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segment elevation-acute coronary sydrome,NSTE-ACS)危险分层的应用. 方法 92例NSTE-ACS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观察3月时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梗和心源性死亡)的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血清脂联素水平截断点,根据该值将患者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结果 血清脂联素水平危险分层的最佳截断点取5.65 mg/L,其敏感性72.2%,特异性59.5%.高危组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为30.2%,而无事件者为69.8%;低危组中依次分别为10.2%和89.8%.高危组预后情况较低危组更差(30.2% vs 10.2%, P=0.016; RR 3.813,95%CI 1.231~11.816).结论 血清脂联素水平对NSTE-ACS患者危险分层的最佳截断点5.65 mg/L是较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危险分层的截断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病例一病例研究,292例NSTE—ACS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清GDF-15水平,观察3mo时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非致死性心梗和心源性死亡)的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GDF-15水平截断点,根据该值将患者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结果血清GDF-15水平危险分层的最佳截断点取1608ng/L,其敏感性81.3%,特异性61.7%。高危组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54例(38.3%),而无事件者为87例(61.7%);低危组中依次分别为11例(7.3%)和140例(92.7%)。高危组预后情况较低危组更差(38.3%vs7.3%,P〈0.001;RR为5.25,95%CI为2.60—10.59)。结论血清GDF-15水平对NSTE—ACS患者危险分层的最佳截断点为1608ng/L。是较可靠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林晓明 《中国全科医学》2013,(25):2227-2229
目的评价窦性心率震荡(HR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对213例ACS患者,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6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27例,以及健康对照组100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HRT指标,根据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将ACS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比较各组HRT指标的差异和HRT异常发生率。结果 3组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UAP组TO高于对照组,TS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P组患者不同危险分层的TO、TS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危组与中、低危组比较,TO增大,TS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P组患者不同危险分层的HRT2异常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TO、TS对AMI和UAP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TS是ACS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T可作为ACS危险分层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尿酸(UA)值对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4组,检测治疗前后血浆BNP、UA值,观察二者和纽约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预后的关系。结果 心功能的分级越高,BNP、UA值越高,LVEF越低,且相同心功能等级患者治疗前后比较,BNP、UA值降低,LVEF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UA值和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和LVEF呈负相关。治疗后发生心脏事件组患者的血浆BNP、UA值比未发生心脏事件组患者高,心源性死亡组患者血浆BNP、UA值比因心衰再次入院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BNP、UA值能够判断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且血浆BNP、UA值高者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浆IL-18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临床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发病时间小于12h的STEAMI患者96例,均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ELISA法检测血浆IL-18水平,并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高IL-18水平组和低IL-18水平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住院期间复合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的发生情况,分析IL-18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高IL-18水平组33例,低IL-18水平组63例。与低IL-18水平组比较,高IL-18水平组患者年龄、左主干病变的患病率、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进展性心力衰竭比例、肌钙蛋白I(cTnI】峰值、入院白细胞数、胸痛至球囊扩张的时间以及尿酸水平均发生明显变化(P〈0.05或001)。STEAMI患者血浆IL-18仅与cTnl水平显著正相关(P〈0.01)。年龄≥74岁、入院时IL-18≥450pg/ml、左主干存在病变、术后TMP分级≤I级均是STEAMI患者住院期间复合不良临床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或001);IL-18≥450pg/ml、左主干存在病变、术后TMP分级≤I级、2型糖尿病均是STE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入院时血浆IL-18水平与STEAMI患者PCI术后住院期间复合不良临床事件有关,可用于STEAMI的早期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型钠尿肽(BNP)水平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长期预后及危险分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108 例不同病因、不同心功能分级的老年CHF患者入院时的血浆BNP水平,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形成对照。出院后随访1年,观察CHF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不同心功能分级CHF患者BN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出院后随访6~12个月,其中失访5例。随访期间103例中发生心脏事件52 例(50.5%),其中因心力衰竭而死亡18例,因心力衰竭恶化而再次入院34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BNP(P =0.013)为CHF患者心脏事件独立预测因子。BNP预测心源性死亡ROC曲线下面积为 0.872(95% CI 0.872~0.943)。BNP取值703 pg/mL时预测心源性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达最高(87%、85%),Youden 指数为0.72。Kaplan - 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血浆BNP≤703 pg/mL患者生存率高于BNP>703 pg/mL者(P <0.01)。结论 CHF患者BNP水平明显增高,血浆BNP水平的监测对老年CHF患者的预后及危险分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对心源性心脏停搏(cardiac arrest,CA)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湖州市中心医院确诊为心源性CA的患者70例,根据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分级判断神经功能预后,并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28)和预后不良组(n=42)。