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0 毫秒
1.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白垩系源岩有机质演化程度低(Ro值为0.33%~0.70%),可溶有机质酸性非烃主要由正构一元酸、正构二元酸、姥鲛烷酸、植烷酸、藿烷酸和甾烷酸等化合物组成。其中正构一元酸含量占绝对优势并呈两种分布形态(一为单峰型,以C16为主峰,C18、C14丰度较高,生源母质主要为藻类等水生生物;二为双峰型,前峰群以C16为主峰,后峰群为次主峰,以C24为主,前峰群表征水生生物输入,后峰群表征有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各形态均呈现偶奇优势(与生物脂肪酸合成酶合成双碳乙酰单元有关);正构二元酸含量较低;藿烷酸含量高于甾烷酸。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多数样品的姥鲛烷酸/植烷酸的比值及甾烷酸/藿烷酸的比值均减小,表明沉积环境逐渐向还原环境转化。认为由于酸性含氧化合物尤其是正构烷基脂肪酸的脱羧反应,故在形成正构烷烃的同时形成CO2,不仅为产甲烷菌提供了大量营养能源,而且也提供了呼吸代谢的基质;在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时期,湖盆面积扩大,水体加深,区域内出现滨浅湖―半深湖相沉积,因此滨北地区局部时空范围内可形成商业性生物气田。  相似文献   

2.
以Z凹陷X井暗色泥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有机碳(TOC)、生烃潜量(S1+S2)和氯仿沥青“A”含量、干酪根显微组分、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干酪根元素组成、镜质体反射率(R0)和孢粉颜色指数(SCI)等分析化验资料。从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3个方面.对烃源岩的生烃潜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下白垩统银根组和苏红图组二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低,热演化处于低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为Ⅲ型,但生烃潜量值高,是Z凹陷的主力烃源岩;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和侏罗系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为Ⅱ型,热演化处于成熟阶段,但生烃潜量值低,为次要烃源岩。  相似文献   

3.
碳酸盐岩生烃机制的新认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通过逐阶抽提加热和逐阶加热模拟实验对碳酸盐岩的生烃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发现,(1)碳酸盐矿物对干酪根具有缩合脱氢作用,在较低温度下能促使干酪根降解成液态烃,从而也增加了气态烃的产率。(2)蒙脱石具有促进碳链断裂的作用,使液态烃在较低温度下向气态烃转化。(3)碳酸盐岩中粘土矿物的存在,影响了碳酸盐矿物对干酪根的缩合脱氢作用,从而降低了产烃率。(4)碳酸盐源岩生气高峰晚于泥质源岩。另外,通过对国内各地区各层系碳酸盐源岩剩余生气率的测定和低演化样品的模拟实验研究,可认为碳酸盐岩液态烃在地史上的运移率远高于泥质岩,纯灰岩可达60%,泥灰岩仅约25%。   相似文献   

4.
基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干酪根样品以及古生界原油样品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台盆区古生界原油的成因和来源。台盆区寒武系至少发育下寒武统以及中—上寒武统2套碳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差异的烃源岩,其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偏轻,中—上寒武统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相对偏重,而奥陶系烃源岩则介于两者之间。台盆区古生界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分布范围较大,其d~(13)C值为-35.2‰~-28.1‰,其中d~(13)C值为-34.0‰左右相对富集轻碳同位素的原油应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烃源岩,d~(13)C值为-29.0‰左右相对富集重碳同位素的原油应主要来源于中—上寒武统烃源岩,碳同位素组成居中的原油不能排除寒武系烃源岩的贡献。分析认为,寒武系烃源岩具有主力烃源岩的条件,台盆区深层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5.
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生排烃能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5000余块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样品的精细筛选和比较的基础上,选取了青藏高原侏罗系、冀北上元古界、云南禄劝泥盆系等34个样品进行了人工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综合研究认为,海相烃源岩中碳酸盐岩相对泥页岩对干酪根生排烃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可使生排总油高峰温度前移,更容易形成未熟-低熟稠油,排油效率增大,总产气、CO2和H2产率增高,总油、气携油、残留油、烃气及总烃产率也相对有所增加。这与α-碳原子形成自由基的催化反应、碳酸盐岩干酪根中浮游藻类含量相对较高以及碳酸盐对有机质及烃类的吸附作用弱有关。但是,含钙泥页岩(碳酸盐含量为5%~25%)总油等烃类产率相对最高。它主要多为封闭强还原环境下形成的富烃含钙页岩,干酪根类型好,有机质丰度高。  相似文献   

6.
对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83个样品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测定的结果,分布区间为-35‰~-26‰,据此研究其有机质类型和沉积环境,根据干酪根相对富集^12C(δ^13C值小于-28‰)认为基干酪根类型为腐泥型和腐殖-腐泥型;有机碳含量越高且有机质类型越好的样品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越径。根据所分析样品的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量,下马岭组、铁岭组和洪水庄组生烃潜力较好。  相似文献   

