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现代中医诊断技术对亚健康评价的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健康状态是医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国内外医学界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评价方法与标准.中医诊断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医诊断客观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近年来该研究得到深入发展.应用脉诊、舌诊、辨证等数字化、信息化的现代中医诊断技术,建立亚健康状态的评价体系,将有利于发挥中医药在亚健康诊疗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关于构建中医临床评价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针对在建立病证结合中医临床评价体系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认为从多学科视角研究证候与疾病的关系,对于构建中医临床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研究中应重视的问题:证候评价应以“候”为主体;证候要素是辨证方法新体系的核心;病证结合应注意动态时空性特征:辨证量表是证候诊断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的引入应注意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中医证候研究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在乳腺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关键,其方法及结果都会对临床疗效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乳腺癌中医证候研究者根据乳腺癌分期、治疗时期、预后、个人经验等不同因素进行了多方面辨证分型研究,这些辨证分型方案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其中医辨证分型尚不统一,不利于临床规范化治疗及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故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进行乳腺癌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建立完善的中医辨证体系对于指导临床与科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辨证是中医学的精髓,辨证的现代化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临床医师还是按传统的辨证进行施治。从当前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的进展情况来看,辨证的现代化研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未见实质性突破。在实现中医辨证现代化的进程中,除了中医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及其与现代科技体系的差异等因素之外,学科的封闭、研究手段的落后、力量的分散、资金的短缺等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原因。用现代化的方法对证进行研究,建立宏观与微观、传统理论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辨证新体系,是与时俱进,继承和发扬中医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从结合现代中风病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提出建立一套系统的现代中医辨证体系,辨病论治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并通过其辨证体系在中风病的运用,指导中风的的辨证及对中风病治疗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统一、规范中医辨证体系--证候辨证系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医辨证体系中公认的辨证方法有 8种之多 ,它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 ,因而彼此间尚存在着错综复杂、偏持对峙等弊端 ,中医传统的证候 ,历代相袭沿用至今 ,未形成统一的诊断规范和辨证标准 ,辨证依据主观因素多 ,客观指标少 ,辨证结论个体差异大 ,难于对比 ,不易重复 ,给临床、教学、科研带来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中医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 ,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的中医学辨证体系势在必行。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和临床工作中 ,对于如何统一、规范中医辨证体系作了思考与研究 ,特作如下阐述。1 研究目的意义通过研究科学地把…  相似文献   

7.
中医现代化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现代化研究必须遵循中医学理论、观点和方法 ,坚持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整体观辨证施治 ,合理地利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 ,建立有中医特色的研究体系 ,才能发展中医学的优势 ,使中医走向世界。而不可一味地用西医学模式及其思路、方法、指标去研究中医学 ,违背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而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8.
微观参数的中医辨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微观参数与微观辨证的含义,探讨微观指标的中医辨证意义,分析了微观辨证研究现状和局限性,提出了注重中医思维、赋予指标中医学含义、延伸传统四诊的范围、建立中医特色的微观参数体系是微观辨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皮立宏  吴敏 《光明中医》2016,(6):758-760
目的探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内涵及外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关系,并从卫气营血概念、卫气营血辨证的传变及卫气营血辨证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存在理论基础及可行性。结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为中医论治外感疾病辨证方法之一,是中医辨证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梯,同时亦存在部分不足之处,其与脏腑辨证相结合,两者结合存在理论基础及可行性,可以更好阐释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内涵及外延。  相似文献   

10.
