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停输对冷热原油顺序输送混油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顺序输送混油理论,建立冷热原油顺序输送混油控制方程。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 FLUENT,对顺序输送管道停输前后混油体积分数的分布规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输送顺序对停输过程混油体 积分数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平管段顺序输送停输后,受惯性力的作用,后续原油继续前行,使混油段增长且随着停 输时间的延长,采用前俄后庆的输送方式比前庆后俄输送混油段长。对于竖直管段,在相同条件下与水平管段相比 混油长度相对较短。采用前俄后庆的输送方式与前庆后俄输送混油长度接近,但前者混油体积分数分布比较均匀。 可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在顺序输送成品油时,后行油品的输量有时会因故突然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混油特性的改变。针对此问题,以多相流模型为依据,建立了顺序输送混油控制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了离散性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混油特性随后行油输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规律不同;后行油输量变大有助于减小混油量;当输送顺序不同时,后行油输量的变化对混油量增长速度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原油顺序输送混油模型,利用PHOENICS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得出了混油浓度变化图象和曲线.表明在原油管道顺序输送过程中粘度差的影响,给出了不同管道倾角条件下浓度场的分布;同时也验证了停输时,密度大的油品在管道下方所形成混油段长度无明显增大现象且小于油品以相反的方向输送时所形成的混油段长度.研究结果对于减少停输工况下的混油与停输再启动混油界面的跟踪与切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爬坡管道顺序输送混油特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长输管道所经地区地形比较复杂,部分管道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担存在较大落差的爬坡输送任务,而爬坡管道的倾角和输送顺序对混油特性有很大影响.针对此现象,借助VOF多相流模型,以三维直管为研究对象,分别就不同倾角和输送顺序对混油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轻油先行重油后行时,随着倾角的增大混油量逐渐减小;当重油...  相似文献   

5.
在紊流模型基础上, 建立了顺序输送混油新的模型,并利用PHOENICS软件对停输前后混油段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混油浓度变化图象和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在竖直管道顺序输送过程中密度差对层流边界层的影响会表现的比较明显且大于粘度差的影响.同时也验证了停输时,密度大的油品在管道下方所形成混油段长度无明显增大现象且小于油品以相反的方向输送时所形成的混油段长度.研究结果对于减少停输工况下的混油与停输再启动混油界面的跟踪与切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成品油管道沿线落差较大且出现翻越点时,管路变径对成品油顺序输送混油比例产生影响的问题,应用C FD软件多相流模型,以汽油和柴油作为交替输送对象,建立顺序输送混油控制方程,分别对变径位置在弯管前和弯管后两种情况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了混油量分布云图,分析了不同输送顺序对混油体积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弯管前变径时,后行柴油和后行汽油的混油段长度大致相等,后行柴油楔入到前行汽油中的量较多;弯管后变径时,后行柴油的混油段较长,沿轴向各截面的平均体积分数不均匀。因此,成品油管道通过翻越点时,选取变径位置在弯管前,并多采用前行柴油后行汽油的输送方式有助于减少混油量。  相似文献   

7.
顺序输送中混油量的影响因素及混油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品油顺序输送中,油品性质、流态、输送距离、输送顺序等都对混油量产生影响,设计和生产管理中采取不同的措施减少混油量,并对产生的混油进行处理,以减少油品损失。  相似文献   

8.
在地形复杂的地区,输送成品油时难免会经过高差、停输、下坡等不同工况的路径,而管道的倾角、停输的时间对下坡管道的混油特性有很大影响。借助于CFD的多相流模型,以三维倾斜管道为研究对象,分别就停输时间、倾角、输送顺序对混油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停输前,当前行汽油后行柴油时,管道的倾角越大,混油量越小,管道倾角越小,越易出现混油;当前行柴油后行汽油时,混油尾较长,倾角越大,混油量越大,管道倾角越小,混油量越小,但倾角对混油的影响较小;倾角对前行汽油后行柴油时混油量的影响大于前行柴油后行汽油时混油量的影响。停输后,在相同倾角下停输时间越长,混油量越大;在停输时间相同时倾角越大混油量越大。当前行柴油后行汽油时,随着停输时间的延长,混油越来越均匀,其倾角和管道的倾角一致,停输时间和倾角对前行汽油后行柴油时混油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顺序输送管道混油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顺序输送管道影响混油的因素进行了讨论。针对顺序输送管道中控制混油的问题 ,在保证油品质量的前提下 ,根据现场实测数据 ,对混油量的估计和选择合理混油处理方案作了研究。并且对混油率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油品顺序输送管道混油浓度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求解顺序输送管道混油浓度的问题,简要分析了管道在不同流态下的混油机理。依据紊流扩散理论,采用数值积分方法,编制了用于求解顺序输送管道动态运行混油段内混油浓度分布,以及管道终点截面混油浓度的计算程序。为顺序输送管道混油特性的分析预测及混油浓度的计算提供了一个实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成品油经过上、下坡时同种汽油与不同密度的柴油顺序输送时的混油问题,借助多相流模型,建立三维流动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研究了上、下坡顺序输送时的输送顺序、密度、管长对成品油顺序输送混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坡时在前行柴油工况下的混油长度大于前行汽油工况下的混油长度,混油量也大于前行汽油工况下的混油量;下坡时在前行汽油工况下的混油长度大于前行柴油工况下的混油长度,而且混油量也大于前行柴油工况下的混油量。当前行汽油后行不同密度的柴油时,柴油密度越小越有助于减少混油量。  相似文献   