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源性CA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相应指标对CA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心肺复苏时间、C反应蛋白、ALP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APACHEⅡ评分、ALP升高均是心源性CA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LP及APACHEⅡ评分预测CA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和0.702,敏感度分别为83.3%、59.5%,特异性分别为64.3%、64.3%。结论 血清ALP>63.65U/L时,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心源性CA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Nie Y  Chen BX  Feng XH  Li ZP  Li WH  Li L  Gao W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4):2380-2383
目的 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TDI)参数二尖瓣E峰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比值(E/Em)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事件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9例AMI患者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结果 及临床事件情况,根据F/Em结果分为两组:E/Em< 10组152例;E/Em≥10组137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指标及院内事件率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与E/Em< 10组患者相比,E/Em≥10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52.3±7.3) mm比(49.2 ±5.2) mm,(P=0.000)]显著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48.3±11.7)%比(56.7±9.7)%,(P=0.000)]及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6.4±1.9) cm/s比(9.4±2.4)cm/s,(P=0.000)]均显著降低。E/Em≥10组患者入院Killip分级[(1.7±0.9)比(1.2±0.6),(P=0.000)]及住院心力衰竭(38. 5%比13.8%,P=0. 000)及死亡(4.4%比0.8%,P=0.000)发生率显著高于E/Em< 10组。E/Em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患者院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肌梗死早期E/Em可能是患者急性期发生左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有力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按RDW〈14.4%(A组)和RDW≥14.4%(B组)将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入院的175例患者进行分组,随访1年,观察患者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预后情况,对两组的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RDW升高组发生心源性死亡16例(18.4%),心力衰竭40例(46.0%),心律失常41例(47.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DW升高可作为AM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RDW与AMI患者近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丁雪燕  王冬  王威  李慧颖  李春林 《浙江医学》2021,43(22):2400-2403
目的探讨血清FT3水平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6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182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检测生化指标,根据年龄、肌酐与射血分数(ACEF)评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比较两组FT3等指标,采用多重逐步线性回归分析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低危组和高危组患者FT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3±0.59)比(3.90±0.74)pmol/L,P<0.05],血清FT3水平与ACEF评分呈负相关(r=-0.589,P<0.01),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血清FT3水平是PCI治疗的ACS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T3水平对PCI治疗的ACS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需评估出血/缺血风险进行抗凝治疗,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需抗血小板治疗,房颤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抗凝加抗血小板则会增加出血风险。心力衰竭(心衰)与房颤常共存且相互作用,在房颤患者中,心衰为脑卒中的公认危险因素。目的 探讨心功能对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北京11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房颤合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2 471例进行多中心研究。排除失访及瓣膜性房颤患者后实际纳入分析1 987例,平均随访(3.5±1.5)年。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研究,比较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以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为终点事件进行生存分析,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同时对出血事件进行分析。最后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心功能代偿组1 468例患者,63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占4.29%;心功能失代偿组519例患者,3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占6.17%;两组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心功能代偿组有152例死亡,占10.35%,心功能失代偿组有77例死亡,占1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以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为终点事件绘制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NYHA分级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P=0.047);进一步纳入传统的卒中危险因素及主要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脑卒中史、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心功能失代偿组抗凝药物使用比例高于心功能代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而死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心功能代偿组出血事件占12.74%(187/1 468),心功能失代偿组占11.95%(62/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9)。结论 心功能失代偿的冠心病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随着NYHA分级升高死亡风险亦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2.
