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松毛虫性信息素的固相微萃取及质谱和触角电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在腺体中含量很低。本研究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近距离长时间采集单头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处女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成分, 并进一步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GC-EAD)技术分析SPME采集的性信息素成分。 结果显示: 在云南松毛虫处女雌蛾求偶召唤期间SPME聚乙二醇/二乙烯基苯(CAR/DVB)萃取头吸附了大量的反5, 顺7-十二碳二烯醇(E5, Z7-12:OH)和反5, 顺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E5, Z7-12:OAc)成分及微量的反5, 顺7-十二碳二烯醛(E5, Z7-12:Ald)成分, 这3种腺体成分均能激起云南松毛虫雄虫触角电位反应。与溶剂浸提昆虫性信息素成分的方法比较, SPME活体采样技术和GC-MS及GC-EAD分析方法联用研究昆虫的信息素成分具有采集的样品代表性强、样品量能满足色谱分析需要和无溶剂干扰等方面的优点。最后还着重讨论了SPME技术的应用价值、效果及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在不同类型诱芯中的稳定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伟  赵成华  施再喜 《昆虫学报》2001,44(2):213-220
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丙酸酯是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为研究如何减少上述共轭二烯信息素成分中的几何构型异构化和氧化的发生,作者制备了几种不同剂型的诱芯并进行了田间诱蛾试验。与常用的天然橡胶诱芯相比,诱芯中加入抗氧化剂(topanol CA)、提高性信息素的纯度、每5天重新更换诱芯及将载体换为硅橡胶等处理均不能明显提高诱芯的诱蛾效果,然而载体为复合橡胶(氯化丁基橡胶和天然橡胶的混合体)的诱芯诱蛾效率比天然橡胶诱芯提高了1倍以上。田间试验后,用毛细柱气相色谱对不同类型诱芯中残留的信息素及其异构体的分析结果显示:复合橡胶诱芯中只有12%~16%的不同信息素成分发生了异构化,而在天然橡胶诱芯中此值高达69%~87%。而且前者中信息素及其异构体的剩余量是后者的4倍。这些结果表明,复合橡胶诱芯之所以具有较高的诱效,主要由于在这种诱芯中,共轭二烯信息素更稳定,释放速率较为缓慢且均匀。  相似文献   

3.
荆慧荣  刘孟英 《昆虫学报》1996,39(2):126-132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性信息素的主要活性组分为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顺5,反7-十二碳二烯基乙酸酯、顺5,反7-十二碳二烯基丙酸酯,在橡胶塞诱芯载体上很快发生异构化。半月后以顺反式为主的三组分已改变为以反反式为主体,反顺式和顺顺式也增加了。因而,此类材料不宜作为共轭二烯类信息素的载体。本文报告了一种硅橡胶材料对共轭双键具有相当小的影响,并可望成为含有共轭双键结构的昆虫信息素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4.
1975年我组合成了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并于1975年夏季和1976年春季在北京市通县果园进行了田间诱蛾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合成的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具有强烈的诱蛾活性。在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中加入少量反式异构体能显著提高诱蛾活性,当反式异构体的含量为10%时活性最好。在田间试验中我们还发现,这种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对另一种重要害虫棉卷蛾(已知它的性外激素是顺-9-和顺-11-十四碳烯醋酸酯混合物)也有一定引诱作用,当反式异构体的含量为12%时诱蛾活性最高。我们对影响梨小食心虫诱蛾效果的其它因素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一般天气下,梨小食心虫的交配活动主要在傍晚前后进行,春天在下午5—6点,夏天在下午8—9点,这时捕蛾量最多。刮大风或下大雨时它们很少活动,几乎捕不到雄蛾。  相似文献   

5.
二点螟性外激素的化学结构及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触角电位(EAG)技术,从70种合成的标样化合物中,确定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D)为二点螟性外激素的候选化合物。借助气相色谱(GC)、薄层色谱(TLC)和酯化反应,对此虫雌蛾腹尖提取物分析,显示出仅有与烯醇相同保留时间的活性峰,排除了烯醛存在的可能性,用田间诱蛾试验验证室内分析的结果证明:烯醇张烯醛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后,随着烯醛在混合物中的比例增加,诱蛾活性也越来越低,只有烯醇单独存在时,才具有最高的诱蛾活性,而且高于一头未交配的活雌蛾诱蛾活性。用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对雌蛾腹尖提取物进行分折,也证实了二点螟的性外激素成分是Z11-16:OH。  相似文献   

