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马慧敏  何向东  张帅 《人民黄河》2013,35(2):98-99,102
采用力平衡法对膨胀土渠道换填处理土进行边坡稳定分析。不同的坡比、换填形式、地下水位时,换填层抗滑稳定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换填层的稳定安全系数呈降低趋势;换填形式对抗滑稳定性也有影响,换填量相同时,坡脚加厚处理形式与等厚换填处理形式相比,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增大;同边界条件、换填形式下,边坡越缓安全系数越大;改进施工方法、增强结合面的紧密程度,可提高边坡的抗滑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渠道2标,根据详细的地质素描,渠道边坡部分为弱偏中膨胀土,存在膨胀土渠坡胀缩变形问题,渠道衬砌前需对渠坡进行换填处理。为了解决渠道边坡稳定性,设计要求渠道边坡进行3.00 m宽膨胀土换填。由于边坡膨胀土不能满足换填要求,计划渠道边坡换填土料主要为渠底开挖土料或边坡开挖混合料,局部土料不足就近从渠道开挖作业面调运,对素土参加一定量水泥进行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研究成果,经设计同意,采用路拌法进行施工,换填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石灰改良膨胀土的水稳定性,以某边坡弱膨胀土及石灰改良膨胀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压缩模量试验,并引用其他学者的相关土水特征曲线(SWCC)试验结果,分析了石灰改良膨胀土的水稳定特性。结果显示石灰改良膨胀土的可击实范围比素土宽,且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随掺灰率的增大分别线性增大和线性减小;石灰改良膨胀土经过1 d的吸湿后,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压缩模量降低幅度最大,之后随着吸湿天数的增加,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压缩模量降低的幅度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经过1次干湿循环后,无侧限抗压强度降低幅度最大,之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无侧限抗压强度降低幅度逐渐减小。试验后的石灰改良膨胀土强度及模量的衰减程度较素土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表明石灰改良土的水稳定性有了较大的改善。此外,SWCC的研究表明石灰改良膨胀土的水稳定性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膨胀土对渠道边坡和基础稳定影响较大,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常使渠坡蠕滑失稳。南水北调漳古段SG3标位于河北省永年县境内部分渠段出露膨胀土,膨胀土渠段处理方法:采用粘性土进行换填。换填过程中采取进占法铺料,连续施工不间断作业,施工时注意开蹬部位开挖出新鲜原状土,保证原状地基与换填粘性土完整结合、土的含水量控制及保护层的预留,各段完成换填后,还应注意对已完换填渠段的成品保护,保证换填质量。  相似文献   

5.
水泥改性土填筑施工质量是影响膨胀岩(土)地区渠道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针对南水北调工程水泥改性土换填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传统路拌法、拌合站厂拌法施工工艺现场碾压试验结果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水泥改性土换填施工方法——集中场拌法。该方法克服了路拌法和拌合站厂拌法的缺点,已成功运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泥改性土换填施工中,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膨胀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对膨胀土渠坡的运行环境、处理措施、处理厚度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研究成果表明:采用换填非膨胀土或水泥改性土是处理膨胀土边坡行之有效的方法;弱膨胀土渠坡的换填厚度0.6~1.0 m、中膨胀土换填厚度1.0~1.5 m、强膨胀土换填厚度1.5~2.0 m。研究成果可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膨胀土渠段的设计与施工。经处理的膨胀土边坡可以较大程度减轻其工程危害。  相似文献   