氟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及氟伐他汀治疗组(44例),对照组按心衰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氟伐他汀40mg/晚。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C反应蛋白(CRP),同时观察患者住院次数、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及治疗组LVEDD均明显减小,LVEF均明显升高,对照组LDL-C及CRP无明显变化,治疗组LDL—C及CRP均明显降低。治疗后两组比较,LVEDD、LVEF、CRP及LDL-C均有明显差异,再次住院率及死亡率亦有明显差异。结论氟伐他汀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聂美玲  刘乐  马涵英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4):1666-1671
目的 分析低T3综合征与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LHD)患者再住院及死亡事件之间的关系,探讨低T3综合征对PH-LHD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54例PH-LHD患者,根据其入院后首次测得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分为低T3综合征组(n=41)及甲状腺功能正常组(n=113)。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于2017年1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出院后到随访日期的再住院及死亡情况。结果 低T3综合征组失访2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失访6例。低T3综合征组再住院24例(61.5%),死亡18例(46.2%);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再住院44例(41.1%),死亡17例(15.9%),低T3综合征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均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χ2=7.283,P=0.01;χ2=15.288,P<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低T3综合征与PH-LHD患者出院后再住院无明显相关性〔HR=0.849,95%CI(0.441,1.637),P=0.625〕;脑钠钛(BNP)>400 ng/L〔HR=2.496,95%CI(1.014,6.146),P=0.047〕和低T3综合征〔HR=2.353,95%CI(1.092,5.066),P=0.029〕是PH-LH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FT3预测LH-PHD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59〔95%CI(0.664,0.854)〕,最佳临界值为FT3<4.195 pmol/L;BNP预测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0〔95%CI(0.710,0.891)〕,最佳临界值为BNP>600 ng/L。DeLong检验结果显示,两者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93,P=0.488)。结论 低T3综合征是PH-LHD患者出院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常规检测FT3水平对PH-LHD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舒窈  刘艳  宋倩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9):3562-3570
目的 通过对上海地区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可能影响冠心病发病及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期对冠心病防治起到积极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7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576例,为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180例,为非冠心病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对冠心病组患者进行为期7年的电话或再住院随访,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972,95%CI(1.240,3.138)〕、年龄〔OR=1.371,95%CI(1.115,1.686)〕、吸烟史〔OR=1.923,95%CI(1.168,3.165)〕、血肌酐(Scr)〔OR=1.138,95%CI(1.021,1.269)〕、总胆固醇(TC)〔OR=1.238,95%CI(1.016,1.50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OR=0.448,95%CI(0.239,0.842)〕是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63.3±26.4)个月,有224例(38.9%)发生MACE。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197,95%CI(1.003,1.428)〕、糖尿病〔HR=1.824,95%CI(1.370,2.429)〕、舒张压(DBP)〔HR=1.145,95%CI(1.000,1.312)〕、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HR=0.903,95%CI(0.825,0.987)〕、服用抗血小板药物〔HR=0.713,95%CI(0.532,0.956)〕、心肌梗死〔HR=1.401,95%CI(1.046,1.877)〕是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冠心病发病及预后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男性、高龄、吸烟史、Scr、TC水平升高是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HDL-C可能是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保护性因素。高龄、合并糖尿病、高DBP、心肌梗死病史患者的远期MACE发生风险明显升高,而高eGFR、长期接受标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是一类多系统参与的高度异质性疾病,其症状较轻,但其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且传统药物效果不佳,目前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螺内酯常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保钾利尿的作用,近年来发现其在抗心室重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能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相关。目的 探究射血分数与低剂量螺内酯治疗HFpEF疗效和患者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HFpEF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二科住院的HFpEF患者187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根据患者LVEF将其分为LVEF 45%~49%组(36例)、LVEF 50%~54%组(42例)、LVEF 55%~59%组(49例)、LVEF≥60%组(60例)。