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有生态岸线评价体系存在安全性相关指标权重过大的问题。为准确评价中小河道生态岸线建设成果,采用层次分析法和Delphi法,将一级指标分为与安全性相关的控制指标和生态、环境、景观人文3项相关的评价指标,构建了3个层次、21项指标的生态岸线建设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生态岸线综合影响指数计算方法,合理确定了不同类型生态岸线的指标权重。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避免了安全性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干扰,对中小河道生态岸线建设与评价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护岸形式决策中多偏重经验,综合性和全面性较差的特点,结合豫江大堤综合整治工程实例分析,提出以工程安全性、工程经济性、生态性和施工简单性为一级指标的护岸形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和完整地描述了护岸特征,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河道滩地护岸形式优选,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合理,效果明显,可为河道护岸形式优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王如雪 《山西水利》2023,(12):22-24
为评价汾河中游(祁县)段河道治理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在确定生态环境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云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即采用云模型计算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获得指标隶属度,确定治理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等级。经计算,河道治理工程综合效益指数为9.244,汾河中游(祁县)段河道治理工程生态环境整体效益较好,其中权重大小顺序为:防洪效果>治污效果>除沙效果>景观效果>生物多样性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分析黄河刁口河故道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故道生态综合整治的技术措施,建立了其综合生态整治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对故道现状和生态整治后的河道安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整治具有较好的效应,整治后能够满足备用河道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城市引黄供水方案综合评价与优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运筹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定性指标的量化和评价指标间权重的确定;利用灰色关联决策理论进行了城市引黄供水模式优选的计算,从而提出了城市引黄供水工程方案优选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城市引黄供水工程方案优选的最终决策提供了较为客观的选择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钟笑 《吉林水利》2021,(1):40-44
为了准确评价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效益等级,通过资料收集,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个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指标,通过组合赋权分析各指标的权重,植被覆盖增加率、土地生产率权重最高,对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影响最大,并使用未确知测度方法对选取的风电场工程、引水工程、灌区改造工程、河道整治工程、铁岭柴河水库光伏发电6个项目的水土保持效益等...  相似文献   

7.
针对原有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方法中指标选取范围较小的问题,设计基于综合分析法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方法;沿用原有评价指标结合城市实况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完成指标分析过程,获取评价指标权重;采用指标权重获取城市评价值,并对其赋予分值;设定评价等级完成城市评价等价划分工作。至此,基于综合分析法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设计完成。构建对比实验,与原有方法相比,此方法指标涵盖样本指标,原有方法中缺失部分样本指标。分析表明,此方法指标范围较为广泛,评价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研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FAHP)对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模糊评价模型,对河道工程质量进行评价分析。试验显示,FAHP评价模型准确度高于AGA-BP评价模型7.11%,将FAHP评价模型运用到实际的河道工程中,研究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评价结果一致,准确度高。因此FAHP评价模型在河道治理工程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河道整治工程社会影响灰色聚类评价模型。针对河道整治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的特点,从对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发展影响、社会环境影响、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四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以长江新济洲河段河道整治工程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其社会影响为Ⅱ级"较好"。模型分析结果与工程建设特点和所处环境特征基本吻合,验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研究表明,在河道整治工程社会影响评价方面,灰色聚类模型和熵组合权重法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研究所得内容对于河道整治工程具有很好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西南地区地震频繁发生,对该地区大坝造成不同程度的震损破坏,为了探究地震对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产生的风险及其破坏规律,需要对大坝的震损破坏进行评价分析。选取“汶川5·12”地震后岷江上游的14座大坝为评价研究对象,同时考虑水利工程设计、运行管理、地震特性和震损特征4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筛选与大坝震损破坏紧密相关的11项指标,构建大坝震损破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运用层次分析综合指数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根据该模型对14座大坝工程的震损状态进行实算综合评价,并对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分析辨别,评价结果与现场调查情况基本相符,说明综合评价指标选择及其权重确定的合理性,以及层次评价方法的可行性。本次评价结果能为大中型水电工程科学防震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依据多目标多层次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构建了对建设工程完成后从工程前期工作、工程项目实施、工程投资执行、工程建设管理、工程建设档案管理五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析分析法(AHP)与数据包络法(DEA)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了DEA-AHP综合评价模型,并以观音阁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改造工程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大坝安全监测监控工程综合评价提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水土流失治理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流失治理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大量信息进行综合,并全面建立包括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在内的指标体系,能全面表征流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采用典型区域水土流失详查,从水土资源、生态与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构建了水土流失治理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根据建立的水土流失治理率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量化各指标,对各层次指标权重进行赋值,为典型区域健康综合评价作准备。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评估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效果,需对水库移民生活水平进行评价。文章在水库移民安置后评价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和监测评估实践,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和数学模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水库移民生活水平评价进行研究,结合实例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青岛市大沽河为例,通过对13种不同类型的生态护坡进行研究,构建大沽河生态护坡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植物组成与结构、群落效益和经济指标3个方面出发,选取9个评价特性指标,判断各种植物组成、群落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大沽河生态护坡建设的效果和影响,确定主要影响因素。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适合青岛地区的生态护坡形式,旨在为青岛地区的生态河道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对水环境要求的提高和政府投资力度的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还没有针对水环境综合整治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水体改善、景观、生态、功能和社会民生5个方面选取17项指标建立了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博弈论均衡和协调的基本思想,利用AHP法确定主观权重,熵法确定客观权重,通过组合赋权得出综合权重,构建了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评价模型。结合宣城市2015—2017年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15年宣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评价等级为中,2016年和2017年评价等级均为良;综合评价得分呈逐年上升趋势,表明治理效果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底流消能效果基本上都是采用基于工程安全的单一指标(消能率)进行评价。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态水利建设需要,综合分析底流消能各相关因素,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进行多指标定性定量分析。通过设置主要特征指标(能量损耗以及消能后的水体掺气浓度、脉动压强、尾水水流流态)和次要特征指标(下游抗冲流速、跃前断面弗汝德数、淹没度)2个准则层,分别计算相应的权重和隶属度,得出某格栅式底流消能工的消能效果再评价结果为83.3分(B级)。表明基于多因素的综合评价能够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基础上,更好地兼顾下游河道生态要求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当前关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很多,与大学生相对成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相比,专门针对师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当前大部分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进行评价还是用同一个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对师范生考核的具体指标并不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核的效果及准确性.对此,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角度分析现行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高师院校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以淮安市黄河故道地区为研究区,基于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生产、生活、生态的角度出发,提出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指标进行组合赋权,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淮安市黄河故道地区土地整治项目更注重生产效益,以涟水县南集镇土地整治项目为例,生产效益等级为"优",生活效益等级为"良",生态效益等级为"中",评价结果符合项目的实际成效,可操作性、科学性强。在后期土地整治中应更加注重构建乡村地域空间生态屏障,结合生态文明以及水文化建设,突出黄河故道特色,提升农村生态景观美学价值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总结国内外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的各方面各角度的指标体系综合效益评价方式进行深入探究,由此分析拟定出能科学评价土地整治项目的办法,制定合理有效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土地整治项目的财政与生态环境等进行全面考核,运用AHP-FCE评价模型对土地整治进行科学的综合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20.
刘漫洁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13(11):807-809,820
分析了改造工程的特点,提出改造工程综合评价的原则和要求,引入德尔菲法,建立改造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运用系统工程、模糊数学的有关理论原理,结合改造工程的实际要求,综合专家意见,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评价改造工程的综合效益。为适应水利工程的要求,在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权重的确定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