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对以往黄河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从"揭河底"冲刷发生的机理﹑河床边界条件﹑水沙条件﹑判别指标﹑试验研究﹑数值模拟等有关方面给出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今后"揭河底"冲刷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①黄河"揭河底"冲刷发生时的水沙条件、河床边界条件和河床淤积物分层问题;②黄河"揭河底"冲刷的判别条件和指标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揭河底"冲刷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现象分析,在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小流量(1220m^3/s-4600m^3/s)和持续高含沙量(500kg/m^3-790kg/m^3)的情况下也可产生局部揭河底冲刷。小北干流河段河床已经具备了揭河底的边界条件,如果水沙条件具备,很可能再次发生“揭河底”。  相似文献   

3.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高含沙洪水特有的一种泥沙运动方式.本文通过对历史“揭河底”水文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提出了历史“揭河底”发生的水沙条件、河道边界条件、河床淤积物组成,总结了其发生的规律.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揭河底”冲刷现象的运动机理,充分发挥冲刷塑造窄深河槽的积极作用,减小了冲刷造成的危害,对在治黄中如何利用“揭河底”规律,趋利避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河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江恩惠  曹永涛  张清 《人民黄河》2004,26(7):6-7,11
对目前黄河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分析,认为:在目前黄河水量显著减少、河道淤积萎缩日趋严重的形势下,开展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机理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该课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其成果对丰富河流泥沙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加深对高含沙洪水特殊造床机理的认识,完善黄河等多泥沙河流的综合治理方略和防洪工程的安全措施等具有重大意义。要使本项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模型试验、理论分析和力学分析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发生“揭河底”冲刷河段的来水来沙情况及“揭河底”冲刷过程中有关水文泥沙资料,建立清晰的“揭河底”过程的物理图形,并借助实体模型开展高含沙洪水“揭河底”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白永峰 《四川水利》1998,19(5):17-21
本文在全面分析了多沙河流河床演变“揭河度”冲刷的研究成果后,利用大量的河流实测资料,计算出反映高含沙水流流态特征参数,挟沙力S、及自动悬浮条件参数值,提出“揭河底”冲刷时水流流态紊动的均质流,且挟沙力S,远远大于最大含沙量Smax,并满足自动自动悬浮条件UJ〈ωS等论点,推动了多沙河流“揭河底”冲刷的研究,并为泥沙工作者提供了大理有价值的实测资料。  相似文献   

6.
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试验和实测资料分析,首先改进了非均匀沙本沉速公式和挟沙力公式,使公式能较准确地反映河床的冲淤特性,特别是反映像揭河底冲刷这种剧烈的冲淤变形。冲淤量的确定按不平衡输沙公式及沙量平衡方程推求,文中给出了渭河、北洛河及黄河北干流一场高含沙大洪水揭河底冲刷过程的验算结果。  相似文献   

7.
黄河龙门长河段揭河底冲刷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龙门站近几年掀起泥块露出水面再坍塌消失现象的观测分析,进一步认识到:这种现象既不是高含沙、大流量水流的特产,也不是长河段揭河底冲刷的主要现象;1954年9月洪水不属于长河段揭河底冲刷洪水;1951年以来7次长河段揭河底冲刷均未发展到黄淤49断面(老永济);揭河底冲刷洪水,主要是由吴堡-龙门区间为主的暴雨洪水组成的。解剖各次长河段揭河底冲刷洪水过程的分段冲淤变化性质,较合理地计算了7次揭河底冲  相似文献   

8.
揭河底冲刷现象机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高含沙水流的揭河底冲刷,是黄河中下游的一种特殊现象,这种现象多见于黄河中游的龙门至潼关河段。在黄河下游这种现象虽较少见(据记载1933年曾发生过揭河底现象,1977年又在黄河下游出现揭河底冲刷,其冲刷长度达210公里),但对黄河下游的防汛及险工丁坝带来了威胁,强烈的冲刷也使下游出现深槽。考虑到它对研究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防洪抢险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试图通过简单的模型试验、数理及实测资料分析,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以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河高含沙洪水"揭河底"机理探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揭河底”发生前,河床上存在着不同时期形成的淤积物,随着淤积条件的变化,河床纵比降和横断面形态会进一步调整,当河床调整到一定程度时,若发生“晾河底”等现象,则为河床成层成块淤积物的形成以及块体边界剪应力及层间黏合力的消弱创造了条件,若遇大中尺度涡漩形成,垂向能量向底层传递,垂向紊动,脉动特性增强,在忽略层间黏合力和块体间的边界垂向剪应力条件下,水体可能掀动的河床淤积物块体厚度,取决于河床淤积物块体密度,浑水体密度以及作用在淤积物块体上下表面的脉动压力的最大可能振幅之和,脉动压强与时均压强的大小无关,大致与断面平均流速水头成正比,在合理确定和表达糙率系数及平均流速后,推导出了洪水可能掀起的淤积物块体最大厚度计算表达式,当河床淤积物块体厚度小于此计算值时,涡漩引起的垂向脉动特征增强可能在随机条件下促发“揭河底”发生。  相似文献   

