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假丝酵母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ICU患者送检标本假丝酵母培养阳性24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感染假丝酵母分为感染组117例,非感染组129例。送检标本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246例患者共检出311株假丝酵母,培养阳性标本主要以深部痰液、引流液和中段尿为主,其中白假丝酵母占47.27%;白假丝酵母和近平滑假丝酵母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90%;热带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克柔假丝酵母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较低,而对伏立康唑敏感率相对较高;抗真菌药物使用率及累计药物限定日剂量(DDDs)最高为伏立康唑;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腹部手术、脓毒性休克是ICU患者假丝酵母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患者≥2次培养阳性、G试验值及28 d病死率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ICU检出假丝酵母以白假丝酵母为主,非白假丝酵母对氟康唑的敏感率下降。腹部手术和脓毒性休克是假丝酵母感染的危险因素,其28 d病死率明显升高。临床应及早识别危险因素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某院假丝酵母菌所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64例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未发生医院感染的6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医院感染假丝酵母菌以白假丝酵母菌(68.75%)为主,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5.62%)、光滑假丝酵母菌(9.38%)和克柔假丝酵母菌(6.2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67.19%)为主,其次为泌尿道(18.75%)、消化道(10.94%)等。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住院时间、糖尿病、恶性肿瘤等13个因素是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95% CI:2.57~33.67)、住院时间(OR 95% CI:2.17~25.37)、恶性肿瘤(OR 95% CI:1.04~15.23)、化学治疗(OR 95% CI:1.76~20.63)、使用呼吸机(OR 95% CI:4.67~96.37)是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应充分考虑并针对危险因素采取防控措施,降低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丛生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pullulans)是一种酵母样真菌,属于丝孢酵母属.该属中白吉利丝孢酵母(T. beigelii)是一种引起小儿和成人感染的较为常见的病原菌,但T. pullulans引起的感染非常罕见,迄今为止,全世界共报道7例[1-6],多为插管引起的系统性感染,也有皮肤软组织和肺部感染.我们在工作中发现1例T. pullulans引起的泌尿道感染,据我们了解的文献,国内尚未见报道,这是T. pullulans引起泌尿道感染的第1例报道.现将该病例与国外报道的该菌所致疾病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平滑假丝酵母是新生儿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近年来感染发病率显著升高,严重危害患儿健康并显著增加医疗支出。近平滑假丝酵母引起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低出生胎龄、低出生体质量、皮肤屏障功能不全、使用抗菌药物、留置中心或脐静脉导管、肠外营养以及机械通气等。传播途径主要为通过医疗器械、体液、医务人员的手污染造成的水平传播。治疗方面重点是拔除中心静脉置管和系统的抗菌治疗,两性霉素B为首选药物。本研究对该菌致病机制及感染的特异性临床表现等进行综述,实现早期诊断,为减少近平滑假丝酵母引起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科住院患者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某院2018年1—12月儿科真菌医院感染患者为感染组,按照1∶1配对方法随机选择同一病区、同一入院时间段、同一年龄段的未发生真菌感染的儿科患者做为对照组。分析感染组患儿真菌医院感染的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2018年1—12月儿科共有50例真菌医院感染患者,成功配对对照组50例。50例真菌医院感染患者主要来源科室为小儿普外科(23例)。共分离68株真菌,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为主(28株,41.18%),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2株,17.65%)、白假丝酵母菌(11株,16.18%)。分离真菌数量居首位的科室为小儿普外科(27株),感染类型主要为血流感染(38例,占76.00%)。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间≥21 d、胃肠道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气管插管、菌血症、静脉高营养患者的真菌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抗菌药物使用2周、气管插管是儿科住院患者发生真菌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检出的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葡萄牙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的敏感率较高,为82.14%~100.00%。结论儿科住院患者真菌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主要发生在小儿外科,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气管插管可增加儿童住院患者发生真菌医院感染的风险,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ICU院内假丝酵母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2001-2008年医院ICU院内获得性假丝酵母菌血症10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研究假丝酵母菌血症临床和主要生化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07例患者血培养共分离出110株假丝酵母菌属,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高达70.91%,氟康唑对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敏感率低,死亡率43.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现感染性休克,合并细菌血症,升高的血清肌酐及SOFA评分>10分,MODS评分>9分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院内获得性假丝酵母菌血症致病菌株以非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对氟康唑的耐药性增加,死亡率高,加强对上述危险因素的监测及真菌药敏监测,及时、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可以改善假丝酵母菌血症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某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泌尿道医院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方法 2011年7月—2012年6月,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院神经内科发生泌尿道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 114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71例次,感染例次率为8.09%;其中泌尿道感染52例次,占医院感染例次数的30.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是否留置导尿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是医院泌尿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共检出病原菌3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9株(74.36%),革兰阳性球菌6株(15.38%),真菌4株(10.26%)。结论泌尿道感染是神经内科病房常见的并发症,应针对其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59例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的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危重住院患者获得性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990-2004年间某院59例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和61例细菌菌血症的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59例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中白色假丝酵母菌18株(30.5%)居首位;其后依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及12株其他假丝酵母菌;在59例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患者中,53例(89.8%)采用过放化疗,34例(57.6%)长期留置导尿管,47例(79.7%)采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23例(39.0%)应用中心静脉插管,同时,患者还接受了多种广谱抗菌药物的治疗。