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E)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超声内镜检查后,应用头端弯曲的Hook刀进行ESE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86例消化道SMT食管18例,胃34例,十二指肠5例,乙状结肠13例,直肠16例。超声内镜诊N62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23例位于固有肌层,1例位于直肠腔外。病变最大直径0.5~3.2cm(平均1.9cm)。79例病变成功完成ESE治疗,ESE成功率91.9%(79/86)。ESE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E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1例转开腹手术;所有病例未出现ESE术后出血。2例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2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ESE穿孔发生率4.7%(4/86)。结论:ESE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肿瘤和腔外病变,应慎行ESE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下挖除术(ESE)切除胃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手术方式、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下隆起病变,超声内镜诊断胃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患者53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ESE.结果 中位瘤体直径13.2 (5~35)mm.48例患者瘤体成功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90.6% (48/53),中位手术时间45(30 ~ 150) min.3例(5.7%,3/53)出现术中搏动性出血,没有术中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6例(11.3%,6/53)出现术中穿孔,5例金属夹闭合创面.5例难以剥离和1例穿孔无法修补患者行开腹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术后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ESE可以完整切除胃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安全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3~2014年消化道黏膜下肿瘤101例进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的患者于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病情观察及饮食指导。结果:101例患者中1例贲门和1例食管黏膜下肿瘤分别因肿瘤与肌层紧粘连无法分离、穿孔大无法补修而转至外科行手术治疗,余9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术中穿孔6例,其中1例转科行手术治疗,5例内镜下行有效缝合。术中出血0~50ml不等,无术后出血。ESE治疗后住院约3~15天,10例失访,其余89例患者随访1~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充分的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可以提高消化道黏膜下内镜治疗术后的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比较,评价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5例经ESD治疗(ESD组)和45例经EMR治疗(EMR组)的食管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情况及局部复发率.结果 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60.0%(15/25),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48.0%(12/25),均优于EMR组的48.9%(22/45)和40.0%(1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局部复发率为4.0%(1/25),明显低于EMR组的20.0%(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迟发性出血、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时间(64.3±27.1) min,明显长于EMR组的(27.6±14.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和EMR相比,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食管黏膜病变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证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行ESD治疗患者112例,术前经消化道超声内镜检查定位提示病变尚未侵及肌层后行ESD.结果 112例中96例完整剥离并切除病变组织,术后病理显示基底部和切缘未见病变组织且被膜完整,完整切除率85.7%(96/112).术中未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也未出现钛夹无法夹闭消化道穿孔、腹腔感染、皮下气肿等情况.对于12例早期癌症的患者进行术后1年的随访,未出现残留和复发现象.结论 ESD对于消化道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痛苦小、可以将病变组织一次性完整切除的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STER)在胃异位胰腺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86例疑诊为胃异位胰腺患者住院接受ESD或STER,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术后病理确诊胃异位胰腺54例,位于胃窦43例,胃底体交界7例,胃体4例;其中45例行ESD,9例行STER,完整切除率88.9% (48/54),余6例剥离后有少许组织残留.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1.9%,1/54),无术中及术后穿孔.术后随访1~ 3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SD能完整大块地切除病变组织,能提供标本获得准确的病理学诊断,是胃异位胰腺有效且安全的诊治手段,STER可能为胃异位胰腺的诊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微创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方法。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其具有术后恢复快、维持了消化道的原有结构等优点,目前已经作为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ESD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何处理好相关并发症对于ESD尤为重要。本文将对ESD主要并发症出血、穿孔及ESD术后狭窄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 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内镜下发现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20例病变均位于黏膜下层),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先行黏膜下注射抬高病交,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再对肿瘤进行钝性分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为6~40mm,平均25mm,20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26~60min(平均41min)。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均来见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ESD可以安全、有效、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直径为2~3e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下治疗的77例直径为2—3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EMR治疗37例(EMR组)42处病灶,采用ESD治疗40例(ESD组)41个病灶。观察两组术中出血、穿孔发生情况,术后食管狭窄、复发情况。结果EMR组出血、穿孔发生率分别为7.1%(3/42)、0,均显著低于ESD组的24.4%(10/41)、17.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食管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复发率为14.3%(6/42),显著高于ESD组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直径为2.3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方面ESD优于EMR,但ESD发生出血和穿孔的风险较高,二者在术后食管狭窄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采用ESD治疗的288例消化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8例患者病灶大小0.5 cm×0.6 cm~5.0cm×8.0 cm.283例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治疗成功率98.26%(283/288).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15~150 min.3例ESD术后出现迟发型出血,ESD出血发生率1.04%(3/288).5例出现穿孔,ESD穿孔发生率1.74%(5/288).术后随访235例,随访时间1~16个月,创面愈合良好,2例食管病变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新方法,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减少复发,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对消化道肿瘤患者于内镜下行粘膜剥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自2008年11月~2010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50例SM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应用ESD治疗.结果 对全部患者予以一次性的完整剥离均成功.其病变最大的直径可达到1.5~3.5cm,其手术的时间为30~150min.