6.
用带有极性和非极性毛细柱的气相色谱(GC)分析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发现腺体中除含有已鉴定的性信息素(顺,反)-5,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外,还有微量的(顺,反)-5,7-十二碳二烯醛(Z5,E7-12∶Ald)和(顺,反)-5,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Z5,E7-12∶Oac),三种成分以100∶5-6±5-4∶3-2±1-8的比例存在。使用气相色谱-质谱选择性离子检测法(GC-MS-SIM)分析赤松毛虫腺体提取物,发现腺体中确实含有微量的Z5,E7-12∶Oac和痕量的Z5,E7-12∶Opr。赤松毛虫腺体提取物的气相色谱和触角电位检测联用(GC-EAD)分析发现只有Z5,E7-12∶OH能激起EAD反应,然而使用较高剂量的标准化合物进行GC-EAD分析发现Z5,E7-12∶OH、Z5,E7 12∶Oac和(顺,反)-5,7-十二碳二烯丙酸酯(Z5,E7-12∶Opr)均能刺激起EAD反应,而Z5,E7-12∶Ald则不能。触角电位(EAG)剂量-反应关系研究表明,当剂量变化范围在0.01~1 μg时,雄虫触角对Z5,E7-12∶OH最敏感,对Z5,E7-12∶Oac和Z5,E7-12∶Opr次之。田间试验表明,由Z5,E7-12∶OH, Z5,E7-12∶Oac和Z5,E7-12∶Opr配制的三组分诱芯,其诱蛾量显著高于由Z5,E7-12∶OH组成的单组分或是它与其乙酸酯或丙酸酯组成的两组分诱芯,当Z5,E7-12∶OH,Z5,E7-12∶Oac和Z5,E7-12∶Opr的比例为100∶3∶25时,诱蛾效果最佳。在上述三组分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Z5,E7-12∶Ald,则对诱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上述事实表明,Z5,E7-12∶Oac和Z5,E7-12∶Opr是赤松毛虫性信息素的两种次要组分,而Z5,E7-12∶Ald则是信息素的抑制剂。  相似文献   

7.
淡剑袭夜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的鉴定和田间诱蛾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Wei H  Du J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5):730-732
提取和鉴定了淡剑袭夜蛾(Sidemia depravata)的性信息素主要组分,并进行了田问试验.结果表明,雌蛾性腺体提取物中主要性信息素组分为顺-9-十四碳烯醇醋酸酯(29-14:Ac)和顺-9,反-12-十四碳烯醇醋酸酯(Z9E12-14:Ac)。在这2种化合物配制的二元组份诱芯中,以Z9-14:Ac/Z9E12-14:Ac=5/5和6/4比例配制成的诱芯诱蛾效果较好,田间诱蛾量显著高于以1:9、2:8和3:7比例配制的诱芯。  相似文献   

8.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又名东方果蛾,是一种世界性的果树害虫,主要为害梨、桃、李、杏和苹果。 1969年,Roelofs等报告,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的主要成份是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后来又发现在这种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中加入少量反式异构体,能显著地提高诱蛾效力。 1975年5月,我们合成了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并从6月至9月在北京地区进行了田间试验,重点研究了诱蛾活性与顺、反异构体比例的关系,也对性外激素与糖醋水的诱蛾效果,以及粘胶诱捕器与水瓶诱捕器的诱蛾效果等进行了比较。现将试验的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昆虫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过程中,常需要一种比较方便、稳定、而能够定量的测定行为反应的方法。 红铃虫性信息素是由顺-7,顺-11-十六碳二烯乙酸酯和顺-7,反-11-十六碳二烯乙酸酯二种成分组成,两种成分的1:1混合物称为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re)。现将我们近年来用红铃虫性诱素对红铃虫雄蛾进行行为测定的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前柑桔潜叶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 而且生产中缺少有效测报技术。为此, 我们于2009年6月30日至10月6日在浙江宁波通过有机合成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鳞翅目, 细蛾科)的3种性信息素化合物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 顺11-十六碳二烯醛和顺7-十六碳烯醛, 配制成不同浓度比例的混合物, 进行田间试验比较其引诱活性。结果表明, 单一的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对柑桔潜叶蛾雄蛾就可以显示较强的引诱作用, 而顺7, 顺11-十六碳二烯醛单一成分没有引诱活性, 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与顺7, 顺11-十六碳二烯醛的二元混合物30∶1~3∶1之间活性较强, 而在30∶1的质量比例时诱虫量最高。含顺7-十六碳烯醛的三元混合物, 当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 顺11-十六碳二烯醛∶顺7-十六碳烯醛三者比例为100∶10∶3时有显著增效作用。剂量与诱捕活性试验显示每枚诱芯1 mg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的剂量引诱作用最强, 随浓度降低, 引诱作用下降。诱捕器在0.8~1.5 m之间的不同悬挂高度对诱捕数量无显著影响。结果说明, 顺7, 顺11, 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 顺11-十六碳二烯醛和顺7-十六碳烯醛组成的三元混合物诱芯可以作为柑桔潜叶蛾的诱杀技术并应用于其生物防治和预测测报。  相似文献   

