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认识了《中国青年报》现驻东京记者孙文清。去年春天 ,我和老伴去日本探亲 ,由于当过记者的职业习惯 ,行前我托《中国青年报》前驻东京记者苏海河帮忙介绍一两个关系 ,以便到日本后开展一点采访活动。我到日本后不久 ,苏海河即来长途电话 ,介绍了他的两个朋友 ,其中一个就是孙文清。孙文清是一个非常热情、乐于助人的人。我访问日本新闻协会 ,就是在他的帮助下实现的。此外 ,从新闻学的角度看 ,同国内记者相比 ,驻外记者由于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同 ,具有特殊性 ,很值得作为专题来研究。因此 ,访问我国新闻媒体驻日记者 ,了解…  相似文献   

2.
我觉得要成为一个好记者:他需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必须具有深入一线采访的踏实作风。 1991年我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毕业,到北京电视台“北京你早”栏目工作。这是全国第一个早间节目。我被直接分配跑公安。那时北京的公安民警特别不愿意带着记者采访作战,特别是女记者,太不方便了。一次朝阳区公安分局查抄一个淫秽光盘窝点的时候,有十几位民警从一米多高的墙上一跃而过,进屋开始抓捕。抓捕工作完成的差不  相似文献   

3.
做记者十几年来,我已经去过近30个国家,收集到五花八门的记者证已经有200多张,但是我在阿富汗采访了一个多月,却没有收集到一张记者证。然而,这次采访却最令我难忘。我得到了独家新闻我曾在瑞士和美国任新华社常驻记者,出差去过的国家也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到阿富汗这么艰苦的地方还是第一次。这里不仅仅生活条件非常差,工作环境也一塌糊涂。这里的绝大部分记者都是轮换制,长的呆到2个月,短的住一个星期就溜了。喀布尔只  相似文献   

4.
大寨是我的第二故乡。从1967年12月到1980年11月,我在大寨工作、生活十三年之久。 1994年春天我重返大寨采访,凤莲见我时不说“去大寨”、“来大寨”,她说:“老段回来了。”  相似文献   

5.
胡敏华 《中国广播》2009,(12):56-57
我在上海电台当体育记者时,经常有机会出国采访国际比赛。2001年,当台领导决定让我去莫斯科采访北京第二次申奥时,我既兴奋又紧张。记得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我的一位同事曾去蒙特卡洛采访。在我们做完投票大直播后的第一时间,我接到了那位同事的电话,他哽咽着告诉我,  相似文献   

6.
我受一个新闻刊物的委托,去北京采访几位新闻界人物成长经验。有人建议我去找找新华社记者顾迈南。说她作新闻工作的时间不算长,但成就不小。她是怎样走过来的,这个问题肯定对从事新闻工作的年轻同志会有帮助的。于是我便去采访了她。  相似文献   

7.
“非典”期间,我曾先后三次来到辽阳首例“非典”患者王硕家采访,深刻体会到要想做一个合格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这是记者把采访进行下去,获得鲜为人知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新闻的前提。 2003年4月28日,从北京打工回来的王硕被确诊为辽阳首例“非典”疑似病例。记者了解到,王硕从北京回来就直接到疾控中心检查身体,所以没  相似文献   

8.
回忆三十多年来的记者采访生活,使我深感提高记者本身的政治素质,学会从全局观点、政策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重要。一九五○年二月间,宜洛煤矿井下瓦斯爆炸,伤亡二百多人,当时的省府领导人为此还受到记过处分。那时,我在新华社洛阳支社当记者,领导派我去采访,这对于我这到新闻岗位才一年的新战士来说,深感担子沉重。我既没经历过这样的事件,而且对煤矿生产又不懂,所以赶到煤矿后,不知从何问起。当时同去采访的还有从北京来的几家报纸记者,座谈会上,听到同行们提的问题,都是自己想也未曾想的,感到人家有水平,会分析。回到社里,我如实向领导上汇报了采访的情况,领导  相似文献   

9.
建国伊始,我在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当记者,要是采访农村,跑山西去河北较多。1 953年之夏,完成新中国诞生后建筑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工程的报道任务后,从华北总分社调到北京分社,也从农村记者改行,当上了文艺记者。  相似文献   

10.
从北京到莫斯科 1920年,北京《晨报》与上海《时事新报》派三名记者赴十月革命后的苏俄采访,他们是原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解放与改造》半月刊主编的俞颂华(澹庐)及北京俄文专修馆学生瞿秋白与李仲武。这是十月革命后最早去苏俄采访的中国记者。 1920年10月16日,他们自北京出发,与当时中国驻莫斯科总领事陈广平等同行。到北京车站送行的,有郑振译、耿济之、瞿菊农、郭绍虞等。郑振铎、耿济之并赋诗送别: “你们走了——走向红光里去了! 新世界的生活,我们羡慕,你们受着。”  相似文献   

11.
我做了一辈子新闻工作,当了一辈子新闻记者。从1968年到1975年,作为新华社记者的我,几乎每年都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昔阳县,在大寨村采访;1974年到1975年上半年,则在大寨蹲点采访了一年多时间。改革开放后,我也曾几次去大寨进行过短时间的采访。我的这一采访经历,使我在一生的新闻生涯里,与大寨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寨战天斗地、搬山造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驱穷致富的精神,是我国农村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应该坚持褒扬的一面永远鲜艳的旗帜;大寨村干部的那种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村民一起摸爬滚打,不计报酬,清…  相似文献   

