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村寨选址、布局形态、建筑功能、装饰符号、建筑材料及民俗文化等方面对族源相同、地域相连的湘南平地瑶与粤北高山瑶传统村寨开展对比研究。传承方面,两地瑶寨共同坚守着信奉盘王始祖、火塘神圣性、实行瑶老制组织的传统。在分化方面,湘南平地瑶村寨形成了围合式民居、开敞式村落、多元民族信仰的小家庭式居住文化;粤北高山瑶则为开敞式民居、封闭式村落、单一瑶族信仰的大族群居住文化。文章认为相同的族源、相近的迁移历史、相似的社会结构是两地瑶族居住文化传承的基础;历史上招抚政策、与汉族的经贸交往、社会融合的差异是两地居住文化分异的主要因素。湘南瑶族被招安下山后,在政策的支持下与汉族在商贸经济、农业技术、社会生活方面不断交融;而粤北瑶族依然定居在高山密林中,封闭隔绝,民族特色不断强化。研究指出传承与分化是瑶族适应不同地域环境、保持自身特色、整合其他文化进行文化生态适应性的综合结果,其中民族信仰、习俗禁忌、社会组织等内在文化传统传承性强,民居形制、村落格局等物质形态的分化性更强。  相似文献   

2.
《老年世界》2006,(16):29-29
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公昌村瑶寨屯的一对长寿夫妻:老爷爷王洪祥生于1894年,老奶奶罗玉珍生于1896年。两位老人都是瑶族人,他们生活在五代同堂的幸福家庭,日常行走自如,耳聪目明,谈笑风生。  相似文献   

3.
青年短信文化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网络掀起了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确立了"第四媒体"的地位.据专家预测,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短信将成为新的媒体--"第五媒体",短信将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在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中,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方式已被普遍接受.短信文化在青年中流行离不开社会背景,更有深刻的心理学基础.短信文化是青年人际沟通的新形式,是解读青年的语言符号,也是研究青年文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4.
NEET族的成因与心理辅导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EET族在中国都市悄然出现,不愿意就业是其最主要的特点.NEET代表了青年另类的生活方式,给社会带来了危害.NEET族的产生,有世界范围的原因,也有中国特有的土壤.对这一特殊人群,要采取心理辅导为主的拯救方案.  相似文献   

5.
贺州瑶族服饰是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老人民通过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物质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从瑶族服饰的图纹、文化、传承应用等方面对其内涵进行分析,就其在现在社会中的发展以及应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对青年的流行看法在美国的报刊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标题:“苏联共青团陷入了困境”(《纽约时报》,1988年2月7日),“共产党官员试图对付迷惘的苏联青年”(《纽约时报》,1984年9月9日);“一个根本问题:美国学生缺乏高级技能”(《锡腊丘兹邮报》,1989年2月15日),“暴力种族主义引出了新人类:秃头族”(《纽约时报》1989年1月1日)。按照这些美国报纸关于八十年代美苏青年的报道,青年正在这两个国家惹出令社会和成年人深感不安的麻烦。在这些由记者、学者和苏联政府官员发出的评论  相似文献   

7.
闫莉冰 《现代妇女》2014,(1):210-211
NEET族在中国的出现一度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也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NEET族代表了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政策实施以来,一批青年的另类生活方式,若不引起社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势必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这一特殊群体,应采取家庭、学校教育、心理辅导以及政府引导等方案,多管齐下,使NEET族自身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融入社会,将逐步缓解并最终彻底解决NEET族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在经济飞速发展与文化环境逐渐开放的形势下,城市青年的婚恋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个人以及社会的种种因素,越来越多的“恐婚族”接连出现。都市青年占全国青年的大多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的恐婚问题若不及时干预,不仅有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上的疾病,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在本文中会系统研究都市青年恐婚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借助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对恐婚问题进行介入,帮助恐婚族摆脱心理疾病,以期能够为后续各界人士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青年"手作族"指的是热衷于手工劳作的都市青年新族群.在高度依赖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社会,都市人大多忽视和远离了手工劳作,然而青年"手作族"却重新关注、回归以手为核心的身体实践.这种身体实践起始于从身体出发的兴趣探索,再内化为日常惯习的身体技艺,最终以地摊作为身体出场的景观,完成了媒介化与娱乐化的身体展演.其间,青年"手作族"呈现出自我主体性、多元创造性和审美趣味性的族群文化,同时面临着玩乐与谋生、生产与损耗、美好表象与困境遮蔽等现实矛盾.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认同“纪录就是生存状态”的DV族多了,而他们就像早年言必称希腊的戏剧青年一样,言必称“国外”,忽视了中国的传统。其实早在世界公认的第一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公映之前,两部划时代的中国纪录短片《武汉战争》(1911年)和《上海战争》(1913年)就已制作完成。  相似文献   