11.
植物气味化合物与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幼莲  高扬  杜永均 《昆虫学报》2009,52(12):1290-1297
为提高现有性信息素对雄蛾的引诱活性, 本研究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探索植物气味化合物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性信息素(顺9, 反11-十四碳二烯乙酸酯∶顺9, 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10∶1)的协同作用机制。从斜纹夜蛾寄主植物和花的气味化合物中, 选择9种有代表性的化合物, 并以一定剂量分别加入到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芯中, 在田间测试对雄蛾的引诱活性。结果表明: 在测试的9种植源性化合物中, 发现一定剂量(每个诱芯加入0.4 mg)的苯乙醛(PAA), 具有显著提高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引诱作用, 而高剂量的苯乙醛则强烈抑制性信息素的引诱活性; 此外, 其他各种浓度的测试化合物或混合物对性信息素则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增效作用。不同剂量的苯乙醛单个化合物及各种植物气味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对斜纹夜蛾也有微弱的引诱作用。苯乙醛必须要与性信息素的完整组分(以10∶1比例混合的顺9, 反11-十四碳二烯乙酸酯和顺9反, 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混合才能起作用, 缺少顺9, 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则没有引诱活性。本研究证明, 苯乙醛作为理想的性信息素诱芯增效剂, 可应用于建立更理想的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杀技术, 对性诱害虫防治和测报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不同诱芯对诱蛾活性及持效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一种为害梨、桃、李、杏和苹果等的果树大害虫。自从Roelofs等(1969)鉴定其性外激素的主要成份为顺-8-十二碳烯-1-基醋酸酯以来,用合成的性外激素防治梨小食心虫的研究迅速开展。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成功地将性外激素诱捕器用作虫情测报;大量诱杀和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虫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Roelofs,1975;孟宪佐,1979)。 诱芯,也叫散发器,是释放合成性外激素的载体,其性能对性外激素的诱蛾效果有很大影响。本文对天然橡胶、硅橡胶和聚乙烯塑料等载体以及性外激素的剂量、载体的配比、诱芯的形状等对性外激素的诱蛾活性和持效期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印度谷螟性信息素次级组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谷螟是我国危害性较严重的仓储害虫之一,食性很广,几乎危害每一种植物性仓储物.印度谷螟雌虫性信息素主要成份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TDA)早已被鉴定,并利用TDA单一组份诱捕印度谷螟雄蛾也较为有效,但该虫的完整信息素系统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单个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抽提技术,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保留时间定性方法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鉴定技术,从印度谷螟雌虫腺体提取物中鉴定了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A),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醇(B),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醛(C)和顺9-十四碳醋酸醋(D)4种主要信息素成份,其比例为A∶B∶C∶D=100∶22∶12∶9.风洞试验结果表明,以该4种主要成分按A∶B∶C∶D=8∶2∶1∶0.8比例配制成的诱芯,其引诱雄蛾的活性接近于雌蛾腺体提取物.  相似文献   

14.
甜菜夜蛾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及其田间诱捕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国庆  罗礼智  江幸福 《生态学报》2006,26(9):3035-3040
人工合成的甜菜夜蛾性信息素两组分(顺,反)-9,12-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Z9,E12-14:Ac)和(顺)-9-十四碳烯醇(Z9-14:OH)按不同配比制成诱芯,在风洞中均能引起雄蛾搜索气迹、定向飞行及接近诱芯的行为反应.不同配比和剂量的诱芯诱虫效果差异显著(p<0.05).Z9,E12-14:Ac和Z9-14:OH按7:3配比,诱虫活性最高,表现在风洞中,搜索气迹、定向飞行和接近诱芯的蛾数最高,与处女蛾的引诱效果相当.以此配比制成的性诱剂在田间诱捕的虫量最多,与风洞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诱芯剂量在0.05~0.5mg范围内均有显著的诱虫效果,但剂量过低或过高均导致诱捕率下降.同一配比诱芯在风洞中引起雄蛾接近诱芯的蛾量与田间诱蛾量呈显著相关(R1=0.968,R2=0.961).并对这些结果在甜菜夜蛾田间性诱剂防治应用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高效简便合成高纯度斜纹叶蛾性信息素,为该虫生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持。以(E)-2-戊烯-4-炔-1-醇为出发原料,制成(Z,E)构型的烯基碲试剂,然后与有机铜试剂偶联得到构型保持的(Z,E)共轭二烯,成功合成斜纹夜蛾性信息素成分(Z,E)-9,11-十四碳二烯-1-醇乙酸酯(5),纯度(对映体过量值e. e.)达到99. 5%。  相似文献   

