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大瑶山地区近年来地质找矿获得较大进展,为评价其找矿前景,进行了斑岩型铜钨钼金矿床成矿机制探讨,并建立综合成矿模式。分别采集了燕山期大黎斑岩型钼矿床、圆珠顶斑岩型铜钼矿床和加里东期新坪斑岩型钨金矿床成矿围岩、矿体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分析,配分法显示斑岩型矿床(La/Yb)为 10.83~12.89、δEu0.60~0.73、δCe0.97~0.98,类似于壳幔混源型岩浆特点;硫同位素组成显示δ34S为-1.32‰ ~2.17‰,具有相应侵入岩体δ34S值变化特征;氢氧同位素δ18O值3.5‰ ~7.59‰,δD值-42‰~-57‰,投影点以岩浆水区域为主,变质水区域次之,据此推断斑岩型铜钨钼金矿床成矿物质大部分来源于岩体,少部分来源于寒武系或更老地层。典型矿床成矿元素迁移与沉淀环境分析认为,斑岩型矿床是成矿岩体多期侵入、成矿热液多次叠加作用结果,矿化类型取决于岩体性质、元素丰度值;建立了综合成矿模式:以斑岩型矿床为中心,往两侧依次分布着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和石英脉型矿床,3种不同类型矿床具有物质成分同源性和矿物组合空间梯度性。  相似文献   

2.
朋村-盘龙铅锌矿位于广西大瑶山西侧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南段,矿体产于下泥盆统上伦组白云岩和官桥组白云岩NE向层间挤压破碎带中,明显受层位、岩性、构造的联合控制,矿石中矿物组合简单,主要为闪锌矿、黄铁矿和方铅矿等。对硫同位素、氢氧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有机质等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铅锌矿石的δ34S值为-1.51‰ ~10.23‰,δDSMOW为-40‰ ~-24‰,δ18OH2O为7‰ ~-1.78‰;矿石的ΣREE较低,为(3.565~12.43)×10-6;矿石及围岩的有机质含量为3.24%~10.21%。成矿物质来源以地层为主,部分可能来自深源岩浆,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渗入形成的地下含矿热卤水,矿物包裹体数据显示均一温度为90~230℃,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沉积-热卤水改造型铅锌矿。  相似文献   

3.
利用锆石U-Pb年代学、矿物化学、全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华夏地块西部煌斑岩类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回龙圩云煌岩形成时代为172Ma,斑晶为金云母,全岩主要化学成分SiO47.84% ~48.91%、Al11.42% ~12.35%、CaO10.91% ~13.14%、KO2.34% ~3.65%,Mg为64~71,为钾玄质碱性基性岩。云煌岩稀土元素总量较低(ΣREE=171~187),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LREE/HREE=10~11),δEu=0.85~0.87,类似洋岛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微量元素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亏损。云煌岩(87Sr/86Sr)为0.705930~0.706170,(143Nd/144Nd)为0.512334~0.512379,εNd(t)值为-0.74 ~-1.61;全岩δ18V-SMOW 值为9.7‰。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回龙圩云煌岩为受富集组分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富集组分为来自软流圈的含上地壳或俯冲洋壳沉积物的流体。华夏地块西部沿祁东至罗城一带分布的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煌斑岩类和碱性玄武岩表明,区域上在这3个阶段有深大断裂活动,意味着华夏地块西部地区从晚三叠世以来就转换为岩石圈伸展的构造背景,该背景激活了长期存在的薄弱地带,华夏地块西部有煌斑岩类和碱性玄武岩分布的祁东至罗城一线可能是华夏地块西缘与扬子地块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4.
选择处于钦杭带中段的湖南江永回龙圩煌斑岩作为研究载体,通过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蕴含的构造意义。回龙圩煌斑岩SiO含量48.58% ~52.62%,NaO+KO为5.41% ~6.30%,KO/NaO值为1.54~1.86,属钾质钙碱性煌斑岩。其稀土总量ΣREE为(168.72~186.61)×10-6,LREE/HREE平均为9.0,δEu为0.87~0.95,δCe为0.90~0.94,具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轻微的Eu、Ce负异常的特点;微量元素Zr、Hf、Nb、Ti、Th、Ce、K、Rb为负异常,正异常的元素有U、Ba、Pb。研究认为,回龙圩煌斑岩来源于富集地幔,在中侏罗世中晚期燕山运动的NWW向挤压转为拉张过程中沿断裂上升侵位,岩浆在经历了板块俯冲导致部分熔融和少量分离结晶后形成的,在成岩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地壳混染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民稿铅锌矿床成矿期方解石脉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流体包裹体群体液相成分和氢氧同位素测定及分析,进而明确该矿床的成矿机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温度主要为150~200℃,盐度一般大于11%,密度约1g/cm,成矿压力约(195.3~215.8)×10Pa,成矿深度在737~814m,是以钠和钙的氯化物为主的高浓度溶液,属低温、高盐度、高密度的地下热卤水性质的含矿热水溶液。成矿流体气相成分主要为HO和CO,并含少量的CH4和H2;包裹体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Ca2+、Na为主,其次为Mg2+和K;阴离子主要为Cl、SO2- ,其次为F、NO。氢氧同位素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建造水,有变质水的混入,后期可能有雨水的渗入。成矿期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中普遍含CH,表明成矿与有机质相关,控矿构造及容矿层中的有机质充当还原剂,使硫酸盐成为还原硫,从而使成矿流体中的铅、锌等组分从络合物中分离、沉淀,堆积形成矿床。  相似文献   