7.
膨胀土边坡滑坡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特点,加固处理后渠坡的长期稳定性仍值得关注。某长距离调水工程一膨胀土渠段渠坡虽采取了表层换填措施,但仍未阻断膨胀土与外界水汽交换,在通水运行两年后发生了较严重变形,采取了伞形锚加固和排水孔增设等处理措施。基于加固处理后的监测数据,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对渠坡变形测点分区,进而分析渠坡时空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测点,应用指数平滑法、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多因素非线性回归模型对变形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伞形锚加固处理后的渠坡变形经过近2个月调整后趋于平稳,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受外界环境影响下的波动;渠坡变形存在空间不均衡性,以原变形体为中心向两侧减小;渠坡变形主要受时效影响,降雨、地下水位和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鉴于膨胀土变形滑坡的长期反复等特点,后续应继续加强巡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膨胀土挖方渠道边坡滑坡特点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渠道边坡预支护多排微型抗滑桩的加固方式。该桩桩体施工与开挖同时进行,设置多排微型桩分级提供抗滑力。在施工过程中,当开挖至桩顶高程时采用静压设备将微型抗滑桩打入土体,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开挖。这种支护方式已运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膨胀土渠坡的加固施工中,监测资料显示加固后边坡位移逐步稳定,加固方式可靠、有效,为类似膨胀土挖方渠道的加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膨胀土边坡滑坡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特点,加固处理后渠坡的长期稳定性仍值得关注。某长距离调水工程一膨胀土渠段渠坡虽采取了表层换填措施,但仍未阻断膨胀土与外界水汽交换,在通水运行两年后发生了较严重变形,采取了伞形锚加固和排水孔增设等处理措施。基于加固处理后的监测数据,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对渠坡变形测点分区,进而分析渠坡时空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测点,应用指数平滑法、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多因素非线性回归模型对变形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伞形锚加固处理后的渠坡变形经过近2个月调整后趋于平稳,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受外界环境影响下的波动;渠坡变形存在空间不均衡性,以原变形体为中心向两侧减小;渠坡变形主要受时效影响,降雨、地下水位和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鉴于膨胀土变形滑坡的长期反复等特点,后续应继续加强巡查。  相似文献   

10.
膨胀土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性质,给工程带来极大的危害。为研究水泥改性膨胀土防护边坡效果,选取膨胀土及不同水泥掺量的改性膨胀土进行胀缩特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阳中膨胀土水泥改性的最佳水泥掺量为6%。将其作为防护加固材料换填南水北调中线渠道边坡的表层,并利用测斜管和变形管等仪器设备对其防护效果进行现场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水泥改性膨胀土回填覆盖坡面表层可以解决膨胀土渠坡的浅层失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分及表示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对土壤中的水分具有不同吸力,表示吸力水有PF和kPa(千帕卡)二种,尤其可以和常用的重量含水量与体积含水量表示土壤含水量状态,由它们的关系可表示各种土壤水特性,并具有不同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探讨了采用3:7灰土换土法和防渗裙法,对地下基础盐渍土层的处理。认为采用此法能解决盐渍土对基础混凝土的腐蚀危害和湿陷液化问题,在实施中既经济又简便,宜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3.
结合深圳市盐田区边坡水土流失治理情况,介绍三维植被网、喷混植生、格构护坡、锚喷支护等几种边坡治理方法,供广大从事水土保持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水力扩散度是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规律的研究、农田土壤水分预测预报、区域水盐运动规律的研究等,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参数。介绍了水平土柱法测定土壤水力扩散度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并对某区土样详细记录了试验的全过程和结论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5.
赵月平 《人民黄河》2015,37(6):91-94
膨胀土胀缩等级的判别与分类是在膨胀土地区建设工程首要进行的工作,准确评价膨胀土所处的分类状态,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的参数和科学依据。选取影响膨胀土评价的液限、胀缩总率、塑性指数、天然含水率、自由膨胀率等5个主要因素,依据膨胀土分类标准,采用随机插值生产40个标准样本构建膨胀土分类的分形插值模型,并根据最大似然分类原则计算各个指标的分维数;同时结合样本综合评价值与经验等级之间的关系分析建立分形插值评价模型。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简单、可靠,计算得到的每个样本具体得分值及等级优劣顺序合理,且精度可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强夯施工是将重锤从高处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力和振动,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改善地基土抗震液化的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本文以辽河石佛寺水库拦河主坝为研究实例,论述了基于无粘性土坝基强夯施工的强夯试验、施工工艺及检测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珠三角地区河道地质特点,结合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应用,证明其加固效果明显、降低造价、质量保证等优点,可在软土地基加固处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田间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岩  张建丰 《人民黄河》1993,(11):25-27
对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试验提出了用微波炉烘土,0.1g感量药用托盘天平称重的测定方法,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前提下,可较常规方法提高效率50倍左右。针对中子水分仪垂直分辨率较差的问题,提出一套用γ透射法现场测定田间土壤含水量的装置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法测量误差一般不超过2%。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广利河明海拦河闸地质情况分析,介绍了水泥土置换法处理软弱地基的施工工艺,供同类工程施工时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土的力学性质指标中对建筑物稳定与安全关系最大的是抗剪强度指标。归纳性介绍了地基土的强度指标性质、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法与总应力法及应用,对室内3种试验方法以及3套强度指标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同时强调了岩土工程师对强度指标选取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