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选取经病理确诊的胃神经鞘瘤患者5例,分析其多层螺旋CT诊断以及手术治疗的有关资料。结果扫描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胃底1例,位于胃体小弯侧3例,位于胃体大弯侧1例;肿瘤直径最小的2 cm,最大的8 cm,平均(4.8±1.7)cm;肿瘤向腔外生长2例,向腔内生长2例,向腔内外生长1例;5例肿瘤均为良性,且均未发生出血及钙化现象;5例肿瘤均为持续性强化,其中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2例。且经过手术治疗之后,5例患者的肿瘤均成功切除,跟踪随访3年,4例患者存活,且预后恢复情况良好,1例患者在出院6个月后因患其他疾病而导致死亡。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可以准确的对胃神经鞘瘤进行诊断,加上及时的手术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胃神经鞘瘤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药实践》2018,(2):118-120
目的:研究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的差异性及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检查与免疫组化证实的18例胃平滑肌瘤患者和18例胃神经鞘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具备完整CT资料,将胃平滑肌瘤患者纳入A组(n=18),胃神经鞘瘤患者纳入B组(n=18),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CT影像学特点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的为以下因素:瘤体部位、生长方式、瘤体最大径、长短径比值、强化程度、周围是否有小淋巴结、静脉期CT值;以肿瘤长径≤3.2 cm,长短径之比>1.2及静脉期CT≤63HU为标准,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4.44%,88.89%和94.44%,诊断特异度分别是72.22%,94.44%和55.56%,约登指数分别为0.67,0.83和0.50。结论:采取长径≤3.2 cm、静脉期CT≤63 HU以及长短径之比>1.2为特异CT标准诊断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可获得准确性较高的鉴别结果,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赖智民 《河北医药》2012,34(9):1339-1340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分析.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5月胃间质瘤患者16例,回顾分析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对病变位置、大小、形态、数量等观察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16例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体现,肿瘤体直径<5 cm 12例,直径5~10 cm 3例,直径>10 cm 1例;瘤体呈大小不等类圆形肿块;向腔内生长5例,向腔外生长11例;平扫时肿瘤边界清楚11例,边界不清5例;病灶密度不均、内部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囊变坏死15例;增强后扫描实性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增强;未见淋巴结和周围脏器转移病例;16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本组病例CT诊断结果全部相符.结论 多层螺旋CT在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对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胃神经鞘瘤在胃肿瘤中所占比例较少,临床常与胃肠道间质瘤不好鉴别,本研究在收集胃肠道间质瘤资料时收集到10例胃神经鞘瘤,现将该1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胃神经鞘瘤的螺旋CT影像特征。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胃神经鞘瘤10例。1.2 CT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机器均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前8 h空腹,先认真询问患者一般状况,去除注射654-2的禁忌证后,肌肉注射654-2 10 mg,10 min后喝清水8001 000 ml,如不能注射654-2者上床前10 min喝清水600 ml,上床时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颈部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价值,并进行分析。方法对本院2010年11月份至2011年12月份收治的6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患者的MSCT的横断面及其多平面重建(MPR)的表现。结果在60例神经鞘瘤患者中,有48例患者的肿瘤位于颈动脉间隙,有12例患者的肿瘤位于椎旁间隙。MSCT扫描后,36例患者的肿块密度均匀,其内可见24例患者的肿块密度不均匀。肿瘤边缘规则,肿物整体强化不明显,内部均有斑驳状高、低混杂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清晰的将颈部肿瘤与邻近血管椎间孔和椎管的关系显示出来,在临床上,对颈部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其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影像表现。方法复习近年来收集的3例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均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3例肾上腺神经鞘瘤均单发,其中左侧2例,右侧1例,肿瘤体积2.1 cm×2.4 cm×2.8 cm~11.5 cm×13.6 cm×15.1 cm,CT平扫1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2例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内有坏死、囊性变,平均CT值20~46 Hu,增强表现形式轻度至明显强化,肿瘤实质部分较为均匀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结论 CT显示肾上腺区肿瘤包膜完整、瘤体内部囊性变、渐进性强化,为临床医师诊断肾上腺神经鞘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使用多层螺旋三维重建技术来治疗眼肌锥间隙解占位,确定其诊断价值。