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测试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推动自密实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发展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标准化测试方法非常必要.开发了一种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测试仪,并由此发展了相应的测试方法,该测试方法通过测试混凝土的流出时间、动态扩展度以及动态离析率3个参数来反映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试验结果验证了这种新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评价和反映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与已有的方法相比,该新方法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而且能够反映混凝土拌合物动态情况下的工作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均匀试验设计的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梅  周钢  朱涵  亢景付 《硅酸盐通报》2008,27(2):285-291
提出一种新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揭示配比参数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建立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参照国际标准和试验方法,按均匀试验设计方法设计12组自密实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大量工作性、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及渗水压力的试验.利用均匀设计软件实现了拌合物流速、强度的回归分析.当水泥用量:粉煤灰掺量:高效减水剂掺量=1:0.74:0.0186,水胶比0.4,砂率45.4%时,配制出性能优良的C45自密实混凝土.并建立了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流速、强度的回归方程.均匀试验设计能充分考虑自密实混凝土对原材料的敏感性要求,利用当地粉煤灰资源,可以制备出具有性能与成本优势的自密实混凝土.  相似文献   

3.
对坍落度筒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测试方法,可同时表征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三个方面:流动性、间隙通过性和抗离析性,并能判别引起间隙通过性不良的原因,具有方便、快捷、适合现场应用等特点.改进坍落度筒扩展度SF在600~700 mm之间,流动性较好;拌合物完全出筒时间TF在4~21 s范围内,椭圆度δ≤2.4%,间隙通过性较好;椭圆度δ≤2.4%,视觉稳定性指数VSI≤1,抗离析性较好.SF>700 mm或4s≤TF≤7 s,要注意观察拌合物离析倾向.TF>21 s,混凝土流动性不足,引发间隙通过性差;6>2.4%,混凝土粘聚性不足,引发间隙通过性不良.  相似文献   

4.
高MB值机制砂中较高的黏土含量在混凝土拌合过程中会大量吸附自由水及减水剂,破坏混凝土的工作性。研究中使用绝对体积法设计配合比,通过调整水胶比、砂率、粗骨料体积率、粉煤灰掺量和粗骨料级配,成功配制出C50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结果发现水胶比、粗骨料体积率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具有较大影响,通过选择适当的砂率、粉煤灰掺量、粗骨料级配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作性,试验中最佳值分别为45%、20%及7∶3。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球体率作为粗骨料形状特征的定量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应用Image-Pro Plus软件测定了四组形状特征不同的粗骨料球体率,在粗骨料级配不变的前提下,研究了球体率对粗骨料堆积空隙率与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规则粗骨料颗粒的含量与粗骨料球体率呈正相关关系;当粗骨料球体率从0.5240增大到0.5922时,粗骨料堆积空隙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自密实混凝土的坍落扩展度逐渐增大,T500逐渐减小,间隙通过性能与抗离析性能逐渐提高.通过建立粗骨料球体率与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定量关系式,能够确定满足一定工作性要求的球体率,进而达到控制粗骨料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张鸣  周磊  叶坤  曾毅  杨根宏 《硅酸盐通报》2016,35(6):1811-1815
本文研究了粉煤灰与矿渣粉复掺,以及膨胀剂与矿物掺合料复掺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抗收缩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粉煤灰与矿渣粉复掺时,矿渣粉掺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和力学性能;膨胀剂掺量为8%~10%时,对改善自密实混凝土(Self compacting concrete,SCC)收缩性能有显著效果,膨胀剂低于适宜掺量范围时,无明显效果,当掺量高于12%时,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变差,强度下降,确保掺膨胀剂的SCC在成熟过程中水养护对发挥膨胀剂性能十分重要,膨胀剂与掺和料复合使用时,对改善SCC收缩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7.
以新乡东站18号高速道岔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实践,论述了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技术要求及原材料的选用.在借鉴京沪高速铁路道岔施工技术资料并参考相关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配制出了新乡东站高速道岔施工用自密实混凝土并成功完成了现场施工应用.  相似文献   

8.
自密实混凝土具有高流动性、抗离析性及较好的自密实性等特点,有利于提升工程质量及降低工程成本。将再生骨料应用于自密实混凝土中,可实现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为了确保自密实再生混凝土在工程应用过程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还需在其工作性与力学性能等方面进行大量改性研究。基于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变密实机理,归纳总结了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理,总结并评述了自密实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自密实再生混凝土工作及力学性能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有助于推动自密实再生混凝土大规模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相似文献   

9.
橡胶颗粒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橡胶颗粒等体积取代细骨料时,不同橡胶颗粒取代量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抗压强度、应力--应变曲线、抗冻性能、抗硫酸盐干湿循环性能以及电通量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橡胶颗粒对新拌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和硬化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均有较大影响;橡胶颗粒取代量在15%(体积分数,下同)以内时,橡胶颗粒的掺入可较好地改善新拌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橡胶颗粒可显著提高自密实混凝土的峰值应变以及抗离子渗透性能,橡胶颗粒取代量大于10%时,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强度、抗冻性能及抗硫酸盐干湿循环性能有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聚丙烯纤维对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聚丙烯纤维、水泥、砂、石子、水及减水剂,在标准成型工艺及标准养护条件下制作自密实再生混凝土.通过抗渗标号法测试自密实再生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利用正交设计方法,对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可以提高自密实再生混凝土的抗渗性,且对抗渗性能的影响最大;水灰比对自密实再生混凝土的抗渗性较大,且随着水灰比的增大,抗渗性能减弱.  相似文献   