12.
对大庆原油和俄罗斯原油顺序输送时,因大庆原油粘度较高,所以顺序输送时对混油量的影响较大,基于顺序输送混油机理,建立了顺序输送混油控制方程,借助CFD软件采用有限体积法,对不同流速的顺序输送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在不同流态下大庆原油的粘度越低混油量越小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如下建议:在混油交界面处,往大庆原油中加入适量的降粘剂或掺入适量的柴油降低其粘度,以减少顺序输送过程中大庆原油和俄罗斯原油的混油量。  相似文献   

13.
针对管道输送成品油时的混油量计算问题,采用多相流模型,建立顺序输送混油控制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了数值求解。以0#柴油和90#汽油为输送介质,对成品油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流经Z型管的2种情况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成品油流经Z型管水平管段时,相对于管轴混油段呈不对称分布;在竖直管段,柴上汽下运行时混油量比柴下汽上运行时大;前汽后柴运行时截面的体积分数分布比前柴后汽运行时均匀。  相似文献   

14.
顺序输送成品油管道内可同时存在多种油品,由于各油品的物性参数不同,随着油流的前行,沿线各点的运行工况将不断变化。对于沿线存在分支的管线,当支线进行作业时,即分输或注入某种油品,支线以后的主管道油品流速及混油量等运行工况与无支线作业时相比还将发生变化。通过对算例进行计算,分析支线作业对管道进站混油量的影响,为今后顺序输送管道的投产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顺序输送汽油前行柴油后行和柴油前行汽油后行的切换输送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借助CFD仿真软件建立油品交替输送的三维流动传质耦合模型。模拟结果表明:2种输送工况的横向混油截面变化趋势均是以初期的弓形前锋曲面和随后逐渐变尖的锥形曲面向前行油品延伸;汽油前行的纵向混油截面变化,后行柴油是以逐渐变尖的楔形前锋曲面从管道底部嵌入汽油;柴油前行的纵向混油截面变化,后行汽油是以逐渐变尖的楔形前锋曲面从管道顶部嵌入柴油;黏度大的作为前行油品,边界层区域雷诺数小,管壁附近形成的混油层厚,侧面、顶面和底面边界层区域的混油量均是前行柴油后行汽油的输送方式混油量较大。  相似文献   

16.
顺序输送粘度差对混油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两种不同粘度的后行柴油分别与同一种前行汽油顺序输送时存在的混油问题,借助CFD模拟仿真软件,建立了三维流动传质耦合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前行油品与后行油品的粘度差对顺序输送时的沿程混油量有显著影响。由横向混油截面的变化情况来看,混油初期后行柴油以弓形前锋曲面嵌入到前行油品中,运行30s其前锋曲面逐渐变尖且以锥形曲面向前行油品逐渐延伸;从纵向混油截面的变化情况来看,截面柴油以楔形前锋曲面从管道下部嵌入前行油品中;管道侧面、顶面和底面边界层区域的混油量均随粘度差的增大而减小,且底面边界层区域的混油量最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成品油管道的建设和发展,在成品油输送过程中,循环批次和库容就成为影响总投资费用最重要的因素。成品油输送过程中,混油处理是一个重要环节。阐述了顺序输送过程中2种混油处理方式的优缺点。介绍了某成品油管道的概况以及输油任务,运用经济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确定了某成品油管道最优的输油批次以及罐容。对管道设计和优化运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抚顺老虎台矿区各类水体的同位素及水化学特征研究,阐述了地表水与矿井各开采水平及73003#突水点的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论证了矿井上覆白垩系砾岩含水层与73003#突水点的联系。研究表明:73003#突水点的同位素及水化学特征与地表水及其他开采水平差异较大,而与白垩系砾岩水的同位素及水化学特征相似。根据同位素、水化学特征及混合计算发现,突水点的水是白垩系地下水与第四系地下水的混合,且白垩系砾岩水占67%,占主导作用;矿井突水通道为活化的F1断层。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测量管道顺序输送时的混油浓度变化,基于电导探针测量气液两相流持液率的原理,将电导探针改进并将其应用到管道混油浓度的检测中。利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通过电导探针测量不同浓度的盐水得到对应输出信号,从而得到混合段的浓度变化情况。并对探针进行了标定实验,得到不同浓度下盐水浓度与输出信号的函数关系,以便将标定后的实验装置用于测量混油段在不同时刻和管道截面不同位置的混油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