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子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宫颈锥切术后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接收的88例子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先进行宫颈椎切术后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的4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阴道镜活检术后病理示高级别病变直接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的4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效果。并将观察组按照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分为3组,分别为宫颈锥切术后7 d内、宫颈锥切术后7~28 d,宫颈锥切术后28 d外,分析3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发热时间无明显差异(P> 0.05)。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无明显差异(P> 0.05)。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半年HPV转阴率无明显差异(P> 0.05)。宫颈锥切术后7 d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宫颈锥切术后7~28 d、宫颈锥切术后28 d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子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患者宫颈锥切术后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效果肯定,其手术风险较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宫颈锥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行宫颈锥切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危险因素及子宫切除术的时机。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因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行宫颈锥切后再行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子宫切除前后病理结果、术后半年及术后1年HPV转阴情况;分析年龄、HPV类型、宫颈转化区类型、切缘状态、宫颈补切状态对病变残留的影响。结果 107例子宫切除中(切缘阳性64例,切缘阴性43例),切缘阴性病变残留(27.91%),切缘阳性病变残留率(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8)。术后病理升级3例,均为宫颈癌IA1期。多因素分析显示宫颈切缘阳性是病变残留的高危因素[OR=2.469(95%CI 1.05~5.83)],年龄、HPV类型、转化区类型、宫颈管补切状态对病变残留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切缘阳性是宫颈HSIL锥切术后病变残留的高危因素;子宫切除术应在宫颈锥切术后石蜡病理确诊后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及宫颈冷刀锥切术(CKC)治疗育龄期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后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1年11月在我院经阴道镜活检初步诊断为CIN(包括CIN1,CIN2,CIN3)的患者265例,年龄30~49岁,经宫颈锥切治疗后,切缘阳性者32例,切缘阴性者233例,随访1年,于术后6个月、12个月复查TCT,HPV,必要时行阴道镜、活检及进一步手术治疗。结果切缘阳性组年龄明显大于切缘阴性组(P0.05);切缘阳性组的HPV负荷量明显高于切缘阴性组;切缘阳性组的术前TCT结果以HSIL(上皮内高度病变)为主,与切缘阴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变累及腺体者的百分比在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诊断CIN的级别,诊断CIN3者在切缘阳性组明显多于切缘阴性组(P0.05)。结论育龄期妇女的年龄(≥40岁)、HPV负荷量(≥500)、TCT病变程度(≥HSIL)、诊断高级别CIN(CIN3)是CIN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切缘阳性与病变复发/持续有关。在术前,对这部分高危患者安排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手术时谨慎操作,结合患者生育情况适当扩大手术范围,如果各种原因导致再次锥切不可能时,CIN3切缘阳性的患者可行子宫全切术,对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接受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宫颈癌患者,术前宫颈锥切术对随后的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对大连市妇产医院及营口市妇产医院2005年4月~2011年8月接受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及盆腔淋巴结切除的宫颈癌患者的医学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宫颈锥切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切除的间隔将病人分为3组:组1:间隔期〈6周(17例);组2:间隔期〉6周(38例);对照组为组3:术前未行宫颈锥切的宫颈癌患者(40例)。结果 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产次、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中转开腹率有显著差异,组1高于组2和组3,组2和组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锥切术后行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是可行的,仔细地分离膀胱、输尿管与子宫间隙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合适的宫颈锥切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间隔为〉6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锥切术切缘阳性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24例行宫颈冷刀锥切术或者环形电切除术宫颈上皮内瘤变病例完整临床资料,总结术后病变持续产生、复发情况、锥切术切缘阳性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31例切缘阳性患者中,1例(3.2%)宫颈轻度糜烂,12例(38.7%)中度糜烂,18例(58.1%)重度糜烂,20例再行宫颈锥切术(复切)(包括6例CIN Ⅰ、7例CIN Ⅱ、7例CIN Ⅲ),复切后病理显示为炎性组织的有19例(61.3%),CIN