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平滑肌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6年12月4所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例肾平滑肌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6~77岁。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平扫2例, 其中1例同时行增强检查。结果 6例共发现7个平滑肌瘤病灶,肿瘤最大径2.5~7 cm,平均5.3 cm;其中5个位于右肾,2个位于左肾;5个位于肾脏边缘,1个位于肾实质内,1个位于肾盂。肿瘤呈圆形和椭圆形各3个,呈分叶状1个。CT平扫5个病灶呈高密度,2个呈等密度;1个病灶密度不均,肿块内见坏死、囊变,其它6个密度均匀。CT增强扫描7个病灶均表现出渐进性延迟强化的特点,其中6个呈均匀强化,1个强化不均。MRI平扫2例共检出3个病灶:2个信号均匀,其中1个呈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1个呈 T1WI等信号、T2WI明显低信号;1个信号不均,T1WI、T2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上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肿瘤包膜;2个瘤体内见斑点状钙化。MRI增强检查1个病灶呈均匀延迟强化。结论 肾平滑肌瘤的主要影像学特征为发生于肾脏边缘密度或信号均匀的软组织肿块,CT 或 MRI增强扫描呈均匀延迟强化特点;虽然确诊需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但熟悉其影像表现特点,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尽早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肾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小表面线圈高分辨MR扫描在原发性面神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2015年5月-2019年10月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面神经肿瘤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5~56(34.9±11.7)岁。术前均行面部微小表面线圈局部高分辨3 T MR扫描及面神经曲面重建(方法A),同时行常规头线圈MR平扫及增强扫描(方法B)。(1)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成像所显示的肿瘤的位置、累及范围、形态、生长方式以及信号特点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方法最大径测量值。(2)以反映肿瘤与面神经关系的特征性的面神经出入征阳性为面神经肿瘤的MRI诊断标准,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两种MR扫描方法诊断面神经肿瘤的准确率。结果 (1)两种成像方法显示肿瘤位置、范围、形态一致,但与方法B相比,方法A肿瘤范围的显示更为直观。肿瘤位于左侧9例、右侧7例;所有肿瘤均累及面神经2节段及以上;肿瘤中心位于内听道处1例、迷路段1例、膝状神经节区6例、鼓室内5例、乳突区1例、腮腺区2例;形态表现为7例不规则形、表面分叶状或菜花状,5例呈类圆形,4例呈蘑菇形。(2)方法A测得肿瘤最大径为8 ~33.5 (18.9±7.9) mm,方法B为8.5 ~32.5(18.8±7.85) mm,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1, P>0.05)。(3)方法A肿瘤信号与面神经信号接近,有囊变者信号不均匀;方法B肿瘤T1WI以等信号、稍低信号为主,T2WI呈高信号、稍高信号,有囊变者信号不均匀。(4)本组16例患者采用方法A 所得MRI显示面神经出入征均为阳性,方法B仅有4例面神经出入征呈现阳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6/16和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使用微小表面线圈面神经高分辨MRI结合曲面重建技术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肿瘤与面神经关系,提高原发性面神经肿瘤的诊断准确率;面神经出入征对原发性面神经肿瘤的MRI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I常用序列在判断恶性骨肿瘤骨髓内浸润范围及显示病变阳性率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3月选取兔龄8周、体质量2.0~3.0 kg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6只,1只制备荷瘤兔,25只接种VX2肉瘤肿瘤组织块于兔右侧胫骨平台下2 cm处的骨髓腔内,制备成恶性骨肿瘤模型兔。模型兔制备成功后,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行MRI检查。选取肿瘤纵径最大层面,观察并测量MR 自旋回波(SE) T1WI、脂肪抑制FSE 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脂肪抑制SE T1WI 增强序列图像中的髓内肿瘤浸润纵径。MRI检查完成后,处死模型兔,切取兔右下肢标本,用硬组织切片系统自MR扫描起始点间隔4 mm连续切割,选取与MRI中骨髓内肿瘤纵径最大层面相对应的标本切片进行肿瘤髓内浸润纵径的测量和病理学观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比较MR不同序列之间及MR不同序列和病理切片检查之间肿瘤髓内浸润纵径测量值的差异;并对MR不同序列间显示肿瘤髓内浸润的阳性率{[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进行χ2检验。结果 成功制备21只模型兔。