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太极拳联合肌内效贴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上肢水肿的影响。 方法 选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出现上肢淋巴水肿患者5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辅以太极拳及肌内效贴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d、24d及40d时检测2组患者上肢周径,同时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对2组患者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 2组患者淋巴水肿程度、上肢Constant-Murley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在治疗24d及40d时观察组患者淋巴水肿缓解情况(特别是中度水肿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观察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各项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40d时发现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定(SF-36)在身体角色(RP)、社会功能(SF)、情绪角色(RE)、活力(VT)、心理卫生(MH)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太极拳锻炼联合肌内效贴干预能明显减轻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水肿,改善上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对重症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细胞免疫的影 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 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术,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 上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前和术后7 d颅内压、细胞免疫、血清炎症因 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结果:术后7 d联合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颅内 压均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T细胞亚群分布均显著变化(P<0.05)且 2组的CD3+、CD4+、CD8+和CD4+/CD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水 平均显著降低且联合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2 组 NIHSS 评分和 GCS 评分均显著改善(P< 0.05)且联合组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 独内镜辅助下血肿清除术比较,加去骨瓣减压术对重症脑出血患者具有更好临床效果,对细胞免疫影响 较小,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脑部微循环,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太极拳锻炼联合穴位按揉治疗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老年慢性失眠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太极拳锻炼,观察组患者则在太极拳锻炼基础上辅以穴位按揉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SPIEGEL睡眠质量量表、埃克森焦虑情绪量表及GQOLI-74总体生活质量问卷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及对照组埃克森焦虑情绪评分[分别为(16.55±3.06)分、(19.25±3.14)分]、GQOLI-74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0.07±4.50)分、(66.31±4.75)分]及SPIEGEL睡眠质量评分[分别为(10.74±1.92)分、(14.86±2.6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短期太极拳锻炼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失眠患者病情,如同时辅以穴位按揉则能进一步改善患者情绪、生活质量及睡眠情况,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全髋置换术(THA)后普拉提训练与传统康复训练的疗效差异。 方法选取经微创小切口全髋置换手术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普拉提训练组(观察组)及传统康复训练组(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给予普拉提康复训练持续6个月,对照组术后在医院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1~2个月,出院后继续自行锻炼。于手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对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术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记录比较2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1个月时发现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59.78±6.2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51.26±3.42)分](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发现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分别为(82.12±3.32)分、(91.42±5.91)分]及对照组Harris评分[分别为(79.31±6.93)分、(90.67±6.13)分]均显著优于术后1个月时评分(P<0.05)。术后1个月时观察组患者MBI评分[(52.56±16.6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MBI评分[(45.63±15.24)分](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发现观察组MBI评分[分别为(58.39±13.32)分、(81.17±13.87)分]及对照组MBI评分[分别为(56.46±16.93)分、(80.67±15.13)分]均显著优于术后1个月时评分(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2组患者Harris评分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0±1.3)d]、住院天数[(6.3±1.4)d]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小切口微创THA后采用普拉提康复训练能进一步促进患者早期功能恢复,较传统康复训练起效更快、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加味八珍汤治疗气血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效果。方法:选取成都新都东立中医医院、兴文县中医医院及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4例气血亏虚型肺癌患者,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加味八珍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卡氏评分(KPS)评分改善情况、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中医症候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改善率为46.88%(15/32)高于对照组KPS评分改善率21.88%(7/32)(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3+(63.85±5.24)%高于对照组CD3+(57.35±3.20)%、CD4+(39.63±4.47)%高于对照组CD4+(34.52±3.26)%、CD4+/CD8+(2.06±0.41)高于对照组CD4+/CD8+(1.75±0.25)(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后积分为(11.26±1.25)分低于对照组(18.62±2.58)分(P<0.05)。结论:加味八珍汤治疗联合常规治疗气血亏虚性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声引导下PRP注射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康复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周训练5 d,持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12周时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量表(CMS)、视觉模拟评分(VAS)对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进行评定;于治疗前及第3次注射PRP后抽取2组患者肩关节滑液并检测白介素-6(IL-6)、IL-8含量。 