方法作者随机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间本院治疗确诊为眼肌锥间隙占位的患者40例。部分患者视力下降,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结果 40例患者的检测图像中上斜肌、眼上静脉、眼动脉的显示例数分别为35例、28例、31例。经多层螺旋CT检测的患者100%检测出病变,经检测有海绵状血管瘤、炎性假瘤、视神经鞘脑膜瘤、神经鞘瘤、视神经胶质质瘤分别20例、9例、6例、3例、2例。结论多层螺旋CT的诊断结果明显高于一般的常规CT其原因在于多层螺旋CT具有超高的分辨率,薄层的采集能力强。冠状位和失状位图像清晰全面。三围重建效果好具有很好的医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上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表现及其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2例肾上腺神经鞘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病例结合进行研究。结果 2例术前超声、CT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肾上腺区占位,无特异性表现。血及尿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手术和经腰开放手术各1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良性肾上腺神经鞘瘤。术后随访24~3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患者均健康存活。结论肾上腺神经鞘瘤是临床罕见的肿瘤,复发少,预后良好,其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对肾上腺区体积较大的肿物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手术切除是本病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30例起源于胃17例,小肠9例,结直肠3例,肠系膜1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4例呈分叶状(均为恶性);良性肿瘤最大横径为4.6cm,最小者横径1.8cm,恶性肿瘤最大横径为17.6cm,最小者横径3.1cm;平扫密度多均匀,增强所有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4例发生转移;25例准确诊断,准确率83.3%。结论:多层螺旋CT对判定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结构较为准确,对其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在脊柱旁神经鞘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脊柱旁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资料,对比各例的多层螺旋CT横轴位及其MPR表现。结果22例中15例位于胸段脊柱旁,7例位于腰段脊柱旁;8例跨越椎管内、外,伴相应椎问孔扩大;14例位于椎管外、脊柱旁。CT平扫显示5例较小肿块的密度大致均匀,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17例较大肿块的密度不均匀,内有囊状更低密度灶;5例有斑点钙化影,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单纯CT横轴位图像对8例跨越椎管内、外的肿瘤定位准确,其余14例椎管外的肿瘤定位较困难,易与周围病变混淆。MPR明确显示肿块与神经根相连、受压及周围结构的关系,22例肿瘤全部定位正确。结论多层螺旋CT的MPR技术对椎管外神经鞘瘤的定位有独特优势,结合肿瘤的密度特点,对脊柱旁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异性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128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9例病例中,病灶发生于食管2例,胃12例,十二指肠4例,空肠回3例,结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及大网膜内5例;其中腔内型9例,腔外型11例,肌壁间型4例,胃肠道外型5例;良性13例,肿瘤直径均≤4.5 cm,边界多清楚,圆形或类圆形,密度较均匀,不侵犯邻近组织,多呈实体型均匀强化;潜在恶性6例,肿瘤特性与良性肿瘤大致相同;恶性10例,肿瘤直径均>5.0 cm,肿瘤边缘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瘤体内可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部分病例瘤体内见细小钙化,增强扫描强化不均一,瘤体旁常可见簇状或线状排列的小血管,与邻近组织粘连、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能够较准确显示病灶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提供依据,有助于准确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颈部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头颈部神经鞘瘤治疗的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这一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头颈部神经鞘瘤的主要表现有鼻塞、面瘫和声嘶等,患者手术前行CT或MRI检查,诊断准确率分别为20%、10%;对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术切除治疗。结论在对头颈部神经鞘瘤的早期诊断的准确率较低,对这一疾病的诊断还依赖于病理检查,肿瘤次全切术是对这一疾病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预后,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科学》2017,(23):147-149