研究开始后,患者在原有治疗方案基础上服用25 mg螺内酯治疗1周,如果患者未发生高钾血症,继续以25 mg、1次/d的剂量给药,维持180 d。停药后3个月检测患者疗效。对患者进行为期30个月的随访,统计各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心力衰竭死亡、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发生情况。结果 2016年12月时LVEF 50%~54%组有1例患者因工作原因失访,2017年6月时LVEF≥60%组有1例患者因无效联系失访。LVEF 50%~54%组心肌梗死发生率小于LVEF 45%~49%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利尿剂使用率大于LVEF 45%~49%组(P<0.05);LVEF 55%~59%组女性所占比例、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利尿剂使用率大于LVEF 45%~49%组,舒张压、心肌梗死发生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使用率小于LVEF 45%~49%组(P<0.05);LVEF 55%~59%组女性所占比例、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大于LVEF 50%~54%组,舒张压、心肌梗死发生率、ACEI/ARB使用率、利尿剂使用率小于LVEF 50%~54%组(P<0.05);LVEF≥60%组女性所占比例、年龄、BMI、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大于LVEF 45%~49%组、LVEF 50%~54%组,舒张压、心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1年内心力衰竭住院发生率、心肌梗死发生率、ACEI/ARB使用率小于LVEF 45%~49%组、LVEF 50%~54%组(P<0.05);LVEF≥60%组利尿剂使用率大于LVEF 45%~49%组(P<0.05);LVEF≥60%组女性所占比例、年龄、糖尿病发生率大于LVEF 55%~59%组,心率、1年内心力衰竭住院发生率、ACEI/ARB使用率小于LVEF 55%~59%组(P<0.05)。LVEF 45%~49%组疗效优于LVEF 55%~59%组、LVEF≥60%组(P<0.05)。疗效随着LVEF的增大而变差(χ2趋势=9.049,P=0.003)。LVEF与疗效呈负相关(rs=-0.222,P=0.002)。LVEF 55%~59%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大于LVEF 45%~49%组、LVEF 50%~54%组(P<0.05);LVEF≥60%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大于LVEF 45%~49%组、LVEF 50%~54%组、LVEF 55%~59%组(P<0.05)。LVEF 55%~59%组心力衰竭再住院发生率大于LVEF 45%~49%组、LVEF 50%~54%组(P<0.05);LVEF≥60%组心力衰竭再住院发生率大于LVEF 45%~49%组、LVEF 50%~54%组、LVEF 55%~59%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LVEF、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是HFpEF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LVEF、年龄、eGFR、心肌梗死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是HFpEF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再住院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LVEF较低(≤54%)的HFpEF患者服用低剂量螺内酯的疗效更佳,其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和再住院治疗率更低。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目前客观营养状态评估工具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研究较少,且尚无公认的心力衰竭患者营养评估方法。目的 利用老年人营养风险指数(GNRI)评价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状态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93例,根据GNRI评估的营养状态分为有营养不良风险GNRI≤98为GNRI 1组(n=100)和无营养不良风险GNRI>98为GNRI 2组(n=193)。从电子病历中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入院时患者心率及血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04-25,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NRI、体质指数(BMI)、清蛋白分别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不同GNRI对患者的生存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GNRI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 随访中位时间是509(253)d。GNRI〔ROC曲线下面积(AUC)=0.702,95%CI(0.633,0.772),最佳截断值为97.87〕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事件能力优于清蛋白〔AUC=0.657,95%CI(0.586,0.728),最佳截断值为35.65 g/L〕及BMI〔AUC=0.645,95%CI(0.572,0.718),最佳截断值为22.88 kg/m2〕。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GNRI 2组生存率高于GNRI 1组(P<0.001)。对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及有可能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风险比(HR)=1.048,95%CI(1.026,1.071)〕、GNRI分组〔HR=3.283,95%CI(2.085,5.171)〕、糖尿病史〔HR=1.955,95%CI(1.245,3.071)〕、陈旧性脑梗死史〔HR=1.779,95%CI(1.131,2.800)〕、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HR=0.470,95%CI(0.300,0.763)〕、住院时间〔HR=1.036,95%CI(1.018,1.054)〕、舒张压〔HR=0.984,95%CI(0.969,0.999)〕、NYHA分级〔HR=1.546,95%CI(1.066,2.240)〕、血红蛋白〔HR=0.987,95%CI(0.979,0.995)〕、肌酐〔HR=1.003,95%CI(1.001,1.005)〕、肾小球滤过率(GFR)〔HR=0.985,95%CI(0.975,0.995)〕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将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30,95%CI(1.006,1.054)〕、GNRI分组〔HR=2.821,95%CI(1.727,4.616)〕、糖尿病史〔HR=2.031,95%CI(1.261,3.273)〕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营养不良是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GNRI评估营养状态有助于预测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且其预测价值优于清蛋白、BMI。  相似文献   

17.
