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益肾散寒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和寒湿痹阻型痹证分型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给予益肾散寒方,1剂/d,水煎服,对照组给予非甾体抗炎药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的常规方案,疗程均为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变化、空腹血清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①治疗组总有效率95.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77% in the control(P〈0.01,u=79.051);②治疗组治疗后在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关节功能障碍等指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 P〈0.01);③治疗组治疗后 ESR、CRP、IL-1、TNF-α等炎性生化指标降低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 P〈0.01);④对照组部分患者出现肝功损伤和明显消化道反应,治疗组部分患者出现轻微消化道反应。结论:益肾散寒方是一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有效方剂,且服用安全。  相似文献   

2.
王代明 《河南中医》2014,(7):1303-1304
目的:观察“四联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患者随机分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采用“四联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三联法”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联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疗效显著,且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湿热痹煎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湿热痹煎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50例采用湿热痹煎剂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体征、血清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2组症状体征总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症状体征总积分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血小板(BPC)、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G)、晨僵时间、手平均握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除晨僵时间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湿热痹煎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型)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清热通痹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湿热阻络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清热通痹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英太青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共服药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关节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关节症状改善程度比较在关节肿胀数及晨僵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疼痛数、关节压痛数、双手平均握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比较CRP、ES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通痹汤能明显减轻湿热阻络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酸通痹汤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6)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n=66)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降酸通痹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以及症状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尿酸(UA)等指标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CRP、IL-8、ESR、U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TNF-α、CRP、IL-8、ESR、U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酸通痹汤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临床疗效,能显著降低患者TNF-α、IL-8、ESR、CRP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拟方活络通痹饮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检验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RF、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各项指标下降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络通痹饮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拟清热蠲痹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类风湿关节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清热蠲痹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用药期间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清热蠲痹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湿热痹合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湿热痹合剂治疗,对照组以布洛芬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总疗效及改善证候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湿热痹合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湿热痹阻型患者血清和滑膜液中白细胞介素-17(IL-17)表达水平,及炎性活动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分析,探讨IL-17在R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成都军区总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科住院的RA湿热痹阻型患者90例(28例伴有膝关节积液)作为研究对象,以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以30例膝关节积液的骨性关节炎(OA)患者作为滑膜液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滑膜液中IL-17表达水平,及RA患者ESR、CRP含量,将IL-17水平与ESR、CR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湿热痹阻型患者血清中IL-17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滑膜液较RA血清和OA滑膜液中IL-1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血清IL-17表达与炎性活动指标ESR、CRP无相关性(r=0.092,-0.082;P〉0.05);RA滑膜液IL-17表达与炎性活动指标ESR、CRP亦无相关性(r=0.113,-0.034;P〉0.05)。结论IL-17作为Th17细胞的主要效应性细胞因子,RA湿热痹阻型患者不同病程中血清和滑膜液中IL-17的表达水平皆明显升高,但与ESR、CRP无相关性,说明IL-17参与了RA的发生发展,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更多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解毒祛风通络方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来氟米特片及醋氯芬酸片治疗,治疗组采用解毒祛风通络方及来氟米特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介素-1(IL-1)、类风湿因子(RF)水平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CRP、ESR、IL-1、RF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祛风通络方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临床疗效,可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风寒湿痹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风寒湿痹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口服治疗;对照组35例,予秋水仙碱、塞来昔布口服,疗程为7d。观察临床疗效、关节肿痛指数、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BUA)和临床安全性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7%,与对照组的85.71%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肿痛指数、血IL-6、ESR、CRP等炎症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BUA水平明显下降(P〈0.05),无胃肠道不良反应(P〈0.01)、血常规异常、肝肾损害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风寒湿痹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热痹熏洗剂熏洗治疗急性痛风性湿热痹阻型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急性痛风性湿热痹阻型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20例给予热痹熏洗剂熏洗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扶他林乳胶剂外搽治疗,疗程均为10天。