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突出地再现华裔女性的主体构建问题。小说通过“母亲”与“文化”的文化隐喻,以及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斗争,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在种族、性别夹缝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从而指出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建构中的矛盾与迷失。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是一部以母女关系为主题的小说。谭恩美以第一人称为主,伴随第三人称转换的叙述方法,通过富于特色的移民语言和女性语言,成功地塑造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谭恩美于1989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喜福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她的中国脸孔和她小说中的中国元素,她被称为是当代杰出的华裔美籍作家。然而,谭恩美却称她是一个"能自由地去享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美国作家。在此从两个方面探讨作为"美国作家"的谭恩美的本土文化意识是如何在她的成名小说中体现出来并影响中国元素的描写。  相似文献   

4.
谭恩美在小说《喜福会》中介绍了中国传统麻将文化,并化用麻将打法来建构故事的结构和叙述方式,形成了独具特点的“麻将式”叙述模式.“麻将式”的叙述结构将文本的深层意义指向中国文化中“和”的理念.“麻将式”的叙述方式是通过女性角色建构起来的,不仅具有建构文本结构的本位意义,更代表了华裔女性作家向母国文化靠拢,呼吁淡化边缘女性身份,正视自身双重文化身份的深层意蕴.对“和”之道的传达,契合了当下和谐世界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以谭恩美小说《接骨师之女》中的移民母亲刘茹灵为例,从她自身对故土的眷念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舍,以及在美国的生存环境等方面探寻这一代华人移民在海外漂泊无家的原因。他们身在异国他乡,对异域文化的不适应和对中华母体文化的依恋,使他们倍受煎熬。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转型期,贾平凹的目光一直紧盯着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变革对农村和城市的冲击,并将自己对于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思考熔铸进小说中.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也在经历着更新换代.在贾平凹的《废都》《高老庄》《秦腔》《高兴》4部作品中的发声体——埙、琴、腔、箫,见证了传统农村文化对现代都市环境的消极抵触,表现为或是墙头埙音,或是散乱胡琴,或是咿呀秦腔,或是悠悠箫声.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慈悲》在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两个方面给读者呈现了一种多元文化社会和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描述了自然和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下所遭受的摧残和压迫,揭示了小说人物被边缘化为"他者"、悲剧性自我构建的社会文化根源。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人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性别压迫,剖析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及对女性的无限关怀。  相似文献   

8.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多以女性为关注对象,作品中的女性都或多或少地经历着自我感缺失的痛苦。《女祭司》中的女主人公琼因受到社会和教育的影响,将男性社会所定义的理想女性形象内化成"理想"的自我,她的生活就如照镜子一般,在以各种形式出现的镜子中既看到可爱的"理想我"的影子,也看到现实中难以被社会和他人所接受的"现实我"影像。"理想我"的虚幻性和它与"现实我"的距离导致了琼自我的异化,让她因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自我而挣扎于多重的自我之中。  相似文献   

9.
通过巧妙的叙事安排,谭恩美在《灵感女孩》中,创建了圆形形象,成功地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并进一步暗示了颠覆父权社会和恢复女性世界力量的可能性.通过重建女性力量和提高女性地位,谭恩美成功地在男权社会中重建了失落的女性主体性,并进一步期望建立一个没有等级安排的,男女主体性平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简.爱》女主人公在其不同成长阶段所表现出的女性主义意识。认为小说通过塑造简.爱这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在社会转型期所经历的心路历程,表达了要求"妇女解放"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11.
在21世纪,社会机制转换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深刻变化,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在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经济自立,是广大女性普遍拥有的积极的良好的愿望。同时我们也看到女性在我国经济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女性仍然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人群。那么如何发挥女性人才在现代化中的作用都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以《说文解字》中的"女"部字为分析和研究对象,通过对"女"部字的字义和语义的考察,主要从母系氏族文化、抢婚文化进行分析,在对女性的审美文化上,揭示"女"部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种族、性别和白人主流文化的压迫让美国非裔黑人女性遭受了从肉体到精神的多重折磨,她们面临身份认知的困惑.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通过对"他者"的借鉴与反思,分析了《他们仰望上苍》和《紫颜色》中女主人公主体意识建构的过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呈现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和对自由的追求,揭示出小说文本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内涵,以及作者对全体黑人女性获得发展的殷切希望.  相似文献   

14.
从勇兰、月兰、无名姑姑和女勇士所处社会中的空间关系、空间位移和空间反抗视角分析《女勇士》中的性别政治。指出在父权社会,空间不仅反映男女权力关系,而且被用作媒介和工具,实现男权控制和反控制。男性通过对空间的控制来实现对女性的控制,而女性则通过空间进行反抗。然而,父权社会的空间表征对女性思想意识的影响难以消除,造成了当时众多女性的人生悲剧。这些悲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男权思想对女性的影响及伤害,彰显了小说中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15.
"双性同体"是罗伯特·穆齐尔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蕴含着穆齐尔的文化批评命题。穆齐尔在早期诗歌《伊西斯与奥西里斯》中形成了"双性同体"的原型形象。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中的兄妹恋情受到这一原型的影响。其中,妹妹阿加特是乌尔里希的镜像式自我,兄妹二人达成了双性同体的理想自我。穆齐尔以双性同体的理想自我反叛男、女性别身份的定式化,并借此探索一种交往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6.
墨西哥女作家劳拉·埃斯基维尔的西班牙语小说《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是一部充满爱情魔力与欲望能量的完美力作.故事以墨西哥民主革命为背景,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围绕着厨房、餐桌、菜谱的女主人公的故事,试图为女性确定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一部有关家庭、长幼、叛逆、自由、爱情、欲望、死亡和生命的墨西哥文化史诗.  相似文献   

17.
在张爱玲小说中,作者对男/女人物的刻画形成对照,这种对照表现在形体、精神以及在家庭中的身份等几个方面.在这种对照中,女性人物显出一定的独立主体性,而这种对照本身也使文本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得到凸显.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一些女权主义批评理论,霍桑的女权主义意识促使他在《红字》中塑造了一个反叛女性。在《红字》中,霍桑将这种意识融入到了他描绘的反派女主人公海斯特的内心世界。霍桑通过揭示海斯特的社会边缘地位,反映了在清教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厌女意识。霍桑还谴责那种源于男权意识对妇女不平等的待遇。为了恢复女性的主体性地位,霍桑通过他的故事情节和对男女主人公的描写,彻底毁灭了男权文化中的双重对立理念。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四位女性人物的深入剖析,试图弥补传统研究对女主人公的一元聚焦导致的对其他女性人物关照的缺失,解读作者布局多位女性形象的深层寓意,反观女性从边缘向中心游移抗争的曲折坎坷和角色困境。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李昂小说在关注女性命运、肯定女性自主的独立人格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由于置身于两岸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两人的小说在关注侧重点方面明显相异,体现了上海、台湾两地不同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