目的探析多层螺旋CT在外伤性肝脾破裂上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35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35例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对所有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及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患者均经手术证实,经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为外伤性肝脾破裂共33例,诊断准确率为94.29%,与手术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伤性肝脾破裂主要包括肝破裂损伤、脾破裂损伤和肝脾同时损伤,不同损伤类型的CT表现有一定差异。结论在外伤性肝脾破裂上的临床诊断上,多层螺旋CT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可根据患者的CT诊断结果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以缩短确诊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值得在临床诊断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腹腔镜下切除经病理证实的4例胃神经鞘瘤的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胃体部3例,胃体近胃窦部1例,4例均表现为以腔外生长为主,其中2例位于胃的后壁向后突出,另外2例中1例突向肝胃间隙,1例突向脾胃间隙。肿瘤平扫呈软组织密度3例稍低,2例延时期强化较明显,1例密度尚均匀,门脉期轻-中度较均匀强化;另1例平扫密度不均,不均匀强化;4例均呈类圆形、类椭圆形。1例病灶较大,部分边缘欠光整;另3例边缘均较光整。结论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有其特点,螺旋CT扫描及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结构、强化特征,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8例肺癌拟诊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及病理检查,根据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拟诊患者中,经多层螺旋CT检查对肺癌早期诊断的正确率达96.81%(91/94),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提高对肺癌的早期正确诊断率,有利于患者的及时治疗,对提高治疗效果及提高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总结我院自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26例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前后患者脊髓或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MRI检查显示对病变性质和部位诊断有重要意义;26例患者肿瘤均完整切除、病理证实,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结论影像学检查对神经鞘瘤有较高的诊断率,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诊断;椎管内神经鞘瘤治愈率高,早诊断、早手术、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宣然  曹先东 《安徽医药》2018,22(7):1339-1341
目的 探讨腹膜后神经鞘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 腹膜后神经鞘瘤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腰背部疼痛等.术前影像学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21例(72.4%),其他来源肿瘤8例(27.6%).2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时间为(128.91±20.40) min,开腹手术时间为(161.17±38.47)min,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97).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日为(6.00 ±0.63)d,开腹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日为(11.17±6.00)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7).良性随访均未见复发,恶性中1例复发行二次手术.结论 腹膜后神经鞘瘤临床表现多样,术前不易诊断,影像学检查对其术前诊断具有较大价值,手术切除为最有效治疗方法.腹腔镜手术术后住院时间短,适用于瘤体较小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探讨其在鉴别诊断胃淋巴瘤和正确评估患者病情中的价值。方法对22例胃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检查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全部于治疗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经胃镜活检或手术证实为胃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多在胃体和胃窦部位,胃壁呈明显的不均匀增厚,厚度均超过8mm,胃壁侵犯范围均超过胃全周的60%。增强扫描,17例患者病变可见中度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周围肌肉组织相近),占77.27%;17例患者可见腹腔淋巴结肿大,占72.73%;12例患者有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占54.55%。结论胃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较明显的特征性,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对胃淋巴瘤患者的鉴别诊断和对患者病情的正确评估。对胃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提高螺旋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作超声、SCT检查.结果 瘤体较大(平均瘤径7.2cm),多呈类圆形,部分有分叶.瘤界清晰或部分不甚清晰,肿瘤密度多不均匀,15例出现坏死和囊变,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结论 SCT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分析眼眶肌锥内肿瘤的病理分类及其影像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肌锥内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根据临床诊断及影像检查结果进行手术。结果:43例眼眶肌锥内肿瘤中,海绵状血管瘤24例,神经鞘瘤7例,血管淋巴管瘤6例,静脉性血管瘤6例。这些眼眶肿瘤在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上各有特征,结合两种检查有助于对肿瘤进行定性诊断。结论:眼眶肌锥内肿瘤中最常见的是海绵状血管瘤,其次为神经鞘瘤,血管淋巴管瘤,静脉性血管瘤。结合临床特点采用合理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