Ⅰ有1例(3.2%),随访未发现病变复发;切缘阴性患者与切缘阳性患者年龄、绝经情况、碘不着色区Max径线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PV感染类型、手术方式、上皮腺体受累情况以及病变级别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HPV感染、宫颈高级病变以及LEEP手术方式均和切缘阳性存在相关性,高危型或者低危型HPV感染、早期宫颈癌、CIN Ⅱ以及CIN Ⅲ均为切缘阳性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予以锥切术,引发切缘阳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CIN高级别病变、HPV感染和LEEP,选择宫颈锥切术式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些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子宫颈切除术后阴道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VaHSIL)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子宫颈切除术后体检或随访结果出现HPV阳性、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测异常和经阴道镜活检发现的VaHSI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年总计5606例宫颈高级别上皮病变(HSIL)患者实施阴道镜下手术,经阴道镜发现VaHSIL 553例(单纯VaHSIL 161例,VaHSIL合并宫颈HSIL 378例,VaHSIL合并宫颈癌14例).其中,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出现VaHSIL组(A组)131例,年龄(52.30±9.56)岁,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出现VaHSIL组(B组)69例,年龄(56.09±9.66)岁.A组出现VaHSIL时间为术后(2.23±1.72)年,早于B组的(5.37±3.01)年(P<0.01).患者前期宫颈HSIL及宫颈癌患病与VaHSIL发生密切相关(P<0.01).结论 VaHSIL与前期富颈HSIL和宫颈癌患病有关;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后VaHSIL的风险高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抗感染药学》2017,(1):172-174
目的:评价宫颈LEEP锥切术后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以下简称"干扰素凝胶")对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高危型HPV感染的CIN患者64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行宫颈LEEP锥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给予干扰素凝胶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愈率和HPV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治愈率为96.88%稍高于对照组为90.63%,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HPV阳性率相同,术后6月和12月时观察组患者的HPV阳性率分别为6.25%和3.13%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5.00%和18.75%(P<0.05)。结论:对高危型HPV感染的CIN患者行宫颈LEEP锥切术后用干扰素凝胶治疗能够抑制HPV感染,降低CIN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正>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患者经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或宫颈冷刀锥切术(CKC)后不仅切除病变组织,同时有效清除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然经治疗后的患者仍存在宫颈病变复发风险。目前临床上对宫颈病变残留或复发的诊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治疗不足或治疗过度。HPV是导致宫颈病变发生的主要病原学因素,P16过表达与高危型HPV (HR-HPV)转化感染的启动密切相关,Ki67是细胞增殖活性最可靠的指标之一。本研究中通过对HSIL患者治疗前后P16、Ki67及HPV检测,观察HSIL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探讨三者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对宫颈病变残留或复发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宫颈锥切术与全子宫切除术治疗ⅠA1期宫颈癌的治疗效果的对比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患ⅠA1期宫颈癌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各38例患者。对A组中的ⅠA1期宫颈癌患者采取宫颈锥切术进行治疗,对B组中的ⅠA1期宫颈癌患者采取全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解,并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A组中有1例患者复发,患者生存率为100.00%。而B组中的患者没有出现复发情况,生存率为100.00%,P>0.05。结论宫颈锥切术与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进行宫颈椎切除术,对于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并且对患者的损伤较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雷钧  李隆玉  程晓晓 《江西医药》2013,48(6):476-478
目的探讨宫颈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s in situ of the cervical,AIS)的诊断与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9例宫颈原位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AIS经阴道镜下活检联合诊断性锥切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显著优于阴道镜多点活体组织病理检查(40%)(P〈0.01)。(2)39例中经术前确诊为AIS 16例,余23例经术后病理确诊,宫颈锥切术14例;全子宫切除术(或加双侧附件)共13例,锥切术后补充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5例,术后标本阴性;次广泛子宫切除术2例,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0例,锥切术后补充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1例,术后标本阴性,宫颈鳞癌IIb期G2合并AIS行同步放化疗1例。各治疗方式无显著性差异(P〉0.05);(3)随访1-5年,宫颈锥切术后复发1例,全宫术后复发1例,死亡0,生存率均为100%。结论对于阴道镜下活检、宫颈管刮、细胞学提示为宫颈的癌前期病变,可考虑行宫颈锥切术以明确诊断除外浸润癌;目前随访发现:不同术式对于疾病的短期复发及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