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株生孢囊放线菌形态及化学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形态、细胞壁化学组分、甲基萘醌组分及磷酸类脂等项分类指征的分析,对从云南地区分离到的20株在气生菌丝上可形成孢囊的放线菌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在形态及细胞壁、甲基萘醌组分三个方面均与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相一致,但在磷酸类脂组分上有4株菌与此属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用高压液相层析对31个属90株生孢囊放线菌及其它属菌的甲基萘醌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表明:游动放线菌属.小瓶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的甲基萘醌为MK-9(H4)MK-10(H4),无定形孢囊菌属和游动单孢菌属的甲基萘醌为MK-9(H4),指孢囊菌属的甲基萘醌为MK-9(H8)MK-9(H4),链孢囊菌属的甲基萘醌为MK-9(H4)或MK-9(H6),螺孢菌属的甲基萘醌为MK-9(H6)MK-9(H4),游动双孢菌属的甲基萘醌为MK-9(H2)MK-9(H4)。不同放线菌属的甲基萘醌组份是较稳定的,可作为属的分类特征之一。建议用甲基萘醌与形态和细胞壁化学组份相结合区分放线菌中的不同属。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得到一套以甲基萘醌MK-6、MK-7、MK-8和MK-9为主要或唯一醌型的参比菌株,用于细菌的常规鉴定及新种分类鉴定。[方法]采用薄层层析(TLC)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相结合的方法对所挑选的对应醌组分的菌株进行测定、分析,并比较菌株的生长性能以及甲基萘醌的类型与含量。[结果]挑选得到对应上述醌型的培养条件简单、培养时间短的特征属菌株,共12株。其中8株菌仅含一种甲基萘醌组分,其余菌株含有多种组分。经相对含量比较,最终确定甲基萘醌成分单一(百分含量90%)且相对含量高的一套参比菌株。[结论]4株参比菌株,台中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taichungense)CICC 23883、Bacillus oceanisediminis CICC 23881、Deinococcus depolymerans CICC 10360、柠檬色短小杆菌(Curtobacterium citreum)CICC 10675,其主醌型分别为MK-6、MK-7、MK-8和MK-9。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菌株不断被分离及已有的大量菌株,快速、准确的分类鉴定及高效排重对微生物资源开发日益重要,而快速发展的色谱技术使之逐渐成为可能.以标准菌株和标准品优化了色谱技术中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在放线菌的DNA(G+C)mol%、甲基萘醌和脂肪酸中的鉴定方法及测定参数.优化的色谱鉴定方法不但有利于各个指征的分析更快,更精确,也有利于高效排重,甚至也可检验已有的分类鉴定是否正确而纠正错误属、种的划分.  相似文献   

5.
泛醌类化合物(简称UQ)是生物体内的一类非极性化合物,在电子传递及氧化磷酸化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已普遍将它作为酵母化学分类的一种指标。泛醌作为分类指征的基础在于其异戊烯基侧链单元的长度。存在于酵母细胞中的泛醌类型通常为UQ_6、UQ_7、UQ_8、UQ_9、UQ_(10)。目前,对酵母菌泛醌类型的确定  相似文献   

6.
不同放线菌属的化学与分子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新技术在分类学中不断地应用,放线菌分类学已从经典的形态分类转向化学分类(细胞壁化学组份,磷酸类脂,枝菌酸及甲基萘醌等).现在有些国家又开展了分子分类.本实验室自80年代始开展了放线菌化学分类,建立了上述化学指征的分析方法.自90年代起,又开展了分子分类,DNA-DNA杂交、23S rRNA寡核甘酸序列分析.近来,许多人用16S rRNA部分序列区分微生物不同的基因种.作者选用了23S rRNA部分序列区分放线菌的不同属种.现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菌种菌株10,13,23,C_(43),350,41,53,4650及N分离自云南省土壤中.C_(51)及3306来自日本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相似文献   

7.
链霉菌1254及其变株113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浙江省天目山土样中分离到无抗菌活性的放线菌菌株1254。经诱变处理,得到变株113。该菌株产生一组新蒽环类化合物,定名为变活霉素。菌株1254的细胞水解物中含LL—DAP,无特征性糖,磷脂II型,甲基萘醌为MK9(H4,H6,H8),因而被归于链霉菌属。根据数值分类结果,认为它接近于S.Omiyetnsis。变株113含DL—DAP阿拉伯糖,半乳糖和鼠李糖,磷脂II型,甲基萘醌以MK9(H4)为主。与胞壁IV型菌各属相比,均有差异。从脂肪酸聚类分析结果看,接近于糖丝菌属Saccharothrix。  相似文献   

