工具.结果入院时BPRS、ITAQ评分2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8周后,BPRS、ITAQ评分2组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或P〈0.01).8周后研究组病人QSC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平均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家庭式病房住院病人实施家庭化管理和教育,可提高住院精神病病人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应用利培酮治疗的同时给予精神科基础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行为干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评定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大体评定量表(GAS)评定患者的大体病情。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干预后6周末、12周末和18周末各量表评分。结果实施综合行为干预措施后干预组患者的PANSS 总分为(17.90±4.20)分,其中阳性症状为(8.67±2.77)分、阴性症状为(9.30±2.78)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为(20.80±4.25)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7.74,5.32,5.90,3.72;P<0.01);SDSS评分为(13.80±3.99)分、SWLS评分为(15.43±4.01)分、BPRS&amp;nbsp;评分(22.63±4.15)分也均低于对照组,GAS评分为(78.00±14.42)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85,7.41,5.77,6.83;P<0.01)。结论综合行为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维持原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健康教育,观察24周。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定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及自知力,并统计复发状况。结果健康教育24周末,两组简明精神病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均较入组时显著降低(P <0.05或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较入组时显著升高(P <0.05或0.01),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 >0.0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研究组复发率为0,对照组为6.7%,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健康教育能显著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提高自知力,有利于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学科医疗照护行为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将212例临床痊愈出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6例,出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精神药物维持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延续医院治疗护理,实施多学科医疗照护行为,由医院抽调专业人员定期深入家庭进行康复指导,纠正错误,调整康复训练方法,时间为1年。干预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生活质量评定表(WHO—QOL)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干预前两组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BPRS(24.89±6.77)分、SDSS(8.13±3.12)分,均低于对照组(29.79±7.68)分、(16.46±4.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9.10;P〈0.01);WHO-QOL研究组(5.95±2.19)分高于对照组(3.54±1.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7,P〈0.01)。结论多学科医疗照护行为能够有效地延续医院治疗护理,对于维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改善社会功能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学科联合干预改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会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将临床“痊愈”出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21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06例)和对照组(106例).出院后两组病人均给予抗精神药物维持治疗和一般的心理教育,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延续医院治疗护理,实施多学科康复指导,纠正错误,调整康复训练方法,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异性互动训练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24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3例,2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按医嘱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研究组白天男女患者一起进行工娱治疗活动和共餐等,夜间分居在各自病室,并进行异性互动训练.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于入组时、治疗2,4,6,8周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4,6,8周时研究组BP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4,6,8周时研究组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异性互动训练可以减轻病情,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患者行为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性互动训练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24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3例,2组患者在人院后均按医嘱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研究组白天男女患者一起进行工娱治疗活动和共餐等,夜间分居在各自病室,并进行异性互动训练。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于入组时、治疗2,4,6,8周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6,8周时研究组BP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4,6,8周时研究组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异性互动训练可以减轻病情,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患者行为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16.
社区独立技能训练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探讨社区独立技能训练对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率、提高社会功能的作用.方法将120例临床康复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技能训练组和对照组.采用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内康复状态的评估.结果 1年末训练组BPRS、 ITAQ、SD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训练组服药依从性及自行管理药物的能力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1年内训练组复发率(9%)和再入院率(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6%和3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社区独立技能训练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残留症状,降低社会残疾程度,对保持精神分裂症患者良好的远期疗效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均常规单一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心理干预,观察24周.于综合心理干预前及干预6周、12周、18周、24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和大体评定量表评定临床疗效,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定自知力状况;于综合心理干预前及干预12周、24周末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定社会功能.结果 治疗与干预后,两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均持续性下降,干预24周末干预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或0.01),而大体评定量表评分两组均呈持续性升高,干预24周末干预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或0.01).结论 综合心理干预可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恢复,显著改善精神症状和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自知力恢复、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健康教育联合氯丙嗪组(健康教育组)及单用氯丙嗪治疗组(对照组)各56例,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服药依从性评定,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达显进(痊愈 显著进步)以上的出院病人进行为期 2年的随访,以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果:两次BPR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入院时ITAQ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出院时健康教育组ITA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入院时服药依从性两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 但出院时健康教育组服药依从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年内,健康教育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治疗,而且可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