MRI 中SE T1WI、脂肪抑制FSE T2WI、STIR、脂肪抑制SE T1WI 增强序列间肿瘤髓内浸润纵径的测量值分别为(44.5±10.8)mm、(41.0±9.7)mm、(40.7±9.4)mm、(40.3±9.5)mm,4种序列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802,P>0.05)。 4种序列图像的肿瘤髓内浸润纵径测量值均大于病理标本测量值(39.3±9.3)mm,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53、6.334、6.445、8.150,P值均<0.01)。MRI不同序列显示肿瘤髓内浸润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脂肪抑制SE T1WI增强序列(76.54%,62/81)、STIR(57.69%,45/78)、脂肪抑制FSE T2WI(52.05%,38/73)、SE T1WI(45.71%,3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57,P<0.01);组间两两比较,脂肪抑制 SE T1WI 增强序列显示的肿瘤髓内浸润阳性率高于SE T1WI、脂肪抑制FSE T2W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MRI不同序列中,脂肪抑制 SE T1WI 增强序列图像测量肿瘤髓内浸润纵径的测量值与病理测量值最为接近,显示肿瘤髓内浸润的阳性率最高,可作为观察肿瘤髓内浸润范围及显示病变阳性率的优选MR序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CT及MRI的表现特点,为RO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7年7月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RO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36~71(55.2±10.4)岁。患者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或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坏死、囊变及星状瘢痕,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情况,以及有无肾周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果 24例患者中22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共发现25个病灶,23例为单侧单发,1例为双侧单发;9例位于右肾,16例位于左肾;病灶最大径(3.4±1.2)cm。CT检查22例23个病灶,平扫13例病灶呈等密度,2例可见钙化,3例见囊状低密度影,12例见星状瘢痕;增强扫描均强化明显,动态增强曲线呈“速升缓降”型。MRI检查5例5个病灶,平扫5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D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1例见囊状低密度影,1例见星状瘢痕。所有病例肾周脂肪间隙清晰,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均未见瘤栓,肾门及腹主动脉旁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RO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提高对RO的认识,可减少不必要的根治性肾切除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定量研究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SANFH)MR横向弛豫时间在造模不同时相的变化规律,探讨所反映的骨髓组分及微结构变化。方法 健康成年纯种新西兰大白兔60只,采用随机区组抽样方法分为空白对照(8只)及造模2、4、6、8周组(各13只)。制作模具小管并行MR T2 mapping序列MR扫描,评价所得参数即T2值的稳定性。参照Yamamoto的方法对模型组进行造模处理。造模开始前对空白对照组进行MR扫描,各模型组分别在造模后满2、4、6、8周时行MR扫描,将横向弛豫原始图像数据传至GE A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计算各像素T2、T2*值,创建相应参数的彩色编码图,对股骨头区、骺下区及髓腔骺端进行测量域感兴趣区的特征参数值;扫描完成后将实验动物处死,切取股骨头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 剔除实验期间死亡动物及无效图像资料,MR检查并获得有效数据的空白对照及造模2、4、6、8周组实际样本量分别为8只(16髋)、10只(20髋)、9只(18髋)、9只(18髋)、10只(20髋)。各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T2值(F=51.601, P<0.01)、T2*值(F=36.889, P<0.01)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模各组T2、T2*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造模早期(2周)出现明显下降,4周降至最低,6、8周出现部分恢复;各解剖区域间T2(F=86.274, P<0.01)、T2*(F=53.172, P<0.0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股骨头区T2、T2*值高于骺下区及髓腔骺端,骺下区高于髓腔骺端(P值均<0.05)。组织形态学变化:造模早期表现为骨髓造血细胞减少及脂肪细胞增生,髓内微血管血栓及出血,4周最为显著,之后出现骨组织坏死,骨小梁变细、部分消失,间质反应(充血、水肿、出血)及纤维化。结论 MR横向弛豫时间可敏感地反映SANFH模型骨髓组分及骨小梁微结构特征性改变,为此病早期诊断及病程监控提供了重要的定量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学分型的乳腺叶状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江阴市中医院及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2008年1月—2018年9月49例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为乳腺叶状肿瘤的患者。