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践 《医药与保健》2011,(10):14-14
心肌梗塞是指因持续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坏死,是由于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了急性闭塞,造成了血流中断所产生的一种严重后果。心肌梗塞90%以上是在既往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血栓形成而引起的,较少见于冠状动脉痉挛,少数由栓塞、炎症、畸形等造成管腔狭窄闭塞,使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在冠状动脉闭塞20~30分钟后,受其供血心肌即因严重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急性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发生常有一些诱因,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管腔狭窄、严重缺血、坏死,粥样硬化斑块脱落,使冠状动脉堵塞(严重时可堵塞管腔90%以上),引起心肌坏死的严重的心脏病。心肌梗塞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而言急性心肌梗塞典型症状是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也可表现为上腹痛、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重要临床类型之一,是内科常见的急症。急性心肌梗塞,特别是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绝大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出血或血管痉挛导致血栓形成,使管腔急性闭塞,急性闭塞的冠状动脉所供应的心肌因严重缺血而发生坏死。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急骤,常见的症状是胸骨后剧痛,或向咽部、下颌部、左肩或左臂放射,或疼痛位置不典型,如上腹部疼痈,伴有恶心、呕吐,易误诊为消化道疾患,有的患者无疼痛症状。如果血栓在冠状动脉大支的近心端,则梗塞范围广泛,可贯通心室壁全层。严重者并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及持续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持续、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及心电图特征性动态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冠脉发生急性闭塞,使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临床常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发热、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以及血清酶活性增高和进行性心电图变化等临床表现。如果能把握时机及时进行冠脉再通治疗,就可使梗塞的相关动脉重新开通,缩小梗塞面积,降低死亡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现将目前常用的急性心肌梗塞药物治疗方案介绍如下,以供患者朋友参考。溶栓治疗法大量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明,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对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我…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常见急症,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造成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缺氧所致。表现为持续性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的增高以及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的心电图特异性演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危重、变化快,随时可能心跳骤停,只要诊断成立,应立即采取急诊急救的一系列措施,尤其院前的急诊急救工作,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作者现在就10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急诊的一系列急救措施进行院前急救护理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孟冬梅 《健康大视野》2007,15(7):110-110
急性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粥样馊化的基础上发生一支或二支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由于心肌持久地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局部坏死,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心脏破裂、死亡率高,但如观察严密,抢救及时,治疗恰当,精心护理,则能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2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美玲 《工企医刊》2008,21(1):57-58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可出现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有血清心肌酶升高以及心电图改变。我院去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5例,经紧张的抢救,治疗和精心的护理,25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合,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缺血以致局部坏死。绝大多数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临床上主要突然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半小时以上,伴烦躁不安、出汗、濒死感,甚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电图有典型改变,心肌酶明显升高。笔者总结了我科2003-2005年所抢救的1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病例,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持久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患者死亡率高,来势急,危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临床研究表明:恐惧、抑郁、焦虑等心理因素严重影响心脏病病人发病与预后。发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对病程、转归及预后有重大影响。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及心理安抚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是降低病死率及影响预后的重要护理措施之一,现笔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陈莉  王健 《中国保健营养》2009,18(12):146-147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分支急性闭塞引起的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致使部分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而产生剧烈持久的胸痛及急性循环障碍。患者可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分劳累、饱餐尤其是高脂饮食时诱发心肌梗死,其发病率高,早期死亡率高,有时还会发生猝死。病人一旦发病,心理变化复杂,思想负担重,可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胡金荣 《职业与健康》2001,17(8):139-140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病情险恶。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如治疗抢救不及时,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患病年龄,男性患病高峰为51~65岁,女性则为61~76岁,随年龄增长男女之比差别逐渐缩小。据分析,60%~89%的病人伴有或在发病前有高血压,近半数患者有过心绞痛。吸咽、酗酒、肥胖、糖尿病和缺少体力活动者,较易患病,此病冬春季发病较多,气候寒冷和气温变化大有关。 另据文献报道和临床实践,急性心肌梗塞,老年(70岁以上高龄)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半数因用力排便是诱发各种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之一。老年人心肌梗塞后,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硬化基础上,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以致坏死。临床表现为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烧灼样胸骨后剧烈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大汗、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升高等症状.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属内科危重病症,其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且凶险,病死率高,所以正确及时诊断治疗和精心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我科于2006年~2007年共收治99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护理体会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张蔚霞 《工企医刊》2006,19(6):68-69
急性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一支或二支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由于心肌持久地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局部坏死,常表现为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心脏破裂、死亡率高,但如观察严密,抢救及时,治疗恰当,精心护理,则能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造成心脏部分肌肉组织缺血而坏死。典型的表现应是在胸部正中的胸骨后及心前区持续的压榨样或窒息样疼痛,可放射至左上臂及左肩背部,伴心悸、气短、恶心及呕吐等。  相似文献   

16.
尹兵 《家庭医学》2007,(15):24-24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急性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伴粥样斑块破裂、脱落致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管腔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局部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与梗死。临床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压榨样疼痛,胸闷气憋,大汗淋漓,手足湿冷,呈濒死状态。由于心肌梗死,致使心肌收缩功能不协调,进而出现心律失常,心搏血量减少。患者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或心力衰竭。如得不到及时治疗,严重者可致猝死。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以及缺血性的心脏性猝死都是由于硬化斑块破溃后导致血栓形成,使冠脉闭塞而产生,因此统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内粥样肿块和血栓.在临床上多用冠状动脉造影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虽然对评价有无冠状动脉狭窄很有意义,但对冠脉内的形态、病变性质的评价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死亡率较高,而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及预后起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糠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塞后的心理变化,我们对该类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并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缺血以致局部坏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衰。它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体生命的疾病。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尤其是住院前的就地处理)和病人的存活率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  相似文献   

20.
李洪涛 《中国保健》2010,(1):118-119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而导致的心肌坏死,本病发病急,男性多于女性,发病时除了给予及时的治疗,还应从心理、饮食、活动等方面给予保健教育,使患者配合治疗护理,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