苏月南  张奕威  茹光旋 《医学综述》2008,14(22):3516-3518
目的探讨高龄重度左心衰竭(简称高龄心衰)的治疗方法,并用脑利钠肽(BNP)进行疗效评估。方法给予72例高龄心衰患者(NYHA心功能均为IV级)"小潮气量小呼气末正压"心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联合米力农注射液治疗,并检测BNP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8.2±3.7)d,有效率62.5%(45/72),病死率37.5%(27/72)。合并Ⅰ型呼吸衰竭者(n=47)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91.5%),有效率74.5%,病死率25.5%;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者(n=25)主要表现为心源性休克(72.0%),有效率40.0%,病死率60.0%。BN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的患者预后较好,反之预后较差,多见于Ⅱ型呼吸衰竭合并心源性休克者。结论心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联合米力农治疗可改善高龄心衰患者预后,有效者BNP浓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聂秋平  刘美霞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2):3926-3931
背景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几乎不可避免的综合征,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水钠潴留是心力衰竭的主要表现,人体成分分析仪可精准评价人体的细胞内外水分,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应用人体成分分析来指导临床用药的报道较少。目的 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利尿治疗前后体液分布及营养状况。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四科病房住院治疗的33例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组)及33例无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非心力衰竭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清蛋白(AL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血钾、血钠、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本院营养科医师对非心力衰竭组、心力衰竭组利尿治疗前和利尿治疗后测定其细胞外水分(ECW)、细胞内水分(ICW)、机体总水分(TBW)、细胞内水分占机体总水分的比例(ICW%)、机体总水分/体质量(TBW%)、蛋白质含量、骨骼肌含量、体脂率、全身及机体各节段的细胞外水分占机体总水分的比例(ECW%)。比较心力衰竭患者利尿治疗前后上述指标之间以及与非心力衰竭组的差异。结果 两组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3,P=0.622;t=1.405,P=0.165)。两组间Hb、ALB、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利尿治疗前ICW%低于非心力衰竭组,ECW%(全身、右上肢、左上肢、右下肢、左下肢)高于非心力衰竭组(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利尿治疗后ECW%(全身、右上肢、左上肢、躯干、右下肢、左下肢)高于非心力衰竭组(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利尿治疗后ICW%较利尿治疗前上升,而ECW%(全身)较利尿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水分分布异常,体液潴留于细胞外液,表现为ECW%(全身、右上肢、左上肢、右下肢、左下肢)升高,而ICW%降低,尤以双下肢水肿为主,应用利尿剂治疗后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上述异常。与利尿治疗前相比,心力衰竭患者利尿治疗后,ECW%(全身)降低,ICW%升高,ECW%(右上肢、左上肢、躯干、右下肢、左下肢)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动态监测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探讨其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186例老年心衰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4周测定血浆NT-proBNP(NT-proBNP1、NT-proBNP2、NT-proBNP3)水平,观察心衰患者心源性再住院及死亡等事件,评价NT-proBNP对老年充血性心衰患者预后判定的价值。结果 186例患者平均随访(261±23.6)d,心源性再发组及非再发组的NT-proBNP1及NT-proBNP3水平无明显差异。再发组NT-proBNP2水平显著高于非再发组(均P〈0.01),心源性死亡组NT-proBNP2水平也显著高于心衰再入院组(均P〈0.01),再发组NT-proBNP变化指数显著低于非再发组(P〈0.01)。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2、住院期间NT-proBNP变化指数、患者的年龄、既往心衰史、贫血、入院时NYHA分级、合并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是反映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死亡、再住院的独立的相关因素。结论动态监测入院时及出院时NT-proBNP,计算NT-proBNP变化指数,有利于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做出评估。  相似文献   

20.
背景 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异常参与了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病理过程,而目前国内对伴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的CHF患者的远期预后研究甚少。目的 探讨ESS对CHF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304例。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01 nmol/L和/或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3.28 nmol/L的患者纳入ESS组,T3为1.01~2.48 nmol/L及FT3为3.28~6.47 nmol/L的患者纳入甲功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6月,观察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包括因心力衰竭死亡和非心源性死亡),次要终点是因心力衰竭再入院。依据患者存活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全因死亡组,再将全因死亡组分为心力衰竭死亡亚组和非心源性死亡亚组。比较存活组与全因死亡组、存活组与心力衰竭死亡亚组和非心源性死亡亚组甲状腺激素〔T3、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B型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ESS组和甲功正常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并绘制生存分析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究CHF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死亡、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CHF患者中ESS组164例,甲功正常组140例。两组患者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S组患者T3、FT3、FT4、TSH、ALB、Hb水平及LVEF低于甲功正常组,BNP、C反应蛋白(CRP)、肌酐水平高于甲功正常组(P<0.05)。中位随访时间25.7(14.2)月,发现全因死亡46例(因心力衰竭死亡32例、非心源性死亡14例),存活258例(出现至少1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115例)。全因死亡组及心力衰竭死亡亚组患者T3、FT3水平及LVEF低于存活组,BNP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ESS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高于甲功正常组(P<0.05)。经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ESS组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均高于甲功正常组(P<0.016)。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56,95%CI(1.009,1.105)〕、FT3〔HR=0.564,95%CI(0.325,0.976)〕、Hb〔HR=0.955,95%CI(0.932,0.980)〕、LVEF〔HR=0.980,95%CI(0.961,1.000)〕是CHF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HR=1.055,95%CI(1.019,1.093)〕、Hb〔HR=0.964,95%CI(0.944,0.984)〕、LVEF〔HR=0.979,95%CI(0.963,0.994)〕是CHF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HF伴ESS患者肾功能、肝功能情况较差,且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高于单纯CHF患者,远期预后较差,而T3、FT3可以反映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