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近年来,"媒介融合"作为一个流行词汇在传媒行业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现象日益广泛。对于广播媒体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鉴于此,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融合的模式探讨进行了探讨。80年代后期,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使其成为传媒领域的明星,并迅速取代了广播的传媒优势地位,广播媒体成为弱势媒体。自此以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纷纷出现,迅速占领传媒市场,这些新媒体传播及时、覆盖面广,而且收听方便、与受众互动性比较强,打破了媒介传媒的神秘性,人人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2.
谢金文 《新闻窗》2005,(1):63-63
西方的传媒素养教育主要是提高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分辩、选择和利用传媒的能力。我国既要学习西方在这方面的经验,又要结合我国情况,注意解决传媒本身的问题。因此既要对普通受众进行传媒素养教育,又要着力提高各级党政干部和“媒介公民”——传媒机构和传媒人的传媒素养,解决传媒体制、媒介质量的问题,以及媒介公民的权力、责任和职业精神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忆澄 《现代传播》2023,(3):125-132
中国网络文学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类型化的道路,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机制在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中的角力,形成了“视觉中心”和“听觉转向”的发展趋势。在视觉的压制和听觉的抵抗中,可读的文学同时成为可看的文学、可听的文学,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学生产向跨媒介生产的转型过程。视觉和听觉在这一过程中不是孤立隔绝的,两者能够相互补偿,但始终处于不平衡和非均质的状态,存在着物理性的感官裂缝。在互联网对媒介的集成作用中,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的改编借助“文本间性”和“媒介间性”,以复合文本形态弥合了这种裂缝,并实现了特定文本形态之间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过渡。  相似文献   

4.
由上海文广转企改制看制播分离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晓红  陈龙 《声屏世界》2009,(12):13-15
2009年10月,中国第二大电视传媒机构——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一分为二,成立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东方传媒集团,前者负责节目的播出和新闻节目的制作,仍是事业单位;后者则是由前者出资控股的企业,谋求在不久的将来上市,使传媒产业走向资本市场,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上海文广的这一举措被人们看成是广电制播分离的“破冰之旅”。广电“转企改制”迈出了突破性的第一步,但制播分离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5.
受众是新闻事实的见证人,也是新闻传媒最有说服力的检验者。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成为新世纪全球传媒的焦点。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新的战争中,技术处于领先优势的西方传媒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各种全球和区域电视媒介对战争前沿的直播报道,真切地“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听”到了呼啸而过的枪响炮轰,“读”到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悲壮故事……媒体成为这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从而强化了老百姓对战争局势和国际大事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6.
曾海芳 《新闻记者》2007,(10):70-73
近年来,全球传媒业正经历着一场喧嚣的、前所未有的变革:卫星、网络的出现和普及带来了媒介技术形态不断的创新和整合;跨国竞争、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传媒与资本的联姻成为市场亮点;媒介机构、产品和消费日益向国际化和商业化方向发展。与之相应的是,传媒政策作为媒介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态环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战争与传媒就有各种各样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形态在不断发展,传播形态和样式也在不断变化。从近期的几场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可以看出,交战双方一方面在海陆空天磁电等诸领域斗争相当激烈,另一方面围绕新闻传媒阵地也展开了激烈的“绞杀”与“攻坚”,广播、报纸、电视、因特网等等纷纷卷入到战争领域,大打舆论战。  相似文献   

