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绒毛膜癌(简称绒癌)多发于子宫,继发于流产、足月产及葡萄胎者多见,而发生于异位妊娠后绒癌十分罕见,临床容易误诊,近期收治输卵管妊娠绒癌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陈瑜 《中外医疗》2011,30(36):60-60
目的 观察妊娠合并部分性葡萄胎或绒癌的表现特点,探讨其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0例妊娠合并部分性葡萄胎或绒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治方法.结果 15例妊娠合并部分性葡萄胎,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吸宫术、刮宫术、预防性化疗、子宫全切术,清宫术后取宫内组织物送病理检查,确诊为部分性葡萄胎,术后随访1年,患者无异常表现,无恶变病例;5例妊娠性绒癌为输卵管原发性绒癌,手术切除输卵管,清除腹腔积血,病理检查病变组织肌层有滋养叶细胞浸润,4例左侧输卵管病变,1例右侧输卵管病变,化疗效果满意,随访1年均无复发,5例患者现仍保持随访.结论 对妊娠合并葡萄胎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定期随访;对妊娠性绒癌应正确诊断,并按子宫绒癌的规范进行检查治疗、化疗并随访.  相似文献   

3.
黄伟媚  杨燕嫣 《广西医学》2009,31(2):F0003-F0003
绒毛膜癌是恶性滋养叶疾病中恶性度最高的肿瘤,40%-50%继发于葡萄胎后,30%继发于流产后,20%-30%继发于足月产生,少数也可发生宫外孕或未婚女子的卵巢内。原发于输卵管部位的绒癌临床上少见,容易引起误诊。本院发现1例原发性输卵管绒毛膜癌并足月妊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输卵管绒毛膜癌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绒毛膜癌(以下简称绒癌)多发生在子宫,继发于葡萄胎、流产及正常妊娠。原发于输卵管部位的绒癌在临床上较少见,容易引起误诊。作者就1990年1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2例原发性输卵管绒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输卵管妊娠后绒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妊娠性绒癌中,前次妊娠可以是葡萄胎,流产或足月产。继发于宫外孕后的绒癌很少见,临床中往往因未能及时诊断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本文分析了我院近32年来收治的7例输卵管妊娠后绒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以提高对其诊断及治疗的认识。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  相似文献   

6.
输卵管侵蚀性葡萄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卵管妊娠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但输卵管葡萄胎很罕见,Phaueuf等统计该病发病率约为宫外孕的3%[1],近几年来国内报道近20例。输卵管侵蚀性葡萄胎更为罕见,孔繁英等[2]报道过2例。我院于2005年10月6日收治1例输卵管侵蚀性葡萄胎,现将诊治经过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48岁,因  相似文献   

7.
对51例侵蚀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病例分析,结果表明,继发于流产,足月胶后的绒癌的发生率高于蚀性葡萄胎;继发于葡萄胎者,在葡萄胎排出后6个月内恶变的侵蚀性葡萄胎发生率明显高于绒癌,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输卵管癌占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0.3~1.1%。本文16例中1例为原发性输卵管绒癌,13例为输卵管乳头状腺癌,2例为输卵管腺泡样癌。Ⅰ_A期1例,Ⅱ_A期1例,Ⅱ_B期5例,Ⅲ期7例,Ⅳ期2例。平均发病年龄>50岁。术前不易确诊。文中讨论了影响诊断的因素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51例侵蚀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病例分析,结果表明:继发于流产、足月产后的绒癌的发生率高于侵蚀性葡萄胎(P<0.05);继发于葡萄胎者,在葡萄胎排出后6个月内恶变的侵蚀性葡萄胎发生率明显高于绒癌(P<0.01),12个月以上恶变的,绒癌发生率高于侵蚀性葡萄胎(P<0.01),6~12个月恶变的,两者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绒癌的转移率明显高于侵蚀性葡萄胎(P<0.01)。因此,认为临床上在获得病理证据之前,对继发于流产、足月产后及继发于葡萄胎清宫术后12个月以上者应诊断为绒癌,继发于葡萄胎清宫术后6个月内者应诊断为侵蚀性葡萄胎,葡萄胎清宫术后6~12个月发病者,如发现转移病灶应诊断为绒癌,无转移病灶者应诊断为侵蚀性葡萄胎。  相似文献   

10.
绒癌与恶性葡萄胎患者化疗的护理武宜花王纪登(山东省临沂市肿瘤医院临沂市276001)关键词绒癌;恶性葡萄胎;化疗;护理绒毛膜上皮癌(绒癌)是绒毛滋养层细胞恶性变,它具有侵袭血管和破坏组织能力。恶性葡萄胎(恶葡)是绒毛滋养层组织增生而形成,它具有侵入子...  相似文献   