6.
广西大瑶山隆起区中部的大村岩体,岩性主要为细粒花岗闪长岩。采用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技术,获得了该岩体的结晶年龄为451.5±1.3Ma(MSWD=0.0014),其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属于加里东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大村岩体岩石含角闪石5% ~10%,具低SiO(60.74% ~64.53%)和KO/NaO值(0.63~0.89),属准过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Rb、Th、U、Pb等元素强烈富集,Ba、Nb、Ta及Ti等元素亏损;稀土总量较低,ΣREE为(58.93~99.14)×10-6,δEu=0.75~0.83,具弱的负铕异常。综合判断属于I型花岗岩,应为陆内造山运动早期碰撞挤压背景下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赣中南城地区出露一套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通过对该套花岗岩进行 LA-ICP-MS锆石 U-Pb测年,获得其成岩年龄为 413.8±2.3Ma,属加里东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富碱(NaO+KO在6.46% ~6.62%)、贫硅(SiO 在 67.81% ~68.42%)、贫钙(CaO在 3.94% ~4.07%)、贫镁(MgO在 0.63% ~0.65%),具有强过铝质性质和低钾(拉斑)系列特征。稀土总量较低(∑REE=47.39×10-6 ~68.11× 10-6),轻稀土富集明显((La/Yb)N =12.97~27.24),REE配分曲线具有明显的右倾特征,Eu正异常明显(δEu=2.15~3.66),亏损 Ba、Nb、Ta等元素,富集 Rb、Sr、Th、U、Pb,具有高 Sr低 Yb型花岗岩特征。岩浆来源具有壳幔混合特点,与加里东晚期赣中南古陆大部分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差异性较大,可能与赣中南古陆该时期大地构造属性不均一有关。  相似文献   

