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原因分析与治疗策略;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胰岛素抵抗与伤后高血糖的相关分析;颅脑损伤后脑盐耗综合征的特点和诊治;分类和回归树分析预测闭合性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研究;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开放性颅脑创伤的伤情特点  相似文献   

2.
脑损伤后综合征是指脑损伤后3月以上仍有许多植物神经功能失衡和癔症样症状,但经神经系统检查并无客观体征的一种临床现象.本院200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28例脑损伤后综合征病人,在常规治疗下辅以高压氧治疗,现将其疗效与同期收治的32例脑损伤后综合征病人在单纯常规治疗下的疗效相比较,结果认为高压氧治疗组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后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HCC)经皮射频消融术(RFA)后出现消融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2002年7月至2006年4月,37例HCC采用经皮RFA技术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观察治疗后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结果37例均顺利完成RFA治疗。32.4%(12/37)病人出现消融后迟发性症状。其中发热12例、寒战1例、全身不适7例、消融部位疼痛9例、恶心5例、呕吐2例、呃逆2例。治疗后3d症状最明显,均在对症处理后14d内消失。消融后症状的发生与肿瘤体积、消融区体积、射频治疗时间及血清转氨酶(AST、ALT)水平呈明显相关性(P〈0.01)。肿瘤体积〈50cm^3(直径4.5cm)共19例,均未发生消融后综合征;肿瘤体积〉50cm^3共18例,66.7%(12/18)病人发生消融后综合征。结论HCC经皮RFA治疗后,约1/3病人可发生消融后综合征,其发生率与病灶大小相关,对症处理后2周内可自行消失。  相似文献   

4.
由于各种原因,近来小儿阑尾炎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因小儿阑尾炎的特殊性,其治疗是以及时手术,并行抗炎等方法治疗。但是手术及抗炎治疗后,很多患儿在术后第五天突然出现腹痛、高热,数小时后发展为类似弥漫性腹膜炎等征象,即所谓小儿阑尾切除术后第五日综合征。传统的方法是继续行抗炎、补液、禁食及胃肠减压等治疗。我科自2000年8月~2005年8月,针对小儿阑尾炎的特点,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第五日综合征,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型臂X线引导下脉冲射频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120例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随机均分为脉冲射频治疗组(A组)和神经阻滞治疗组(B组)。所有患者均在C型臂X线引导下经皮穿刺至目标腰脊神经后支,A组行脉冲射频治疗;B组行神经阻滞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7d、1和3个月行疼痛评分(VA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行腰部活动度和压痛及腰腿部肌力和皮感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7d、1个月两组和治疗后3个月A组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B组比较,治疗后7d、1、3个月A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3个月A组患者腰部活动度和压痛评分为优例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和B组(P0.01);无效例数明显少于治疗前和B组(P0.01)。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点两组腰腿部肌力和皮感减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脉冲射频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疼痛改善明显、腰部活动度恢复良好且持续时间久,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造成慢性深静脉阻塞性疾病的常见病因有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和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这类疾病可以通过外科旁路手术矫正,但手术疗效不理想。血管腔内治疗已成为近几年治疗的常见策略之一。由于静脉腔内技术还不够成熟,使用的材料还比较单一,静脉腔内治疗的开展还不够普及,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等级也较低。尽管如此,随着技术的进步,腔内技术治疗慢性深静脉阻塞性疾病还将进一步推进。因此,血管外科医师应重视开展静脉腔内治疗慢性深静脉阻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脊神经后支阻滞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史银良,王永红,张永廉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系腰部扭伤的伴随性损害,是腰或腰臀部常见的疾病。但因腰、臀、腿痛原因较多,本征往往易被误诊。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现将我们治疗的105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本组病例男81...  相似文献   