11.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SCC) offers several economic and technical benefits; the use of steel fibers extends its possibilities. Steel fibers bridge cracks, retard their propagation, and improve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of the concrete. Fibers are known to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workability of concrete. Therefore, an investigation was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properties of plain SCC and SCC reinforced with steel fibers. Two mixtures of SCC with different aggregate contents were used as reference. Each of the concretes was tested with four types of steel fibers at different contents in order to answer the question to what extent the workability of SCC is influenced. The slump flow, a fiber funnel and the J-ring test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esh concret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itability of the applied test methods and the effect of the coarse aggregate content, the content and type of steel fibers on the workability of SCC.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high-strength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SCC) containing ultrapulverized fly ash (UPFA) and superplasticizer (SP). After selecting the parameters of mix proportions, a SCC with good workability, high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high durability is develop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resh mixture has low slump loss.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reaches 80 MPa, and the concrete presents low permeability, good freeze-thaw resistance, and low drying shrinkage.  相似文献   

13.
超细粉体表面包覆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超细粉体的表面包覆以改善粉体的分散性及其表面性质,已经成为超细粉体制备和应用的关键技术。综述了超细粉体的表面包覆方法,包括机械化学法、气相沉积法、聚合物包裹法、液相化学法及微胶囊化法等,主要介绍了每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对近两年国内外导电聚苯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分两部分进行综述,包括针对于其导电性和加工性的优化设计研究和导电聚苯胺在不同领域的新型应用研究。其优化改性分为无机掺杂和高分子共混两种。其应用研究集中在制作导电织物、电磁屏蔽材料、新型金属防腐涂料和装饰电极等。  相似文献   

15.
微胶囊技术在胶黏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微胶囊的发展历程和结构特征,综述了微胶囊的制备原理及方法,对三种制备微胶囊的方法-化学法、相分离法和物理法进行了比较.介绍了微胶囊的应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用在胶黏剂领域的微胶囊技术进步很快,特别在微胶囊的设计方面,现在可以根据用途提供种类繁多的胶黏剂,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通过微胶囊结构的设计,可以得到圆满解决.讨论了微胶囊制备技术在胶黏剂领域的应用,主要探讨了微胶囊厌氧胶黏剂、微胶囊压敏胶黏剂和微胶囊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制备和应用,展望了微胶囊胶黏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开发低成本长寿命的铂基催化剂是实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商业化的关键。铂基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原子有序的结构和独特的催化特性,被认为是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理想选择。概述了铂基金属间化合物催化剂制备方法的最新进展,其中包括直接退火法、壳层辅助退火法、模板辅助退火法和溶剂热法,讨论了铂基金属间化合物催化剂在催化氧还原反应中的应用。分析得出:目前金属间化合物催化剂制备手段,还存在缺乏简单高效的制备方法和大规模可量产技术等缺点。因此,加快新型的金属间化合物催化剂制备方法的开发,对推进铂基有序催化剂的实用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结晶颗粒制备技术在化工、医药、电子、生物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化工过程强化和微化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微尺度的过程强化方法在晶体颗粒制备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高端颗粒制备的前沿技术。本文系统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围绕微流控组件,简述微结构混合器、微流体技术对提高微观混合效率的原理及其在纳米材料、药物结晶等领域的应用;围绕微尺度力场,综述超重力旋转填充床的结构设计、可视化研究,超声场为代表的声空化效应及外加力场对超细纳米颗粒制备和药物连续结晶过程的应用;进一步,针对新型膜微尺度传质强化过程,分析微孔膜材料强化传质过程以及膜表面的晶体颗粒“黏附-生长-脱落”运动行为,阐明影响微孔膜分散传质强化过程的关键结构和过程参数,系统论述致密膜液层强化传质的表面更新机制和控制结晶颗粒制备的多级膜操作系统。最后,展望微尺度过程传质强化的结晶颗粒制备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无铅压电陶瓷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研究热点.无铅压电陶瓷的制备方法是决定其结构、性质和应用的关键因素.本文从粉体制备方法和陶瓷制备新技术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无铅压电陶瓷制备方法(如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熔盐法、压电厚膜技术、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等)的研究进展,并对制备出的无铅压电陶瓷的性能与传统方法进行了对比,讨论了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9.
空心玻璃微球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晓睿  杨辉 《硅酸盐学报》2012,40(3):450-451,452,453,454,455,456,457
空心玻璃微球(hollow glass microspheres,HGM)是一种新型填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流动性好,隔热、耐腐蚀等优点,在众多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目前,已实现产业化的HGM制备技术主要有固相粉末法、液相雾化法和软化学法。本文综述这3种方法制备HGM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展,并讨论了各自优缺点,通过对比HGM的性能参数,对不同制备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了软化学法制备HGM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简要介绍了国内外HGM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未来的研究重点将集中于低能耗、高产率、高强度HGM的制备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