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19年3月、5月和6月对西沙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的晋卿岛、甘泉岛、琛航岛、广金岛、全富岛、银屿、石屿、鸭公岛、筐仔北岛和永兴岛、石岛、赵述岛、西沙洲、南沙洲、中沙洲、北沙洲、北岛、中岛、南岛共19个岛屿的植物资源进行了野外考察、标本采集、鉴定以及文献查阅,发现西沙群岛新记录植物共23种,其中新记录野生维管植物17种,新增栽培植物6种,隶属于13科20属,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植物标本室ATCH。此研究为西沙群岛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经过对西沙永乐群岛8个岛礁的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共记录高等植物158种,涉及53科132属,野生植物90种,栽培植物68种。各岛礁植物种类差异较大,晋卿岛124种、甘泉岛56种、石屿1种、羚羊礁24种、广金岛29种、鸭公岛12种、银屿39种、全富岛0种,在调查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植物有34种,其中24种为野生植物,10种为栽培植物,野生植物明显多于栽培植物,占70.59%。本次调查摸清了这8个岛礁的植物本底和分布特征,为岛礁植物保育、引种、开发利用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和查阅文献的方法,对贵州师范学院及周边野生药用维管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共有野生药用维管植物71科142属175种,其中,蕨类植物有5科5属7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65科136属167种。按药用功效归为17类,按药用部位归为5类。  相似文献   

4.
海南本地野生维管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海南本地野生维管植物区系基本特征,以《海南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海南植物图志》等文献为基础,并通过野外考查、标本考证,从野生维管植物区系组成、成分等方面开展海南本地野生维管植物区系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维管植物共243科1 895属6 036种,其中本地野生维管植物有4 579种,隶属于225科1 429属,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但特有种占总种数的10.55%,仅483种;(2)在海南本地野生维管植物种类组成中,重要科有樟科(Lauraceae)、楝科(Meliaceae)、壳斗科(Fagaceae)、棕榈科(Palmae)、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五加科(Arali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等;(3)海南本地野生维管植物区系主要由以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占科数82.63%)和属(占属数84.40%)组成,其中,科以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为主(57.49%),属以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为主(27.09%),属马来西亚亚区的一部分,不仅呈现出热带性,而且呈现出与中国华南大陆的共源性,带有明显的热带边缘性质,为中国华南植物区系与亚洲热带雨林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5.
我国美济礁引种植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南沙美济礁引种植物的情况,2018年7月—8月对南沙美济礁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岛礁上的植物种类、生长情况进行记录分析。结果显示,美济礁上引种的维管植物有75科220属279种(含变种和变型),与2012年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植物多样性均大量增加。另外根据西沙群岛植被植物的生长状况,提出以美济礁为代表的南沙岛礁植物引种策略,建议适宜引种防风固沙、绿化美化和药用、食用的植物种类,为绿化南海岛礁、保持岛礁群落生态平衡、提供蔬菜补给和促进军民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海南省琼海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工作中,采用实地调查和样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琼海市药用植物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考察。结果表明,琼海市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药用维管植物共计151科536属826种,其中蕨类植物15科17属25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135科518属800种。其中以含1~5种药用植物的科占较大比例,达到76.16%;属以单种属占绝对优势。区系分析表明,琼海市野生植物的科的地理成分以热带性质为主。本区植被人为干扰较大,特有种及珍稀濒危植物比例较低,应加强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三明市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三明市有野生维管植物182科748属1652种(包括亚种、变种与变型)。区系分析表明三明市维管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属的分布类型有14个,其中热带属463个,温带属285个,植物区系偏热带特性,具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优良乡土园林植物资源449种,包括观赏蕨类43种、乔木类124种、灌木类96种、草本类130种、藤本类47种、竹子8种及棕榈科1种,分析了其园林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Camellia L.)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西南部、东南部省区。通过查阅文献及植物标本,对广东省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共4个亚属、10组、48种,占中国山茶属种数的20.6%;在广东省分布广泛,多集中于北部山区;在广东省的垂直分布海拔范围为50~1 800 m。  相似文献   

9.