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为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的首要致病菌;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放化疗、使用中心静脉插管、机械性通气均会增加假丝酵母菌属菌血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孕期女性阴道假丝酵母病(VVC)情况,并分析其白假丝酵母微卫星基因多态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武汉市第四医院妇产科就诊的759例孕期女性,收集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VVC感染调查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微卫星标记法对鉴定的白假丝酵母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759例孕期女性中,检出阴道VVC感染114例,感染率为15.02%,早、中、晚孕期VVC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7.44%、15.09%和13.58%;共检出VVC感染菌株120株,其中检出白假丝酵母82株(68.33%),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31株(25.83%)、克柔假丝酵母4株(3.33%)、热带假丝酵母3株(2.50%);白假丝酵母对咪康唑、克霉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均有一定程度耐药;随着妊娠期的推进,有症状孕期女性白假丝酵母感染率逐渐减低,非白假丝酵母感染率逐渐升高,晚孕期女性阴道白假丝酵母感染情况与其临床症状间具有相关性(P<0.05); 82株白假丝酵母共检出35种基因型,主要包括4种优势基因型,分别为21:21基因型12株(14.63%)、30:45基因型7株(8.54%)、32:46基因型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2015-2019年间医院内侵袭性假丝酵母病(HAIC)的流行病学特点,初步探索HAIC的危险因素,为HAIC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统一的诊断标准进行HAIC诊断。通过收集该院2015-2019年间HAIC确诊病例的临床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科室等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和感染菌株、感染部位等感染特征,分析2015-2019年间该医院HAIC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15-2019年间该院住院成人患者(住院时长>48 h)共281 205例,共发生了130例HAIC,发病率为0.46‰。男性患者HAIC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P<0.05);老年患者HAIC的发病率高于年轻患者(P<0.05); HAIC的高发科室为ICU(P<0.05)。致病菌株主要为白假丝酵母(69/130,53.08%),主要感染部位前两位分别为血流感染(54/130,41.54%)和腹(盆)腔感染(50/130,38.46%)。结论 HAIC的主要感染菌株为白假丝酵母,主要感染部位为血流感染。男性患者和老年患者可能是发生HAIC的高风险人群,ICU可能是发生HA...  相似文献   

11.
假丝酵母菌属医院感染临床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某院住院患者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2009年住院患者中发生假丝酵母菌属感染者的病历资料。结果2008-2009年共176例患者发生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占医院感染总人次的7.73%;发生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55.68%),其次为泌尿道(18.75%);感染的菌种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分别占58.52%和23.86%。发生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前的基础疾病以呼吸系统(30.11%)和泌尿系统(21.59%)疾病多见。发生假丝酵母菌属感染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病死率均显著长于或高于同期住院患者(P<0.05)。结论对于有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积极治疗原发病;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治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真菌感染已成为临床上一类重要的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其中,假丝酵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真菌病原体,由假丝酵母引起的深部器官感染致死率高达45%。快速精准的诊断真菌感染类型,将有利于降低假丝酵母感染的病死率。利用影像学手段快速诊断真菌感染类型,将为假丝酵母感染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早确诊早治疗,降低病死率。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在假丝酵母的深部器官感染的流行病学、生物学特征及影像学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综述,综合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国内同行进行相关研究和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某院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CAUTI)的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方式,对该院2010 年7月-2011 年12月妇科恶性肿瘤手术留置导尿管患者进行调查,并对发生CAUTI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353例患者,发生CAUTI 62例,CAUTI发生率为17.56%;置管日为2 292 d,平均日感染率为27.05/千导管日。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子宫颈恶性肿瘤(OR 95% CI:1.791~8.269)和留置导尿管时间(OR 95% CI:2.823~8.735)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发生CAUTI的独立危险因素。检出病原菌60株,革兰阴性杆菌占90.00%(54/60),其中以大肠埃希菌(44株,73.33%)为主。结论该院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CAUTI发病率较高;提高手术医生的手术技巧和护理人员对导尿管维护的质量,尽早拔除导尿管,是预防CAUTI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酵母样真菌致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酵母样真菌致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控制医院内感染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采用系统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我院2 0 0 2年~2 0 0 4年由酵母样真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的6 5 8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主要内源性危险因素是抗生素滥用、严重基础疾病、年龄>5 5岁、住院时间>2 0d、激素应用、化疗、免疫抑制剂使用;外源性危险因素是介入治疗、病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等。酵母样真菌主要以白假丝酵母菌(6 9 4 % )、热带假丝酵母菌(19 2 %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6 8% )、克柔假丝酵母菌(2 % )等为主;2 0 0 2年~2 0 0 4年酵母样真菌致医院内感染所占医院感染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分别为10 2 %、18 2 %和2 5 6 %。酵母样真菌对5 -氟胞嘧啶(95 5 % )、两性霉素B (97 3% )、制霉菌素(96 4 % )、氟康唑(94 2 % )有较高的敏感率,对咪康唑(14 2 % )、酮康唑(14 2 % )、益康唑(14 2 % )有相对比较高的耐药率。结论:为有效控制酵母样真菌的医院内感染,应考虑酵母样真菌致医院内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严格消毒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泌尿道感染再发情况及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泌尿道感染的老年患者90例,根据患者是否再发生泌尿道感染将其分为再发组和未再发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抗生素种类、留置导尿管时间、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分析影响...  相似文献   

16.