结果 治疗后4周、12周时观察组CMS评分[分别为(55.21±10.76)分和(83.17±9.61)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39±1.26)分和(1.07±0.56)分]及对照组CMS评分[分别为(40.52±9.45)分和(62.87±10.76)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2±1.78)分和(3.47±1.4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 含量[分别为(5.21±2.76)μg/L和(15.39±5.26)μg/L]均较对照组[分别为(10.17±6.45)μg/L和(25.39±1.26)μg/L]明显降低(P<0.05)。 结论 PRP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阶段康复干预对关节镜修复术后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2例。2组患者均给予关节镜修复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遵医嘱进行早期肩关节制动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分阶段综合康复干预。于治疗前、术后3个月、6个月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Constant-Murley量表(CMS)对患者肩部疼痛及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对比2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 术后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5±0.7)分和(1.2±0.2)分]、CMS量表总分[分别为(60.7±10.3)分和(88.0±6.5)分]及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范围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术后3个月、6个月时发现观察组患者血清IL-6含量[分别为(0.58±0.17)μg/L和(0.24±0.10)μg/L]、TNF-α含量[分别为(1.12±0.32)μg/L和(0.43±0.14)μ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术后分阶段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关节镜修复术后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减轻肩关节疼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中IL-6及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太极拳运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稳定期COPD患者分为太极拳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太极拳组在此基础上辅以24式杨式太极拳训练,对照组仍按照往常习惯生活,未给予特殊训练干预。于入选时、干预6周及干预12周后分别抽取各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ml,对其血清中IL-6、IL-8及TNF-α浓度进行测定。 结果对照组患者经干预6周及12周后,其血清中IL-6、IL-8及TNF-α浓度均较入选时无显著变化(P&rt;0.05);太极拳组患者经干预6周后,其血清中IL-6浓度[(248.86±64.18)pg/ml]较入选时无明显变化(P&rt;0.05),而IL-8浓度[(146.25±17.60)pg/ml]及TNF-α浓度[(57.03±12.19)pg/ml]均较入选时明显降低(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2组患者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太极拳组患者经干预12周后,其血清中IL-6浓度[(220.89±62.25)pg/ml]、IL-8浓度[(138.28±24.86)pg/ml]及TNF-α浓度[(51.44±11.88)pg/ml]均较入选时进一步降低(P<0.05),并且上述指标亦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太极拳锻炼能显著降低稳定期COPD患者血清中IL-6、IL-8及TNF-α浓度,推测太极拳锻炼改善COPD患者病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中IL-6、IL-8及TNF-α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太极拳对慢性心脏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慢性心脏衰竭患者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太极拳组(31例)及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保持原生活习惯,太极拳组患者则进行太极拳锻炼,每日1次,每次≥30min。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入组后当天)和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进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min步行距离(6-MWT)、脑钠肽(BNP)、肌钙蛋白T(cTNT)检测,并采用汉化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仅cTNT的含量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太极拳组患者的6-MWT、BNP和cTNT分别为(371±26)m、(432±57)ng/L和(872±74)ng/L,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SF-36量表中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太极拳组患者SF-36量表中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太极拳运动可显著提高慢性心脏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肌内效贴联合威伐光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86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接受20 min威伐光照射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7 d;观察组在威伐光治疗结束后增加肌内效贴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6 d后暂停1次,治疗均连续进行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ROM) 测量、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估法(CMS)对2组患者的肩痛程度、肩关节主动ROM(AROM)和被动ROM(PROM)以及肩关节功能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 结果 ①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3.42±1.50)和(1.54±1.65)分,较组内治疗前[(6.29±1.37)和(6.19±1.51)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2组患者的AROM和PROM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前屈、后伸、外展、外旋AROM及前屈、外展PROM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CMS评分总分[(66.38±12.26)和(81.57±14.25)分]较组内治疗前[(45.24±10.32)和(43.89±11.54)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威伐光治疗对减轻肩周炎患者的肩痛、改善ROM、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许月娥  沈霖 《妇幼护理》2021,1(2):309-311
