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96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2例48髋,前外侧组(ASA组)行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组(PSA组)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关节Harris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AS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16±0.92)cm、(64.07±9.32)min和(13.16±2.51)d,均显著低于PSA组(P〈0.05),两组手术失血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达到(90.16±12.57)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和PSA组术后Harris评分(P〈0.05),AS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优良率达到64.58%,显著高于PSA组的54.17%(P〈0.05);ASA组总体健康评分达到(73.08±5.26)分,显著高于PSA组的(69.26±5.31)分(P〈0.05)。结论选择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较后外侧入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关节功能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综合疗效优于PSA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将采用前外侧入路(ASA)(THA)治疗的41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采用后外侧入路(PSA)(THA)治疗的39例患者归为观察组,均随访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3 d时炎症反应指标,并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6)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ASA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采用PS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提高股骨颈骨折的手术质量,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和直接前方入路对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05例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直接前方入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髋臼假体影像学结果以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总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前倾角、外展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HHS)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入路均可有效植入髋关节假体,但直接前方入路手术切口较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且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4.
郑杰  陆禹严 《吉林医学》2014,(18):4028-4029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强直性脊柱炎183例(296髋)患者(经后外侧入路106例,经前外侧入路77例)临床资料。结果:183例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后平均提高到(82.8±3.7)分,前外侧入路提高到(83.7±4.2)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276个髋关节总活动度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6个方向活动总和均增加,后外侧入路增加到(187.9±11.2)°,前外侧入路增加到(190.2±9.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入路出现术后脱位4例,前外侧切口1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强直疗效确切,但后外侧入路术后较容易出现脱位。  相似文献   

5.
宋玉光  叶蜀新  江伟 《重庆医学》2012,41(20):2032-2033,2035
目的比较前外侧入路(ASA)与后外侧入路(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00年2月至2008年4月经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5例92髋,男47例51髋,女38例41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72.5岁;体质量指数(BMI)18.2~25.1kg/m2,平均21.1kg/m2。股骨头缺血坏死35髋,骨关节炎5髋,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52髋,骨水泥固定48髋,生物型固定44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5分。同期采用常规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70例76髋,男39例42髋,女31例34髋;年龄53~88岁,平均71.9岁;BMI 19.5~26.2kg/m2,平均20.5kg/m2。股骨头缺血坏死29髋,骨关节炎4髋,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43髋,骨水泥固定40髋,生物型固定36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3分。有1例因为过于肥胖,由原计划的ASA改为PSA,该病例没有被纳入研究。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髋臼假体角、手术关节的脱位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6~36个月,平均23.4个月,所有病例均无神经损伤并发症,ASA组出现1例感染,手术2年后行翻修手术,PSA组有2例死亡,PSA组有1例尿管连接处脱开,污染了切口。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长度PSA组为17.0cm,ASA组为13.0cm。手术时间PSA组平均为80min,ASA组平均为65min。住院时间PSA组为18.5d,ASA组为13.2d。术后影像学中髋臼假体角,PSA组的前倾角为22°,ASA组的前倾角为10°。PSA组有4例出现1~2次脱位,ASA组无脱位发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髋臼假体前倾角、手术后关节脱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除部分肥胖患者外,选择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在相对较短的切口下和相对较少的手术时间内完成手术,达到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手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陈佳  施培华 《浙江医学》2019,41(9):940-942,946
目的评估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0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改良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改良组采用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对照组采用经典后外侧Gibson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拆线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拆线时间、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隐性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入路比经典切口损伤小,更有利于康复,是一种有效的手术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前外侧入路组和传统入路组。传统入路组采取传统后外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前外侧入路组采取前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后下蹲时间、手术平均出血量、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和手术主要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前外侧入路组手术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传统入路组(P0.05)。前外侧入路组患者切口长度、术后下蹲时间、手术平均出血量、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传统入路组(P0.05)。结论 前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确切,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可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够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济源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94例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接受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接受前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统计手术前、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外侧入路与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均能显著改善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缩短手术用时及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纵行外侧手术人路与后外侧入路施行关节置换术,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且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疗效的差异.方法 缺血性脑卒中后摔伤、偏瘫侧发生股骨颈骨折病人29例,均行人工关节置换术,9例采用纵行外侧入路,20例采用后外侧人路.对2种入路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坐起及下地时间、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纵行外侧入路组手术(包括全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头置换术)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可下地活动行恢复性功能练习时间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均<0.05);手术时间虽稍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人路组术后发生脱位3例、深静脉血栓1例;纵行外侧入路组无此2种并发症发生.当排除脱位的病例后,2种手术人路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纵行外侧入路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中具有比后外侧人路术中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排除脱位后远期效果二者相近.  相似文献   

10.
