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采用配合饲料和冰鲜野杂鱼饲养中华绒螯蟹幼蟹30d,观察两种饲料对蟹存活率、规格(体长、体宽和体重)和肝胰腺指数的影响,并对肝胰腺内的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及血淋巴中的血细胞组成与大小进行计算与测量.结果表明:冰鲜野杂鱼组中华绒螯蟹规格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而存活率、肝胰腺指数和消化酶活性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26±2℃下,将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饲养于500 m L塑料杯中,置于不同波长LED光照下,研究不同波长光照对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至Ⅱ期仔蟹期间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各波长光照下大眼幼体至Ⅰ期仔蟹(M→C1)期间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Ⅰ期仔蟹蜕壳至Ⅱ期仔蟹期间(C1→C2)在光波长为500~510 nm和600~605 nm下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在450~455 nm光波长下M→C1以及C1→C2的蜕皮(壳)周期最短,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综合各项指标来看,波长为450~455 nm波长的光照对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及Ⅰ期仔蟹的存活及生长是最有利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2×2因子实验设计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40.21±2.25)g的三疣梭子蟹幼蟹为实验对象,使用添加不同虾青素(分别为0.00%与0.03%)和胆固醇(分别为0.00%与0.60%)水平的4组实验饲料(依次为D1-D4组)投喂8周,研究虾青素和胆固醇对三疣梭子蟹生长、体组成及色泽的影响。结果显示,D1组三疣梭子蟹的肝体比显著高于D2组(P0.05),D3组肝体比低于D4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处理对增重率、壳长、存活率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4个处理组之间三疣梭子蟹的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脂肪含量、灰分水平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色泽影响方面,D2组A、B、C和D各部位的a*值最高,且显著高于D1组(P0.05),D2和D4组之间无显著差异。D1组各部位有最高的L*值,与D2组、D3组差异显著(P0.05),D1组各部位之间L*值差异不显著(P0.05)。四个处理组之间各部位b*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虾青素能显著改善三疣梭子蟹色泽,除了肝体比,虾青素和胆固醇对其他指标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雌体放养密度分别为12 000只/hm~2(D1),19 500只/hm~2(D2),27 000只/hm~2(D3)的3个梯度下进行为期6个月的梭子蟹养殖试验,研究梭子蟹大规格蟹种在池塘养殖中的适宜放养密度。结果显示:(1)不同密度组梭子蟹的终末体质量、月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较为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2)成活率差异较大,D1组的成活率最高,达50%左右,显著高于D2组和D3组(P0.05);(3)饵料系数表现出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显著降低的趋势,即D3D2D1;(4)单位面积产量相近,但是高密度组因苗种和饲料成本增加,导致其净利润和回报率降低。综合认为,池塘养殖条件下梭子蟹雌体放苗密度为12 000只/hm~2为宜,过高的放养密度反而会加剧养殖成本,降低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成活率低已成为制约海捕三疣梭子蟹暂养育肥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前期调查基础上,开展了影响海捕三疣梭子蟹暂养育肥成活率低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发现:(1)来源于不同捕捞作业方式的海捕三疣梭子蟹的成活率不同,其中来自蟹笼捕获的蟹暂养育肥成活率最高,流网和拖网捕获的成活率较低,但三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来源于不同作业渔区的海捕三疣梭子蟹的成活率不同,相比之下,离暂养区越近的渔区的海捕三疣梭子蟹的暂养育肥成活率越高;(3)捕捞作业分拣过程中造成的敲打损伤和肢体残缺均严重影响了海捕三疣梭子蟹暂养育肥的成活率,遭受敲打损伤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未受敲打损伤组(P0.05),蟹体肢体残缺数越多,暂养育肥成活率越低,断肢数超过2条的成活率显著低于肢体完整组(P0.05),其中断肢数超过5条的成活率仅有2%左右;(4)运输过程中经受不同挤压程度(无挤压、轻度挤压、中度挤压、较重度挤压和重度挤压)和不同干露时间(0 h、0.5 h、1 h、1.5 h和2 h)下海捕三疣梭子蟹的成活率均相差无几(P0.05);(5)暂养密度越高,成活率越低,但不同密度组(2 kg·m~(-2)、3 kg·m~(-2)、4 kg·m~(-2)、5 kg·m~(-2))的整体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6)暂养期间的病害严重影响了海捕三疣梭子蟹的成活率,病害发生组的成活率显著低于病害未发生组(P0.05);(7)不同性腺发育成熟度的海捕三疣梭子蟹的暂养育肥成活率之间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淡膏蟹和红膏蟹的成活率显著高于无膏蟹(P0.05)。整体上,捕捞分拣过程中造成的敲打损伤、肢体残缺、暂养期间的病害以及蟹体本身的性腺发育程度均是影响海捕三疣梭子蟹暂养育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不同性别拟穴青蟹"肉蟹"的肝胰腺指数、出肉率,并分析了肝胰腺和肌肉的常规生化、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1)雌蟹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雄蟹,但雌雄蟹的出肉率非常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2)雌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雄蟹(P0.05),水分和脂肪含量低于雄蟹;(3)雌雄蟹之间肝胰腺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差异较小,主要表现在雌蟹肝胰腺的C20:4n6和Σn-6PUFA含量显著低于雄蟹,n-3/n-6和DHA/EPA比值显著高于雄蟹(P0.05);(4)雌蟹肝胰腺和肌肉的绝大多数氨基酸(16种)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总量ΣEAA、非必需氨基酸总量ΣNEAA和总氨基酸含量TAA均显著高于雄蟹(P0.05)。