11.
奔奔族是一个时髦词汇,只要在网上用搜索引擎查询这个新名词,会有大量的评价和反响扑面而来,就会深切感受到广大的青年网民对“奔奔族”这一称谓的认同感和这一族群的归属感。与“布波族”的现代与小资情调不同的是,“奔奔族”具有一种沉重感,为生计奔波,为事业奔波,为爱情和家庭奔波,为了那内心深处的梦想奔波,所有的这些担负和追逐已经使人们看不到这个新兴“时髦”族群的轻松和洒脱。“奔奔族”所具有的这种沉重感,是其它族群所不能超越和比拟的。本文分析了当代青年中“奔奔族”的现状和问题,对于在奔波族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社会有责任对他们进行积极地引导。并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顺利渡过人生的重大关口。  相似文献   

12.
在德国(原西德)进修与讲学期间,我接触过很多德国青年,还与德国学者合作进行了有关青年问题的研究,这使我对当代德国青年有较深的了解。在西欧,凡是对青年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的学者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即每隔10年就出现生活感受和生  相似文献   

13.
“CC族”正在成为风行国内外的“新一族”,反映出特定的文化价值体系转变。本文梳理了欧关学者对“CC族”的研究,并对其内蕴的价值体系进行了深度探析。文章阐述了“CC族”诞生的文化背景,并勾勒出“CC族”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揭示出其与世界文化价值体系变迁的内在关系。文章还结合我国青年价值观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建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7年,第一届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对青年研究30年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回溯,对青年研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加以理性分析。在这次研讨会举办前后,《当代青年研究》刊登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研究理论反思的专题论文,使得2007年成为了青年研究界的理论回顾和思考年。时隔两年之后,当代青年研究论坛暨“第二届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于2009年5月在杭州举行.是对青年研究进行深度反思中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5.
在广西的瑶族民歌创作过程中,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大量使用一些修辞格,其中比喻辞格的使用最为普遍。对广西瑶族民歌中的比喻修辞现象进行归类分析,概括了广西瑶族民歌中比喻修辞格的使用特点以及委婉含蓄的表达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民歌中的抒情说理以及浓厚的民族地域特色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6.
1992年10月14日至20日俄罗斯召开“青年与欧洲社会变迁:综合与分化”国际研讨会。在欧洲的发展中,20世纪末突出了两大矛盾进程,一方面是西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另一方面是东欧总体的分解和新的独立国家的形成。目前,东欧社会的新极权为未来一代的生活提供了新的生活条件,其社会文化也将影响作为一体化中的东欧的好几代人。这次会议与FSA教育社会学和青年社会学研究委员会、俄罗斯议会青年问题委员会联合召开。会议在莫斯科举行全体会议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专题有:(1)青年、代和社  相似文献   

17.
形式多样的青年亚文化形成了当代文化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景观,给主流文化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同时,媒体呈现出的青年亚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成为大众看待青年亚文化的直接印象。通过对网游族、粉丝群体及愤青三种青年亚文化现象的重新解读,可以为客观看待青年亚文化提供一条路径,进而为更加全面分析当代青年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广西大瑶山的茶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这里流传着一个百年奇俗:小伙子爬楼求爱。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56个民族中,瑶族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他们现有人口213.4万人,分布于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等省。在瑶族的服饰中,瑶族妇女的服饰比较有特色。其中,居住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瑶族妇女的服饰绚丽多彩,可以说是瑶族服饰文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年发展统计报告(2020年)以2018年14~35岁中国大陆青年发展状况为对象,以全国相关数据为主要依据,分析了青年人口与《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十个重点领域,政府应充分预见预防青少年近视工作的难度,加大在青年婚恋生育方面的成本分担力度,以青年优先发展原则进一步完善青年更体面工作和体面生活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