根据第4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技术规范与要求,采用样地与样线调查法,对珠海市凤凰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科属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药用部位、药性、药味、药效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野生药用维管植物共有106科276属385种;药用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性质为主;根及根茎类药物是该地药用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总种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海南七仙岭裂苞省藤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群落特征。[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统计样方内乔木(胸径大于2 cm)的胸径、树高、种名,同时记录裂苞省藤的萌蘖数和长度;记录灌木(胸径小于2 cm且株高大于50 cm)的种名、株高和株数,以及草本植物(株高低于50 cm)的种名、盖度。[结果](1)在1 200 m2样方中,裂苞省藤密度为24.11%;共记录维管植物129种,隶属51科97属。(2)群落植物科以泛热带分布类型最为丰富,植物属以热带亚洲分布类型最为丰富;以大戟科、梧桐科、番荔枝科和樟科为优势科,野桐属、柿属和山矾属为优势属。(3)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最大,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均匀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4)裂苞省藤幼苗在该群落占较高的优势,具有较高的重要值,反映该藤种在群落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结论]不仅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物质基础,还为裂苞省藤资源保存提供针对不同种类和生长阶段的种源知识贮备,对天然藤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对涟源市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野外采集的1221号药用植物资源标本进行鉴定的基础上,对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科和属的区系分析,结果表明:1221号药用植物资源标本分属于165科、538属、759种,其中重点药材116种,湖南省分布新记录23种,药用植物新种3种;涟源市药用植物资源区系优势科、属现象明显,区系优势科20个、优势属37个.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浙江维管植物分布新记录4种,分别是: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的粉红方秆蕨[Glaphyropteridopsis rufostraminea (Christ) Ching]和小叶钩毛蕨[Cyclogramma flexilis (Christ) Tagawa];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的稀子蕨(Monachosorum henryi Christ);茜草科(Rubiaceae)的东南蛇根草[Ophiorrhiza mitchelloides (Masam.) H. S. Lo]。其中,方秆蕨属为浙江新记录属。所有凭证标本保存于温州大学植物标本室(WZU)。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共有药用维管植物191科661属1215种;分别占全国药用植物资源科、属、种数的70.48%、31.21%、10.28%;生活型上,多年生草本类最多,有464种,占总数的38.19%;药用部位上,以全草类最多,有613种,占总数的50.45%;药用功能上,以清热药最多,有432种,占总数的35.56%;区系组成以热带分布类型为主,热带分布科有95科,占总科数的71.43%,热带分布属有340属,占总属数的56.95%。优势科主要有豆科、菊科、唇形科等,优势属主要有蓼属、悬钩子属、大戟属等。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瑾  杨小波 《热带作物学报》2012,33(11):2098-2103
农村地区植被不同程度上都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为了揭示琼东北农村地区森林植物区系特征,在搜集文献资料和样方调查基础上,对文昌、琼海的23个村庄周边森林植物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北农村地区森林植被主要有维管植物967种,其中蕨类植物39种,裸子植物4种,被子植物924种。科的分布区类型中单种科与寡种科占多数,特别是单种科比例较高,与尖峰岭的较为接近,比五指山高8个百分点,地理成分以热带—亚热带分布型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小属和单种属占绝大多数,占海南1 210属的45.62%,地理成分以泛热带植物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3年和2019年多次调查数据,对云南剑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维管植物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湿地植物依据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标准和相关文献的划分确定。