49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7~74(45.78±10.50)岁;术后病理分型诊断为良性乳腺叶状肿瘤20例(40.81%)、交界性21例(42.86%)、恶性8例(16.33%)。采用美国放射学会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进行评估,并比较良性、交界性及恶性三种病理亚型的肿瘤病灶最大径线、超声BI-RADS分类、血供差异,以及不同大小肿瘤超声声像图表现差异。结果 三种病理亚型肿瘤病灶最大径线分别为(3.57±2.17)cm、(5.00±3.71)cm及(2.88±1.52)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83, P>0.05);49例患者超声BI-RADS分类,0类6例、3类24例、4类12例、5类7例,三种病理亚型的超声BI-RADS分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2.732, P<0.05);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的富血供率分别为35.00%(7/20)、52.45%(11/21)及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82, P<0.01)。超声灰阶声像图显示,病灶最大径≥5 cm的肿瘤内部液化发生率为6/10,高于最大径<5 cm肿瘤液化发生率17.9%(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4, P<0.05)。结论 当乳腺肿瘤在超声声像图上表现为分叶状、囊性变时要考虑叶状肿瘤的可能,应用超声BI-RADS分类可能有助于鉴别良性、交界性及恶性乳腺叶状肿瘤,当乳腺内病灶呈现富血供时要考虑恶性可能,但该病确诊仍需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增强三维短时反转恢复变角激发T2加权成像(T2WI)快速自旋回波(3D STIR T2WI SPACE)序列对成人精道解剖结构显示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 年11 月—2019 年3 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MR室58 例成年男性腹盆腔MRI资料,年龄29~87 岁,按年龄分为低龄组(≤60岁,22 例)和高龄组(>60岁, 36例)两组。所有患者均在德国西门子Syngo Via数据后处理工作站3D Viewer薄层最大强度投影(MIP)后行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用3D Viewer行薄层MIP,获得冠状位、轴位、矢状位薄层MIP重建图。观察输精管壶腹段、后腹膜段和精囊腺的形态、走行、信号强度、背景抑制情况,参照日本Oh-Oka团队的评分标准,分别在MPR轴位和CPR 图像对输精管壶腹段、后腹膜段和精囊腺进行图像质量评分。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比分析MPR轴位与CPR图像分别在输精管壶腹段、后腹膜段和精囊腺的图像质量评分,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分析低龄组和高龄组在CPR图像上的图像质量评分。统计前列腺小囊检出率,并在3D Viewer获得的冠状位、轴位、矢状位三个方位薄层MIP重建图上测量前列腺小囊三个方位的径线值。结果 58例男性腰腿痛患者116侧输精管后腹膜段、壶腹段和精囊腺MR增强3D STIR T2WI SPACE序列 MPR轴位和CPR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3,3)、2(2,2)、2(1,2)分和2(2,2)、2(1,2)、2(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0.232、5.196、2.000, P值均<0.05)。22例(44侧)低龄组和36例(72侧)高龄组腰腿痛患者输精管后腹膜段、壶腹段和精囊腺MR增强3D STIR T2WI SPACE序列CPR图像在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1,2)、2(1,2)、1(1,2)分和2(2,2)、2(2,2)、2(1,2)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73、2.249、3.042, P值均<0.05)。58例患者前列腺小囊检出率为27.58%(16/58),前列腺小囊冠、横、矢三个方位径线值分别为5.35(4.33,6.88)、7.50(5.90,9.00)、8.00(6.43,10.78)mm。结论 MR增强3D STIR T2WI SPACE序列能较清晰显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段、后腹膜段以及前列腺小囊等精道精细结构解剖,可为指导临床提供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内型脑膜脑膨出的影像学表现特征、鼻内镜下手术径路选择及修补方法,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3例鼻内型脑膜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8例,年龄17~61岁,中位年龄42.3岁。所有患者行鼻窦高分辨率CT(HRCT)和MRI扫描,明确诊断并定位膨出及缺损位置,根据膨出位置不同选择相应手术径路,在鼻内镜下或辅助鼻外小切口鼻内镜下切除膨出脑组织、采用自体组织多层次软修复颅底缺损。重点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手术相关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 23例患者MR T2WI均显示脑膜脑膨出部位,其中18例HRCT发现颅底骨质缺损。所有患者在鼻内镜下Ⅰ期切除膨出脑组织、颅底缺损修补成功。术后随访12~24个月。