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与SBR工艺相结合,开发出IMO-SBR (immoblization organism-sequencing batch reaotor)生物强化工艺处理含氮废水.采用IMO-SBR和普通活性污泥SBR工艺进行废水处理的对比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微生物的脱氮途径以及温度对脱氮途径的影响,得出了通过控制温度使反应器内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是可行的结论,为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IMO-SBR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MO-SBR工艺是结合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与SBR工艺的一种全新污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充分利用了固定化微生物和SBR的优点,既保留了固定化微生物,又较好地利用了成熟的SBR工艺。在实验反应器内装填由聚氨酯泡沫制成的生物膜载体,并以实际高浓度氨氮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温度、进水m(C)∶m(N)、pH对IMO-SBR工艺脱氮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的运行条件为:温度在30℃、m(C)∶m(N)=3∶1、pH=8,该工艺条件下,氨氮去除率稳定在55%以上。  相似文献   

3.
主要研究固定化高效微生物处理高浓度硝基酚、新戊二醇废水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固定化高效微生物工艺,在p H为6~9,实验温度为25~35℃时:(1)水力停留时间为36h,进水硝基酚浓度为819mg/L,出水硝基酚浓度为9mg/L,去除效率为98.9%;(2)水力停留时间为33h,进水新戊二醇浓度1 087.53mg/L,出水新戊二醇未检出,去除效率达100%。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得出:固定化高效微生物对硝基酚、新戊二醇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刘钧  周力 《净水技术》1998,(1):35-39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已经在难解解废水,高浓度有机废水及含重金属废水等的治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微生物经固定化后其反应特性与游离状态有很大的差别。固定化方法和固定化载体的选择是微生物固定化工艺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制备固定化酵母微胶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乳化-内部凝胶化技术可制备粒径可控且分布较均匀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其工艺易于放大以实现工业规模生产,因而已被用于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缓控释载体和酶的固定化研究。本文提出将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用于微生物固定化培养的研究,以啤酒酵母S.cerevisiae BY4741为模型,重点考察了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过程相关参数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规律,发现酸是影响其活性的主要因素。因此,从内部凝胶化的原理入手,确定了适合微生物包埋的工艺条件,制备过程中微生物活性可保持77.0%,凝胶微球体积产率93.5%。进而制备载细胞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AC微胶囊),考察AC微胶囊固定化培养过程中啤酒酵母的生长动力学,结果表明: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微胶囊形态保持良好,酵母菌的生长动力学明显优于游离培养组。因此,乳化-内部凝胶化工艺有望成为规模化微生物固定化培养和生产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废水中的对硝基苯酚的降解效率,选择固定化微生物方法处理对硝基苯酚废水,以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膨润土作为固定化原料,运用包埋法将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来的对硝基苯酚高效降解菌进行固定,并对其对对硝基苯酚的降解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颗粒降解对硝基苯酚的最佳固液比为0.12,最适温度为35℃,适宜p H为9~12。在对硝基苯酚浓度为10 mg/L时,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对其的降解率可达97.84%,在浓度不超过150 mg/L时,降解率均能保持在80%以上。研究表明,该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可在碱性条件下有效降解对硝基苯酚废水。  相似文献   

7.
试验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劣Ⅴ类微污染水为研究对象,对比传统A/O工艺、投加包埋固定化菌的A/O工艺以及单独使用包埋固定化菌工艺的运行情况,考察了包埋固定化菌处理微污染水的性能。结果表明,使用包埋固定化菌处理劣Ⅴ类微污染水,出水COD、氨氮分别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Ⅱ类水标准。研究还表明,向传统活性污泥A/O工艺好氧区中添加包埋固定化菌有助于维持微生物浓度稳定,提高出水水质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及其在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废水处理技术。对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和固定化方法进行了分类,并对微生物固定化后的细胞性能做了阐述。综述了微生物固定化方法在各类废水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固定化网状聚氨酯载体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微生物固定化网状聚氨酯泡沫塑料载体的制备工艺,着重讨论多元醇种类和用量、发泡剂用量和发泡工艺对泡沫孔径和密度等的影响,并对这种新型载体和陶粒载体的应用实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污水处理中,网状聚氨酯泡沫塑料附着的菌量多,是较好的新型微生物固定化载体。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近年来微生物固定化(MIM)技术用于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MIM技术的固定化微生物、固定化方法、不同类型载体材料特点。指出了MIM技术处理水产养殖废水存在的载体可重复使用性、工艺成本和处理效率等问题。认为未来MIM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的研究重点将是高效复合菌种构建、多孔结构新型载体材料开发、微生物与固定化载体和固定化方法协同优化等方面,以达到更高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SBR工艺,通过添加处理废水微生物的活性污泥与普通活性污泥对废水处理效果的比较,得出:当曝气时间为4h时,加菌的SBR反应器出水COD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NH4-N的去除率平均值达到了97.52%,其对废水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未加菌的SBR反应器。  相似文献   

