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晓伟 《考试周刊》2011,(13):73-74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深入的今天,"减负增效"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文章认为要让语文课堂增效,语文教师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语文教师莫让"减负"迷惑了眼睛,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二是语文教师要找准"燃烧点",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三是语文教师要整合课内课外有效教学资源,拓展语文课堂时空。  相似文献   

2.
我们经常讨论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但怎样才算"语文味"呢?众说纷纭。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所谓语文味,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位"。这无疑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恰逢近期有幸在市实验小学参加徐州、南通、苏州三地教研联合体的活动,观摩了顾善海老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一课,深感触动,在他精彩的演绎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读、写、品"三味,感受到课堂飞扬的语言文字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刘海军 《宁夏教育》2011,(10):55-56
语文姓语,语文味应是语文课的核心体现。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师生体会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特别深刻。他是这样说的:"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味、写味、品味,我觉得这是对语文味的一个精要概括。  相似文献   

4.
许伟杰 《考试周刊》2011,(11):41-41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在此,我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朱玉霞 《文教资料》2011,(32):40-41
语文学科是一门大学科,基础学科,理应是最该重视的学科之一,如今却陷入了"姥姥不爱奶奶不疼"的尴尬境地。怎样改变语文的尴尬境地?教师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追求"文以载性";坚决重视积累,追求"举三反一";坚决执行"重在感悟",追求"点石成金"。  相似文献   

6.
2011年版新课标是小学语文教师今后一段时期教学指导性文件,其中关于习作教学的修改,要求确立正确地习作教学观念,针对现今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言语之河从心灵流淌";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并且要注意有效指导和及时的修改、点评。  相似文献   

7.
找准切入点是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的关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忽视切入点的选择""重复相同的方法切入""静止孤立地切入"等问题。在阅读教学切入点选择中,我们应抓住"五定",即目标指南,切入"定向";学情导航,切入"定位";文章指路,切入"定点";生活渗透,切入"定情";教师把关,切入"定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切入点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选择,但根据这"五定"可以使切入点选择更有效、更科学。  相似文献   

8.
万丽红 《考试周刊》2011,(37):34-35
本文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中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了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误区。主要表现在:缺乏课程资源意识,出现"本本主义";过分强调综合,失去"语文味";狭隘的语文教学观,导致"唯语文"倾向产生。  相似文献   

9.
陈红仙 《生活教育》2012,(14):56-57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长期以来,不少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一种"反生活"现象,使得二者原本相互融合、互为渗透的关系日渐疏远,甚至对立起来。那么,如何有效地摒弃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写出鲜活的、个性化的作文呢?可以通过淡墨"主题",浓彩"心理";淡墨"内容",浓彩"生活";淡墨"技法",浓彩"表达";淡墨"命题",浓彩"自拟";淡墨"大作",浓彩"随笔";淡墨"修改",浓彩"赏识"六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0.
浩浩五千年历史长河,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多少古典名著千古流芳,世代传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中也编入了部分古典名篇名段。我围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感悟中华文化精髓?"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发现古典名著的课堂教学需让学生体验"五味",即:感知故事情节,唤出"趣味";诵读名篇名段,尝出"韵味";揣摩人物描写,悟出"人味";研读故事细节,品出"文味";运用音像素材,赏出"戏味"。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长文短教,有效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深化了对名著节选部分的解读和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曾有幸两次聆听程少堂先生的学术报告,深深吸引我的竟不是他的标新立异,而是他的幽默气质。他说备课要"备幽默",教学要"教(学)出幽默美",还说"语文课要讲得学生高兴听,就要进入审美状态,也就是要讲出语文味来,就要学会玩教材……‘玩儿’并不一定是不严肃,  相似文献   

12.
沈佩 《考试周刊》2011,(15):29-30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过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活动,心灵的颤动。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而且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咬文嚼字品语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首先,我们要理解"语文"的内涵,然后,咬文嚼字品语文,打造高效课堂,上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定不单是"教什么",更是"怎么教"和"为何教"。首先是言传"知识",形成"能力";其次注重身教"过程",授以"方法";再次是交往"情感",正视"态度",体现"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高职《保险学》课程应在六个方面进行改革:教学理念从"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教学目标从"传授理论知识",升级为"培养职业潜力";教材资源从"普高教材",转变为"校本教材";教学方法从"举例教学法",演变为"现场教学法";实训项目从"五大实训项目",聚焦为"展业签约核心业务";教学场所从"传统教室"推移到"一线岗位",探索了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心态、合作机制等支持保证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姚向英 《考试周刊》2012,(42):45-46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本文意在实践和思考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策略,强调综合性学习凸显"活动化",不忘"语文味",注重"常态化",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文性是语文之所以成为语文的硬性指标,以语言为核心,以文章为重要载体,以语言感受、语言品味、语言欣赏及运用汉语言进行读、写、听、说、理解等为外显学习行为的。长期以来,考试评价一直在引导、规范、调控着教学行为。语文考试评价要在张扬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同时,关注语文学科自身的特质——语文性,注重语文性的考查;语文考试评价只有彰显"语文性",才能凸显"语文味",也才能发挥其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正确引导功能,共同推动语文性胜利回归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8.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是新时代赋予语文课程刻不容缓的使命。然而,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发现,仍有不少教师习惯于传统教法,剥夺了学生自己独立理解文章的机会,扼杀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所做的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一起去感悟作品中的"情"、"理"、"韵"、"法"。具体来说:一.借助朗读,悟"情";二.呈现画面,悟"理";三.品析词句,悟"韵";四、巧设问题,悟"法"。  相似文献   

19.
程秀娟 《现代语文》2013,(10):60-61
在浙江绍兴有大文豪鲁迅的"三味书屋",关于"三味",作家吴伯箫在《早》这篇文章中写道:"据说这里的‘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就是书香……"而笔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说的"三味",与语文教学有关,是指:"书声味"——语文课堂要有朗朗的读书声;"欣赏味"——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咀嚼语言中蕴含的各种味儿;  相似文献   

20.
仲玲 《生活教育》2010,(12):37-41
在山西省永济市的城乡结合部有一座小学叫银杏小学。走进银杏小学,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特有的诗意文化气息。正中一座教学楼,两边的楹联镌刻着:"银海腾龙跃文峰万仞,杏坛扛鼎立国柱千秋",一米见方的"诗"字悬挂当顶;左视:"开口就说普通话,提笔要写规范字";右望:"捡一片纸屑,还一片整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