李灿东 《中医药导报》2001,7(10):496-498
本文探讨了中医临床辨证模式 ,认为中医辨证应用了比较、类比、分类、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反证等逻辑思维方法 ,突出了整体性和模糊性。现代中医临床上存在着系统辨证、单症辨证、指标辨证、主次症辨证、症状贡献度辨证和统一体系辨证等不同模式 ,提出在对其各自的内容与特点全面了解基础上 ,建立一套较为客观和简要的现代辨证体系 ,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中医面诊客观化研究进展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面诊客观化是推动中医面诊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对近年来中医面诊客观化研究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针对现有的研究探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要采用多信息融合技术,多维多角度探究面部特征信息,从而为中医临床面诊提供更多的客观信息,也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辨证论治因其主观性、个体化特点限制了中医临床诊疗的发展,数字化研究是提高中医诊疗能力的重要研究方向。在中医优势病种的基础上,结合传统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与现代化数字处理技术,提出中医辨证论治能力提升数字化研究示范性病种概念,从中医优势、辨证论治特色和数字化研究3个角度提出中医辨证论治能力提升数字化研究示范性病种选择思路;归纳总结临床常用示范性病种选择方法及适用情况,提出文献计量结合德尔菲法的中医辨证论治能力提升数字化研究示范性病种选择方法,为提高中医临床诊疗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着手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现状,从四诊信息采集、证候群特异性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医证候模型的建立以及证候辨证方法客观化4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四诊信息客观化是中医证候客观化的前提;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证候生物学物质基础的探索提供了可行条件;方证结合和建立证候动物模型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复杂系统理论为辨证客观化提供新方法。证候客观化研究应当从中医整体性出发,多学科交叉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国内中医智能辨证诊断研究历程的梳理,系统总结了不同阶段中医智能辨证诊断的技术特点,并对基于经验知识的推理到基于机器学习的数字辨证模型构建的代表性成果进行了阐述,对技术演进过程涉及的主要技术在未来中医智能辨证诊断研究中的前景、难点和挑战提出了一些观点及相关设想,以期为未来中医智能辨证诊断在方法、模型、技术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中医人工智能辨证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应用状况、所面临的挑战,为中医辨证智能发展提供帮助。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总库1980年-2020年人工智能与中医辨证相关文献,筛选出301篇,以时间为线索,从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对中医辨证算法研究进行分类;以地域为线索,结合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梳理出中医辨证人工智能地域发展态势。结果 通过三个阶段中医辨证算法的比较,机器学习的神经网络、决策树和贝叶斯等算法模型辨证准确率均值在90%以上,适用于中医辨证,未来深度学习与知识图谱在中医辨证方面极具潜力。结论 中医辨证信息化迅猛发展并处于持续深入的状态,但中医文本数据的处理和结构化工作滞后,缺乏评价系统来评判人工智能算法在辨证上的效果,需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疗晚期肺癌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精准医学是应用现代遗传学技术、分子影像学技术等,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中医学辨证论治与精准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中西医结合对晚期肺癌的诊疗需要辨证施治与精准医疗的有机结合,以达到减少误诊误治、提高精准治疗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中医证候量化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建模问题,提出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证候序列量化辨证分型算法.该方法可分为3步:首先,结合中医理论,对候选辨证证型的机理进行分析与分类,获得病机解释的基本单元,并据此建立证候集合;然后,按照证候的发生与演变过程,寻找对应方证资料的用药规律和症状表现,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数学工具,计算出证候在各个阶段的状态数据以获得量化的证候序列;最后,以证候序列作为度量尺度分别对候选证型和诊断信息进行量化,通过相似度计算获得诊断信息与候选证型的匹配程度,最终完成辨证分型计算.模型推理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承载方证资料所隐含的辨证规律,从全局把握证候的动态过程,并通过对临床案例的计算分析,获得了正确的结果,这为中医的量化建模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8.
提出并发展中医健康工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开展体现中医学特点的人体功能状态检测研究,是实现中医诊断及疗效评价客观化的重要途径。将中医健康工程融于信息技术,形成具有中医功能状态的智能辨识系统,延伸进入健康物联网,为大健康时代人体养生、保健与健康提供更准确和便捷的服务。而中医证候的辨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运用中医证候结构表征数据,可以实现证候与理法方药数据的智能计算,形成中医辨证论治智能系统,对促进中医健康工程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从技术落地应用的角度出发,描述和评论目前中医诊断领域常用的AI技术的应用历史、现状及与中医诊断需求之间切合程度等问题,包括专家系统用于智能辨证、图像诊断和望诊、自然语言处理和问诊、传感器和智能硬件用于闻诊、切诊等;分析和预测和描绘未来AI相关新技术在中医诊断领域应用的趋势,包括多模态信息融合的中医智能化思路、物联网拓展诊断信息边界、区块链+联邦学习破解隐私安全需求与数据协作共享矛盾,以及通用中医思维知识图谱助力智能装备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20.
王晓琳 《河南中医》2011,31(1):33-34
根据层次化分类将四诊信息分为证素的提取、辨病信息的提取、辨症信息的提取、辨证信息的提取四大层次,可使中医诊断更加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