目的 观察创新护理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综合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甲乳外科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收治 入院的乳腺癌患者 8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 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创新护理模式。所有患者术后随访 6 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负面情 绪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疼痛综合征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7.5%)(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 (88.2±10.9)高于对照组(73.6±18.4)(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观察组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创新护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能更好的减少术后疼痛 综合征的发生,增加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在综合消肿疗法(CDT)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ESWT)对中重度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疗效及对患者皮肤纤维化、上肢症状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中重度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分为ESWT+CDT组和CDT组,每组20例。CDT组患者给予CDT治疗,包括手法淋巴引流、短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压力袖套加压治疗,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ESWT+CDT组患者在CDT疗法基础上辅以ESWT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周径测量法、改良Rodnan皮肤评分(mRSS)及乳腺癌淋巴水肿症状指数量表(BCLE-SEI)对患者肢体肿胀、皮肤硬化程度及患肢淋巴水肿症状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2周后发现2组患者患肢体积、皮肤硬化程度及淋巴水肿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ESWT+CDT组患肢体积[(1557.36±260.86)cm3]、mRSS评分[(4.05±0.89)分]及BCLE-SEI评分[(25.20±2.21)分]均显著优于CDT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发现2组患者患肢体积、皮肤硬化程度及淋巴水肿症状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5),并且ESWT+CDT组患肢体积[(1305.73±211.27)cm3]、mRSS评分[(2.70±0.57)分]及BCLE-SEI评分[(13.20±2.69)分]仍显著优于CDT组水平(P<0.05)。 结论 在CDT治疗基础上辅以ESWT能进一步加速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康复进程,纠正皮肤纤维化和水肿的恶性循环,改善患肢疼痛等并发症状,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利多卡因注射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踝关节稳定性和步态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2组患者注射BTX-A前后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局部分点注射溶于利多卡因的BTX-A,对照组注射溶于生理盐水的BTX-A。注射前、注射后1d、注射后2周、注射后4周、注射后12周,对2组患者进行Clonus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易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步态不对称指数(GAI)、最大步行速度、步行能力分级(FAC)和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定。 结果注射前,2组患者Clonus评分、MAS评分、FMA下肢部分评分、GAI、最大步行速度、FAC评分、M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1d、2周、4周、12周,治疗组Clonus评分、MAS评分均较组内注射前低(P<0.05)。注射后2周、4周,治疗组FMA下肢部分评分较组内注射前升高(P<0.05)。对照组注射后1d,MAS评分[(2.83±1.03)分]较组内注射前[(2.42±0.99)分]高(P<0.05),注射后2周[(1.50±0.67)分]、4周[(1.58±0.79)分]MAS较组内注射前[(2.42±0.99)分]低(P<0.05)。与对照组注射后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Clonus评分均较低(P<0.05)。治疗组注射后1d[(1.42±0.67)分]、12周[(1.08±0.67)分]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注射后1d[(2.83±1.03)分]、12周[(2.08±0.66)分]的MAS评分(P<0.05)。与组内注射前比较,治疗组注射后各时间点GAI均较低(P<0.05)。治疗组注射后2周、4周、12周的最大步行速度、MBI评分显著高于组内注射前(P<0.05)。治疗组注射后4周、12周的FAC评分均较组内注射前高(P<0.05)。对照组注射后4周、12周的GAI低于组内注射前(P<0.05),注射后4周、12周的最大步行速度、FAC评分显著高于组内注射前(P<0.05)。与对照组注射后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注射后1d、4周、12周的GAI较低(P<0.05),注射后12周的最大步行速度较大(P<0.05)。 结论BTX-A联合利多卡因局部注射治疗可以快速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肌痉挛,减轻注射部位疼痛,对踝关节稳定性和步行能力的近期及远期康复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纯BTX-A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丁丙诺啡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3例肩周炎患者分为A、B、C共3组。A组患者给予丁丙诺啡及关节松动术联合治疗,B组患者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洛索洛芬钠及关节松动术治疗,C组患者则单纯给予关节松动术治疗。于治疗1周、3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观察3组患者疼痛、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CMS)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变化,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关节松动术手法力度间差异。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评分、CMS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治疗1周时A组患者疼痛评分[(2.8±1.0)分]较B组及C组[分别为(3.8±1.0)分和(4.5±1.3)分]均显著降低,A组患者CMS评分[(60.1±10.7)分]较B组及C组[分别为(48.8±11.0)分和(44.9±9.7)分]均显著提高(均P<0.05),A组患者肩关节后伸、90°外旋位外展、内旋、外旋角度[分别为(41.3±7.8)°,(68.8±12.4)°,(38.5±4.5)°和(36.6±5.9)°]均显著优于B组[分别为(34.2±4.5)°,(62.0±11.7)°,(34.0±3.5)°和(32.9±5.1)°]及C组水平[分别为(32.4±7.2)°,(60.7±12.9)°,(31.6±6.9)°和(32.4±5.6)°],且上述差异一直持续到治疗后3个月时。另外在治疗1周时发现A组患者行关节松动术的力度[(2.5±0.5)级]均显著高于B组及C组水平[分别为(1.7±0.6)级和(1.3±0.5)级],并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治疗后3个月时。 结论丁丙诺啡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同时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在肩周炎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超短波辅助治疗儿童大叶性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T细胞亚群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大叶性支原体肺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护理(对有发热症状患儿给予退热处理,有咳嗽、咳痰患儿给予止咳化痰等治疗)及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超短波干预。于治疗1周后观察2组患儿病情改善情况;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检测2组患儿血清中TNF-α、IL-6含量及T细胞亚群变化。