12.
2010年暑假,我从兰州来到北京,在《京华时报》实习一个月,回顾一个月的实习历程,作为在校大学生,从书本到实践的跨越,有失落、有无知、有惶恐,最后都变成了收获,受益匪浅.融入团体需主动2010年7月26日,北京正被高温高湿的"桑拿天"蒸烤着.这天,我来到北京,只身走进京华时报社,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假期实习.实习记者规定上写着,这里没有固定记者带实习生.记者愿意的话,会在采访时叫上你.这里的所有人我都不认识,怎么办?我拿着我的作品集,择机向在座的记者一一自我介绍,希望记者们多多关照.当天下午,记者孙雪梅喊我一起出去采访.在赶往现场的路上,孙老师告诉我,在这里实习要主动与记者交流,如果记者们都不喜欢你的话,就很难学到东西.  相似文献   

13.
意外收获     
拿到邹士方先生的文集《春天的问候》(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版),我一口气读完了其中的一篇:《春天的问候》。我读《春天的问候》,倒不是因为它被用作书名,也不仅因为文章逐一出现了巴金、叶圣陶、周扬三位文坛宿将的名字,更在于这篇采访记,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意外的收获。那是在1985年3月政协会议期间,巴金一行人到北京医院去看望叶圣陶老人,邹(当时为人民政协报记者)前去采访,行前谁也不知巴金还要去看望也在医院住院的周扬。当巴金看过叶圣老后决定去看周扬时,邹士方决定同去,却被“挡驾”;本来到此,邹士方的采访任务已经完成。但是当时很久一段时间社会上没听到周扬的消息了,许多人都在多方打听周扬的  相似文献   

14.
说长道短     
老模范为何向记者发表声明去年九月,一家广播电台的两位记者,到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采访全国著名林业劳动模范高永顺。高永顺创造过许多伐木经验,他1982年退休后不顾年高体弱,年年春天上山参加一两次造林活动。可是这两位记者的录音报道在电台播出时却把事实变了样:说他不仅春天上山造林,还要夏天扶育,秋天整地。高永顺从广播中听了报道,找到林业局广播电视科负责人说:“请你们给那个记者捎个信儿,我老了,春天造林都干不了多少,不要再逼我  相似文献   

15.
从大学的毕业实习到进工作单位开始正式的记者生涯只有近一年的时间。要说进入新闻圈后,什么是感受最深的,那就要算是采访中的“第一关”约人了。 记者的工作无非分两个部分:采访与写作。写作以采访为先,采访又以约到采访对象为先。而这正是我觉得最难、最费周折的。 以前,新闻媒介还不多的时候,作为一个省级党报的记者,要采访一般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据说只要一个电话便可以了。而如今,媒介多了,竞争也激烈了,往往一个新闻事件,总有十多家新闻单位蜂拥  相似文献   

16.
贾凤玲 《新闻传播》2010,(3):127-127
记者提高审美观十分重要,有件事对我启发很大。1999年我刚来到秦皇岛时,一次到青龙满族自治县去采访无意听到一件事。一个在县公安局当户籍民警叫荣芳的姑娘冲破各种阻力,嫁给一个个体残疾青年,围绕结婚前后事迹十分感人。对于这件事我进行了深入多方采访,采访后煞费苦心地定了好多题,  相似文献   

17.
江洁红同志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合新闻部记者,负责联系铁路、邮政、电讯、交通等部门。她工作作风泼辣,能吃苦耐劳,经常到比较艰苦的地方去采访。去年,京成铁路发生严重水灾,线路中断,北京列车段一个车组被堵在外十八天,全体乘务员以大无畏精神战胜了大塌方,胜利归来。当江洁红得知这一消息后,虽然正值星期六,但她立即到北京列车段采访,整整工作了一夜,及时写出了报道。  相似文献   

18.
1946年3月中旬,长春的冰雪已逐渐消融。这是日本投降后,东北地区迎来的第一个春天。一天上午,美国合众社、美联社、巴尔的摩太阳报的四位记者(其中还有位女记者)来到长春。他们是到东北采访的第一批美国记者,我在市中心的大同广场与他们巧遇。他们刚从沈阳乘火车来,没有人接,也不懂中国话。几个人都穿着美军的草绿色大衣,正  相似文献   

19.
多留心     
我们基层通讯员生活在群众之中,经常可以听到和见到新的新闻线索。但是,如不留心,仍然发现不了新闻。1983年春天,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一位记者到我县采访,无意中听说了大兴大队成立农民理事会,解决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事,很感兴趣,急忙约我去采写了稿子。电台广播后,听  相似文献   

20.
我到大古岭     
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总有许多难忘的往事。1965年春天,我步行到大古岭去采访的一段经历,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至今仍常常萦绕心间,久久不能忘去。那年春天,正是农村备耕的繁忙季节。我接受任务要去采访山区教育情况,就从武汉乘船沿江东下,初次来到湖北黄梅县。黄梅地处湖北、安徽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区,是个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山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