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CGSS2010农村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计量模型分析了收入剥夺、支出剥夺、住房剥夺、预期收入剥夺、情感剥夺五个剥夺因素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总收入和家庭住房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预期收入剥夺则对农村劳动力迁移起显著地抑制作用。影响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其他因素中,性别、年龄、健康和所处地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都有显著影响:农村男性劳动力比女性劳动力更倾向于迁移;年龄的增长则不利于劳动力迁移;健康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有正向促进作用;和东北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迁移行为更加普遍。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迁移带来的人力资本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伴随着区域产业的调整,区域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将会随之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将会面临新的趋势和调整。为了更好的探索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地理集中程度为0.35,其中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形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力资本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集聚程度,需要做到加强劳动力输出组织的建设,促使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以及改善其劳资关系,努力拓宽劳动力跨区域迁移领域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城市化模式的需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需求方面研究农村城市化的模式。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异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趋向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关于农村劳动力迁移目标选择的多元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口特征和城市化迁移选择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影响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迁移行为与迁移决策的人口特征因素,得出了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模式不能以小城镇为主等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4.
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迁移决策与政府鼓励迁移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影响系统演化路径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的迁移损失越小,越有利于劳动力迁移;劳动力城乡相对收入差距的大小对劳动力迁移有重要影响;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以后获得的无形效用和福利越大,对劳动力迁移的吸引力越大;农村劳动力迁移过程中政府总成本支出与额外收益之差对其采取何种策略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乡村-城市劳动力迁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为城市的管理和就业工作产生压力,同时造成农村经济的发展迟缓.在分析城乡存在的多方面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劳动力迁移的行为模型,用以说明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经济行为动因及其决定条件,指出完全依靠农村-城市劳动力迁移来改变农村落后局面的不现实性,最后提出加快农村发展是解决城市就业压力,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6.
从人口学与经济学视角出发,分析了人口结构快速转变及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揭示了人口转变与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和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出现的新变化,提出挖掘人口红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户籍制度、提高劳动者教育水平等建议,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有序合理迁移。  相似文献   

7.
“刘易斯拐点”突现:我国劳动力资源面临重大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供求市场上的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流动中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初现端倪,虽然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农民工被迫返乡现象,但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回暖,随即又出现了民工短缺。显然,我国农村劳动力供求状况已经跨入"刘易斯转折区间",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一阶段性特征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劳动力市场将面临重大转型。深刻剖析和全面研究这一重大转型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机遇,有效保护和深度开发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以维护和提升我国产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且事关长远。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特殊制度背景,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修正,揭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内在机制.从宏观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演变趋势出发,探讨"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农村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是主要的家庭赡养载体;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乡城迁移,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的大量流出,动摇了家庭养老的基础,使农村养老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特别是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文章回顾和总结了以往国内外学者针对劳动力跨国迁移或乡城迁移引发的留守老人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1983—2009年的数据,利用协整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市场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推力、拉力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劳动力流动的冲击。结果表明,市场化改革、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负担状况与农村劳动力流动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短期来看,农村劳动力流动自身冲击的波动幅度最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冲击影响存在时滞,市场化改革的冲击持续为正,农村劳动力负担状况的冲击快但波动幅度较小。这说明在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劳动力流动制度性障碍未深入改革之前,以市场机制主导的非国有部门和非正规部门是农村劳动力迁移的蓄水池,发展和壮大此类部门,鼓励其进入部分垄断行业等市场化制度安排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手段;同时,政府应从统筹城乡的角度,提高农业补贴和加大农村耐用消费品的补贴力度。  相似文献   

11.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女性人口的家庭式迁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和女性流动人口的逐步增加,农村女性流动人口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而且逐渐形成一种新模式——家庭式迁移。积极探索和研究农村女性人口家庭式迁移这一新模式,对了解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现状、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状况为切入点,具体联系福建农村劳动力规模和行业的分布、劳动适龄人口的迁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等基本分析,来认识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加速时期的内涵和特征及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特殊制度背景,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修正,揭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内在机制。然后以此作为分析工具,从宏观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演变趋势出发,探讨"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2000年以来,陕北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离开家乡成为迁移人口.他们或随丈夫外出打工成为劳动力大军中的一员,或为了孩子上学而离开农村成为迁移人口,或通过升学或婚嫁而获得迁移.本文通过对陕北的高村的调查研究,发现该村近年来女性迁移人口呈明显上升趋势.农村女性人口的迁移对提高女性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社会地位,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以...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尤为突出的背景下,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问题极具复杂性和特殊性。重点从就地转移和外出务工这两方面,对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最初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考查,之后更多的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研究。并且,近几年来逐步拓展到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行为、职业选择、收入水平、迁移与回流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但以下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失地妇女的非农就业问题;二是户籍制度改革下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向城市迁移的影响;三是农村外出务工妇女迁移和回流选择行为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流动 (MigrationofIaborforce)或经济活动人口的迁移一般具有双重涵义 ,即地域性迁移和行业性迁移。劳动力迁移主要有三种形式 :1 ,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 ;2 ,劳动力异地在同一行业就业 (即劳动力的地域性迁移 ) ;3,劳动力行业性迁移 (异地在其它行业就业 )。从经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来看 ,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关注。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提出收入的比较利益促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流动。亚当·斯密特别重视市场竞争和分工 ,他从城乡间不断强化的商业联系和劳动分工…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苏南地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迁居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具有不同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的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有所不同.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给予农民充分的自由迁徙的机会和权利,以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方面的费用。在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表现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及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投入,这些投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非农就业转移,包括影响选择非农就业的意愿、非农职业选择的能力和非农就业的稳定性。为此,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据测算,1978~2000年,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591万人。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是使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有了显著提高。解放初期的1952年,我国农村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率仅为5%,这一比率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仍仅为7.1%。1978年后,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村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我国2003-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单要素生产率指标分析方法测度了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偏向指数,并通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路径总体上偏向节约劳动力的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且农业技术变迁在区域间呈现出较大异质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引致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对这一路径偏向产生了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和高等教育层次人口比重对农业技术进步路径偏向指数存在正向冲击,促进了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偏向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劳动力女性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偏向机械型技术进步的进程。为适应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变化,需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因地制宜推进农业机械化,做好针对大龄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的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提高乡村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