16.
几种载体对红铃虫性诱素引诱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te,顺、顺-和顺、反-7、11-十六碳二烯醋酸酯 1:1)对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雄蛾具有强烈的引诱作用(Hummel et al.,1973)。但是,以前用滤纸、棉绳和尼龙布作载体(Shorey etal.,1974),无法控制挥发速度,前期挥发量高,后期量低,再加日晒雨淋,性诱素损失较大,以致引诱效果不稳定,残效短。因  相似文献   

17.
应用触角电位(EAG)技术,从54种标样化合物中,发现4种对甘蔗条螟雄蛾触角有强烈刺激作用,用田间诱蛾试验测定这4种化合物不同比例的活性,结果表明,只其中三种:顺-13-十八碳烯醇醋酸酯(A)、顺-13-十八碳烯醇(B)、顺-11-十六碳烯醇醋酸酯(C)同时存在才具诱蛾活性(不低于1头活♀蛾诱蛾活性)。而当反-12-十四碳烯醇醋酸酯(D)存在于上述三种化合物中,则有明显抑制诱蛾的效果。当A,B,C,三种成分比例为4:2:4时,诱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世界性大害虫。小菜蛾的综合防治技术中,昆虫信息素技术因其安全无污染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市售性诱剂在不同蔬菜种植区的诱蛾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本研究开展珠江三角洲区域针对性小菜蛾引诱剂研制及田间诱集效应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合成性信息素组分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d),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与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均能引起小菜蛾雄成虫触角产生电生理反应。田间诱集效应试验表明,小菜蛾合成性信息素组分Z11-16:Ald,Z11-16:Ac和Z11-16:OH在诱芯中比例为30∶70∶0.1,剂量为100.1μg时的田间诱蛾效果最好,与已报道性诱剂配方50∶50以及70∶30∶1相比较,诱蛾效果增加了28%-38.1%和65.1%-66.9%,明显提高了小菜蛾引诱剂的田间诱蛾效果。适用于珠三角地区的区域性小菜蛾引诱剂的研制与应用,有望在小菜蛾地区针对性害虫生态调控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小菜蛾合成性信息素田间诱蛾活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介绍了应用小菜蛾Plutclla xylostella合成性信息素,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以及增效成份顺-11-十六碳烯醇的天然橡胶诱芯,于1982年和1983年在北京郊区和苏州郊区进行田间诱蛾试验。顺-11-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的比例为5:5,另加入10%的顺-11-十六碳烯醇制成50微克的诱芯,诱蛾效果最高,超过5头活雌蛾。按以上成份比例和载置,含有1%或5%的反式异构体时,诱蛾效果低于纯顺式异构体,但仍有很强的诱蛾话性。当反式异构体含量为1.5%时,诱蛾效果相当于3头活雌蛾。用以上3种成份,纯顺式或含有1.5%反式异构体,制成的诱芯在北京郊区和苏州郊区于春季或秋季均可测出蛾高峰,可有效地用于虫情测报。  相似文献   

20.
枣镰翅小卷蛾性信息素通讯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单个雌蛾性信息素腺体分析技术对枣镰翅小卷蛾Ancylis sativa Liu雌蛾性信息素的组分和组分间的精确比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枣镰翅小卷蛾雌蛾的性信息素系统由二个顺反异构体组分组成,即反-9-十二碳烯醋酸酯(E9-12∶Ac)和顺-9-十二碳烯醋酸酯(Z9-12∶Ac)组成,E9-12∶Ac与Z9-12∶Ac的比例为6.5∶3.5;雌蛾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具有时辰节律性,在光周期14L∶10D、温度为21℃时,性信息素产生的高峰期为进入黑暗期6.5 h;不同日龄雌蛾产生的性信息素有差异,1日龄最低,2日龄最高,3~5日龄居中,不同日龄雌蛾产生的性信息素组分间的比例无显著差异;对3个世代雌蛾产生的性信息素的量及组分间的比例的研究表明,越冬代含量最高,为(10.1±7.0)ng/头,第2代为(9.5±4.6)ng/头,第1代仅为(1.4±1.0)ng/头,3个世代性信息素组分间的比例无显著差异,在63.1%~64.3%(E)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