8.
川西甲基卡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富集区,矿区出露的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侵入体与含矿伟晶岩脉具有密切的时空及成因联系。本文对该区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具有高SiO(73.17% ~74.53%)、高碱(KO+NaO=7.86% ~8.24%)、富钾(KO/NaO=1.07~1.46)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23~1.26,为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石总体上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Zr和Ti亏损明显;稀土总量(ΣREE)为(28.27~34.27)×10-6,平均31.15×10-6,(La/Yb)N 为15.77~19.34,δEu=0.50~0.56,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具有中等的负铕异常。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花岗岩是以泥质岩为主的岩石部分熔融而成,岩浆可能来源于本区三叠纪西康群砂泥岩为代表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是典型的壳源成因类型,具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223±1Ma,是印支末期松潘-甘孜造山带大规模滑脱推覆阶段的产物。花岗岩中富集Li、Be、Cs、Rb、Ta、Hf、W、Sn、F等,为岩浆结晶分异形成含稀有金属伟晶岩矿床提供了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9.
九龙江铀矿床位于诸广山三九地区的三江口矿区,为研究矿床南部石壁窝矿段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采取正常花岗岩、蚀变花岗岩、矿化构造岩及各类矿物的岩矿心样,进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各样品均具有类似的富LREE及负Eu异常的右倾稀土配分模式。石壁窝矿段的正常花岗岩ΣREE=237.26×10-6;LREE/HREE=12.05,(La/Yb) =22.31,(La/Sm)=3.32,(Gd/Yb)=3.87,稀土元素分异程度明显要高于三九地区;各样品的δEu<1、δCe≈1,反映该地段处于相对还原的环境;Sm/Nd、La/Sm-La、(La/Pr)、Y/Ho等值及矿物学特征均暗示该矿段岩体成岩岩浆、成矿流体可能混入少量幔源组分或受幔源流体改造。石壁窝矿段的铀矿化受LREE/HREE值、Eu/ΣREE值制约,具有成矿后多期次改造的成矿地质特征,整体成矿地质背景较为优越。  相似文献   

10.
小北沟萤石矿床矿体赋存于中生代中酸性火山-沉积岩中,主要受近SN向、NNE向断裂破碎带控制。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分析结果表明:各成矿阶段主要发育气液两相HO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分布在160~200℃,盐度(w(NaCleqv))集中分布在0.2% ~1.4%,流体密度0.77~0.93g/cm;包裹体成分以HO为主,含少量C等有机组分,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NaCl-HO流体体系。野外地质特征及显微测温结果均表明,流体弱沸腾导致早阶段石英沉淀,水/岩反应是萤石的主要沉淀机制。小北沟萤石矿属于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被加热的大气降水和地层水。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云贵川交界部位的峨眉山玄武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云南威信地区玄武岩开展野外地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威信地区玄武岩呈孤立点状、片状和狭窄条带状分布,主要为气孔-杏仁玄武岩和致密块状玄武岩。5件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该区玄武岩形成于257.4±1.8Ma,并含大量捕获锆石。22件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玄武岩具有高铁镁(MgO2.09% ~5.64%,FeO11.37% ~14.72%)、低钾钠(KO0.29% ~1.99%,NaO2.06% ~4.45%)的主量元素特征,为钠质(NaO/KO1.79~10.90)、亚碱性系列拉斑玄武岩(σ43除3粒特高值外,平均为1.90),为典型的高钛玄武岩(TiO4.18% ~4.86%;Ti/Y618.83~670.70)。具有右陡倾的稀土配分模式(ΣREE249.37×10-6~277.83×10-6;ΣLREE/ΣHREE6.64~8.62),负铕异常不明显(δEu0.91~1.02);不相容元素比值(Zr/Nb7.47~9.28,La/Nb1.02~1.16,Ba/Nb3.16~19.00,Ba/Th18.24~124.94,Th/La0.13~0.17,Th/Nb0.14~0.17,Ba/La3.10~17.00,Rb/Nb0.05~1.00)显示威信地区玄武岩为经历了地壳物质混染的大陆玄武岩。野外产状、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均显示威信地区玄武岩形成于大陆板内构造环境,属于峨眉山玄武岩东岩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湘西北地区铅锌成矿的主要赋矿层位---奥陶系桐梓组与红花园组矿化较强、矿化较弱以及无矿化灰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无矿化灰岩的V/(V+Ni)值为0.37~0.43,说明灰岩的沉积环境处于一个相对氧化的环境;矿化强度与灰岩的Fe含量呈正相关,与FeO含量呈负相关,说明矿化期处于一个氧化缓慢加强的环境;矿化强度与灰岩的SiO 含量呈正相关,硅化是区内矿化必不可少的条件。灰岩的稀土配分模式呈轻稀土陡倾、重稀土平缓的特点;灰岩δEu平均值,无矿化的为0.825、矿化较弱的为0.698、矿化较强的为0.206,矿化较强的灰岩稀土配分模式具强烈的负铕异常。区内成矿元素Pb、Zn至少存在两个期次的活化迁移,且最终分布极不均匀。  相似文献   