黄敬敬  牛恒  王震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7):3139-3140
目的研究不同入路方式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宝丰县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74例拟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37例)和微创组(37例)。常规组接受传统后外侧入路手术,微创组接受微创前外侧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微创组术中失血量较常规组少,切口长度、手术用时、住院时间较常规组短(均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 a Harris评分较术前升高(均P<0.05)。与常规组比,微创组术后3个月、6个月、1 a Harris评分较高(均P<0.05)。结论与传统后外侧入路比,微创前外侧入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可优化手术情况,缩短住院时间,还可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余德涛  邢祯全  张福聪 《重庆医学》2013,(34):4196-4197
目的探讨改良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吉布森(Gibson)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更佳的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该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纳入研究,分为外侧组与后外侧组各30例,外侧组采用改良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组采用后外侧Gibson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及术后康复情况,术后1、3、6、12个月髋关节评分(Harris)与术后疼痛评分(VAS)。结果外侧组切口长度短于后外侧组,两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与出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arris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外侧组Harris评分与VAS改善外侧组明显优于后外侧组(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与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术后1个月较后外侧Gibson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快,疼痛减轻早,且手术切口短,愈合快,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陕西医学杂志》2020,(4):435-438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其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选择的手术入路将其分为前外侧入路组(47例)与后外侧入路组(39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周、3个月及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最后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髋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进行对比。结果:①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②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6周、3个月及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③术前两组患者髋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外侧入路组患者髋关节伸展、外展、内外旋角度均大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④术前两组患者SF-36各维度得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外侧入路组患者得分明显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组能够显著减小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创伤、术中出血量,同时能够加快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其关节功能,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杨民坤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6):1036-1038
目的研究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巩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294例,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38%)低于对照组(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比较直接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并随访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218例患者,其中直接外侧入路110例和后外侧入路108例,予以记录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月内并发症发生率(脱位、感染、深静脉血栓)、术后3月检测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增加量及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3月内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后外侧入路组术后3月内脱位发生率高于直接外侧入路,两组术后3月患侧髋关节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及Harris评分相仿。结论:直接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并无明显差异,但选择后外侧入路时,应尽量对外旋肌群进行修复,减少术后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改良外侧小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0例)和对照组(n=10例),前者给以改良外侧小切口入路处理,后者给以标准后外侧Gibson入路。分析两组手术时间等观察指标,随访6周,比较两组的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以及疼痛情况、髋关节功能。结果治疗组的切口长度为(9.13±0.45)cm,髋臼前倾角为(13.26±2.51)°,VAS评分为(14.92±3.31)分,Harris评分为(91.06±3.69)分,对比对照组的相应数据,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臼外展角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外侧小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改良的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和传统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并研究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方法:自2007年4月-2009年4月,所有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入两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20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20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中术后骨折、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其他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3至11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小切口组病例在术中术后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传统切口组,在术中术后骨折、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在术后早期阶段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但在后期的随访中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方红亮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104-105
目的:探讨改良式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和改良式Watson-Jones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濮阳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4例髋关节疾病患者,根据知情同意权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实施改良式Watson-Jones入路,对照组实施改良式后外侧小切口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随访1 a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式WatsonJones入路手术损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切口长度短,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6个月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感染、血管神经损伤、下肢静脉血栓、髋关节脱位、假体下沉等并发症情况。结论:改良式Watson-Jones入路和改良式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取得满意的效果,但观察组Watson-Jones入路术后近期效果优于对照组,明显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后外侧入路和改良Harding入路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Harding入路,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48 h引流、术后输血量)、Harri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下降幅度更大(P<0.05)。两组术后3个月Harris、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Harris、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点(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67%、13.33%,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与后外侧入路比较,改良Harding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更利于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40例髋关节疾病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后外侧小切口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对照组(常规后外侧切口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Harris评分、 术后6周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后外侧小切口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加强后侧软组织修复术用于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情况,为减少术后脱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收治的需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后外侧入路手术方式进行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加强后侧软组织修复(EPSTR)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较对照组延长,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0%VS 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56%VS 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后侧软组织修复技术是一种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有效和简便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