整体上,不同性别拟穴青蟹"肉蟹"相比,雌蟹的肝胰腺含量较多,且其肝胰腺和肌肉均具有更好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三疣梭子蟹幼蟹(体质量为:15.3±1.2 g)为实验动物,采用静水体外暴露法,开展了两种常见重金属离子(Cu~(2+)、Zn~(2+))的急性毒性和加和等毒性强度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1)Cu~(2+)、Zn~(2+)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934 mg/L和3.901 mg/L;三疣梭子蟹幼蟹对Cu~(2+)、Zn~(2+)的96 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39 34 mg/L和0.039 01 mg/L,表明两种重金属对梭子蟹幼蟹的毒性相近;(2)Cu~(2+)、Zn~(2+)离子在加和等毒性强度下对三疣梭子蟹幼蟹96 h联合毒性与其浓度配比相关,低毒性强度的Cu~(2+)对Zn~(2+)具有拮抗作用,低毒性强度的Zn~(2+)对Cu~(2+)具有协同作用,当Cu~(2+)、Zn~(2+)毒性强度相当时表现为相互独立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比较2个不同海域野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肌肉的营养成分,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肌肉中的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脂肪酸、氨基酸、矿物质元素、核苷酸、甜菜碱和胆固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标准进行营养品质评价,并针对营养组成、风味物质含量同产地之间的关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个不同海域的三疣梭子蟹在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甜菜碱等营养组成上差异显著。浙江台州海域野生雄蟹肌肉蛋白质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山东日照海域野生雄蟹,差异显著(P<0.05);浙江台州海域野生三疣梭子蟹肌肉中肌苷酸含量、甜菜碱含量均显著高于山东日照海域(P<0.05)。研究发现,2个海域野生三疣梭子蟹肌肉中营养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并对其风味及营养价值产生影响,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基因、摄食饵料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苗栗是台湾岛的中华绒螯蟹养殖集中地区,苗栗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在台湾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尚不清楚其可食率和营养品质。本研究以江苏金坛区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为对照,测定和比较了台湾苗栗和江苏金坛两地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简称苗栗蟹和金坛蟹)的成体可食率、色泽及可食组织中常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1)金坛雄蟹的出肉率显著高于苗栗雄蟹(P0.05),而2种蟹的其余组织系数和总可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就色泽而言,苗栗雌蟹蟹壳的亮度值(L*)显著高于金坛雌蟹蟹壳(P0.05),而金坛雌蟹蟹壳红度值(a*)和卵巢黄度值(b*)显著高于苗栗雌蟹(P0.05)。(3)除性腺中脂肪和肝胰腺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存在一定水平差异外,整体两地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中的常规生化组成含量相近,且雌蟹卵巢中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雄蟹精巢(P0.05)。(4)就脂肪酸组成而言,苗栗雌蟹肝胰腺中C18:1n9、C18:2n6、C20:4n6 (ARA)、C20:5n3 (EPA)、ΣPUFA和ΣLC-PUFA百分含量显著高于金坛雌蟹(P0.05);金坛雄蟹肝胰腺中EPA、DHA和Σn-3PUFA百分含量显著高于苗栗雄蟹(P0.05);就性腺中PUFA而言,不论雌雄,金坛蟹DHA、ΣLC-PUFA和Σn-3PUFA百分含量高于苗栗蟹(P0.05)。综上,台湾苗栗和江苏金坛地区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性腺指数、总可食率、色泽参数和常规营养组成相近,均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两地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性腺中的脂肪酸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其饵料和养殖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选用南方鲍养殖业中常用的4种大型海藻细基江蓠、菊花江蓠、龙须菜和海带,研究在单一饵料、混合饵料、轮流饵料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下共12个饵料处理组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幼鲍生长、存活的影响.实验进行40 d,结果表明:1)不同饵料处理组幼鲍均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其中细基江蓠组的存活率最低;2)不同饵料处理组的生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单一饵料组中,海带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单一饵料组(p0.05).在混合饵料组和轮流饵料组中,细基江蓠和菊花江蓠饵料组合的特定生长率明显低于其他的饵料组合(p0.05).而相同的饵料组合在混合、轮流两种投喂方式下特定生长率无明显差异(p0.05).另外常用的表征生长速度的指标如壳长日增长、日增重、壳长增长率、增重率均具有相似的趋势;3)海带组的日摄食率和体质量壳长比显著大于细基江蓠组(p0.05),各饵料处理组的食物转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混合饵料和轮流饵料与单一饵料的投喂方式相比,可明显提高鲍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1.