1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感,半年后自愈;1例良性颅高压患者术后18个月脑脊液鼻漏复发,再次行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治愈;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窦HRCT和MRI检查有助于脑膜脑膨出的定位诊断;根据脑膜膨出部位不同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行鼻内镜手术,切除膨出脑组织、采用自体材料多层次软修复颅底缺损,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B-EHE)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15年9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9例B-EH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5~64岁。术前X线及CT检查均表现为溶骨性改变,1例MRI可见周围软组织受累,1例出现肺部转移灶。3例选择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1例腰椎病灶选择肿瘤切除椎板减压内固定;3例近关节病灶选择肿瘤切除假体置换,其中1例术后化疗;1例多发病灶伴肺转移选择活检确诊后化疗治疗;1例病理性骨折伴出血选择行截肢术后综合治疗。结果 9例中失访1例,其余随访时间8~72个月。现7例存活。3例行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2例局部复发,二次手术后治愈。1例腰椎肿瘤切除减压固定,术后恢复良好。3例行肿瘤切除假体置换术,1例失访;2例术后治愈,关节功能良好,其中1例术后辅助化疗,未出现局部复发和病灶转移。1例多发病灶伴肺部转移行化疗,肺部无进展,局部无进展。1例行截肢术后综合治疗者,肿瘤复发迁延性出血,最终因器官衰竭死亡。结论 B-EHE为低-中度恶性肿瘤,术前影像学无特异性,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结果诊断。治疗首选边界切除,辅以化疗或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在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72例80个病灶的MRI资料,其中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例活检证实.77个手术切除病灶行病理逐层切片检查并与MRI影像进行对照分析.MRI平扫采用T1WI、T2WI,其中61例共67个病灶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超过一半的腺淋巴瘤瘤灶(26个)T2WI表现为低、等信号,所有经过增强的42个腺淋巴瘤均轻度增强;31例混合瘤T2WI表现为高而不均匀信号,经过增强的24例混合瘤均中等或显著强化.结论常见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在MRI表现上各有特点,对大多数病例进行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腮腺的解剖学和肿瘤影像学资料对人体腮腺进行体表解剖分区。 方法 基于腮腺肿瘤的CT影像学资料,本研究提出了腮腺解剖分区的方法,以鼻翼、口角、耳垂以及下颌支后缘等体表标志点,确定A、B两条线,将腮腺分为Ⅰ、Ⅱ及Ⅲ区。解剖观察腮腺区结构,并对影像学上腮腺肿瘤的发生部位进行分区分析。 结果 腮腺Ⅰ区内主要包括面神经分支、耳大神经、颈外静脉及下颌后静脉,Ⅱ区内主要包括面神经分支以及面横动脉,Ⅲ区内主要包括耳颞神经以及颞浅动、静脉。对照分析影像学资料,可以发现在不跨区生长的肿瘤中,Ⅰ区肿瘤的发生率较高(38.89%),肿瘤跨区生长不会发生在Ⅰ区/Ⅱ区内,发生跨区生长的肿瘤大部分为直径较大的肿瘤,其中62.5%肿瘤直径大于3 cm。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腮腺解剖分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解剖学和肿瘤生物学价值,可为腮腺肿瘤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MRI在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定性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MRI在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 72例 80个病灶的MRI资料 ,其中 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2例活检证实 .77个手术切除病灶行病理逐层切片检查并与MRI影像进行对照分析 .MRI平扫采用T1WI、T2WI,其中 6 1例共 6 7个病灶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 超过一半的腺淋巴瘤瘤灶 (2 6个 )T2WI表现为低、等信号 ,所有经过增强的 4 2个腺淋巴瘤均轻度增强 ;31例混合瘤T2WI表现为高而不均匀信号 ,经过增强的 2 4例混合瘤均中等或显著强化 .结论 常见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在MRI表现上各有特点 ,对大多数病例进行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方法切除腮腺肿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折2002~2010年我科施行腮腺肿瘤切除术43例。腮腺浅叶切除31例,腮腺全切除12例。全部病例均采用下颌缘支逆行法解剖面神经。结果全组术后随访10~60个月,无肿瘤复发病例。2例术后腮腺瘘,14~23 d痊愈。无永久性面瘫、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沿下颌缘支逆向解剖面神经的腮腺肿瘤手术方法解剖标志清楚,容易寻找,可有效降低面瘫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摘除术相关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为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摘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血管乳胶灌注、显微解剖的方法对婴幼儿腮腺血供来源及其与面神经的关系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颈外动脉直接分支及耳后动脉、颞浅动脉、面横动脉等的分支旧腮腺主要的供血动脉;婴幼儿面神经分支类型与成人无明显差异,主干位置恒定,易寻找,各分支纤细。结论: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时,应先行颈外动脉中段结扎,然后寻找面神经主干,沿主干分离各分支,这样可降低手术难  相似文献   