8.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骨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因有些病例临床表现较为隐匿,有些病例发病急骤,甚至突然死亡,而极易被临床医生误诊或漏诊。我院自2001-2004年6月共诊治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7例,经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脑外伤后综合征是复诊率很高的一种疾患 ,临床上认其为功能性的可逆性改变 ,常给予镇静安神止痛等治疗 ,但对其转归的追踪观察 ,国内外尚无专题报告。我们自 1985年 5月至 1998年 4月 ,对136例诊断为脑外伤后综合征的病人进行定期随访 ,现将结果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将48例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缓解时间、疗效评价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缓解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在Visick疗效评价中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梁柱  唐汉武 《颈腰痛杂志》2012,33(5):379-381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已成为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提高对该病理状态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本文对近年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的文献进行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降浊升清颗粒和降浊升清针法治疗术后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0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外科住院择期行三级以上手术治疗并发生术后疲劳综合征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中药组、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从术后第3~7天,共干预治疗5 d,其中中药组在术后第3天开始服用中药降浊升清颗粒和常规处理,针刺组术后第3天开始针刺治疗和常规处理,对照组仅常规处理。在术前、术后3 d和术后7 d分别根据血清学指标和心理学量表进行疲劳程度的评估,以此评价降浊升清颗粒和针刺疗法在术后疲劳综合征中的疗效。结果:术后7 d,中药组和针刺组的视觉模拟量表(VAS量表)评分、围手术期疲劳测评量表(ICF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和针刺组术后7 d的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和针刺组术后7 d的C反应蛋白(CRP)值低于对照组(P<0.05);而中药组和针刺组之间均未发现上述差异。结论:基于降浊升清理论的降浊升清颗粒和针法均可以有效缓解术后疲劳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10年06月~2014年01月期间行导管溶栓治疗38例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双下肢周径差、溶栓并发症、血栓后综合征等疗效指标。结果所有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痊愈或好转后出院,出院前双下肢髌骨下10 cm周径差由3.74±0.94 cm下降为1.85±0.76 cm;双下肢髌骨上10 cm周径差径差由7.31±0.91 cm下降为4.35±1.28 cm,经配对样本t检验,P0.05,治疗效果显著。平均随访18±9.3个月,随访成功率100%,随访期间10例(26.3%)患者诊断为血栓后综合征。结论采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确切、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较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1995年10月至2004年8月胃大部切除术后23例患者(占同期术者的3.8%)出现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本组患者胃瘫综合征发生于术后4-12d。20例经保守治疗而治愈;3例于胃瘫后第14、15、20d分别行空肠造瘘术,1周后治愈。结论 胃瘫综合征的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必要时可行空肠造瘘术解决营养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TARR手术治疗排便障碍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3例排便障碍综合征患者采取STARR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20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其中19例患者直肠前突及直肠内脱垂得到改善,有效率87%。结论 STAR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排便障碍综合征的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食管癌术后胃瘫综合征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食管癌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及治疗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在治疗后14~28d内恢复胃肠蠕动,未出现肺部感染、吻合口瘘,无死亡患者。随访6个月~3年,无1例患者出现复发。结论规范手术操作、及时诊断处理对预防和治疗食管癌术后胃瘫综合征具有重要作用。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有部分患者胆囊切除术后出现或重新出现与术前类似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不适、右上腹疼痛等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 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引起PCS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一是胆胆管相关因素,如胆管结石、胆囊管残端过长、再生胆囊、胆道良性狭窄、胆道感染等;二是胆道外病因,包括肠道易激惹综合征、消化性溃疡、肝脏疾病、腹腔内粘连、冠状动脉疾病、膈疝等。临床诊断包括:B超、静脉胆道造影、胃肠道钡餐检查、CT、ERCP、MRCP、MRI等,一般都可找到确切的病因。通过药物、内镜或手术治疗能取得满意效果。有的病人也可由精神因素引起,需进行精神病因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手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在明确诊断后应采取积极、稳妥的治疗。既不可一律手术,也不能一味等待拖延,失去良好的治疗时机,应根据神经卡压的不同病理变化,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近年来有关上肢卡压综合征的报道较多,同时有少见的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胆囊切除后原有的胆道疾病症状反复出现 ,即称为胆囊切除后综合征。该病病因较复杂 ,多为胆道或附近器官器质性疾病所致 ,如胆管炎、胆道功能紊乱 (包括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和胆道失迟缓 )、Oddi括约肌狭窄及缩窄性Vater乳头炎、手术所致胆道损伤狭窄、术后结石复发、并发胰腺炎等。我们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该综合征取得了很好的疗效。1 临床资料我科自 1994年以来应用中医辨证治疗胆囊切除后综合征 38例 ,男 12例 ,女 2 6例 ,年龄 2 7~ 73岁 ,平均 50岁。其中单纯胆囊切除术 30例 ,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 8例 ,术后 1~ …  相似文献   

20.
长春西汀(Vinpocetine)是从长春花中提取的天然药物,属吲哚类生物碱,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效果明显,但应用于脑外伤后综合征的治疗鲜有报道。我们采用长春西汀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PTS),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