12.
固定化藻菌流态化去除氮磷及有机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流态化下的固定化颗粒与溶液具有更好传质效应对固定化藻菌流态化去除废水中氮磷及有机物进行研究。探讨了藻菌比、水流速及回流比对COD和氮磷去除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合适的藻菌比、流态化状态和高的回流比能获得较高的COD和氮磷去除率,其对COD和氨氮的去除能达到90%以上,对磷的去除率能达到65%以上,因此利用固定化藻菌流态化处理有机废水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去除水体中氨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有关概念、固定化微生物的载体的选择以及固定化微生物脱氮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同时展望了固定化微生物脱氮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微生物指示作用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相的特性与运行状态、处理效果之间的关系,选用SBR试验工艺,以生活污水作为水样直接曝气,通过控制pH值、温度、溶解氧等条件逐步培养活性污泥。期间活性污泥微生物从低级向高级逐步过渡,种类变化界限明晰,经分别分析其对应的环境和水质条件,得出了活性污泥微生物在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对运行状态、处理效果的指示规律。  相似文献   

15.
金羽  李建政  任南琪  刘淑丽 《化工学报》2013,64(9):3367-3372
为提高北方地区冬季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脱氮效果,利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和选择性培养基在(14±1)℃下驯化并富集耐冷氨氧化功能菌群,并采用软性填料进行固定,对(14±1)℃运行的A2/O系统好氧段进行生物强化。结果表明,连续运行5个周期后,SBR中的活性污泥逐渐演替为氨氧化功能菌群,在进水NH3-N为205~236 mg·L-1时,SBR的NH3-N去除率可达79.5%;将组合式纤维填料置于SBR中并继续运行5个周期,可将氨氧化功能菌群以生物膜的形式固定于填料表面。以固定化氨氧化功能菌群对A2/O系统进行生物强化,在投加量为3.24%(污泥干重)的条件下,A2/O系统的氨氮平均去除率由投加前的65%提高到78%,COD和总氮去除率也有明显提高。在生物强化后的持续运行中,A2/O系统的氨氮去除效能有缓慢下降趋势,其长期强化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序批式反应器工艺(SBR)是国内外常用污水处理工艺。通过调试和管理运行法国一座新建小型SBR生活污水厂,研究了SBR工艺处理效果。分析得出该工艺对COD和氨氮降解效果较好且稳定,污泥回流系统促进除磷效果,COD、磷酸盐、氨氮、SS去除率分别为92%、71%、90%、87%。  相似文献   

17.
固化菌藻系统处理养殖废水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海藻酸钠-氯化钙固定法固化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与小球藻的混合物,来处理养殖废水中的氨氮污染,考察了处理时间、温度、p H和氨氮/固化小球用量比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固化硝化细菌小球和固化菌藻小球均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氨氮,但固化菌藻小球的去除效果更佳。在28℃、p H=8、氨氮起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氨氮/固化菌藻小球用量比为1∶40的实验条件下,24 h内能去除废水中96.51%的氨氮。实验结果证实,硝化细菌和小球藻具有一定的共生关系,在去除氨氮时有协同效应,固化菌藻小球在养殖废水脱氮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To remove nitrogen and carbon simultaneously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a mixture of effective microorganisms (EM) was immobilized in polyvinyl alcohol (PVA) hydrogel beads. The modified PVA beads with calcium alginate show characteristic pores and 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The EM-immobilized PVA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a 3 L sequential batch reactor (SBR) with a synthetic wastewater and operated at an HRT of 12 h with COD loading rate of 0.5–2.4 g COD/L·d. In this system, intermittent aeration is more efficient than continuous aeration, and removal rates of COD and total nitrogen (T-N) were increased as the feed COD/N ratio was increased from 1.9 to 5.6. At an optimal condition, 73% of total nitrogen and 93% of COD were stably removed at a COD loading rate lower than 2.4 g COD/L·d and at 3: 1 ratio of aerobic time to anoxic time.  相似文献   

19.
杨凯 《广东化工》2014,(18):131-132,130
通过SBR中试试验研究,掌握同步脱氮除磷过程中SBR反应器运行的关键参数,为工程设计运行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研究表明:温度、溶解氧、碳氮(C/N)比对脱氮除磷效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