15.
A needle aspirate biopsy of a parotid neoplasm yielded uniform benign oncocytic cells consistent with oncocytoma. The subsequent surgical specimen demonstrated an oncocytic carcinoma with vascular and perineural invasion. These findings are analogous to those of oxyphilic tumors of the thyroid gland where cytologic features often do not allow for distinction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ssify the buccal branches of the facial nerve in relation to the parotid duct and its relevance to surgical procedures such as rhytidectomy and parotid gland surgery. In this study, 30 cadaver heads (60 specimens) were dissected.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uccal branches of the facial nerve and tragus, and parotid duct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 The buccal branches of the facial nerve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Type I: a single buccal branch of the facial nerve at the point of emergence from the parotid gland and inferior to the parotid duct. Type II: a single buccal branch of the facial nerve at the point of emergence from the parotid gland and superior to the parotid duct. Type III: buccal and other branches of the facial nerve formed a plexus. Type IV: two branches of buccal branch; one superior and one inferior to the duct at the point of emergence from the parotid gland. The buccal branches of the facial nerve are very vulnerable to surgical injury because of its location in the midface. For this reason, the surgeons who are willing to operate on this area should have a true knowledge about the anatomy of these branches.  相似文献   

17.
The salivary glands, despite their relatively simple morphology, give rise to more than 30 histologically distinct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 Salivary gland neoplasms comprise less than 2% of all tumors in humans and 3% of all head and neck tumors. They arise in the parotid gland in 80% of cases, and approximately 80% are benign and 20% are malignant. Among them are lymphoepithelial lesions, rare lesions of the salivary glands and especially of the parotid gland that are characterized by lymphocytic infiltration associated with an epithelial proliferation. They are divided into benign, which is considered as a tumorlike condition, and malignant, which is a rare carcinoma of the salivary gland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knowledge on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 with a look at its association with benign lesions and on the importance of making the correct diagnosis for the appropriat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