泌尿道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横岗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泌尿道医院感染情况,为预防与减少泌尿道医院感染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的住院患者发生泌尿道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在此期间该院发生医院感染432例次,泌尿道医院感染31例次,发生率为7.18%,居各感染部位的第5位,31例泌尿道感染构成比最高的是内科,占45.16%;泌尿道感染患者中尿道有侵入性操作者占90.32%,尿管留置时间〉15d的占39.29%。结论尿道的侵入性操作是导致泌尿道医院感染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且随着留置尿管时间的延长,引起感染的概率就越大。因此,必须严格掌握导尿适应证,严格遵守导尿无菌操作规程,尽量缩短尿管留置时间,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泌尿道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液标本分离的假丝酵母菌属等真菌的感染特点、分布及其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1日-2012年11月30日住院患者尿液标本中分离鉴定242株真菌,计算菌种构成比、科室分离率,统计分析主要致病真菌的药敏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出242株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为主,共85株35.1%;其分布科室以综合ICU为主,共80株占33.1%;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敏感率为100.0%。结论尿路感染的假丝酵母菌属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各种医疗行为干预导致免疫低下患者有增高的趋势,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及早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真菌药物,可有效地控制该类真菌引起的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探讨临床常见假丝酵母的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真菌感染性疾病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8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190株,使用显色琼脂平板和质谱仪进行菌种鉴定;采用比色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真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中,白假丝酵母最多(110株,57.89%),其次分别是热带假丝酵母和光滑假丝酵母,分别为(27株,14.21%)和(24株,12.63%);科室分布以外科(48株,25.26%)和ICU(39株,20.53%)为主,主要分离自血液(59株,31.05%)、引流液(29株,15.26%)和腹水(25株,13.16%);体外药敏结果显示,白假丝酵母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9.9%和7.0%,暂未发现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耐药的近平滑假丝酵母。对氟康唑耐药的光滑假丝酵母有5株(5/18,27.8%),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耐药的热带假丝酵母分别有5株(5/20,25.0%)和4株(4/20,20.0%)。未发现对棘白菌素类药物耐药的菌株。结论临床分离的假丝酵母仍以白假丝酵母为主,好发于外科病区和ICU;不同假丝酵母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棘白菌素类药物对白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近平滑假丝酵母和光滑假丝酵母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假丝酵母的感染情况,分析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真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临床假丝酵母感染患儿标本77例,进行菌株的分离、鉴定。并从患儿年龄、基础疾病及标本来源、检出病原菌种类、菌株药物敏感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真菌感染患儿的平均年龄为6岁。标本主要来源于咽拭子,白假丝酵母的分离率最高(63.6%),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克柔假丝酵母和其他假丝酵母。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假丝酵母对两性霉素B(AmB)、5-氟胞嘧啶(5-FC)的敏感性较高。其中,白假丝酵母对AmB、5-FC、氟康唑(FCZ)及伊曲康唑(ICZ)的敏感率依次为100.0%、91.9%、83.7%、69.4%;对ICZ、FCZ、5-FC的耐药率依次为4.1%、2.0%、2.0%。结论:儿童真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最多见,分离菌株对FCZ和ICZ的耐药性较高,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并根据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进行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术后感染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某院接受输尿管镜检查或输尿管镜下碎石术患者,收集其年龄、性别、既往史、合并症、尿常规、尿培养、血常规、是否留置导尿管或输尿管内支架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等临床资料,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输尿管镜术后泌尿道感染的发病率为3.77%(20/531),其中输尿管镜检查术后泌尿道感染的发病率为5.84%(9/154),高于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的2.92%(11/377)(χ2=5.47,P=0.02)。术后感染患者以肾盂肾炎最常见(15例),分离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6株)。预防性使用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者泌尿道感染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菌尿症、肾积水、留置导尿管、术后无内支架管置入、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泌尿道感染发病率较高(均P<0.05)。结论菌尿症、肾积水、留置导尿管、术后无内支架管置入、输尿管镜检查术、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输尿管镜术后泌尿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