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陶隐居序云:“汉献(公元190~220年)迁徙,晋怀(公元307~312年)奔迸,文籍。焚糜,千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由此可知陶弘景所作《本草经集注》依据的是经过战乱后幸存的四卷本《本草经》。从陶本中还可看出,在汉献迁徙之前,和四卷本《本草经》相类似的《本草经》可能还有,只因战乱而遭损失。这些损失的《本草经》,多数是托名之作。所托的名字,都是先秦人物,如神农、黄帝、歧伯、雷公、扁鹊、子仪等。这可从《吴普本草》及汉代郑康成注《周礼》证实之。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序云:“自梁以前,神农、黄帝…  相似文献   

2.
<新雕孙真人千金方>(以下简称新雕本)为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一个重要版本.全本仅存20卷(卷1~卷5、卷11~卷15、卷21~卷30).新雕本史籍无载,前无序后无跋,其目录前及卷一首行题日"新雕孙真人千金方";版心或题"千金方几",或题"千金几",无刊刻年代及刻工姓名.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著名藏书家兼学者黄丕烈于书肆西山堂偶然发现该本.黄氏初步考证后认为,该本为北宋刻本,未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整理,最为接近孙思邈原著面貌.  相似文献   

3.
古本《本草经》佚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本(本草经).是古人托名神农所著(神农本草经)的简称。当时托名的不止一家,后因战乱损失,只剩下四卷本。梁·陶弘景序云:“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干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四卷本(本草经)经过魏、晋名医增补,形成多种(本草经),它frJ在收载药物数目、三品分类、自然属性分类、药性寒热,主治内容多寡,均各不相同。陶弘景将诸家(本草经),统称之为“诸经”。在‘’诸经”中,四卷本(本草经)是最古的本子,其余都是名医增补的本子。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时,采用“苞…  相似文献   

4.
《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草经》)为基础,加上魏晋名医记录,进行注释的资料。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生于刘宋元嘉29年(公元452年),卒于梁大同2年(536年)。陶氏生平著述极多,大部份属于道家的。医学著作亦有若干种,如《补阙肘后百一方》3卷,《效验方》5卷,《太清草木集要》2卷,《陶隐居本草》10卷,《本草经集注》7卷等。  相似文献   

5.
<新雕孙真人千金方>(简称新雕本)现存20卷(卷一至卷五、卷十一至卷十五、卷二十一至卷三十)为清嘉庆四年(1799年)发现的宋代民间刊行本.该本仅存20卷正文,前无序后无跋,其刻者已不可考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传至日本,20世纪80年代日本大阪市才リェソ卜出版社影印出版,后传入国内.目前,中医文献界普遍认为:<新雕孙真人千金方>20卷,是尚存于世的<千金要方>古本之一,未经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校订整理.该本的篇章结构与文字内容,较诸现今之通行本<备急千金要方>(江户医学影北宋本)有诸多不同之处,更为接近孙思邈<千金要方>的原始面貌.  相似文献   

6.
<正续一切经音义>(以下简称<音义>)是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一百卷(以下简称<慧琳音义>)和辽释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十卷(以下简称<希麟音义>)的合刊本,书中保存了丰富的医学资料.本文就其中的病证名进行了搜集整理并以"癫痫"和"痰饮"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简论宋人对《千金要方》之校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千金要方>三十卷,唐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撰,为我国第一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学和药物学的百科全书.该书在唐代已颇受重视,传抄翻刻,流传甚广,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行的通行本,为北宋校正医书局于治平三年(1066年)校定并奉旨刊行的<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备急本").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官府名义大规模雕版印刷该书,至今沿用.  相似文献   

8.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著.成无己(1063~1156年),本为宋代聊摄(今山东聊城)人.后聊摄为金兵所占,遂成金人.成氏家世儒医,才识明敏,记闻赅博,尤精伤寒之学,钻研数10年,著有<注解伤寒论>3卷(1144年)、<伤寒明理论>4卷(1156年).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研究者对<本草经>王闿运辑本的一些错误认识,如认为此书刻印于光绪甲子年,其底本为南宋王炎的<本草正经>等,结合<湘绮楼日记>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证实,王辑本完成于光绪十年,其所据底本为<政和本草>的明刻本,而非<嘉祐本草>或<本草正经>.  相似文献   

10.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缘起缘灭的世间,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众生的病苦,既包括身体器官的疾病,也包括心理的疾病.为疗治众生身心的病痛,佛陀以一生的时光演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创制疗治身心的药方.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外治法,用法各异,各有绝招.以<四分律>为例,<四分律>又称<昙无德律>,60卷,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公元410~412年译出,是小乘四部律中的一部,涉及到医疗卫生保健的各个方面,其中蕴涵着大量的外治法.  相似文献   