11.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的测定在妇产科临床应用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1] 。自从 196 0年Wide及Gemzdle首次应用放射免疫测定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来 ,给HCG的测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2 ] 。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清中HCG的含量是诊断葡萄胎、绒癌常用和有效的方法 ,其指标的变化对葡萄胎、绒癌的确诊及疗效监测有重要意义。作者对 46例葡萄胎及绒癌患者进行监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46例均系我院妇科住院病人 ,并已经确诊 ,年龄 2 2~ 5 3岁 ,其中恶性葡萄胎 8例 ,葡萄胎 32例 ,绒癌 …  相似文献   

12.
Zhao XW  Li JQ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5):3211-3213
目的 通过对妊娠合并部分性葡萄胎或绒癌病例的报道和分析,以引起临床重视.方法 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部分性葡萄胎或绒癌7例的临床资料及相关辅助检查(β-hCG检测和超声),7例患者年龄平均28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予以确诊.结果 妊娠合并部分性葡萄胎共5例,母均存活,胎儿仅存活1例,为孕32周者;妊娠合并绒癌者共2例,母均死亡,婴儿1例死亡,1例存活,2年后失访.结论 近年本类疾病有增多趋势,应引起遗传学、生殖医学、妇科肿瘤、围产医学和病理学等重视.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1991~2000年滋养细胞疾病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玉成 《安徽医学》2004,25(3):253-255
目的 全面了解我省近 10年来滋养细胞疾病 (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 )的发病概况 ,为今后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不同地域的省级医院 4所 ,地市级医院 9所 ,县级医院 2所为调查对象 ,按统一制订的表格由专人填写 ,最后汇总作统计分析。结果  1991~ 2 0 0 0年间葡萄胎年均发生率 3 .70‰ ,与妊娠之比为 1∶2 71,高发年龄在 2 0~ 3 0岁 ,占 80 .2 6%;侵蚀性葡萄胎年平均发生率 1.3 0‰ ,与妊娠之比为 1∶771,高发年龄在 2 0~ 3 0岁 ,占 73 .2 9%;绒癌年均发生率 0 .75‰ ,与妊娠之比为 1∶13 3 7,高发年龄在 2 6~ 3 0岁 ,占 3 6.2 4%,>40岁发生率为 2 2 .64 %。结论 我省葡萄胎的发生率较 1980年下降 1倍。首次有了我省侵蚀性葡萄胎发生率的资料。绒癌的年平均发生率较 195 7年全国绒癌协作组报道的 1.2 0‰ ,与妊娠之比为 1∶80 0也下降了近 1倍  相似文献   

14.
绒癌和恶性葡萄胎均属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均以早期发生转移为特征,尤以转移至肺部和阴道为最常见,其次可转移至脑、肝、胃肠及骨骼等处,因此提高对恶性葡萄胎绒癌早期肺转移的X线改变的认识,对指导治疗有其积极意义。本文对我院确诊为绒癌和葡萄胎的住院病例的X线胸片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102例绒癌和侵蚀性葡萄胎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科绒癌和侵蚀性葡萄胎是来源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临床上治疗的常用方法为化疗手术,2004年1月-2008年5月我院妇科共收治绒癌和侵蚀性葡萄胎患青102例,由于其治疗过程较长,涉及许多护理问题.通过多年的护理经验表明,正确进行评估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P53基因突变、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妊娠滋养细胞疾病P5 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 ,探讨P5 3基因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 2 2例葡萄胎、16例侵蚀性葡萄胎、18例绒癌P5 3蛋白表达 ,并用PCR SSCP技术进一步检测P5 3基因突变。结果 :①P5 3在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4 0 .9%、37.5 %、2 7.8% ,三者之间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 ;②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P5 3表达与年龄、病程、病理类型、前次妊娠性质及器官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 ;③P5 3在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癌中的突变率分别为 13.6 %、12 .5 %、5 .6 % ,三者之间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P5 3基因的表达及突变可能是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发生的早期事件 ,且与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预后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输卵管癌是一种罕见疾病,大约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0.5%左右,多发生于50-60岁绝经后女性[1]。截止2009年,全世界报道输卵管癌不足2500例,大多数是采用个案报道。原发性输卵管癌早期症状、体征常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仅约4%能够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1年2月新疆巴州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2例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资料。2例均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均进行化疗。结果 2例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术前均误诊为卵巢癌,术后病理结果均为原发性输卵管癌。2例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1例术后21月死于癌复发,1例化疗后血清CA125降至22.3kU/L。结论原发性输卵管癌症状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明确诊断主要依据术后病理,连续监测血清CA125水平对评估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输卵管癌是一种罕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占妇科恶性肿瘤031%~111%。由于该病诊断困难,临床上与宫外孕、卵巢肿瘤等病相混淆,应引起重视。现将我院误诊为输卵管妊娠的原发性输卵管癌4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患者于1980~1996年...  相似文献   

20.
宋梅英  赖爱鸾 《四川医学》2009,30(5):763-765
原发性输卵管癌是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0.1%-1.8%,1998—2003年美国原发性输卵管癌的发生率0.41/100000。由于输卵管癌发病率低,对于诊断及治疗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尚不能总结出最佳治疗方式。本文报道1例TP方案治疗晚期原发性输卵管癌,并结合文献报道探讨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