10.
“揭河底”是黄河小北干流游荡性河道剧烈造床的过程,易引起河道主槽迁徒,易引起河床比降变缓,同时使削峰率降低,在“揭河底”的同时,还把粗泥沙搬到下游,造成本河段和下游同时受害,因此在治河、引水以及工农业生产中应考虑本河段的“揭河底”特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汾河断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汾河的古代历史谈起,阐述了汾河历史上曾经水量盈高,30年代起,汾 了定量观测资料。从掌握的实测资料看,汾河最早出现断流的时间为1958年,但没有出现过全河性的断流,断流最严重的河段在中游的义堂水站,1958-1994年37a中,该站有29a发生过断流现象。汾河断流除使沿河取用水陷入困境外,给水环境、防汛也带来严重。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直河段长度公式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弯道环流理论,将环流强度衰减到0.1%作为判断上游弯道工程送溜作用消失的标准,根据环流表面流速沿程衰减公式计算出上下游相邻对应弯道工程之间的直河段长度。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整治流量下弯道工程下游的直河段长度相当于整治河宽的1.2倍,明显小于目前许多河段治导线的直河段长度,只有通过工程措施改变上述状况,才能有效控制河势。  相似文献   

13.
黄河、辽河两条河流都具有多沙冲积性、宽浅散乱的游荡型河段、局部河段呈地上河以及洪水暴涨暴落和防洪任务重等共性,整治目的也基本相同,因此采取的整治方案、整治措施也具有类似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北洛河水沙、黄河小北干流淤积分布、两河水沙遭遇情况进行分析,对改道后北洛河水沙对黄渭洛河汇流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后,一般情况下对黄渭洛河汇流区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伊洛河夹滩地区对伊洛河入黄洪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洛河河道两岸堤防的存在使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不同于天然滞洪区,它不仅对人黄洪水起滞洪削峰作用,而且对洪水总量还略有削减。不 同时期堤防的建设标准及河道条件不同,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也不同。经过1935、1937、1954、1958、1982年实测洪水资料的分析知,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滞洪作用与洪水量经大小、洪水过程胖瘦、堤防决溢程度等因素有关,在现状堤防条件下,如何再发生1954、1958年量级的洪水,在确保洛洛北大堤安全的情况下,有计划地使用夹滩及南岸滞洪共滞洪,则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削峰率可达20%~25%。但夹滩地区的容量有限,因此对洪水总量的滞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6.
对窟野河河流各级阶地基座顶面高差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各级阶地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的幅度变化在沿河方向上分段具有开口向下,对称轴铅直的二次抛物线特性,其性质、幅度和中心位置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各次抬升幅度的区域差别随时间呈阻尼式减小。同时,新构造运动的区域差异与流域现代土壤侵蚀强度的区域分异基本吻合,即抬升幅度大的地区土壤侵蚀强度亦大。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分析塔里木河水沙条件、遥感地形河势资料 ,作者深入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指出和论证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存在着游荡型、弯曲型和过渡型三种河型 ,阿拉尔至沙雅县鹿场附近河段 (新其满河段以上河道 )为游荡型河道 ,新其满下游的曲毛格金至恰拉水文站 (新其满河段以下河道 )为弯曲型河道 ,恰拉以下属于不规则的弯曲型 (微弯 )河段 ,沙雅县鹿场至曲毛格金河段 (新其满河段 )属于过渡性河段 ;河道边界条件和来水来沙条件仍是决定塔里木河河型的主要因素 ,其中由塔里木河两岸密灌林和胡杨林形成的密疏植被边界条件在形成干流不同河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桑干河河道特征及水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干河是我省的第二大河流,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的洪水,给沿河两岸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灾害。从建国以来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河道治理规划,目前河道行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本文通过对桑干河逆州段河道特征及水文进行分析研究,为将来进行系统的河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回顾山西省治河历程和经验,就如何规范建设项目管理、河道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设性建议,即:推动和促进工程建设与依法治水协调发展;建立管理机制,全面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统筹规划,全面推动河道工作向法制化转轨;抓好水政监察队伍的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20.
台湾近年河川管理观念已转变为要求提升河川之环境质量、资源利用及环境生态之永续发展,将加强河川环境管理列为重要措施。依据台湾河川管理办法第27条规定,管理机关依据河川治理计划,并参考所辖河川水土资源、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河川沿岸土地发展及其相关情况,制订河川环境管理计划。通过评估现今台湾头前溪干流使用行为与管理作为,朝维护水流正常功能、确保水资源永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及促进河川区域内土地整合使用等目标迈进。针对头前溪固有特色及当地民众需求,据以完成河川环境管理规划,再依河川治理计划及施政方针制订河川环境管理计划,从事有计划的河川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