13.
合成和表征了磷氯钡石[Ba5(PO43Cl]固体,通过溶解实验研究了其在水溶液中的溶解作用。结果表明:溶液的pH值和组分随时间的变化与初始pH值密切相关。溶解过程包括了质子化作用,Ba2+、PO43- 和Cl离子的释放、络合作用,重结晶作用等。在25℃和初始pH=2.00、5.60、9.00的条件下,磷氯钡石[Ba5(PO43Cl]的溶度积(Ksp)分别为10-42.85、10-43.44和10-43.34,相应的吉布斯生成自由能ΔG分别为-6235.82、-6239.16和-6238.58kJ/mol。一些常见的氯磷灰石矿物在水中的稳定性顺序为Pb5(PO4Cl>Cd5(PO43Cl>Ca5(PO43Cl>Ba5(PO43Cl>Sr5(PO42Cl>Zn5(PO43Cl。  相似文献   

14.
在pH3.5的NaOH-HSO缓冲溶液中,牛血红蛋白催化H 氧化香豆素生成7_ 羟基香豆素,导致体系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该氧化产物在456nm处有最大荧光强度。实验表明:在456nm处,体系的荧光增加值ΔF与H的浓度在3.940×10-7~7.880×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85,检出限为1.25×10-8mol/L。据此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度高的检测水样中痕量H的荧光新方法。该方法已用于雨水及消毒液中H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广西西大明山上姜辉长岩体位于钦杭结合带的西南端,呈南北向脉状侵位于寒武系碎屑岩中,岩石主要由单斜辉石和基性斜长石组成,属碱性辉长岩。岩石 SiO 含量为 44.03% ~46.42%,NaO+KO含量在 2.03% ~3.00%,整体上 NaO含量大于 KO含量;MgO与其他氧化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辉长岩发生了结晶分异作用,微量元素表现出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Sr)富集,Ta、Ce、P、Ti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REE在(59.93~94.52)×10-6,LREE/HREE=5.03~5.76,δEu多在 1.01~1.10,Eu具有轻微正异常。这些特征表明岩浆源于大陆地幔和原始地幔部分熔融的混合,岩浆演化过程中分离结晶作用不强烈。锆石 U-Pb年龄为 94.8±4.4Ma,为燕山晚期华南大规模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资料分析认为,上姜辉长岩体可能形成于燕山晚期的陆内环境,是在太平洋板块正向俯冲和非板块构造动力的共同影响下,大陆地幔和部分熔融的原始地幔所构成的混合岩浆沿南北向张性断裂上侵定位形成。  相似文献   

16.
西准噶尔博什库尔-成吉斯岩浆弧是新疆西准噶尔北部一条重要的岩浆弧,其岩浆作用时限及构造背景还存在不确定性。通过对博什库尔-成吉斯岩浆弧内哈姆图斯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厘定了哈姆图斯火山岩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形成时代。结果显示,该火山岩岩石组合以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为主,岩石SiO含量为46.35% ~58.18%,TiO为0.63% ~0.73%,Mg值为55~69;ΣREE为(46.53~87.43)×10-6,(La/Yb)N =2.92~5.67,(Gd/Yb)N =1.33~1.73,呈现轻稀土富集重,重稀土略亏损;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源区具有高Th/Yb值(146~184),是典型的岛弧岩浆特征,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岛弧环境。其中玄武安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16.0±1.7Ma,表明该火山岩形成于晚石炭纪。结合前人对西准噶尔地区的研究结果,揭示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洋盆俯冲体系引起的岛弧岩浆作用一直持续到了晚石炭纪末期,是形成博什库尔-成吉斯岩浆弧的一期重要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产于广西大化县的金伯利岩类岩石钾镁煌斑岩及金伯利斑岩,经岩石化学、重砂、岩矿鉴定、电子探针等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42.60% ~42.9%)、Al23(10% ~11.07%),K2O>Na2O、K/Al=0.8746~1.0379、K/Na=4.9707~5.2156;主要矿物含铬,有含铬金云母(Cr231.05% ~1.72%)、含铬橄榄石(Cr230.1% ~0.64%)、含铬透长石(Cr230.06% ~0.2%)、含铬透辉石(Cr230~0.1%)、铬尖晶石、碳硅石等;岩石中微量元素Cr(404.9~478.6)×10-6、Ni(168.6~222.9)×10-6、Co(28.27~39.75)×10-6、Nb(36.55~50.19)×10-6,含量较高。岩石具同种矿物多世代结构、煌斑结构、卵斑结构,基质具隐晶质-显微球粒状结构、显微柱粒状-显微放射状结构、显微席状交织结构。岩中包体(捕掳晶、捕掳体)含量高,包体种类既有同源包体亦有异源包体。  相似文献   