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2.5% vs 75.0%)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并且观察组退热时间[(3.24±0.65)d vs (4.38±1.14)d]、止咳时间[(5.13±1.17)d vs (6.51±1.54)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6.32±1.61)d vs (7.85±2.01)d]、X线吸收时间[(10.82±2.17)d vs (12.38±2.73)d]、平均住院天数[(12.4±2.53)d vs (14.6±3.2)d]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中TNF-α[(50.46±15.03)pg/ml vs (65.32±16.57)pg/ml]、IL-6[(28.58±6.94)pg/ml vs ( 39.43±7.58) pg/ml]、CD8+T细胞百分比[(21.81±2.04)% vs (25.23±2.17)%]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D4+T细胞百分比 [(35.02±2.53)% vs (14.6±3.2)%]、CD4+/CD8+细胞比值[(1.49±0.31) vs ( 1.25±0.21)]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 结论 超短波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大叶性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显著,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TNF-α、IL-6含量及T细胞亚群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膝关节镜的辅助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Fracture of Tibial Plateau,FTP)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龙岩市第二医院2018年9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FTP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按照1:1比例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在使用该方法进行手术的基础上同时用膝关节镜进行辅助手术,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术后恢复优良率、有无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84.71±9.73)min、切口长度(6.87±0.46)cm、术中出血量(65.37±4.6)ml均短于对照组的(109.84±12.66)min、(13.37±0.54)cm、(78.23±5.3)ml(t=8.620、50.188、14.664,P均<0.001);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3.28±0.64)d、术后完全负重所需时间(3.29±0.33)月、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1.26±0.21)分少于对照组的(5.39±0.81)d、(4.16±0.43)月、(2.29±0.32)分,关节活动度(120.76±5.86)°高于对照组的(113.72±4.79)°(t=12.406、8.791、14.739、5.095,P均<0.001);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分(96.37±1.2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16±1.18)分(t=19.787,P<0.001);观察组HSS评分优良率96.67%与对照组优良率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为优的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ASMUSSE优良率93.34%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评分为优的人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16.66%(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膝关节镜的辅助下治疗FTP,临床效果更显著,术中术后情况有明显改善,安全性高,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影响。 方法 选取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以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的方法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淋巴流量测定法、上肢周径测量法、上肢功能评定量表(DASH)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情况、上肢淋巴流量、双侧上臂周径差值以及DASH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上肢淋巴水肿情况、上肢淋巴流量[(18.3±3.4)Count/s]、双侧上臂周径差值[(1.3±0.5)cm]以及DASH评分[(7.13±4.35)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能够显著减轻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提高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放松训练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期间焦虑及不适反应的干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筛选的3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化疗期间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放松训练。于入选时、出院前1~2d时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鹿特丹症状量表(RSCL)对2组患者化疗期间焦虑程度及不适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出院时发现观察组患者HAMA评分[(16.55±3.07)分]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RSCL评分[(73.88±13.29)分]较入选时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对照组患者出院时HAMA评分[(20.81±3.26)分]较入选时无明显改善(P&rt;0.05),RSCL评分[(96.60±11.54)分]较入选时明显增加(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其HAMA评分及RSCL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辅以放松训练,能进一步缓解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期间焦虑症状及不适反应发生情况,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杨春红 《妇幼护理》2023,3(5):1247-1250
目的 分析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19 年 3 月至 2022 年 12 月我院接诊的 80 例老年 下肢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4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 分析和比较两组的 S-AI、T-AI 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 SF-36 评分。结果 入院时,观察组 S-AI 为(49.57±4.11)分,T-AI 评 分为(51.10±6.33)分;对照组的 S-AI 为(49.67±4.02)分,T-AI 评分为(51.03±6.58)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别(P>0.05)。 术后 1d,观察组 S-AI 为(23.36±5.32)分,T-AI 评分为(20.09±4.11)分;对照组的 S-AI 为(29.89±5.22)分、T-AI 评分为(29.90±4.65) 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发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 7d 时,观察组 SF-36 评分 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实施人性化护理,能够减轻焦虑情绪,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冷热物理治疗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肺转移及外周血免疫应答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4例乳腺癌患者分为冷热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每组6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手术切除肿瘤,冷热治疗组患者于术前辅以肿瘤冷热物理治疗。于治疗后观察对比2组患者疗效及生活精神状态;并通过胸部CT法检测对比术后2组患者肺肿瘤转移结节面积;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治疗后2组患者外周血中免疫细胞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冷热治疗组患者缓解率(54.8%)、生活精神状态KPS评分[(87±12)分]、肺肿瘤转移结节面积[(2.24±0.78)cm2]等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后12周时,常规治疗组患者外周血中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百分比高达72.5%,CD4+和CD8+ T细胞则分别达2.2%和1.8%;而冷热治疗组患者MDSCs百分比为5.3%,CD4+和CD8+ 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6.7%和13.9%,与常规治疗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于肿瘤切除手术前辅以冷热物理治疗可有效抑制乳腺癌患者肺转移,提高患者康复疗效及生活精神状态,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冷热物理治疗能调控机体免疫抑制微环境、刺激全身性抗肿瘤免疫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