7.
缝合线作为碳酸盐岩重要的地质现象,是碳酸盐岩有机质富集和流体排出的重要场所,对碳酸盐岩缝合线与基质有机质丰度的对比,有助于了解碳酸盐岩缝合线的有机质富集与排烃特征。通过碳酸盐岩基质与缝合线物质酸不溶物、有机碳(TOC)含量及热解(Rock-Eval)分析,对基质与缝合线的有机质富集特征及其继承性关系、排烃特征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酸不溶物含量是碳酸盐岩有机质含量的重要指示,具有较低酸不溶物含量的基质对应的有机质丰度较低,而较高酸不溶物含量的缝合线对应的有机质丰度较高。缝合线的有机碳含量、已生烃量和排烃量均高于基质,生烃潜力高于基质。缝合线作为烃源岩要优于基质。缝合线与基质的母质成熟度一致,它们的有机质丰度具有良好的继承性。缝合线的排烃条件好于基质,对碳酸盐岩烃类的生成、运移和聚集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   总被引:109,自引:12,他引:97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地球化学评价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如何确定有其有机质丰度下限和划分有效烃源岩与非烃源岩的标准。长期以来,国内一些颇具影响的论点使人们相信,有机碳含量低到0.1%的碳酸盐岩仍能作为有效烃源岩。然而,国内外大量的勘探实践和实验室研究表明,有机碳含量为0.1%-0.2%的纯碳酸盐岩不能作为有效烃源岩,否则,有机质丰度不会成为油气勘探评价中的一个限定因素。在海相地层或海相碳酸盐岩中,能有效生烃的烃源岩是其中有机质丰度高的泥岩、泥灰岩和泥晶灰岩。碳酸盐岩或泥质岩中相同类型干酪根的有机质转化率相似,不存在碳酸盐烃源岩烃转化率高于泥岩的现象;生排烃过程一般并不会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因此,评价海相地层或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烃源岩,沿用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下限值(有机碳含量为0.5%)是适合的。有效烃源岩的厚度不必很大,但有机质丰度必须高(有机碳含量大于0.5%),且要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9.
烃源岩评价是关系到一个地区有无、有多少油气资源的基础问题,当前烃源岩评价中的一些认识仍欠缺思量:①以有机碳含量表征烃源岩的丰度忽视了烃源岩地质条件下的非均质性问题,烃源岩丰度的研究需考虑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并与测井资料评价(ΔlgR)法预测有机碳含量结果对比分析;②对于腐泥型或混合型干酪根的烃源岩,排烃效率高时,生烃损耗...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北缘是柴达木盆地三大油气区之一,其源岩为早、中侏罗世煤系地层.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1型和Ⅱ型干酪根为主,Ⅰ2型干酪根仅在局部地区有分布.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烃源岩中不同类型干酪根的13C核磁共振研究,指出了研究区Ⅰ2、Ⅱ、Ⅲ1型干酪根的化学结构特征以及化学结构中"芳构碳"、"油潜力碳"与"气潜力碳"的相对含量,据此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生油气贡献作了评价.Ⅰ2、Ⅱ、Ⅲ1型干酪根的生烃能力依次减弱,对生油的贡献也依次减弱,且生成油气的比例不同,Ⅰ2、Ⅱ型干酪根以生油为主,Ⅲ1型干酪根则以生气为主.  相似文献   

11.
测试了不同结构的三羟甲基丙烷复合酯、季戊四醇复合酯及双季戊四醇酯与制冷剂R22,R134a,R410A的临界互溶温度,分析了复合酯中多元醇、二元酸和一元酸的结构变化对其与制冷剂互溶性能的影响,以及双季戊四醇酯中直链和支链脂肪酸的结构变化对其与制冷剂互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酯与制冷剂的互溶性能主要取决于复合酯的基本结构,复合酯中多元醇、二元酸和一元酸的变化未对其与R22,R134a,R410A的互溶性能产生显著影响;双季戊四醇酯的基本结构是其具备优异的与制冷剂互溶性能的重要因素;双季戊四醇酯中直链脂肪酸的含量越高、碳链越长,其与R134a的互溶性能越差;双季戊四醇酯中支链脂肪酸的含量越高、碳链越短,其与R134a的临界互溶温度越低,溶解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原油酸性组分衍生化样品,初次尝试了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GC×GC-TOFMS)鉴定原油有机酸性化合物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检测的原油中含有脂肪酸和环烷酸2类酸性化合物,其中脂肪酸类化合物主要由正构一元脂肪酸、类异戊二烯酸、2-乙基链烷酸和正构二元脂肪酸构成;环烷酸类化合物主要由单环长链脂肪酸、1,4-二甲氧基蒽、脱氢松香酸和甾烷酸等化合物构成。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为石油酸组分的精细地球化学剖析提供了新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3.
醇类与乙酸在固体酸催化剂上酯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大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催化剂进行了乙酸与一元醇的酯化反应 ,结果表明 ( 1 )乙酸与直链烷基伯醇的酯化率随醇分子链长增大而提高 ,选择性达 1 0 0 %。 ( 2 )异构醇的酯化反应能力顺序为伯醇 仲醇>叔醇 ,叔醇易产生醇分子内或分子间的脱水反应。 ( 3)一元醇α碳或β碳上的供电子取代基降低了醇的酯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Langmuir-Blodgett(L-B)技术测定孤岛原油及其酸碱四组分表面膜膜压随水相破乳剂浓度的变化,考察了4种不同结构的破乳剂对原油及其酸碱四组分表面膜膜压的影响。结果表明,破乳剂对原油及其酸碱四组分的表面膜膜压降低程度与其结构和浓度有关。支链型破乳剂AE8025可以显著降低原油及其酸碱四组分的表面膜膜压,并随着破乳剂浓度的增加,表面膜膜压逐渐降低;其降低酸性分、碱性分和两性分表面膜膜压的程度大于对中性分的。与直链型破乳剂相比,支链型破乳剂降低孤岛原油及其酸碱组分表面膜膜压的能力更强,说明支链型破乳剂对原油及其组分乳状液中界面活性物质的顶替作用更强,破乳效果更优;当破乳剂浓度相同时,破乳剂对原油酸性分表面膜膜压的影响远大于其它3种组分的。  相似文献   