8.
从江苏省如东沿海滩涂淤泥中分离到 1株产类胡萝卜素的诺卡氏菌形放线菌№ 5 2 0 5 ,其基丝形成横隔并断裂成短杆状 ,细胞壁化学组分IV型 ,糖类型A ,含枝菌酸 ,磷酸类脂类型PII(PE) ,甲基萘醌主要成分为MK 8(H4 ) ,属于诺卡氏菌属 (Nocardia)。经形态、生理生化、化学分类特性等鉴定为藤黄诺卡氏菌桔橙变种 (Nocardialuteavar.aurantiacan .var .)。  相似文献   

9.
从江苏省如东沿海滩淤泥中分离到1株产类胡萝卜的诺卡氏菌形放线菌No5205,其基线形成横隔并断裂成短杆状,细胞壁化学组分Ⅳ型,糖类型A,含枝菌酸,磷酸类脂类型PII(PE),甲基萘醌主要成分为MK-8(H4),属于诺卡氏菌属(Nocardia)。经形态、生理生化、化学分类特性等鉴定为藤黄诺卡氏菌枯橙变种(Nocardia lutea var.aurantiace n.var.)。  相似文献   

10.
中国希瓦氏菌D14^T的厌氧腐殖质呼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证明,希瓦氏菌新种(ShewanellacinicaD14T)在厌氧条件下可以利用多种有机酸盐和甲苯等环境有毒污染物作为电子供体,以腐殖质作为唯一末端电子受体进行厌氧呼吸(即醌呼吸)。电子在细胞膜呼吸链的传递过程中,偶联能量的产生来支持菌体的生长,1mmol/LAQDS可支持细胞增殖约60倍。电子供体的氧化和唯一电子受体腐殖质还原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偶联过程,随着电子供体量的增加腐殖质还原的量也随之增加。典型呼吸链抑制剂诸如:抑制Fe-S中心的Cu2 ,甲基萘醌类似物标桩菌素,抑制甲基萘醌氧化型向还原型转化的双香豆素和细胞色素P450的专一抑制物甲吡酮等对腐殖质的还原有着极为显著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证明希瓦氏菌(Shewanellacinica)D14T可利用腐殖质进行厌氧呼吸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而D14T在进行腐殖质呼吸的同时,对于甲苯,苯胺等环境有毒物质的有效降解则具有着重要的环境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月菌属放线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月菌属(Microlunatus)菌株在治理磷元素造成的环境污染方面呈现优势,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开发前景。1995年Nakamura等以积磷小月菌(Microlunatus phosphovorus)为模式种建立了小月菌属。目前,该属包含7个有效描述种,分离自多种生态环境。小月菌属在分类学上的典型特征是:细胞壁含有LL-二氨基庚二酸,优势甲基萘醌成分为MK-9(H_4),磷酸类脂主要包括双磷脂酰甘油和磷脂酰甘油。本文结合我们对新近分离得到的2株小月菌属菌株的分类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资料,就小月菌属的建立、分类学特征、属内各成员的分布、及其在化工和医药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和开发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GMCC)保藏的云南原小单孢菌(Promicromonospora yunnanensis)AS4.1333进行的多相分类研究表明,菌株AS4.1333与纤维化纤维菌(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DSM43879T关系密切,它们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6%,DNA同源性为89.3%。胞壁组分、枝菌酸、甲基萘醌、磷酸类脂和DNAG Cmol%测定等化学分类结果支持了上述结论。在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上,菌株AS4.1333与CellulosimicrobiumcellulansDSM43879T之间也表现出非常相似的性状。根据系统发育分析、化学分类、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DNA同源性测定等研究结果,对菌株AS4.1333的分类地位做了修正,将其从原小单孢菌属中排除,认为菌株AS4.1333与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DSM43879T是同一个种,建议将菌株AS4.1333由云南原小单孢菌(Promicromonosporayunnanensis)转入纤维化纤维菌(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  相似文献   

13.
一株嗜盐菌新种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舟山册子岛船舶压载水泥样中分离到一株细菌S3-22,其与已知细菌的16S rDNA序列相似性低于97%,G+C mol%为54.9 mol%,主要脂肪酸iso-C17:1ω9c(24.99%),细胞醌型为甲基萘醌MK-5。革兰氏染色阴性,最适生长条件为30~37℃、pH7、3%NaCl。嗜盐,氧化酶、接触酶、淀粉酶、酯酶呈阳性,可还原硝酸盐。依据其16S rDNA序列相似性、系统发育学分析及细胞与分子水平的鉴定表明,该菌是Kordiimonas属的一个新种,菌株S3-22的16S rDNA序列登陆号为FJ847942。  相似文献   