壳寡糖对三疣梭子蟹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壳寡糖对三疣梭子蟹免疫功能的影响,设置了含壳寡糖0.0、0.5、1.0、1.5和2.0g/kg(分别为T0、T1、T2、T3和T4组)的5组试验饲料饲喂三疣梭子蟹,分别在第10 d、20 d和30 d取血清进行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溶菌酶(LSZ)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试验结束时测定血细胞的密度.结果显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壳寡糖可以显著性提高ACP、T-SOD、LSZ、POD活力(P<0.05),对PO和AKP活力促进效果不显著(P>0.05).壳寡糖可以显著提高三疣梭子蟹血细胞密度(P<0.05),对3种血细胞所占比例有一定的影响(P>0.05).综合考虑,T2、T3组对三疣梭子蟹免疫促进效果较好,建议基础饲料中壳寡糖添加量为1.0~1.5g/kg.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制适宜大鳞鲃生长的最佳配合饲料,本试验对大鳞鲃幼鱼的蛋白质需求量进行了研究.试验分为6组,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30.59%(P1)、35.34%(P2)、40.45%(P3)、45.90%(P4)、50.02%(P5)和54.19%(P6)的等脂等能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养殖70 d后采样,结果显示,当饲料中蛋白水平从30.59%到45.9%逐渐增多时,鱼体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SGR)显著升高(P0.05),饵料系数(FCR)明显降低;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继续增加时,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下降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饲料系数却显著升高(P0.05).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50.02%和54.19%时,鱼体脏体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当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从30.59%到54.19%逐渐升高时,鱼体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粗脂肪含量则反之,而当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为40.45%(P3)时,粗蛋白含量最高,粗脂肪含量最低,且与高蛋白质组(50.02%和54.19%)差异显著.此外,以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自变量,分别以增重率和饵料系数为因变量进行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可得,大鳞鲃幼鱼增重率最大时对蛋白质的最适需求量为43.88%,而大鳞鲃幼鱼饵料系数最小时对蛋白质的最适需求量为43.81%.综上,大鳞鲃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最适需求量在43.88%左右.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镜技术研究了两组饲料——饲料A(添加6%鳕鱼肝油和4%大豆卵磷脂,饲料含4.53%磷脂和1.08% HUFA)、饲料B(添加10%猪油,饲料含0.39%磷脂和0.18% HUFA)对两种规格(2.4g和15.0 g)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A组饲料两种规格幼蟹肝胰腺R细胞可见有脂肪滴,顶端微...  相似文献   

14.
己烯雌酚影响锯缘青蟹幼蟹生长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讨了■烯雌酚对锯缘青蟹幼蟹的存活,摄食和生长蜕壳的影响。结果表明:■■■■量(2μg/g■d)的已烯雌酚能促进幼蟹的蜕壳,提高日摄食量,但仅注身已烯雌酚■■■幼蟹的■,■低摄食量、且存活率随着剂量加大和注射间隔时间的缩短而下的。■■■■克含有14和18μg已烯雌酚的饵料对幼蟹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初始体质量为(1.32±0.09)g的青鱼鱼种作为试验对象,以含有等量鱼粉蛋白和植物蛋白的青鱼专用配合饲料作为对照组,用豆粕、菜粕按蛋白含量1:1的比例分别替代25%、50%、75%、100%的鱼粉蛋白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室内饲喂青鱼56 d,以观察配合饲料中豆粕、菜粕替代鱼粉对青鱼鱼种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豆粕、菜粕替代25%鱼粉组和替代50%鱼粉组鱼体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替代25%鱼粉组和对照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替代100%鱼粉组(P<0.05),而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鱼体的水分含量随替代鱼粉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相反,鱼体脂肪含量随替代鱼粉比例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豆粕和菜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对肝体比、脏体比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青鱼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影响也不显著(P>0.05).根据青鱼鱼种的生长性能.青鱼专用配合饲料中用豆粕和菜粕蛋白替代鱼粉的适宜量为25%~50%.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饲料脂肪水平对曼氏无针乌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以鱼油为脂肪源,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6%、8%、10%、12%和14%的5种饲料,对平均初始体重为(1.45±0.15)g的曼氏无针乌贼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实验,在饲养30 d和60 d时各取样一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饲养30 d和60 d时,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曼氏无针乌贼的相对增重率、肝体比、肥满度、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成活率都呈抛物线变化,但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肝体比和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各项指标并分析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成活率的回归关系,推测曼氏无针乌贼配合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8.92%~9.19%.  相似文献   

17.