11.
宋金元时期《灵枢经》流传情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灵枢经>古称<九卷>、<黄帝针经>,系<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北宋时期到史崧本刊出之前的传本则多为<黄帝针经>或简称<针经>.对<灵枢经>在北宋、南宋及金元时期的流传情况进行了考查,并把金元时期医家著作中引用<灵枢经>及<针经>部分与现行史崧本<灵枢经>进行对照分析,认为<针经>自身可能有不同传本,今本<灵枢经>可能来自<针经>.  相似文献   

12.
对《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的研究。始于宋代王炎。明代卢复的《本草正经》则为现存诸辑本中最早的。入清后,研究《本经》之风日盛,成为清代本草学的特色之一。宏观地看,这种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辑录,即从前代本草中录出《本经》原文,或加考证而成书;一类是注解,即对《本经》药物酌加损益,参以注解;再一类是杂著。兹列表于下(见下页)。 至于吴世铠《本草经疏辑要》,乃系将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删繁节要再加增补而成。《本草经疏》是“从《证类本草》中录出二百六十余种而为之疏”,并非《本经》的注解本,所以《本草经疏辑要》也不是《本经》注本。  相似文献   

13.
不同历史时期天麻四性是有变化的。通过系统考察1949年以前的历代本草文献,发现天麻四性变迁具有阶段性:先秦至唐代(公元前221年~公元907年)天麻性温;北宋至清康熙二十年(公元960年~公元1681年)天麻性多平;清康熙二十一年至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682年~公元1773年)天麻性温与性平交替;清乾隆四十五年至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780年~公元1939年)天麻性多温。天麻四性变迁的情况及规律仍值得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14.
《笔花医镜》(以下简称《医镜》)系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浙江归安江涵暾(字笔花)编著。全书分四卷,共五万五千余字。首卷系总论及四诊的运用、辨明症候的表里虚实寒热和内伤外感等证治原则。卷二为脏腑证治,以十二经分部,具体地提出各经病证的鉴别及其治法。卷三卷四分列儿妇两科,扼要叙述妇儿各证,作者虽非出类拔萃之名医,但该书简练扼要,层次分明,通俗易懂,临床实用。兹特简要评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书是《古今图书集成》的一部分,共520卷,刊于公元1726年,是我国历代以来最大的一部中医类书。全书分:(1)医经注释(卷1~70),系《素问》、《灵枢》、《难经》三书的注释;(2)脉诊、外治法(卷71~92),系汇集34种有关文献;(3)脏腑身形(卷93~216),论述脏腑、经络、运气、身形学说;(4)诸疾(卷217~358),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证治;(5)外科(卷359~380),介绍外科疾病的证治;(6)妇科(卷381~400),论述经脉、子嗣、胎产、带下等妇科疾病的证治;(7)儿科(卷401~500),一为儿科疾病的证治,  相似文献   

16.
新安医籍<商便奇方>3卷、<儿科方要>1卷见于200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郑金生先生主编的<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属中国大陆失传、在日本收藏的中医古籍.<商便奇方>为明代徽州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医学训科程守信所撰,是一部方便徽商应对急病与常见病的实用医学手册,此书对研究中医学和徽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儿科方要>是徙居浙江杭州的歙县(今安徽省歙县)医家吴志中、吴元溟父子所撰,此书含有吴氏父子的临床心得,是一本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中医儿科文献.  相似文献   

17.
笔者阅读了<中国乡村医生>杂志(现名<中国社区医师>)1998年第14卷(总第153期)第5页的"左旋咪唑的临床新用途"一文后,深受启发.于1998年8月~2002年2月对108例口腔溃疡的患者,用左旋咪唑进行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张志聪,字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西)人.生活于顺治、康熙(公元1644~1722年)年间.曾从当时的伤寒大家张遂辰学医.颇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复受名医卢之颐的影响,在侣山堂集同学及门弟数十人开堂讲学.张氏及其同学、门人以集注的形式著书,开集体创作之先河,共同探讨医理,先后著书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伤寒论集注>、<伤寒论宗印>、<金匮要略集注>、<本草崇原>、<侣山堂类辨>等.  相似文献   

19.
现存中医典籍里,是<难经>首先较系统地记载了命门学说.而<黄庭经>是道教经典中最早而详细地论述"命门"的著作.通常所说的<黄庭经>,包括"内景经"和"外景经"两部分,其中直接提到"命门"者有7处,如果加上类似的说法如"生门"、"阳(明)门"等(按唐代两位著名的<黄庭经>注家务成子和梁丘子的解释,这两者都与"命门"同义),则涉及"命门"的论述达11处.明代三位阐发命门学说的著名医家孙一奎、张介宾和赵献可,不约而同地说,他们对命门的阐释均受到<黄庭经>的影响[1~3].<黄庭经>的成书年代大约在魏晋(220~334年)之间,与<难经>的成书年代(东汉即25~220年以前)非常靠近.因此,比较上述医道两家经典对命门论述的异同,对理解命门学说的源流及其对中医学术的影响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归脾汤出自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卷之四>,严氏据<内经>"二阳之病发于心脾"理论而创制,此方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心脾气虚之主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