14.
实验证明,希瓦氏菌新种(Shewanella cinicaD14T)在厌氧条件下可以利用多种有机酸盐和甲苯等环境有毒污染物作为电子供体,以腐殖质作为唯一末端电子受体进行厌氧呼吸(即醌呼吸)。电子在细胞膜呼吸链的传递过程中,偶联能量的产生来支持菌体的生长,1mmol/L AQDS可支持细胞增殖约60倍。电子供体的氧化和唯一电子受体腐殖质还原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偶联过程,随着电子供体量的增加腐殖质还原的量也随之增加。典型呼吸链抑制剂诸如:抑制FeS中心的Cu2+ ,甲基萘醌类似物标桩菌素,抑制甲基萘醌氧化型向还原型转化的双香豆素和细胞色素P450的专一抑制物甲吡酮等对腐殖质的还原有着极为显著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证明希瓦氏菌(Shewanella cinica)D14T可利用腐殖质进行厌氧呼吸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而D14T在进行腐殖质呼吸的同时,对于甲苯,苯胺等环境有毒物质的有效降解则具有着重要的环境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盐碱放线菌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分离自云南省盐碱土壤的39株嗜碱或耐碱放线菌进行了鉴定。根据形态学和化学分类特征(细胞壁化学组分、甲基萘醌组分和磷酸类脂组分)。将它们分别归入拟诺卡氏苗属(NoCARDIOPSIS)、糖丝菌属(Saccharothrix)、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再根据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定为12个种2个亚种.为云南盐碱土壤中放线菌组成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6.
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的一些菌株能够产生多种纤维素酶,在纤维素降解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1923年Bergey等以产黄纤维单胞菌为模式菌建立了纤维单胞菌属。1991年Stackebrand和Prauser又以纤维单胞菌属为模式属建立了纤维单胞菌科(Cellulomonadaceae)。目前,纤维单胞菌属包含有从多种环境中分离培养得到的26个有效描述种。纤维单胞菌属菌株在分类学上的典型特征是:细胞壁的肽聚糖成分主要含有Orn和Glu/Asp,以MK-9(H4)为主要的甲基萘醌,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anteiso-C15:0和C16:0,极性脂成分主要包括双磷脂酰甘油(DPG)和磷脂酰肌醇甘露糖甙(PIM)。基因组DNA的G+C含量为(68.5–76.0)mol%。最近,本实验室分离到2株纤维单胞菌,应用多相分类研究手段确定了他们的分类学地位。本文将结合我们的研究,对纤维单胞菌属的建立、分类学特征及其在生态和酶资源应用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糖多孢菌属的多相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糖多孢菌属的分类学研究中,最初是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等表观分类学指征进行研究。随着“多相分类”方法的广泛应用,化学分类和分子分类在糖多孢菌属的分类学研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糖多孢菌是寻找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菌源,某些种能产生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抗生素、酶类、维生素、藻类促生长因子、纤维素降解促进因子、免疫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18.
醌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醌蛋白又称醌酶,是一类以吡咯喹啉醌(PQQ)或其结构类似物(TTQ、TPQ或LTQ)为辅助因子的氧化还原酶。以PQQ为辅酶的醌蛋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类醌蛋白。按其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包含辅酶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等3种型别。Ⅰ型醌蛋白是一类简单的醌蛋白,只含有1分子的PQQ作为辅酶;而Ⅱ型和Ⅲ型醌蛋白含有PQQ和血红素c作为辅酶。Ⅱ型醌蛋白包含1分子PQQ和1分子血红素c,广泛存在于假单胞菌属、丛毛单胞菌属细菌的胞外周质中,参与催化反应过程。Ⅲ型醌蛋白仅存在于醋酸菌属细菌的细胞膜上,由3个亚基组成,即含有1个PQQ/血红素的催化亚单位、1个含有3个血红素c的亚单位和1个不含辅酶的功能未知的亚单位。综述了几种主要醌蛋白的结构、催化机制、电子传递,以及它们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小单孢菌属的分类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单孢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但由于分离、分类方法所限,绝大多数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在小单孢菌的分类学研究中,最初主要依据的是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等表观分类学指征,随着“多相分类”的广泛应用,分子分类在小单孢菌的分类学研究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单孢菌是寻找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菌源,某些种能产生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利福霉素、新霉素等;某些种能降解天然橡胶和纤维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小单孢菌能产生具有独特化学结构的生物活性物质,对肿瘤细胞有靶向和识别作用,并能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20.
小单孢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但由于分离、分类方法所限,绝大多数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在小单孢菌的分类学研究中,最初主要依据的是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等表观分类学指征,随着“多相分类”的广泛应用,分子分类在小单孢菌的分类学研究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单孢菌是寻找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菌源,某些种能产生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利福霉素、新霉素等;某些种能降解天然橡胶和纤维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小单孢菌能产生具有独特化学结构的生物活性物质,对肿瘤细胞有靶向和识别作用,并能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