在网箱内通过设置不同底基隐蔽物、放养密度和投喂不同饲料来进行拟穴青蟹幼蟹的中间培育,以观察其对幼蟹生长、存活率及残肢率的影响,培育时间为20 d。结果表明:在放养密度和投喂饲料相同的情况下,用网片做底基隐蔽物,幼蟹培育的成活率显著高于用泥蚶壳或砂做底基物的试验组(P〈0.05);而不同底基物对幼蟹的残肢率无显著影响(P〉0.05)。在底基物和所投饲料相同的情况下,放养密度为150只/m^2的试验组比放养密度为250只/m^2的试验组幼蟹成活率要高,而残肢率要低(P〈0.05)。在底基物和放养密度相同而所投饲料不同的情况下,幼蟹成活率和残肢率在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试验组间幼蟹出箱的规格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舟山海域池塘养殖和野生三疣梭子蟹抱卵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研究和比较池塘养殖和野生三疣梭子蟹人工繁殖亲本的体重、甲壳长、甲壳宽、抱卵量、生殖力和单个卵重等指标,结果表明:1.人工育苗用野生三疣梭子蟹的体重、甲壳长、甲壳宽、抱卵量显著高于池塘养殖蟹(P<0.05);2.野生三疣梭子蟹的平均生殖力(Fecundity,粒/g)和单个卵重也大于池塘养殖梭子蟹,但是由于变异系数较大,并无统计学的差异(P>0.05);3.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的抱卵量与体重、甲壳长和甲壳宽相关系数高于野生梭子蟹,无论野生还是池塘养殖梭子蟹的抱卵量与体重、甲壳长和甲壳宽呈正相关,且抱卵量与甲壳长的相关系数最高。从而,总结出了利用三疣梭子蟹的甲壳长和甲壳宽来预测其抱卵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选用初始体重为( 39.68+3.05)g的草鱼作为试验对象,在全植物蛋白基础饲料中,设5个不同的植酸酶添加水平(500、750、1 000、1 250、2 500 U/kg),另设2个对照组,对照组I(D1):全植物蛋白基础饲料添加无机磷(Ca(H2P04)2),对照组2(D2):全植物蛋白基础饲料不添加植酸酶和无机磷,开展了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研究了植酸酶对草鱼生长、非特异免疫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1鱼体的特定生长率最大,FCR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O.05);与对照组2相比,当植酸酶添加水平大于1 000 U/kg时,草鱼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蛋白质效率、特定生长率得到显著提高(P<0.05).当植酸酶添加水平大于1 000 U/kg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大于对照组2(P<0.05),对照组1的血清SOD活性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血清及肝胰脏中各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O.05);添加植酸酶后肝胰脏中SOD活性增强,且当植酸酶含量为1 250 U/kg时,肝胰脏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当植酸酶添加水平大于1 000 U/kg时,草鱼肝胰脏和肠道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都明显增强.结果得出,当植酸酶添加水平为1 000-1 250U/kg时,全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植酸酶有助于草鱼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提高,并能有效增强草鱼肝胰脏和肠道中的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复合蛋白CM2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饲料消化率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了3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其中:一组饲料含有25%(质量分数)鱼粉,记为基础组(D_1);另两组用CM2等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部分鱼粉,使饲料鱼粉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0%和15%,分别记做D2和D3组。以这3种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0.65±0.05)g的凡纳滨对虾,进行为期70 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CM2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和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对虾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无显著差异(P0.05);D2组饲料干物质、能量和磷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D1和D3组(P0.05);D1组蛋白质消化率最低,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各组对虾血清的碱性磷酸酶、酚氧化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总抗氧化能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D2组对虾血清的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力显著高于D1和D3组(P0.05);肝胰腺中的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在各试验组间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复合蛋白CM2替代5%~10%(质量分数)的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的摄食、生长和体组成无影响,并可提高饲料的表观消化率,且对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免疫、抗氧化指标和肠道炎症因子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