8.
我们已经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媒介融合给传媒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所有传统媒体都面临警生存的考验。本文从媒介融台这一时代背景入手,剖析了媒介融合的动因,媒介融合带给地方台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应对策略以及媒介融合中要解决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杨晓明 《新闻界》2003,1(2):8-10
2001年曾被称为中国“传媒年”或“传媒资本年”,这足见传媒在当今中国备受关注的程度。在如此的背景下,对传媒研究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已显急迫。 一、传媒研究的重要性空前突出 (一)就理论层面而言,尽管人们在学科意义上把传媒研究也纳入文化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就其实质意义而论,传媒研究在今天已经超越一般学术文化的意义而上升到对于人类生存境况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
喻国明 《青年记者》2007,(11):11-11
过去三十年的传媒改革与发展,我们所获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就其实质而言,迄今为止的发展在基本面上还只是一种要素增长型的发展。换言之,这种所谓的“增量改革”只是在过去“存量”现实基础上对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有限的调适,这种调适虽然通过新增媒介的培育和发展,在媒介业的总体功能的改善上、在媒介业的社会角色扮演的丰富性上,在媒介运行机制和传播资源配置方式上的市场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喻国明 《青年记者》2007,(11):11-11
过去三十年的传媒改革与发展,我们所获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就其实质而言,迄今为止的发展在基本面上还只是一种要素增长型的发展。换言之,这种所谓的“增量改革”只是在过去“存量”现实基础上对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有限的调适,这种调适虽然通过新增媒介的培育和发展,在媒介业的总体功能的改善上、在媒介业的社会角色扮演的丰富性上,在媒介运行机制和传播资源配置方式上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12.
李岚 《新闻界》2004,(2):50-52
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构建.是促进广电传媒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传媒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整合和竞争的潮流.导致一个重要后果便是许多以前各自为政的传媒企业产生了“跨产业”、“跨平台”、甚至是“跨部门”的合作动机,传统媒体由此破除了不同传媒间的传统壁垒,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3.
网络媒体异军突起,打破了传媒媒介固有的生存空间,这一新变化,对广播传媒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是目前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7,(13):77-77
对于广大读者而言,买报进行新闻消费图个啥?喻国明先生曾非常生动地把传媒的社会功能概括为三个“解”,即:“解气”、“解闷”、“解惑”。而另一位传播学者张立伟在其新著《传媒竞争法则与工具)中也提出了两个“帮”,即传媒既要“帮忙”也要“帮闲”,他把“帮助休闲”喻为“开一片竞争的蓝海”。笔者以为,未来传媒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生活中都有一种感受,许多议论的话题来自大众传媒,往往传媒报道什么,我们亦关注或谈论什么。例如伊拉克战争,如果不是媒介进行了报道和赋予意义,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伊拉克的许多城市的名字。于是,就有了传媒的“议程设置论”,  相似文献   

16.
《青年记者》2021,(2):55-55
上海师范大学钱晓文教授所著《跨学科视野中的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丛书”重要的一部,近期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其研究采用现代化范式,围绕传媒公共性、专业性与商品化之间关系的解构与重构这一重大命题,立足于新闻传播学,以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从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等多重维度重新阐释媒介融合的内涵、功能及特征等,并提出应建立以公共性为主导、以专业性和商品化为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体系;从媒介文化角度看,传媒融合转型是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再重构,目标是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等。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的中国传媒产业正处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传媒生态格局在以资本、人才、体制为轴心发生转变的同时,也将各媒介的产业化进程纳入加速与深化发展的轨道。就中国广播产业而言,目前正处于战略转型期。  相似文献   

18.
如今,传媒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为此,有人提出了寻找传媒的“无竞争空间”的观点,认为媒介应该寻找和开发未被竞争对手发现的“处女地”,这样既可避开与对手正面交锋,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如果说正面交锋是争夺受众,那么寻找‘无竞争空间’则是分享受众。”这一观点的提出恰恰符合当今传媒市场分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李彬  霍速 《新闻传播》2009,(10):59-59,61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的媒介生态状况表现出供需失衡的倾向.这其中有农民媒介素养问题.更主要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对农”传播能力问题。追溯其根源.高等院校传媒人才培养的终端是影响媒体服务“三农”传播效果的重要环节.依托农业院校的“近农”资源优势.以实践为中心.建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传媒教育观念,是农业院校传媒办学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20.
<正>创新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它为企业注入了无究无尽的活力,也为未来的发展开启了一条崭新的腾飞之路。对于当今许多新的传媒机构而言,创新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有力武器。但是对于如何使用好这个武器,各家都有各家的绝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