结果:治疗组临床愈显率为90.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愈显率为35.0%,总有效率为9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0天后,两组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积分、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在关节疼痛、症状体征总积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关节肿胀积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尿酸、血沉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的血尿酸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热痹熏洗剂熏洗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的止痛消肿疗效,并能降低血尿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D)水平及骨痹定痛汤对其调控作用,阐明AD在KOA发生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KOA患者自拟骨痹定痛汤治疗前后血清AD水平,并分析了血清AD水平与炎症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KOA组血清A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KOA组患者血清AD水平与IL-6、CRP、MCP-1、MMP-9及X线病情分级呈正相关(P〈0.05或P〈0.01)。KOA组经自拟骨痹定痛汤治疗后ESR、CRP、MCP-1、MMP-9、TNF-α、IL-6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空腹血清AD水平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自拟骨痹定痛汤能有效调节致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及释放,同时降低血清AD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蠲痹汤加减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极化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甲氨蝶呤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蠲痹汤加减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VAS疼痛评分、28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AS28)、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免疫球蛋白G (IgG)、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Ab)、炎症细胞因子(IL-6、IL-4、IL-10、TNF-α)。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78.05%(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DAS28评分,ESR、hs-CRP、IgG、RF、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IL-4、IL-10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DAS28评分,IgG、RF、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4、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蠲痹汤加减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较好,可降低患者炎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热痹熏洗剂熏洗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35例给予热痹熏洗剂熏洗治疗,对照组25例给予扶他林乳胶剂外搽治疗,疗程均为10天。结果:治疗组临床愈显率为71.4%,对照组愈显率为48.0%。两组关节疼痛、肿胀、总积分在治疗第5天和第10天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在治疗第5天时在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第10天时在关节疼痛、总积分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关节肿胀积分方面,与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WBC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BUA、ESR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的BUA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热痹熏洗剂熏洗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的止痛消肿疗效,并能降低血尿酸。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自身免疫炎症为切入点,探讨中药复方-问荆合剂对湿热痹阻证RA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问荆合剂、甲氨碟呤和双氯灭痛)和对照组(甲氨碟呤和双氯灭痛),观察其治疗前后生物化学、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症状体征、中医证候学等多种指标的变化,系统评价问荆合剂对RA的临床疗效。结果:在临床研究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16.67%,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血清TNF-α(P〈0.05)和IL-10(P〈0.05)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RP组内治疗前后各自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ESR、RF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组间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数、手握力、肿胀关节数及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组内各自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关节功能评分组间差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余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医证候指标在组内治疗前后各自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问荆合剂对湿热痹阻RA具有显著疗效,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对与RA相关细胞因子TNF—α.有明显下调作用即下调了前炎性因子TNF—α.水平,上调了抑炎因子IL~10的水平。由此认为问荆合剂对TNF—α.和IL-10的调控作用是其治疗RA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热痹方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甲氨蝶呤片10 mg/次,口服,1次/周;观察组同时服用热痹方1剂/d,口服,2次/d,2组均连续治疗20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晨僵持续时间、VAS评分、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6.67%,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疼痛指数、肿胀指数、晨僵时间、VAS评分、RF、CRP、ESR、CCP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痹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湿热痹阻型RA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理化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痹汤合甲氨蝶呤、双氯芬酸钠对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寒湿痹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温痹汤合甲氨蝶呤、双氯芬酸钠,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双氯芬酸钠,均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对CRP、ESR、RF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温痹汤能有效改善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主要症状、体征指标;能有效改善CRP、ESR、RF指标。结论:中西医结合以温痹汤合甲氨蝶呤、双氯芬酸钠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寒湿痹阻证患者可起到增加疗效,降低实验室指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清痹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清痹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扶他林乳胶剂外抹,治疗组给予自制清痹散外敷治疗。结果:2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血尿酸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尿酸、ESR、CR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痹散可有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105例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秋水仙碱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比较两组疗效、8-羟化脱氧鸟苷(8-OHdG)、3-硝基酪氨酸(3-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关节症状评分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8-OHdG、3-NT、hs-CRP、UA、TNF-α及IL-6关节症状评分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湿热痹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化应激、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