18.
盘龙铅锌矿床赋矿地层为下泥盆统上伦组,有机质发育。采用岩矿石光薄片显微鉴定、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抽提、族组分分离及饱和烃色谱 -质谱等实验测试分析,研究了赋矿地层及典型矿石的有机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并对有机质与铅锌成矿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矿石中存在原生有机质和运移有机质,有机碳含量与铅锌矿化呈正相关关系;∑C21- /∑C22+平均为 0.544、(nC21 +nC22)/(nC28 +nC29)平均为 1.381、规则甾烷/17α(H)-烷平均为 0.325,认为赋矿地层有机质以陆相生物为主,少量来自海相菌藻类水生生物输入;OEP和 CPI平均值均接近于 1、Pr/C17和 Ph/C18平均值下降、Ts/Tm值均大于 1、C32二升藿烷的 22S/(22S+22R)在 0.553~0.604、βα-莫烷/αβ-藿烷在 0.141~0.247规则甾烷 5α-C2920S/(20R+ 20S)与 ββ/(αα+ββ)平均值分别为 0.442、0.460,表明赋矿地层有机质正处于成熟演化阶段;规则甾烷 C27~C29呈不对称“V”分布、伽马蜡烷指数和升藿烷指数均偏低,表明在晚古生代沉积成岩时矿区沉积水体较浅、盐度较低,为弱氧化环境。受喷流热液影响,有机质可以促使早期相对开放性成矿环境向还原性状态转变,同时还可与 Pb、Zn等金属阳离子发生吸附络合作用,保证了矿质顺利迁移,为铅锌金属的大规模成矿 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贵州织金铅锌矿区寻找隐伏矿体的问题,在该矿区进行了以地电化学法为主的找矿预测研究,并对地电提取的Zn、Pb、Ag、As、Sb、Hg等14种元素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Zn、Pb与多种元素相关系数较高,确定Zn-Pb-Ag-Cd-As-Sb-Pd为最佳找矿指示元素组合。根据地电化学测量结果(w):以Zn>711.4×10-6,Pb>235.9×106划分内带;以Zn(612.3~711.4)×10-6,Pb( 202.4~235.9)×10-6划分中带;以Zn(513.2~612.3)×10-6,Pb(168.9~202.4)×10-6划分外带;结合元素组合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该区构造线走向,圈定具有找矿前景的异常靶区5处,其中Ⅰ-1异常靶区经钻孔验证已见到铅锌矿体。  相似文献   

20.
利用包裹体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测试技术对粤北梅子窝钨矿 58矿脉研究发现:石英包裹体的主要类型为Ⅰ型包裹体(NaCl-HO体系),主成矿阶段的包裹体成分以 HO为主,含少量 N、CH、CO 气体,均一温度在 169.1~358.7℃,盐度(w(NaCleqv))0.70% ~8.41%,成矿流体密度为 0.66~0.94g/cm,显示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低盐度及中低密度热液。研究认为,当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性质改变时,流体体系失衡引起钨络合物分解,并重新与 Mn2+和 Fe2+结合形成新的复合物,最终在有利部位沉淀晶出形成钨矿。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垂向变化出现异常以及温度、盐度及密度出现分段聚集而又相互叠加的现象,提出矿区存在两期成矿流体的叠加作用,在不同岩石接触界面及温度梯度带是重要的找钨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