在术中有少量的出血均予以电凝下止血,其中4例出血比较多,于术后经内镜下予以钛夹止血.未出现迟发性的出血以及穿孔.其中36例为平滑肌瘤(均源于其黏膜的肌层);有6例为脂肪瘤(均源于其黏膜的下层),有2例为异位胰腺(均源于其黏膜的下层);有2例为纤维组织的增生;有2例为黏膜下的炎症;有2例为间]质瘤(均源于其固有肌层).经ESD剥离后,患者病变包膜均完整,其基底以及切缘均未出现病变的累及.对全部患者均进行随访,在术后6个月进行胃镜以及EUS的复查,其创面均愈合,未出现残留病变以及复发.结论 对消化道肿瘤患者于内镜下行粘膜剥离术,在术前需通过EUS对病灶的深度进行了解,多数源自其固有肌层,并且穿孔的几率较大;同时在术中需始终保持其操作视野的清晰;还需于术中予以黏膜下的反复注射.而穿孔往往在术中即能够被及时的发现,比如患者出现腹胀于纵隔或者皮下的气肿等情况;针对较小的穿孔则可于内镜下以金属夹将裂孔夹闭,如出现较大的穿孔以及保守治疗无效者,则需及时的予以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胃镜发现的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深度未超越黏膜下层者14例进行ESD治疗:①食管染色确定病变范围;②做标记;③黏膜下注射美兰+甘油果糖比例混合液抬高病变;④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⑤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变.结果 13例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变,1.5-6cm直径(平均2.53cm).13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2.8%(13/14).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45-150min,(平均10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ml,均经电凝、氩离子凝固术(APC)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出血;ESD穿孔发率0(0/14).术后随访13例,随访期6-12个月(平均10个月),创而完全愈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不仅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底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行ESD治疗的直径<3 cm的14例胃底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手术时间、病理结果、并发症、术后愈合时间等.结果 14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手术时间(87.5±21.8) min.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9例,胃平滑肌瘤4例,胃神经鞘瘤1例.其中发生穿孔2例,1例经钛夹夹闭穿孔后保守治疗成功,1例转腹腔镜手术缝合穿孔,无术中无法控制的大出血和迟发性出血,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创面均愈合.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直径<3 cm的胃底间质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避免行腹腔镜或传统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超声内镜指导下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超声内镜初步诊断为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间质瘤19例,超声内镜明确病变来源、回声、大小、血供等情况后行黏膜下挖除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18例病变完整挖除,1例挖除失败.术中出现穿孔2例,经钛夹封闭创面治愈.术中有少量出血,经热活检钳钳夹或氩气凝固止血,出血停止.无迟发性出血.结论 黏膜下挖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安全有效,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进行严格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消化道平坦型及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内镜下诊断的黏膜平坦型病变和黏膜下肿物8例均使用Hook刀行ESD切除:(1)黏膜瘸变常规染色.黏膜下病变用活检钳推之有活动感.(2)在病变边缘做标志.(3)黏膜下注射使病变和固有肌层分离.(4)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5)剥离病变下方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Barrett's食管2例,胃平滑肌瘤1例,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病理报为管状-绒毛状腺瘤1例,乙状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病理报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并中-重度非典型增生1例,直径类癌1例.直肠黏膜下平滑肌瘤2例.所有病变均得到病理证实.病变直径1.5~2.5 cm.所有平坦型黏膜病变基底及边缘完整.黏膜下病变包膜完整.7例成功切除,1例穿孔转开腹手术.[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消化道黏膜平坦型病变及黏膜下肿瘤可行、有效,切除病灶完整,但要开展黏膜下剥离术(ESD)应非常慎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病变中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2月采用ESD方法治疗的4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先行CT及超声内镜明确病变的性质及层次,再行ESD治疗。结果本组40例病变中,食管病变10例,胃内病变30例,34例完整切除,4例借助圈套器切除。3例术中穿孔,其中食管病变1例,胃病变2例,术后出血2例例,内科治疗后好转。结论 ESD技术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缺点是操作时长,技术难度大,应由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早期胃癌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及复发率的影响,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灌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ESD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胃肠功能指标,肿瘤完整切除率,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术后胃肠通气、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更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与术前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肠肽、胃蛋白酶原Ⅰ水平均升高,胃动素、胃蛋白酶原Ⅱ水平均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管活性肠肽、胃蛋白酶原Ⅱ水平更低,胃动素、胃蛋白酶原Ⅰ水平更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肿瘤完整切除率更高;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均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EMR,ESD可以加快早期胃癌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切术(EMR)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内镜下发现的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的43例患者进行EMR治疗,并在窄带内镜(NBI)或碘染观察下对残留可疑病灶进行APC的灭活。术后1个月、2个月、半年、1年应用NBI技术进行内镜下随访。结果:42例行成功EMR或分次黏膜剥切术(EMRC);1例患者因病灶行黏膜下注射时无法隆起,转外科手术;并发术中出血2例,均成功内镜下止血;2例食管狭窄,行内镜下扩张治疗;无一例出现穿孔。术后病理检查,9例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1例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示原位癌,1例示食管癌侵及黏膜下层。1例患者切除病灶病理示食管癌侵及黏膜下层而再行外科手术;随访1例患者2个月胃镜复查活检示中度不典型增生,再行内镜下APC治疗;1例患者半年胃镜复查活检示重度不典型增生,再次行内镜下EMR;余40例患者随访至今,最长已5年未出现复发。结论:EMR联合APC是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针对胃底间质瘤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所具有的研究价值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胃底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抛硬币的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患者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开腹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0.00%)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35.00%)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底间质瘤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疼痛对患者的影响,值得在临床广泛推荐与使用。  相似文献   

20.
贾超  郑权  方立峰 《现代保健》2014,(7):120-122
目的:观察钛夹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重度胃黏膜脱垂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53例经胃镜确诊的重度胃黏膜脱垂症患者采用钛夹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并分别于术后4周、8周行临床症状随访和胃镜复查。结果:53例患者治疗成功率100%,4周有效率98.1%,8周有效率100%,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钛夹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重度胃黏膜脱垂症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目前比较先进的微创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