结果表明:剑湖湿地区域分布湿地维管植物34科83属129种,可划分为12个分布区类型和12个变型,温带种比例最高,计97种,占保护区湿地维管植物总数的75.19%;中国特有种13种,占保护区湿地维管植物总数的10.08%,其中云南特有种4种,占保护区湿地维管植物总数的3.10%。按生活型分类统计得到湿生植物92种、沉水植物19种、挺水植物9种、漂浮植物5种、浮叶植物4种。湿地植被分布有湿生植物型、挺水植物型、漂浮植物型、浮叶植物型和沉水植物型5个植被亚型及水蓼–水芹–薹草群系和水蓼–两栖蓼–平卧蓼群系等17个群系。根据野外调查中掌握的物种习性、形态特征、生境及来源,确定剑湖湿地有次生维管植物4类63种,区系次生度48.84%。剑湖与滇西北区域内的拉市海共有湿地维管植物39种,二者物种相似度为22.29%,与滇中区域内的程海共有湿地维管植物18种,二者物种相似度为10.00%,与拉市海物种相似度更高。研究表明,剑湖湿地维管植物表现出物种丰富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对广东陆河南万红锥林群落野生维管植物进行了区系和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统计维管植物58科88属122种,其中种子植物属和种的区系成分均以热带成分为主。在群落各层植物种类组成中,乔木层有40种,占该群落总种数的32.79%;灌木层有76种,占总种数的62.30%;草本层有48种,占总种数的25.93%。群落外貌常绿,物种丰富度指数表现为:整个群落>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自然更新良好,处于稳定增长阶段。陆河南万红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低于广西容县红锥林,高于福建华安红锥群落和广西玉林人工红锥林,且与同样为次生群落的广西容县红锥林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植物组成与地理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区域植物群落特征、性质和规律,以期为进一步分析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策略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在海南岛南部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选择典型低地雨林建立1 hm~2固定样地,进行立地因子和植被调查,并研究其物种组成与地理成分。结果表明:维管植物隶属于65科150属213种,种子植物63科148属211种,分别占海南岛和全国种子植物总科、属、种的32.66%、19.29%,13.56%、4.69%和7.65%、0.78%~0.81%;优势科明显,单种科36个,寡种科24个,共占总科数的92.31%;属内种的变化范围为1~6,单种属最多,占总数的76.00%;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均以泛热带分布为主,热带性质占绝对优势,这不同于尖峰岭山地雨林热带-亚热带过度性明显的特点;根据种-面积曲线研究表明,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最小取样面积为范围在3 600~6 400 m~2之间,其上限高于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的4 000 m~2最小面积;相较于山地雨林,其植物种类较丰富,地理成分更复杂。  相似文献   

18.
云南三种野生稻原生境植物种群的调查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云南省境内的3种野生稻40个原生境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考察,共记录植物159种,分属于51科。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对野生稻原生境植物种类进行分类,乔木层植物共6科1亚科11种,灌木层植物共29科60种,草本层植物共20科88种;普通野生稻原生境的植物种类95%为草本层,疣粒野生稻的植物则有明显的垂直层次结构。普通野生稻原生境植物共计20种,均为特有植物种,分属于5科,主要为禾本科和莎草科;药用野生稻原生境植物共计25种,分属于19个科,特有种15个;疣粒野生稻原生境植物共计125种,分属于45科,特有植物种数达117个。最后就3种野生稻原生境植物种类调查的意义、外来物种对野生稻的原生境威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厦门地区观赏竹种常见害虫及天敌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2004年在厦门特区各观赏竹种生长区共采集标本约708号。经调查鉴定,常见害虫分属7目20科37属48种,记录了蜘蛛、鸟类、螳螂等捕食性天敌,此外还记录了赤眼蜂、茧蜂等寄生性天敌。  相似文献   

20.
对海南北部8处火山村建筑墙体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便了解其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火山村共记录有88种墙体植物,隶属于43科77属。其中,蕨类植物6科8属8种,占总物种数的9.09%;被子植物37科69属80种,占90.91%。88种墙体植物中本地种68种,占77.27%;栽培种5种,归化种1种,逸生种4种,外来入侵种10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68%、1.14%、4.55%和11.36%。就生态型而言,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比例分别为43.18%和56.82%。88种墙体植物中共计有79种为热带分布型,占总物种数的89.77%。研究发现,火山石建筑墙体能很好的保存本地物种,避免其因农业生产活动而损失殆尽。因而在开展古村落保护和乡村旅游时,应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墙体植物,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古建筑保护的兼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