15.
Methanol-gasoline blends have been under consideration for use as transportation fuels to help extend the current fuel supply. The use of these blends is limited, in part, because low temperatures and/or the presence of dissolved water can lead to phase separation. In this work, the effects 1 to 5 % w/v of a model twin-tailed surfactant, Aerosol OT (sulfosuccinic acid, bis[2-ethylhexyl] ester, [577-11-7]), on the phase separation temperature of a simulated gasoline-methanol fuel mixture doped with 0.1, 0.2, and 0.3% v/v dissolved water was studied. The Aerosol OT did lower the phase separation temperature substantially though not as much as straight chain surfactants examined in earlier work.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Methanol-gasoline blends have been under consideration for use as transportation fuels to help extend the current fuel supply. The use of these blends is limited, in part, because low temperatures and/or the presence of dissolved water can lead to phase separation. In this work, the effects 1 to 5 % w/v of a model twin-tailed surfactant, Aerosol OT (sulfosuccinic acid, bis[2-ethylhexyl] ester, [577-11-7]), on the phase separation temperature of a simulated gasoline-methanol fuel mixture doped with 0.1, 0.2, and 0.3% v/v dissolved water was studied. The Aerosol OT did lower the phase separation temperature substantially though not as much as straight chain surfactants examined in earlier work.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柴油碱洗脱酸精制易乳化、收率低的问题,研究了催化酯化脱酸的技术来替代柴油碱洗脱酸。考察了在固定床催化剂存在下,影响柴油酯化脱酸的因素,并评价了酯化脱酸技术的经济性。结果表明,反应温度、空速、醇/油质量比、甲醇水含量等是影响柴油酯化脱酸的重要因素。反应温度高、空速降低、加大醇/油质量比有利于酯化反应的进行。甲醇中水的质量分数低于5%时,对酯化反应影响大,随水含量的增加,脱酸率显著降低;水的质量分数在5%~10%范围,脱酸率不再随水含量的增加而变化。对胜华直馏柴油来说,在反应温度280~300℃、反应空速1.5h-1、醇/油质量比0.01条件下,脱酸效果明显。直馏柴油酯化脱酸比碱洗脱酸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以脂肪酸和多胺为原料,制备了聚氨酰胺,将其作为稠油流动性改进剂评价了其对稠油凝点和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聚氨酰胺型稠油流动性改进剂有一定的降凝作用,最高达4.1℃。所合成的聚氨酰胺型稠油流动性改进剂中胺的种类与结构对稠油的降粘效果影响较大,脂肪酸的种类与结构对稠油降粘效果影响小。聚氨酰胺分子中主链含氮数少时侧短链烷基结构的作用效果略好于侧长链烷基结构,然而,随着主链含氮数增多时侧长链烷基结构对稠油降粘效果增加。主链含氮原子数少且侧短烷基链的聚氨酰胺的降粘效果最高达23.1%。  相似文献   

19.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方法,从反应前驱步骤--吸附出发,在298~473 K下考察了C3~C7直链脂肪酸甲酯在HZSM-5分子筛中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HZSM-5催化剂中存在两类吸附位点,分别在孔道交叉处(site I)和直孔道中(site II),并且氢键的形成导致客体分子和site I作用更强;升高温度降低了客体分子和吸附位点的作用强度,使饱和吸附量略有下降。此外,随着碳链长度增加,脂肪酸甲酯的空间位阻增大,体系中氢键数目降低,氢键键长增加,导致长链分子的吸附量显著下降。以上模拟结果从微观角度揭示了温度和链长对脂肪酸甲酯吸附性质的影响,为不同链长油脂分子催化裂解反应特性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